《中国佛性论》 第八章 自力与他力 第三节 难行道与易行道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净土法门的种种特点,若一言以蔽之,则是简便易行。基于这一点,净土宗人把净土教称为易行道,而把净土教之外的其他法门称为难行道。他们认为,净土法门之成为易行道,主要表现在它不但下手易,往生易,而且成佛易。它无须皓首穷经,而只要持名念佛,也无须崇高的师资,明利的根器,而只要起信发愿,则愚智咸宜。另外,它无须历劫苦修、累世功德,而只要一心向西,口诵佛号,则可顿超三界,上品固可速得佛果,下品亦可预入圣流。而造成净土法门如此易行简便而又那样效速功高的根本原因,是净土教不依靠自力而全仗佛力——而佛的威力是无可限量的。

    一  自力有限与佛力无边

    自力他力之说,难行易行之分,肇始于龙树的《十住毗婆沙论》。龙树在该论的《易行品》中,按靠自力与依他力把佛教的一切法门分为难行道与易行道两种:

    难行道者……惟有自力,无他力持,譬如跛人步行,一日不过数里,极大辛苦,谓自力也。易行道者,谓信佛语,修佛三昧,愿生净土,乘阿弥陀佛愿力摄持,决定往生不疑也。如人水路行,借船力故,须臾即至千里,谓他力也。

    此谓凡依经教,靠自力在此土修行积德,断惑证真,修因得果者,皆属难行道;凡依念佛法门,乘佛愿力往生净土,仗佛威神,终成正觉者,则属易行道。

    道绰在《安乐集》中论述了龙树的这个思想并作了进一步的发挥。他说:

    是故龙树菩萨云:求阿毗跋致,有两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言难行道者,谓在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此难乃有多途,略述有五……五者惟有自力,无他力持。如斯等事,触目皆是,譬如陆路,步行则苦,故曰难行道。谓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起心立德,修诸行业,佛愿力故,即便往生,以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聚……譬如水路,乘船则可,故名易行道也。①

    道绰以五义说难行道之难,其中第五点,就是惟有自力,不依他力,故如陆路步行,既辛苦且难到达目的地。反之,净土信仰之所以易行,在于它以信愿为宗,依仗佛力则可往生,故如水路凭借船力,既轻松快乐又可迅速到达目的地。

    依自力他力分难行易行,那么,在诸多佛教宗派中,哪些属自力?哪些属他力?道绰与善导对这个问题是这样说的:

    如来虽说八万四千法门,惟有念佛一门是他力,余门修道,总为自力。②

    也就是说,在一切法门、诸多宗派中,惟有净土法门是凭借他力,其他法门、宗派均属自力。

    对于自力与他力力量大小之悬殊,道绰与善导借助于种种比喻,作了详细的论述。或曰,自力犹若小孩年幼,其家离京城又远,欲靠自己步行至京以求官做,是办不到的:“余门修道,亦复如是……犹如小儿自力向京,不可得到,由自力故。”③反之,如果小孩随父母乘坐车船,则很容易抵达京城。“何以故?由他力故”④。“念佛修道,临命终时,乘阿弥陀佛愿力于一念顷往西方”,与小孩随父母乘车船至京的道理是一样的。

    道绰、善导还把他力比作蚁子寄在鸟翅之上,乘鸟翅顷刻之间上须弥山,而自力犹如蚁子自行上须弥山,不可得到;把自力比作蛤蟆,把他力比作大龙;把自力视为跛足凡夫,把他力视为转轮圣飞腾虚空,等等。总之,单凭自己的力量,是很难修行成佛的,只有凭借威力无比之佛力,才能既用力少,且早证菩提,得成佛果。

    二  三学难修与佛号易念

    佛教三学之难修,本是件众所周知的事。净土宗人就利用这一点,大讲三学之难修,净土之易行,以期使更多的佛徒归依净土法门。

    净土宗人认为,三学之难修,主要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若从教入,则经典浩繁,义理幽微。若不熟读经典,自难理解其中之义理;若要读诵经典,即便毕其一生之精力,要浏览一遍三藏十二部经,也未必能够做到,若欲选择要典,撷其精英,非有几十年苦功不行,故从经入,殊属不易;若从律入,则须出家,且佛教之戒条,名相繁琐,戒规细密严格,没有坚忍精神,耐苦毅力,也办不到;若从禅入,不论见性、止观,非得有上等根器不可,而且往往得借助于高明的师资,方能有成功之望,否则易入歧途,反误终生。因此,不论从教从禅、从戒从定慧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其次,净土宗人还认为,三学之难修,不仅表现在下手难,而且表现为修行难。他们以《华严》为例,认为若依《华严》而修,且不说经之大本有“十大千微尘偈”、“一四天下微尘数品”,就以晋唐两译之略本言,也有三、四万偈,那么,应依何偈修行?如何修?如何出三界?如何成佛?如何趣入事事无碍境界?如何证得毗卢遮那佛?这一切都是能言谈而难实践,可望而不可即的。又如,若学唯识,唯识佛性说的要义是转识成智,那么,如何转呢?如何从实践的角度去体证呢?再说禅宗,禅宗重悟,倡“见性成佛”,且不说要顿悟见性非有上等根器不可,从实践的角度看,又有哪位禅师见性成佛了呢?可见禅宗虽可见性,但事实上却未成佛。可见,难行道不但下手难,而且实际修行也难。

    第三,单凭自力、倡修三学之难行道之难,还表现为成佛难。净土信徒认为,根据佛经的说法,走单凭自力的难行道,从初发心到初地,须经过一大僧祗劫。从初地再经过一大僧祗劫才到八地。如此漫长的岁月,这对于急切求解脱的苦难众生无异于是可望而不可即。基于这种种理由,净土宗人认为修难行道有如急惊风遇到慢郎中,无补于众生眼前之实际,用力多而功效少,是一条漫长而艰苦的道路,因而是不可取的。

    与难行道相反,上述之种种弊端,在净土法门中,却从另一个角度作为优越性表现出来。第一,净土法门不论智愚,不讲根机,不必皓首穷经,无须洞烛幽微,心信弥陀,口诵佛号,就算归依净门。此谓下手易。第二,易往生。只要由信而起愿,愿死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临终时阿弥陀佛就会来接他去西方净土。根据《观无量寿经》,下品下生者,临终十念,即得往生;《观无量寿经》第九十愿曰:十方众生,十念称名,即得往生;《阿弥陀经》则说,只要执持名号,速则一日,迟则七日亦得往生。第三,成佛易。既至净土,由于环境的熏陶与佛力的感化,上品者可顿成佛果,下品者亦可预入圣流。所有这些,都是易行道之所易也。净土宗信徒根据净土法门的这些特点,自诩净土教为“出苦之妙门,成真之捷径”。明僧智旭云:“执持名号,既简易直捷,仍至顿至圆,以念念即佛故。不劳观想,不必参究,当下圆明,无余无欠。上上根不能逾其间,下下根亦能臻其域。”

    综上所述,净土法门确实是以简易取胜,但是,单纯讲简易,又有一个偏弊,即容易使人产生净土教是一种只讲信仰,毫无义理的浅薄法门。净土宗信徒为了弥补净土教的这个缺陷,就解释说:净土教所以不说义理,是因为义理太多。任凭你怎么讲,都是挂一漏万,所以索性不讲。他们认为,佛教三藏十二部经,全在“南無阿弥陀佛”六字之内。为什么呢?因为教理之旨趣,在于生信解、启行证,而念佛的作用,正所以息妄心,得正念,实已超过信解,而直达行证。所以学者若能念佛,则无须研教,而一切教义已自具足。在这个意义上说,净即是教。至于戒律,戒律的作用,本在于防身、口、意三业,使之生善去恶。而修净土法时,身礼佛,口念佛,意思佛,三业既已集中,六根自然皆净,还有何恶可去,何善可生?因此,亦可以说,净即是律。而所谓禅者,如前所述,当念佛念到“入定”之后,与禅门之真如三昧时根本没什么区别。因此,也可以说,净即是禅。也就是说,净土法门虽然简便易行,但其实质却包括教、律、禅。甚至可以说,是包括了全部佛法。因此不能说净土法门是没有义理之浅薄法门。他们以印度的文殊、普贤、马鸣、龙树等大菩萨都念佛,中土的雷次宗、白居易、文彦博等也都念佛为例,说明净土法门是凡圣皆修、愚智咸宜之普门大法,以此招徕徒众,扩大净宗。

    三  净土法门与末法时代

    净土宗为了求发展,还用了一个绝招,亦即极力贬低他教,尽量抬高本宗。尽管中国佛教各宗派在其发展过程中,大多采用过这种手法,但他们多是通过判教的形式,将他宗的教义贬为方便说,而把自家的理论奉为究竟义,以显示自家比他宗高出一头。净土宗在这个问题上则采取一种更彻底的做法。他们在贬低其他佛教宗派时把它们说得几无可能之处,而在抬高自己时则尽量把自宗说成是惟一可行的法门。他们大力宣扬这样一种说法:即释迦佛灭度后,佛教的发展将经历三个时期,由正法而像法而末法。正法住五百年,其时,佛法隆盛,众生障经福重,故任修一法皆可成就;像法住一千年,此时去圣渐远,人心渐渐不古,思虑亦日杂,故十人修行罕有一人得道;降及末法,则去圣愈远,世道日浊,众生业障充满,助缘少,碍缘多,若专靠自力,走难行道,则亿万人修道亦罕一得道。末法时中,惟有仰仗佛力,配以自力,走易行道,修净土门,才有获得解脱的希望。也就是说,其他法门,不管是禅是教,是律是密,都已不合时宜而将被淘汰,惟有念佛往生之净土法门将独步末法时代。对于这种说法,净土宗人引经典为根据,道绰在《安乐集》中引《大乘月藏经》的经文曰:

    佛灭度后第一五百年,我诸弟子学慧得坚固;第二五百年,学定得坚固;第三五百年,学多闻读诵得坚固;第四五百年,建立塔寺修福忏悔得坚固;第五五百年,百法隐滞,多有诤讼,微有善法得坚固。

    又,彼经又云:

    诸佛出世,有四种法度众生。何等为四?一者……法施度众生;二者……身业度众生;三者……神通力度众生;四者……名号度众生。

    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道者。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惟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

    引完这几段经文后,道绰曰:

    计今时众生,即当佛去世后第四五百年,正是忏悔修福,应称佛名号时者。若一念称阿弥陀佛,能除却八十亿劫生死之罪。⑤

    此谓道绰所处的时代,正是佛灭度后第四个五百年。此时适值佛法末世,惟有持名念佛之净土一门,可以救度众生出生死苦海,其他法门都无能为力。为什么这样呢?道绰进一步论证道:大乘佛法,可依难行、易行分为二门:一是圣道门,二是净土门。圣道一门,由于末法时代“去大圣遥远”,加之,“理深解微”,而众生“机解浮浅暗钝”,故“今时难证”;而易行道之净土门,只要一念称阿弥陀佛,即能众罪尽消,永离生死。因此末法时代赖以支撑法运的,惟有简便易行而功高效速的净土一门。

    按照佛教的传统说法,惟有断惑,始能证真,要破一分无明,方可证一分法身。但是,根据净土法门,一念即可去百年业障、生死之罪,这是净土法门区别于其他法门的一大特点。这个特点在佛教叫带业往生,亦即不管众生生前作何种业,罪孽多重,但只要念佛,即可往生,而只要往生,便登不退。这就是净土法门之不断惑业便可预入圣流之大便宜处,而且往生之后,依仗极乐世界的所谓优越环境,众障自然消除,终归功德圆满。

    对于带业往生之易行道,净土宗人又把它称作“横出三界法”。魏承贯在《无量寿经》的叙文及《净土四经》的总叙中,把佛教其他法门称做“竖出三界法”,而把净土法门称做“横出三界法”,并说,诸佛菩萨因知“竖出三界”之难,复创“横出三界”之法,而“横出三界,较竖出三界,其难易远近,有霄壤之分”。近代的印光亦说:若论竖出,非力修戒定慧道,断尽烦恼惑不可。倘烦恼惑稍有未尽,则三界依旧莫出。况末法众生,善根浅薄,寿命短促,修者纵有亿亿,出者惟得一二,以其惟仗自力,是故难得实益。若论横超,则净土法门,生信发愿,念佛名号,求生西方,兼以敦笃伦常,恪尽自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则万不漏一,咸得往生。既往生已,则了生脱死,超凡入圣,永离众苦,但受诸乐矣。功大成熟者,固登上品,临时方念者,亦预末流,此则全仗佛力,其利益与惟仗自力者,天渊悬殊。印光法师这段话,可以说是对净土法门自身的特点及其与其他法门不同之处的一个概括,亦即专靠自力、苦修三学、惟有断尽烦恼业障方可了却生死的竖出三界法,已不适合于末法时代了,值此末法之世,惟有仰仗佛力,念佛往生的横超三界法,方可救众生出生死苦海,渡众生于极乐彼岸。

    出生死苦海,到极乐彼岸,这对那些虔诚的佛教徒来说,当然是梦寐以求的,因此,净土法门从唐宋之后得到较广泛的流行,直至近代,仍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净土教流行这件事本身,却说明佛教已进入末法时代。如果说,中唐之后的禅宗是以注重心性悟解,提倡超佛越祖的自尊自信去否定印度的传统佛教,那么,净土教正好从相反的方向,即以信愿行为宗本,以自悲为特点,把传统佛教注重三学兼修的传统修行方法扫地出门。净土教与禅宗两面夹击,把传统的佛教与佛教的传统扫除殆尽。隋唐之后逐步加快了的佛教中国化进程,至唐宋进一步衍化为中国化佛教,而唐宋之后的中国化佛教与中国的传统思想进一步交融汇合,导致了冶儒释道三教于一炉的宋明理学的诞生。至此,中国佛性思想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①《安乐集》卷上。

    ②《道镜、善导同集念佛镜·自力他力门》。

    ③④《道镜、善导同集念佛镜·自力他力门》。

    ⑤《安乐集》卷上。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