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论普及而又深入的大乘 第一节 崇高的佛陀与菩萨僧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公元前一世纪中,“大乘佛法”以新的姿态,出现于印度。“大乘佛法”是以发菩提心,修菩提行,成就佛果为宗的。发心、修行的,名为菩提萨埵,简称菩萨;修行到究竟圆满的,名为佛。菩萨与佛,有不即不离的因果关系,佛果的无边功德庄严,是依菩萨行而圆满成就的。由于众生的根性不同,“大乘佛法”从多方传出来,也就有适应智增上的,信增上的,悲增上的不同。但从“佛法”而演进到“大乘佛法”,主要还是“佛般涅槃所引起的,佛弟子对佛的永恒怀念”。也就因此,“大乘佛法”比起“佛法”来,有更多的仰信与情感成分。这样,“佛法”中以信为本的方便道,普及而又能引入甚深的,如六随念的一部分,当然会有更多的开展。就是继承甚深行而来的,广明菩萨发心、修行、证入,甚深也就是难行道的众多教典,也有不少的方便成分,所以是甚深而又能普及的法门。充满理想而能普及的“大乘佛法”,在旧有的“佛法”传统中,脱颖而出,佛法进入了一新的阶段。
    释尊涅槃了,引起佛弟子无限的怀念。部分佛弟子的怀念,倾向于形而上的,理想化的,引出了“大乘佛法”的新境界。涅槃,“佛法”以为是:超脱了无休止的生死流转,佛与声闻弟子,是没有差别的。涅槃是生死苦的止息,不生不灭,无量无数,不能再以“有”、“无”来表示。彻底地说,世间的思想与语文,什么都是无法表示的。在世俗说明上,涅槃也可以说是有的,实有的,但不能想像为人、天那样的个体。对一般人的世间心识来说,涅槃了的佛(与阿罗汉),不再与世间相关,除传诵中的法与律外仅留佛的遗体——舍利,为人供养作福,是不能满足人心需要的。但也就由于这样,涅槃了的佛(与阿罗汉),不是佛弟子祈求的对象,不会附上迷妄的神教行为,“佛法”仍然保持了理性的宗教新形象。
    佛法甚深,这样的涅槃,连阐陀都难以信受,①何况佛涅槃后的一般信众呢!不能满足人心,在对佛的怀念中,大众部等以为“一切如来无有漏法,……如来色身实无边际,如来威力亦无边际,诸佛寿量亦无边际”②。佛的涅槃,不只是寂灭,可说“超脱一切而不离一切”,永远的(大慈大悲)利益众生。方广部说:释迦佛住兜率天成佛,现生人间的是化身。③后来大乘经进一步地说,“住色究竟天,……于彼成正觉”④,那是与印度教的最高神——大自在天同一住处了。说到释尊的寿命,或说“七百阿僧祇劫”;或说:“我成佛以来,甚大久远,寿命无量阿僧祇劫,常住不灭”⑤。起初,大乘经还以阿罗汉的涅槃,比喻菩萨的自证,也有“同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的经说。其实阿罗汉的涅槃,不是真涅槃,只是佛的方便化导而已。总之,佛智不可思议,佛涅槃不可思议,只能以信心来领受;能生信心,也是难得的了!经中说七佛,原只是随顺世间(七世),其实过去已成的佛,是无量数的。“佛法”没有说到现在还有其他的佛名;大众部却说十方世界有佛。⑥佛说世界无量,众生无数;与释尊同时,十方世界有多佛出世,应该是合理的。他方世界不一定是清净庄严的,但大乘经所说的他方世界,似乎总是比我们这个世界好些。这个世界的佛——释尊已涅槃了,而世界又这么不理想,以信为先的大乘佛子,渐从现实人间而倾向理想的他方。菩萨与菩萨道,是从“譬喻”、“本生”等来的。释尊在过去生中,曾经历长期的修行,被称为菩萨,意思是求“觉”的“众生”。从“本生”等所传说的菩萨行,一般归纳为:修六波罗蜜,四摄,经历十地而后成佛。菩萨自己还没有解脱,修种种的难行苦行,主要为了利人,不惜牺牲一切,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依大乘法说:菩萨要广集福德与智慧资粮,“五事具足”,才能得无生法忍,与阿罗汉的涅槃相等。但菩萨的广大悲愿,不入涅槃,“留惑润生”,愿意在长期的生死中,度脱苦难的众生。这种不急于自求解脱,伟大的利他精神,在世间人心中,当然是无限的尊重赞叹。“见贤思齐”,学菩萨而求成佛的“大乘佛法”,为佛弟子所乐意信受奉行,这是一项最有意义的重要因素(当然还有其他原因)。菩萨的大行——波罗蜜行,主要是以慧——般若为先导的。大乘经所说甚深智与广大行,是继承“佛法”的甚深行。如《般若经》所说:得无生法忍的不退转——阿毗跋致菩萨,都是依人身进修而悟入的。⑦得无生忍以上的,是大菩萨(俗称“法身大士”),以方便力,现种种身,利济众生,那就不是常人的境界,成为大乘佛弟子的信仰对象。从初发心到法身大士,没有僧伽组织,却成为菩萨僧,比起四向、四果的圣僧,及一般出家众,似乎要伟大得多。“大乘佛法”兴起,佛与菩萨的伟大庄严,存在于现实人间,更多的存在于信念理想之中。从此,代表“佛法”的现实僧伽——出家众,虽依旧的游化人间,还是“归依僧”,而不再重视四向、四果的圣僧,更不要说人间凡僧了。如《大宝积经》(一九)《郁伽长者会》(大正一一·四七三上)说:
    “菩萨见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及与凡夫:若见声闻乘,皆悉敬顺,速起承迎,好语善音,右绕彼人。应当如是思念:我等得无上正真道时,为成声闻功德利故而演说法,虽生恭敬,心不住中。长者!是名在家菩萨归依于僧。”
    “若有未定入声闻乘,劝令发于一切智心;若以财摄,若以法摄;依于不退菩萨之僧,不依声闻僧;求声闻德,心不住中。长者!是名在家菩萨成就四法,归依于僧。”
    “以此布施,回向无上道,是名归依僧。”
    大乘佛教界,尽管照样地说声闻法(原始的“佛法”),照样的供养一般出家众,而心不在焉。释尊为出家者和乐共处而制立的僧律,也不受大乘行者的尊重。可以念佛——过去佛、他方佛,念菩萨——可能是人、是天、是魔,也可能是鬼、畜,而不再念传统的僧伽功德。佛法将顺着这一方向而发展下去。
    ①《相应部》(二二)《蕴相应》(南传一四·二〇八至二一〇)。《杂阿含经》卷一〇(大正二·六六中至下)。
    ②《异部宗轮论》(大正四九·一五中至下)。
    ③《论事》(南传五八·三三七)。
    ④《大乘入楞伽经》卷六(大正一六·六二五下)。《华严经·十地品》也有此义。
    ⑤《首楞严三昧经》卷下(大正一五·六四四下至六四五上)。《妙法莲华经》卷五(大正九·四二下)。
    ⑥参阅拙作《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三章(一五五至一五六)。
    ⑦《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六(大正八·五六四上至五六五下)。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