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积寺”的名称来源于佛经《维摩诘经·香积佛品》,佛经中所说的“品”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某一“章”或“篇”。香积佛是住持众香世界的佛。以佛的名字来命名寺院的名字是佛教中独特的方式。
《维摩诘经》是印度佛教的理论著作,后秦时期(384-417),佛经翻译家、著名高僧鸠摩罗什(344-413,一说350-409)首译该经,共有三卷。该经译出后,对后世影响巨大,尤其是经文中明确说明,居家之人不必通过出家过僧人般的修行生活也可以达到解脱的理论,对于在家人的影响更甚,使该经成为当时在家人的必读佛经。
经文大意说:在古代印度的吠舍离城中,居住着一位富有而神通广大的居士维摩诘,他假称身患疾病,从国王以下,包括诸位大臣,诸位贤德长老、白衣居士,以及诸婆罗门长者,更兼诸王子以及所统下属官员等等成千上万的人都来探望他。趁着这个时候,维摩诘便不失时机地向他们宣说佛法,使这些人都发了菩提心,愿求无上正等正党。同时,维摩诘自己思忖:怀有慈悲之心的佛祖(世尊)是否也会来关心我呢?佛祖立刻知道了他的想法,便派弟子舍利弗去探望维摩诘的病情。但是舍利弗说他对维摩诘的言论不能应答,所以不敢前去。佛便又派另一弟子大目犍连去,而大目犍连也说自己没有维摩诘那样的辩才,所以不敢去。佛祖又再改派大迦叶去,大迦叶说自己常常被维摩诘的话搞糊涂,不能作出应有的回答,所以也不敢去。佛祖问遍了身边的弟子、弥勒菩萨、持世菩萨、光严童子、诸天女、诸长者之子等等,大家都纷纷向佛祖说了维摩诘言论的犀利和精妙,以及他对世人所行的布施和度脱,都认为自己和他相距太远,害怕去探望他。佛祖只好请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前去探望他。佛祖座下众多的菩萨、弟子、帝释、大梵天、四天王全都在想:如今两位智慧超群的人对话,一定是一场精妙的论辩,我们大家都应该去聆听。一时间,所有的大众,包括八千位菩萨,五百声闻罗汉,成千上万的天人,都跟随着文殊菩萨前往。
这时,维摩诘心中起念,知道文殊菩萨率众人前来,便运用神力,将室内的其他陈设全部移走,只留下一张床座,自己坐在上面,装作生病的样子。文殊菩萨走进室内,二人便开始了论说佛法的问答,问答的中心是说达到解脱不一定要过严格的出修行生活,关键在于主观修养。
因为二人谈论佛法的时间非常长,快到中午的时候,舍利弗便在心里担心众多菩萨的吃饭问题。维摩诘立刻知道了他的想法,便运用自己的神通力,将一个佛国世界显现在大家面前,这个世界名叫众香世界,住持这个世界的佛名叫香积佛,香积佛此时正在众香园中与众多的菩萨进食,那些食品芳香四溢,十方无量世界都可以闻到。
维摩诘便在大家面前化现出一位形象端庄、光芒四射的菩萨(化菩萨),徐徐升起前往众香世界而去,请求香积佛赠赐食品。香积佛便以众香之净钵盛满香饭递给化菩萨。这时,在场的菩萨一齐要求香积佛说,他们都想看看维摩诘是怎样的人,有什么样的雄辩之才和神力。于是,香积佛便将自己的神力加持于他们,使他们同化菩萨一起来到了维摩诘的房间中。大家一一就座后,化菩萨捧出了盛满香饭的净钵献给维摩诘。与此同时,全城的人都闻到了芳香的饭食味道,这是他们以前从来没有闻过的,这味道使他们身心畅快。他们也在长者的带领下来到维摩诘的住处。
维摩诘便请大家开始食用。结果,这钵饭不仅让所有的会众都吃饱了,而且还有富余。食用了香饭的会众身心安适快乐,他们的毛孔中也散发出了奇异的香气来,仿佛身处众香国的园林之中一样。
这时候,维摩诘便问众香国里来的菩萨,香积佛是怎样说法的。菩萨们说:在我们国土的如来,说法不用文字,只以众香便可熏习众天人依法持戒。所有的菩萨各自停坐于一棵香树下,只要闻到那妙香,也就获得了一切功德充分含藏其中的三昧禅定,菩萨只要得到此三昧禅定,便随之具足了一切功德。从此,香积佛与香积佛国的名字传遍了每一个国土。
《维摩诘经》译出之后,无论对于当时的社会还是继之而来的朝代,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不仅受到出家人的欢迎,而且更是备受在家居士的亲睐,居士与菩萨济济一堂互相参辩的欢快场景总是让人留恋不已,致使《香积佛品》成为《维摩诘经》中最为华彩的篇章。手摇羽扇、宽袍洒脱、隐几微言的维摩诘居士的形象在存留至今的各时代的佛教艺术作品中都可以见到,而且数量非常多,比如西安博物院中的北魏造像碑,龙门石窟的造像、敦煌壁画等等。而维摩诘居士这个特定形象的诞生,要归功于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约348-409)以及东晋时代的社会思潮。东晋时期社会上流行玄学,这一思想是老庄哲学与佛教哲学互相融合的产物,当时的社会上层人士都以谈论玄学为时尚,崇尚自然,洒脱而不拘一格的生活方式。顾恺之根据当时士大夫的这一喜好,将维摩诘的形象定格为“隐几微言”的样子,赋予他超脱俗尘的神态。据史籍记载,顾恺之当时应邀为江宁(今江苏南京)新落成的瓦官寺绘制维摩诘像,历经数月之后,壁画绘制完成。顾恺之故意不给壁画点眼睛,等信徒们前来观赏时,他才当众点睛,顿时画像满壁生辉,光彩夺目,人们争相前往,引得时人捐十万钱以一睹其风采。成为中国佛教史与中国绘画史上一个永久不能忘记的趣事。维摩诰“隐几微言”的形象成为当时士大夫们争先模仿的对象。其后,时代虽然在变迁,但是维摩诘那种超然尘外的居家者的气质却始终没有改变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