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般若类经译出的基础上,中国佛教义学进入对于般若类经的研究,两晋之际出现了一批般若学者,他们结合本土思想资源,依据对经典不同的理解,形成各自的对于世界的解释理论而有不同的流派,史称“六家七宗”,这构成三论宗渊源的重要阶段。必须说明的是,佛学界的这种学术兴趣也和当时的玄学思潮有关,玄学和般若学关注的共同理论问题是有和无的关系问题,本无、心无和即色三家和玄学之贵无、崇有、独化三家的理论逻辑非常相近,两者有着相互的促进。当时许多名僧和玄学名士交往很广。名士好玄谈,而般若学者的空理之谈非常受名士敬佩,名士好任诞,而般若学者的脱俗之行非常受他们欣赏,两者的交流激发了般若学和玄学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