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分教即是佛经的体例。古来叫做“十二部经”,因为“部”的名字太含混,所以唐玄奘改称十二分教。十二分中前三分是就文体说,中六分是就事情说,后三分是合体、事说的。前三分中就是文与诗。第一是文,就叫做“长行”,普通用梵文译音,叫做“修多罗”;第二是“偈颂”,就是韵言,偈是梵音,颂是汉语;第三是“重颂”,是在长行之后重述的韵言;第四是“方广”,就是谈论高深玄理的;第五是“希有”,就是叙佛的神通感应,而世间所未曾有的;第六是“因缘”,就是叙述说法的因由;第七是“譬喻”,借浅近的事来显明真理;第八是“本事”,是说弟子或他人过去生中的事实;第九“本生”,是佛说自己过去生中的事迹。以上六门是就所说而分的。第十“授记”,是佛叙述弟子等将来的成就,成佛的状态;第十一“自说”,是不经弟子请问而佛自说的;第十二“论议”,是为弟子等分别法相的。以上三门中授、自、论即是文体,记、说、议即是事实,所以是体、事合论的。十二分教之中,本事、本生是说过去事的。授记是说未来事的,方广所说是不属于三世的。其余九分是通三世的。一部经之中,可以具足一分,以至于十二分全有,是不一定的。
至于大乘经有几分,小乘经有几分?这个解释是各家不同。可以有三种不同:第一家说,大乘经总名叫方广,所以只是一分。小乘经谈的理浅所以是其余十一分。第二家说,大乘经只有九分,即是除去因缘、譬喻、论议三分;小乘经也只有九分,即是除去授记、自说、方广三分。第三家说大小乘经各各都有十二分。三说之中以第三说为合理。
(载于三十年十月《佛学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