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佛教各宗及祖庭

作者:出处:
分享到:

 
    佛教传入中国迄今近两千年,所有佛教大小显密各宗派,早已普遍弘宣于全国各地,而尤以陕西(长安)为各宗并隆的中心,故一般称印度为佛教导源地,陕西(长安)为佛教第二策源地。佛教在中国,每以译出经论而命名宗。在隋唐初已有十宗,现流行的共有八宗。其八宗是:天台宗(也称法华宗)、禅宗(亦曰佛心宗)、华严宗、律宗、净土宗,法相宗、三论宗,密宗等。除前两宗形成于江南外,后六宗俱发详成长于长安。现将这六宗策源地的祖庭分述如下:

    一、华严宗,因以《华严经》为主要经典,故名。又因实际创始人法藏被武则天赐号“贤首”,故亦称“贤首”宗。华严宗初祖名法顺,俗姓杜,人称杜顺和尚。雍州万年人(今长安杜陵),生于南陈永定二年(558)。18岁出家,习僧珍禅,后在终南山讲《华严经》。唐太宗曾诏入宫,赐号“帝心”。故又称“帝心尊者”。著有《华严五教义》、《华严法界观门》等。贞观十四年圆寂,其塔在今长安区韦曲街道东南华严寺遗址山坡上。二祖智俨,天水人,12岁随杜顺出家,后从终南山至相寺智正听受《华严》。著有《华严经搜玄记》,《华严一乘十玄门》、《华严五十要问答》,人称“至相尊者”。三祖法藏,祖籍康居国,出生于长安,17岁从智俨学《华严经》。曾参加玄奘译场。受诏讲《华严经》,武后命京城十大高僧为授满分戒。赐号“贤首戒师”。著有《六十华严疏》,同译《八十华严》等。法藏大力从事《华严经》的解说和著述,世称华严宗实际创始人。曾住荐福寺(小雁塔),先天二年圆寂,葬于少陵原畔华严寺东南。四祖澄观,曾住山西五台山大华严寺,唐德宗的受封“清凉国师”,宪宗时任全国“僧统”,发挥贤首教义,圆寂后其灵塔今犹陪葬于初祖杜顺塔右侧。五祖宗密,出家后得澄观的《随疏演义钞》,从事研习,深得旨趣。旋往长安向澄观请益,随侍数年。后常住户县草堂寺,大振宗风。其碑为裴休所书,柳公权篆额,今犹完好。由于初祖杜顺、四祖清凉国师的宝塔建在华严寺的遗址,故华严寺被称为华严宗祖庭。终南山的至相寺与创宗祖师和该宗派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普安、彭渊、智正长期在该寺讲经授徒,圆寂后均葬于本寺。故至相寺亦为华严宗祖庭之一。智俨门下,新罗入义湘传入新罗,称海东华严宗初祖。日本太平十二年(740)新罗僧人审详到日本宣讲华严教义,传法于日僧良辨,以奈良东大寺为根本道场,开创了日本的华严宗。

    二、律宗,全称南山律宗。因开宗祖师道宣住终南山,故名南山律宗或南山宗,后来此派盛行,简称律宗。当以广释戒律胜弘律学为中国律宗。初祖道宣,俗姓钱,润州丹徒(今属江苏)人。宦于长安,生于隋开皇十六年(596),15岁出家,20岁从禅定寺智首律师受具足戒。初往白泉寺(即后来的净业寺),后住丰德寺及清官精舍(同为净业寺)。高宗显庆三年诏住西明寺,参加玄奘法师译经道场。著有《四分律行事钞》、《广弘明集》、《续高僧传》、《大唐内典录》等220余卷。于乾封二年(667)圆寂,后人建其舍利塔于净业寺外北峰顶。道宣律师所常住的净业寺当为律宗祖庭。道宣于贞观十六至十九年(642—645)人终南山居丰德寺,撰成《比丘尼钞》三卷,丰德寺应与净业寺同为律宗祖庭。

    三、净土宗,亦称莲宗,或称庐山宗,主要依据《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世亲《往生论》,说死后往生阿弥陀佛西方净土(极乐世界),故名。此宗创始于晋代庐山慧远法师,可是净土成为宗风则自长安善导和尚始,故日本净土宗推善导为此宗开祖。善导,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人,生于隋大业九年(613)。少投密州明胜法师出家。29岁赴西河玄中寺,拜道绰为师,唐贞观十九年(645)来长安住实际寺、光明寺等处。传“净土法门”,倡导专心念佛。相传一生用所得施财,书写《阿弥陀经》十万卷,画净土变相三百壁,弟子不可胜数。著有《观无量寿经疏》即《观经四帖疏》、《法事赞》、《观念法门》、《往生赞》、《般舟赞》等。晚年为龙门卢舍那佛工程检校,于高宗永隆二年(681)圆寂,由弟子怀恽、净业等努力,葬其灵骨于神禾塬西端,并立塔建寺。香积寺善导宝塔今犹巍然屹立,香积寺当为净土宗祖庭。12世纪日僧法然据善导《观无量寿经疏》著《选择本愿念佛集》,倡导专修念佛,开创日本净土宗,尊昙鸾、道绰、善导为最初三祖。

    四、法相宗,亦名慈恩宗,为唐玄奘依印度无着、世亲的论典而成立的宗派,由弟子窥基著疏阐扬始建立了本宗。玄奘,俗姓陈,名禕,洛阳缑0氏(今河南偃师县)人,生于隋文帝仁寿二年(602)。13岁出家,21岁受具足戒。贞观三年(629)西行共17年,至贞观十九年(645)回国。先在弘福寺译经,至贞观二十二年(648)在慈恩寺译经。显庆三年(658)至西明寺转玉华寺(宫)译大般若经六百卷。玄奘法师先后译出经论共计75部,1335卷。高宗麟德元年(664)圆寂于玉华寺(宫),葬于长安城东白鹿原,总章二年(669),迁樊川少陵塬畔,即今兴教寺。兴教寺三塔正中为玄奘法师塔,左侧西明寺圆测塔,为新罗国皇太孙,出家居唐,其塔北宋政和五年(1115)迁葬玄奘塔左。右为窥基大师塔,窥基为唐开国将军鄂国公尉迟敬德之侄,京兆长安人。生于贞观六年(632),17岁出家,奉敕为玄奘弟子,原住广福寺,后住慈恩寺从玄奘学习梵文和佛教经论。25岁参加玄奘法师译场,后从事著述,并成立法相唯识宗。永淳元年(682)圆寂,太和三年(829)其徒令捡始火化立塔于玄奘塔右。故慈恩寺虽为本宗祖庭,兴教寺为该宗塔院与慈恩寺有同样的重要。该宗东传日本今尚流行。

    五、三论宗,亦名性空宗,是中国佛教的第一个宗派,其祖庭位于户县的草堂寺。该宗以研习龙树、提婆的《中论》、《百论》和《十二门论》得名,创宗鸠摩罗什大师。鸠摩罗什是西域人,后秦时被秦主姚兴迎请入长安,设立了中国第一个国立佛经翻译的译场,随同鸠摩罗什学习的中外义学僧数千计。从弘始三年至十一年的八年中,与弟子共译出《大品般若经》、《法华经》、《维摩诘经》、《阿弥陀经》、《金刚经》等经和《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成实论》等论,系统地介绍龙树中观学派的学说。译经总数说法不一,据《出三藏记集》载为35部294卷;《开元释教录》作74部384卷。弘始十五年(413)鸠摩罗什圆寂于草堂寺,其舍利塔亦在寺内,草堂寺系鸠摩罗什译经道场,为三论宗祖庭。到了隋代,嘉详大师吉藏(549—623)被迎请入大兴城日严寺,完成了三论宗理论最后的建构。中国的翻译事业从佛经翻译开始,而鸠摩罗什是中国第一位翻译大家。

    六、真言宗,亦名密宗或称开元宗,为大毗卢如来开创。在印度传了四代,五代金刚智开元年来唐住慈恩寺及洛阳等处,圆寂后,葬龙门广胜寺。六代不空三藏随师金刚智来唐,后住大兴善寺及太乙山智炬寺,代宗大历九年(774)圆寂,葬大兴善寺别院,其碑为东海徐浩书今存于碑林。兴善寺为本宗祖庭。

    附:三阶教

    三阶教是隋代一位大德信行所创立的一个教派。经过二百多年的延续与弘传,由于其他教派的攻击和朝廷展诏禁止,终于湮没不传。

    信行,俗姓魏,魏郡(今河南安阳)人。17岁出家于相州法藏寺,受戒后博涉经论,重视行持。认为佛教须应时宜,实行济度,不应空讲理论。又以比丘生活方式,对于菩萨行愿多有不便,故于法藏寺舍了戒,虽舍戒而不还俗。舍戒后极力宣扬大乘利他精神,且亲服种种劳役,节衣缩食,救济贫穷并供养三宝。开皇三年(583),在相州光严寺发愿为皇帝、诸师父母乃至一切众生施舍身命财物,建立礼佛、转经等16种无尽藏行,“愿施无尽,日日不断”。

    开皇七年(587),左仆射(丞相)高颖闻信行盛名,奏请文帝诏他入京,于真寂寺建立别院,供养其居住(时信行已48岁)。一时受到很多僧俗的皈敬。先后在真寂寺(在义宁坊)、光明寺(怀远坊)、慈门寺、慧日寺(怀德坊)、赵景公寺(常乐坊)建立三阶教道场(其五寺今均不存在)。后又发展到长安55寺,相继建立有别院,皈从僧尼两千余人。著述35部,44卷。开皇十四年(594)圆寂于真寂寺。弟子净名、慧了等三百余人,收其尸骨起塔于至相寺旁葬之。他的信徒无论僧俗殁后皆葬于其墓塔周围,后来以信行塔建立百塔寺。至今塔虽无存,寺址又建起佛殿,住有僧人,千年银杏树尚在。

    三阶教在隋唐时代曾数度盛行,虽然法脉没有持续流传下来,但当时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现在的百塔寺就是该宗的祖庭。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