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珠道绰

作者:出处:
分享到:

 
    佛教中使用的念珠是道绰首次发明的,目的是为了精确计算念诵阿弥陀佛名号的数量。道绰重视各部佛经,将佛的教法分为圣道门与净土门两类,认为圣道门理论深奥,而佛已涅槃,无人指导,所以无法证悟;只有净土门才符合这个时代的特点,众生可以修习而达到所愿。

   一、道绰的生平

   道绰(562-645),隋唐时净土宗高僧。据《续高僧传·道绰传》、《佛祖统纪》等的记载,俗姓卫,并州浊水(今山西省文水县)人。

    道绰从小尊敬长者,禀性温良谦让,受到乡里人民的称赞而闻名乡里。14岁出家为僧,初习《涅槃经》,讲此经24次。嗣后,又跟随太原开化寺之道瓒禅师(536-607),入其僧团学《般若经》。道瓒禅师系当时禅学名匠,座下僧侣有200人,道俗倾望。道绰跟随道瓒禅师,研习空宗的理论和禅定学说,而且很快就掌握了其中的精髓。同门还有三阶教的创始者信行法师(540-595)。后来,道绰又跟随道瓒禅师学习净土宗等佛经佛法好几年。其间,他还搜集整理佛教经典,广为散布,以推进佛教事业的发展。道瓒清约雅素,慧悟佛理,在当时颇有名望。道绰对他非常崇拜。直至道瓒禅师入灭后才离开僧团,慕名拜谒玄中寺。

    玄中寺是魏时昙鸾法师修习和传播净土思想的地方。在昙鸾法师去世的时候,有许多奇异的现象出现,人们都觉得非常诧异,于是将这些事情辑录下来,刻在了碑文上,成为《昙鸾和尚碑》。道绰将这个碑文习  读了多遍,对昙鸾法师的行为深受感动,对这些奇异的事情坚信不疑,随即便在昙鸾的舍利塔前虔诚膜拜,自誓为昙鸾的弟子,一心只信西方净土法门。此时距离昙鸾去世已经60多年了。从此道绰便在玄中寺中住下来,即舍《涅槃》讲说,修习净土,讲授《无量寿经》,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就连坐的时候也常常面向西方,六时之中依时礼敬阿弥陀佛,从不缺漏,并且每天念佛七万声为固定的功课。

    道绰身材魁伟,仪表党堂,讲经的时候态度非常和蔼、慈祥,而且语言生动、贴切,一般的人都能听懂并能很快领悟。人们都喜欢听他的讲解,僧俗男女赴山朝拜者,络绎不绝。道绰便为大众讲《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几乎有两百遍之多,词旨明畅,辩才无碍。凡是听讲的人,都各个持着念珠,称念佛号,每当他讲经散时,大众欢喜赞叹,念佛的声音响彻林谷。

    也有不信佛的人或不信仰净土的人杂于其中,想乘机作乱毁谤佛法,但当见到道绰,往往为他的平易庄重的姿态和讲经的场面所折服,全都自动放弃并改容归向了。道绰所住的玄中寺属西河汶水之地,故后人又称他为“西河禅师”。

    道绰还教导信众不向西方涕唾便利,不背向西方坐卧。更劝人念弥陀佛名时用麻豆等物统计数量,即每念一声弥陀佛名,便放一粒麻豆。在他的倡导下,俗民百姓念佛成俗,积豆至百万斛。后来他又教人穿木槵子作数珠以为数法。他经常自己穿制念珠,送给四众,教他们称念佛号。这是中国佛教徒有念珠(又称数珠)之始。

    由于道绰热忱弘化净土思想,又采用了异与以往的做法,当时晋阳、太原、汶水三县7岁以上的男女都会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信众的数量日益增多,对于世俗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唐太宗也曾因文德皇后有病,到玄中寺访问道绰,并在寺内上供作祈祷。可见道绰当时德望之高[1]。

    民间关于道绰显现神异的传说也非常多。曾经有位僧人在念定之中,看见道绰绕着佛行走,念珠的数量有七宝大山那么多。这位僧人又看到西方净土的灵相,其中的繁华与庄严真是难以陈说。据佛教史籍记载,贞观二年(628)四月八日,道绰知道自己的生命将要结束了,他向僧众做了通报。听到这个消息的人全都来到了玄中寺的山上,漫山遍野都是。人们看见道绰似在空幻之中的七宝船上,与昙鸾法师叙谈,昙鸾法师对道绰说:“你的净土堂已经修成了。但是你还有一些业缘没有完成。”说完这些话,昙鸾大师就乘云往空而去,同时,又见化佛遍布出现在空中,并从空中撒下种种美妙的香花,大家立刻以衣服承接了这些香花。

    又有一次,道绰让人们在干地上插上莲花,这些莲花居然在地上存活了7天。像这样的瑞相非常多,不可数记。而且道绰在70岁时,突然长出了新牙,身体更加健烁,容光焕发。讲述净土理论更加条理清晰,口若悬河。他每次将众人邀集在一起,就能使他们放弃了所有的顾虑、烦恼,平心静气、随心所欲地修行,所以道俗之人都听从他的教导,形成了一定的习惯。

    每有朋友去玄中寺中拜望道绰,他总是离他们很远,而且对他们说到净土世界才能永远相见。在道绰法师的每一声阿弥陀佛的念佛声中,饱含了他对于净土世界矢志不渝的信心与崇敬,弥陀净土的信仰也随着这一声声佛名的诵出而在大众心中广泛弥漫开来。

    贞观十九年(645)四月二十七日,道绰于玄中寺入寂,时年84岁。

    二、道绰的著述

    道绰的著述早已经散佚,现存的仅有《安乐集》上下二卷(道宣《续高僧传》的《道绰传》中误作为《净土论》),系统阐述净土信仰,从龙树、世亲的理论,到昙鸾、慧远的学说,全都涉及了。此外日本的《东域传灯目录》,别出他的《观经玄义》一卷,现已不传。

   三、道绰的净土学说

    重视诸经

    为了证明念佛法门是佛所说,非他个人所创造,在《安乐集》的卷首,道绰引经据典便达40多种。除引用净土三经之外,还引用《大集经》、《涅槃经》、《华严经》、《维摩诘经》、《法华经》、《增一阿含经》、《般若经》、《大悲经》、《十地经》、《观佛三昧经》、《十方随愿往生经》、《法句经》、《大乘同性经》等经;以及《大智度》、《大乘起信》、《俱舍》、《往生》等论;此外,昙鸾的《赞阿弥陀佛偈》也做了引用。这些经典的引用,充分说明道绰博学以及对净土经典之外的其他经典的重视。

    圣道门与净土门

    道绰将佛的教法分圣道与净土二门,但是圣道门在当今的时代是无法证悟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佛离开众生入灭已经很久了,之二是圣道门的理论太深奥了,一般的众生靠自己的智慧难以理解。所以,《大集月藏经》说:“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2]竟然困难到有亿亿人修道而没有一个人得道者。原因当然是因为当今是末法时代,是五浊恶世,所以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

    与前文所述昙鸾的观点相同,道绰同样也认为此时是末法时代,人们的修行要根据所处末法时代的特点来选择方式,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是道绰所说的“时教相应”。末法时代之前是正法和像法时代,持续的时间大约为五百年或一千年,这个时期佛已经入灭。末法时代的众生是没有能力去证悟圣道门,如果一意孤行,只能是在难行道上跋涉,终究达不到目的。只有专归净土门,乘佛的本愿力,才能带惑往生净土,这才是一条易行而且正确的出离之路。可以看出,道绰的圣道门和净土门的思想是在昙鸾难行道、易行道基础上而创立的。    

    西方净土是报土非化土

    道绰与前代的慧远不同,曾破斥以弥陀为化身、极乐为化土的看法。认为如果秽土是化身所居,净土亦化身所居,那么如来报身又究竟应居于何土呢?这岂不是没有报身所居之土?所以西方净土应是报土(报身所居)。而且如来报身常住,《观世音受记经》说阿弥陀佛命有终尽,其实这只是报身示现的隐没相,不是真的灭度,如此经中还说阿弥陀佛入涅槃后,复有善根深厚的众生仍然还见到阿弥陀佛如以前一样,即是明证。道绰认为弥陀为报身常住,极乐为报土,这样就避免了将阿弥陀佛西方净土与真身真土割裂开来的弊病。以后善导继承了这一观点,还为此做了更进一步的论证,举出《大乘同性经》、《无量寿经》、《观经》等经文中的说法加以论证。

    道绰认为,人们的修行方法不同,但是都能往生报土。  
  
    往生方法

    发心是走向成佛之路的根本,所谓发心就是发菩提心,认识自己心中本身所具有的清静佛性,树立脱离苦海往生乐土的信念,相信自己能够成佛,再加上以观想念佛和称名念佛的念佛三昧为修行的方式,以大慈大悲为本,命终之后即生佛前。因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人人都有成佛心。

    念佛法门,实际上是一种修定的方法。因为念佛,必须做到一心不乱,三业相应,所以称为“念佛三昧”。所谓三昧,就是“定”的意思。在“定”中可以观想佛,同时伴以口念佛号的行为,也成就了念佛的修行活动。道绰在这里并没有完全将念佛三昧完全地区别开来,明确地说是实相念佛,还是观想念佛,抑或是称名念佛,而是三者合二为一地进行着。但是从道绰所提倡的修行中仍然更多地能感受到他所提倡的还是偏重于观想念佛。
    
  称名念佛的方式同样是道绰所倡导的又一个修行方式,同样是对昙鸾思想的继承。道绰认为“阿弥陀佛”的名号是有神效的,名号就如宝珠,投入众生被污染的浊心之中,可以使罪业毁灭,心生清静。就如冰上燃火,火猛则冰解,冰解则火灭。众生之心就如冷酷的寒冰,只有依靠阿弥陀佛名号的燃释,才能得到释解而往生。因而称名念佛的功德是广大而不可比拟的。
  
  弥陀净土殊胜

    道绰在描绘弥陀净土的殊胜情状时,不仅将它与现在众生所居住的娑婆世界秽土做了比较,而且还与弥勒净土中的兜率天宫也做了比较,从而认为,弥陀净土世界是超然于十方净土世界的殊胜之地。

    四、道绰的师承与弟子

    关于道绰的师承,他因见昙鸾碑文而归向净土,并非直接的传承。他自己在《安乐集》卷下提到中国净土的师承,曾举了菩提流支、慧宠、道场、昙鸾、大海、齐朝上统(法上)六人,也没有直接传授的迹象。因此迦才《净土论》称道绰为昙鸾法师三世之下玄孙弟子,是从昙鸾与法上的隔世关系而推想的。

    道绰的弟子有道抚、僧衍、尼大明月、善导等,而以善导为最杰出。道抚是长安洪福寺的名僧,特地到玄中寺访问道绰,和他共修净土,对于净土教义的弘扬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他每和道绰相见,必指净土为会。道绰死后三日,道抚闻讯叹说:“我常期望能够先行往生,不料今天反而在后,我再稍加用一点气力,就可以追随道绰而去了。”于是在佛像前,叩头顶礼祝祷发愿,然后退回座位就座而往生。

    僧衍(597—642),并州汶水人。最初是弥勒净土的信仰者。年90以后遇道绰讲《观无量寿经》,始归心弥陀净土。每日早晨礼佛千次,念佛万声。尼大明月,介州平遥人,也是在晚年60岁时(贞观初)聆听了道绰讲《无量寿经》,教念阿弥陀佛。她从此在净室念诵,同时传教其妹少明月,亦同念佛。

    善导于贞观十五年(641)在玄中寺中访问道绰。道绰授以《观无量寿佛经》并净土教义。他返回长安后,便开始盛倡念佛法门,极受道俗的敬信,成为道绰之后唐代净土教史上最杰出的人物。

    [1]《金石萃编》卷八十四,林谔撰《石壁寺铁弥勒像颂碑》。    

    [2]《安乐集》卷上。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