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佛号成就的一座祖庭

作者:出处:
分享到:

 
    祖庭是指一个宗派的发源地或一个宗派鼻祖的活动地、归宿地。中国佛教净土宗在中国的祖庭有三处,分别是江西庐山的东林寺、山西交城的玄中寺、陕西西安的香积寺。三地的代表人物分别是东晋的慧远(334-416)、南北朝的昙鸾(476-542)和唐代的善导(613-681)。

    “阿弥陀佛”,一句简单又简短的念诵,从僧众的心里,到俗人的口里,诵越千五百余年,音声遍及万水千山,将道中人与道外人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亲切而和谐。阿弥陀佛是西方净土世界的主宰,但在信众的心目中,这个名字所代表的是一片净土,一种力量,给人无量寿,无量光,无有污垢,人人平等,宝雨鲜花,衣食无忧,所以,阿弥陀佛也被尊称为“无量寿佛”、“无量光佛”。俗世的人们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只要念诵一句“阿弥陀佛”,他就会及时赶来,接引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这么简单,实现了人们一生修行的追求。在你还不了解什么是佛教的时候,也许你已经念诵了“阿弥陀佛”这个佛名,在有意无意之间,你已经做了功德,种下了福田。这就是中国佛教一个重要的宗派净土宗带给我们的惊喜。“阿弥陀佛”是这个宗派的一句偈语,念诵“阿弥陀佛”这一名号,是净土宗所依赖和提倡的基本思想,从这个宗派开始,对阿弥陀佛的念诵响彻云霄。这一句简洁的念诵,提炼了佛教经典的精华,做到了雅俗共赏,从而拥有了众多的信众,也成就了净土宗成为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的地位。

    净土宗的创立和发展走过了漫长的历程,其间的一些著名大师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最为突出的是东晋的慧远、南北朝的昙鸾和唐代的善导。

    慧远是中国佛教史上鼎鼎大名的佛经翻译家道安(312-385)的弟子,出生于官宦人家,博览群书,尤其精通《老子》和《庄子》、常常在讲解佛经时,特别得到师傅道安的许可,以老庄的义理来阐释佛经的道理,以便于听众的理解。东晋孝武帝太元六年(381)慧远入驻庐山东林寺,并在此传法30年,直到去世。

    慧远在东林寺广泛结交僧俗两界的名人,建寺讲学,创立了莲社(又称白莲社),倡导弥陀净土法门(即阿弥陀佛净土法门的简称),使东林寺在当时的影响蜚声国内外。慧远的行为和思想,成为后世净土宗寻根追源的最早定点,因而,慧远被净土宗追奉为初祖[1],对慧远所在的东林寺也格外尊崇,被奉为净土宗的一座祖庭。尤其是唐代的鉴真大师与东林寺的智恩和尚,将东林寺净土宗的教义又一次传入日本,使日本出现了东林教。至今日本东林教仍然以慧远为始祖,以东林寺为祖庭。

    南北朝的昙鸾法师,被东魏的孝静帝尊称为“神鸾”,主要的活动地点在今天山西省交城县石壁山中的玄中寺。历史上以崇佛出名的南朝梁武帝,常常遥望昙鸾居住之地作礼礼敬,称昙鸾为“肉身菩萨”。

    昙鸾在玄中寺中弘扬净土,提出了人们成佛的道路有难行道和易行道两种,依靠自己的力量难以到达,是为难行道;必须依靠外力也就是阿弥陀佛的力量才能迅速达到,这就是易行道。只要口诵“阿弥陀佛”的名号,人们就能完成易行道的修炼。他的讲经常常以众人甚至万人口呼“阿弥陀佛”而威震四方,昙鸾成为净土宗最具有号召力和影响力的人物。为后来其弟子善导正式创立净土宗创造了必要的理论基础。玄中寺成为净土宗的又一座祖庭。

    日本僧人亲鸾(1173-1262)号称接受了昙鸾一脉相传的净土宗教义,在日本建立了净土真宗。亲鸾的净土真宗并不注重勤修称名念佛,而更加强调坚定的信仰,相信恶人也可以往生净土成佛。净土真宗将净土宗的他力性、简易性、民众性等特点做了广泛而深入的推广与发扬,使这个教派在日本有了很大的影响,并演变出了真宗的十个派别,其中的大谷派和本愿寺派都是影响较大的流派,其本山皆为京都的本愿寺。直到今天,日本净土真宗教徒仍视玄中寺为祖庭,常有代表团前来玄中寺拜谒。

    唐代的善导,曾经怀着崇敬之心,南下庐山参拜慧远的东林寺,又于贞观十五年(641)北上石壁玄中寺,拜昙鸾为师,潜心修炼净土真谛。在昙鸾去世后,善导来到都城长安,继承了昙鸾口诵“阿弥陀佛”名号的精髓,在长安城中广泛宣传净土思想,正式创立了净土宗,并使净土宗的影响,随着一声“阿弥陀佛”的念诵,深入人心,直到今天。

    唐永隆二年(681),善导去世,其弟子怀恽为了缅怀先师,选择在都城长安南面终南山下的神禾原为其建造了舍利塔,并在塔旁构建了规模宏大的寺院,取名为香积寺。从此,善导舍利塔和香积寺不仅成为净土宗的纪念性建筑,而且是一段净土宗历史的标志,人们到香积寺和善导塔前来寄托对善导的思念,同时也带来对净土信仰的崇奉,香积寺的影响由此扩大,逐渐成为唐时名寺和净土信仰的凝聚地,由此被奉为中国净土宗的一座最重要的祖庭。

    净土宗在8世纪传入日本,这个时候距离善导的去世已经有了一段时间。但是把净土信仰传入日本的人并非净土宗的僧人,而是历史上的“入唐八家”之一、日本天台宗的高僧最澄(767-822)。

    最澄12岁在奈良大安寺出家,20岁在东大寺受具足戒,他修行和传教的内容是天台宗的教义,并深得当时的统治者桓武天皇的大力支持,使他在日本佛教界有非常高的威望。延历二十二年(803),最澄被派入唐求法,在唐朝除了学习天台宗教义外,还学习牛头禅法,以及密教灌顶和金刚界、胎藏界两部曼荼罗,到延历二十四年(805)回国,在日本创立了天台宗。他将中国天台宗的创始者智*所著的关于净土思想的书籍带回了日本,这些著述包括:《观无量寿经疏》、《阿弥陀经疏》、《净土十疑论》等,随后这些著述便在日本流行开来,为以后日本净土宗的创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最澄的弟子圆仁(794-864)亦作为“入唐八家”之一,同样对净土宗在日本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圆仁在唐时所著《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四卷,详细地记载了唐代佛教的状况、社会的风土人情、典章制度,尤其记载了会昌法难的历史事件,成为中国佛教历史、中日佛教关系史的珍贵资料,与唐代玄奘大师的《大唐西域记》、东晋高僧法显(约337-422)的《佛国记》、元代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游记》并称为古代东方四大游记。

    圆仁到五台山的竹林寺巡礼,竹林寺是唐代净土宗僧人法照(?-821)所建造的寺院,法照以专修念佛法门著称,是善导之后唐代著名的僧人之一。尤其是法照所创造的“五会念佛”方式,将念佛与音乐的歌唱结合起来,抑扬顿挫,富有旋律感,不仅吸引人,而且朗朗上口。圆仁受传“五会念佛”的修持仪轨,并详细记录了竹林寺中的斋礼佛式以及法事仪式,回国后,在比睿山建常行三昧堂,修持法照的五会念佛。圆仁的念佛法是观想念佛,但是周期较短,而且又富有音乐性,因而在天台宗各寺院中流传很快。

    但是真正在日本提倡唱名念佛,同时也致力于民间弘传此种念佛方式的却是圆仁之后的空也(903-972),他常常口诵阿弥陀佛的名号,为净土信仰在日本的普及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到了源信(942-1017)时,他在继承日本天台宗净土信仰的基础上,吸收中国的净土思想,写出了《往生要集》一书,详细论述了净土教义。其后,法然(即源空,1133-1212)接受了此书的影响,并正式接受了净土教义,将该书与善导的《观经四帖疏》作对比研究,发现源信所主张的以观想念佛为主的法门是难以为人理解和修行的,而善导的称名念佛更容易为一般的人所接受,由此,便依据善导的《观经四帖疏》为准则,舍弃了其他各宗的教义和修持方法,确立了以称名念佛为中心的净土教说,在现在的京都市东山区圆山公园北的华顶山下建草庐为念佛道场,正式创立了日本佛教净土宗,尊中国的昙鸾、道绰、善导为最初三祖。

    如今,法然当年所建造的草庵早已经不见踪影,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巍峨的群山所环抱的重楼玉宇,称为知恩院,其高大的山门号称是日本第一山门,寺院中的大殿、佛塔、经堂与庭院,规模和气势端庄而宏大,在寂静的山林中,常常有大众在僧人的带领下,口诵阿弥陀佛名号,行走在大殿的回廊上,山风徐来,红叶飞舞着洒落在庭院的地下,这样的景象,让人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这座净土寺院似乎已经脱离了世俗世界,而真正建立在西方的极乐世界里,这正是善导力图向世人所展示的美好世界!

    由此之故,善导在日本净土宗信徒中有非常高的声望,以至于在日本净土宗的绘画中,常常将善导的画像与法然一起出现在阿弥陀佛三尊来迎图的画面中,远在中国的香积寺也被尊奉为净土宗的祖庭而备受日本信众的敬奉。1980年,中日两国佛教界纪念善导大师圆寂1300周年时,日本僧人还向香积寺赠送了善导像,以及《阿弥陀经》460卷、忏悔发愿文、纳经名簿、两国法会诵经次序册等。1982年,中日共同创作了一座“高祖善导大师、宗祖法然上人两师对面像”安放在寺内。直到今天,香积寺、善导塔仍是日本净土宗僧人向往参拜的圣地,日本僧人常常远渡重洋,前来这里举行纪念善导大师和法然上人的活动。

    前人打造了一座寺院,一尊造像,亦或是一座佛塔,后人从中看到的不再仅仅是一个个独立的实体,而是历史和文化的一个延续过程,人们允许这个过程有长有短,长的达千年,万年,惠及子孙,而短的也自有时人珍藏。这就是香积寺——净土宗的祖庭,一个美丽的地方。

    [1]虽然佛教界与学术界对此尚有争议,但不妨碍我们在此所持观点,详细的论断可在本书后看到。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