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导之后的唐代净土名僧

作者:出处:
分享到:

 
    迦才写下了《净土论》三卷,多以问答的方式阐述观想念佛、凡夫往生等道理,而且还举出多位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往生净土者的详细情况。慈愍三藏慧日在西行求法18年后,回到长安,居住罔极寺中,撰写净土著述;承远在南岳衡山,建立了弥陀寺,苦行净土修炼;法照居住在长安的章敬寺中,倡导五会念佛,被尊为净土宗四祖;少康以施钱的方式,传播口诵佛号的教义。他们都为净土宗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贡献。

    除了前文提到的道绰、善导之外,唐代出现了诸多的净土高僧,他们从理论上、实践上使净土宗的思想呈现出生机勃勃、健康活跃的景象,不仅对于净土信仰的弘扬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更为净土宗在唐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至于在南宋时期(1127—1279),日本净土宗的宗祖源空(1133—1212)在其所著的《选择集》中,最早将中国的净土宗分为三大系统,唐代的多位高僧就代表了两大主要系统。

    这三大系统是:以东晋庐山慧远为代表的慧远系统、以唐代慈愍(慧日)为代表的慈愍系统(或慧日系统)和倡导道绰、善导持名念佛理论、以少康为代表的善导系统。这三大系统又被称为三大流派或净土三流。

    源空指出:慧远流强调悟解,兼修观想念佛和实相念佛;慈愍流(或慧日流)则倡导教、禅、戒、定四个方面同时兼修;善导流专修称名念佛。

    但是,这个分类容易造成一种误会,即认为是针对整个中国净土宗发展历史所作的一个划分。其实并非如此,这个分类仅仅是对于净土宗发展到唐代所出现的不同的净土修行方式而进行的划分。造成这种误解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慧远与其他的两派相隔的时间较远,虽然将东晋的慧远提出来作为一个流派的代表,但是实际上的代表人物并不是慧远,而是唐代的迦才、飞锡和法照,他们是追慕慧远的名僧。其次,善导流的代表人物也不是善导本人,而是继承其衣钵的弟子少康,但是流派的名称却仍然使用了善导的名字。

    实际上,净土思想发展到唐代善导而集大成,最终形成宗派这个过程本身就已经说明,净土思想的早期火花已经影响了善导,慧远或慧远之前净土信仰的早期开创性的理论已经被纳入了善导的净土理论体系中,因而才会有宗派的创立。无论是悟解,还是教、禅、戒、定等方面的修行,在善导及其前辈昙鸾和道绰的思想中都曾经出现过,从这个意义上说,虽然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三个流派的说法,但是各个流派之间并没有原则分歧,善导所建立的净土宗的核心思想即称名念佛的修行方式并没有改变,只是在这个方式之下,各个流派将历史上所出现过的净土修行方式再次强调性地提出来,作了更加充分的发挥。因而净土三流并不是对立的,也可以将这些修行方式都看作是净土宗的修行方式。

    三流学说的出现也充分说明,在善导正式创立了净土宗之后,其继承者为之所付出的努力和所做出的贡献都是非常值得称道的,他们为中国净土宗的历史增添了无穷的光辉,尤其是这时的法照大师,在宋代宗晓的《乐邦文类》中被推崇为净土四祖,而少康则被推崇为净土五祖。这些高僧的名字不能忘记。

    一、《净土论》的作者迦才

    迦才的生平不详,是唐高宗时长安弘法寺的僧人,推测与善导的活动时间基本相同,他的代表作品是《净土论》三卷,其中多以问答的方式阐述观想念佛,凡夫往生等道理,而且还举出多位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往生净土者的详细情况。

    弘法寺应该是指位于长安城长寿坊的大法寺,其本名为弘法寺,唐高祖武德年间(618—627),光禄大夫李安远所立。神龙元年(705)改名为大法寺。寺院的其他情况不详,但从其创立者来看,也是一所等级较高的寺院,而且史籍中能有迦才的记载,说明他的名气较大。因而可以推测弘法寺也应当是净土宗人士较为集中的寺院。寺址位于今西安市雁塔区徐家庄西北侧。

    值得注意的是迦才在《净土论》中比较了弥陀净土与弥勒净土的优劣。他的比较从净土的统领者佛、净土的所在地和往生者三个方面来进行。从佛的角度来说,迦才认为弥陀与弥勒都是身充万德,土盈众美,都是为了教化众生,所以没有优劣的区别。而两净土的所在地则不同了,兜率天宫是构空而立,极乐世界则是就地而安。此则空实异居,人天趣别,从这个角度讲,天优人劣。但如果从净秽的角度说,兜率没有弥陀洁净,原因有十个:

    一有女人无女人异:兜率男女杂居,极乐唯男无女;二有欲无欲异:兜率有上心欲,染着境界,极乐无上心欲故常发菩提心;三退不退异(指得到果位以后是否退转):兜率处所是退,极乐处所是不退;四者寿命异:兜率寿命四千岁,仍有中夭。极乐寿命无量阿僧祗劫,无中夭寿命者;五三性心异:兜率有三性心间起,故恶心堕地狱。极乐唯有善心生,故永离恶道;六三受心异:兜率三受互起,极乐但有乐受;七六尘境界异:兜率六尘,令人放逸。极乐六尘,令人发菩提心;八受生异:兜率受生,男在父膝上,女在母膝上;极乐受生七宝池内莲花中生;九说法异:兜率唯佛菩萨说法,极乐水鸟树木皆能说法;十得果异:兜率生者,或得圣果,或不得。极乐生者,定得无上菩提。

    而且往生西方比往生弥勒净土容易。这种难易同样也被迦才作了比较区分,亦有七种差别:一处别:极乐是人,兜率是天,此则天难人易;二因别:极乐但持五戒,亦得往生。兜率具修十善,方得上生;三行别:极乐乃至十念成就,即得往生。这种说法的佛典依据是《观无量寿经》。而在弥勒经典中则说兜率具施戒修三种,始得上生;四自力他力别:极乐凭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他力往生。兜率无愿可凭,唯自力上生;五有善知识无善知识别:极乐有观世音大势至,常来此土,劝进往生。临命终时,擎金刚台来迎接往生者。兜率没有像这样的菩萨,但凭个人自进往生;六经论中规劝往生的多少的区别:极乐经典中,经经中赞,论论中劝。兜率的经典,不仅赞颂净土的少,而且论述中的论劝更少;七古来大德,愿往生者多少有别:上古已来,大智名僧愿往生极乐世界者多,而愿往生兜率者少。因此说往生西方则易,上生兜率稍难也。

    总之,从诸多的方面来说,兜率净土都是不如极乐净土的。

    二、慈愍三藏慧日

    慧日(680-748),是唐代净土宗的高僧,俗姓辛,山东东莱人。唐中宗时(705-710在位)出家,受具足戒后遇到了义净(635-713)法师。慧日对于义净西行巡礼如来遗迹的经历非常佩服和羡慕,并于武周大足年间(701),泛船渡海,经昆仑(今康道尔群岛)、佛誓(今苏门答腊)、狮子洲(今斯里兰卡)等地,于三年之后,到达了现在的印巴次大陆。并在那里寻求梵本佛经,造访高僧大德和学识超群的善知识。

    开元七年(719),慧日在西行18年之后,结束了行程,东归长安。他为当时的皇帝府玄宗进奉了佛像以及佛经,受到唐玄宗(712-756在位)的接待,并赐予“慈愍三藏”的称号。慧日以后居住在东都洛阳的罔极寺,并于天宝七年(748)圆寂于该寺,报龄69岁[1]。

    慧日出生的时候,善导已经圆寂。但是净土宗的影响很大,在701年慧日20岁离开长安西行之前,正是中国佛教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宗派的奠基和形成都在这个时候进行着,慧日对于各家的学说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只是还不成熟。据史料记载,慧日在印度时,印度僧人告诉他说,必须到阿弥陀佛西方净土世界去,才能见到佛教的真谛,于是他便参访古印度犍陀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一带)。人们又告诉他,王城东北有座大山,山上有观世音菩萨,只要虔诚祈祷,菩萨就会现身。慧日连续在那里叩了七天头,并断绝饮食。终于感动了菩萨。到了第七天夜晚,观音菩萨突然现身空中,对他说:“你要传法,自利利他,就应该知道净土法门胜过一切,望你念佛诵经,持之以恒。”说完就不见了。[2]这些记载虽然带有神异的故事情节,但是这只是佛教史籍中常常使用的一种写作方式,抛开神异的部分,仍然可以说明慧日在印度时,再次受到净土学说的影响,因而,回到长安后,慧日便从此更加积极地投身于劝说道俗,勤修净土法门的传法活动中了。

    慧日著有《净土慈悲集》、《般舟三昧赞》、《愿生净土赞》和《西方赞》,提出念佛与禅共同修习的双修思想,一方面是在对善导学说经典进行继承的同时,反对简单地、三心二意式的念佛行为,因而提倡在念佛的同时要做到静心专注,达到能在心中“见佛”的目的,明白念佛、读经一切净土之行都是“禅”。这种对“般舟三昧”所表现出的重视,是受禅宗思想启发的结果。慧日在这里试图调和只念佛而不重修行,或只修行而不重念佛的片面性,以便使两者达到更加完美的结合。

    慧日以后,禅净双修被提出,念佛与禅结合在一起了。从净土宗内部到天台宗、律宗等宗派,对禅净双修的提倡,逐步使净土宗的影响再次扩展到佛教的各个宗派中,如慧日的法孙——法照(766-822),天台宗的习锡(714-778)、知礼(906-1028),律宗的元照(1048—1116)等,都是这一思想的承继者或被影响者。元明佛教基本继承了这个模式。

    关于慧日所居住的罔极寺,如前所述,汤用彤先生谓在洛阳罔极寺。由于清代徐松《两京城坊考》之一权威性的记载中未见罔极寺的记载,目前的考古发现也仍未有洛阳罔极寺的痕迹,所以汤先生的资料弥足珍贵。由此可以推断,慧日所居住的罔极寺,在当时的东都洛阳和西京长安都曾出现。

    长安的罔极寺穷极华丽,是京都的一座名寺,全盛时有常驻僧人千余人。该寺建造在神龙元年(705),这一年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武则天病逝,其女太平公主为了给母亲祈福,建造了罔极寺,寺名来源于《诗经》中:“欲报以德,昊天罔极”一句。如前所述,寺院位于长安城的大宁坊,坊址在今西安城东长乐西路杨家村、康家村一带。

    在《净土圣贤录》中记载:“唐沙门慧日,游印度归,住罔极,弘净土宗。”这里只说是罔极寺,但是并没有明确说明是在东京的洛阳还是在西京的长安。而719年慧日回到长安时,罔极寺已经建造起来14年了,而且已经发展成为京都的名寺了,寺中甚至还有唐玄宗的画像。寺内有辉煌的净土院,当时唐代的一些著名画家都为寺院绘制了壁画,《历代名画记》详细记载了这些画家的名字,如吴道玄、杨廷光、周昉、尉迟乙僧、董谔、尹琳、杨坦、杨乔、李生等,更特别记载韩幹所绘的一行大师像也在该寺中。《酉阳杂俎》载,该寺曾有一株牡丹,一次开花竟达2100朵之多[3]。可见,罔极寺在唐代是一座弘扬净土的场所[4]。到开元二十年(732)罔极寺改名为兴唐寺的时候,慧日仍然建在。所以,《净土圣贤录》中所做的记载,非常有可能是指长安的罔极寺。在以后的净土弘扬活动中,慧日便又移住到东都洛阳,并在那里圆寂。

    现在,在西安城东,罔极寺仍然保存着净土信仰,仍然将慧日供奉为该寺的祖师。寺院占地面积约有5000平方米,坐北朝南,有四进院落。依中轴线依次排列着山门、韦驮殿、金刚殿、大雄宝殿、睡佛殿,两侧有厢房10多间。只是在拥挤的闹市中,撑起这片静谧的天空,难免不使人怀想当年的灿烂。从寺中所存清代道光二十二年《重修罔极寺碑》及三十年《重修罔极寺功行碑记》中所知,唐代时禅宗的神秀大师也曾在此居住。在清代重修后,寺中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祖师殿、睡佛殿、弥勒殿、观音殿、钟鼓楼及僧院等建筑。    

    三、承远    

    在《净土圣贤录》中,对承远大师的生平作了如下记载:法名承远,其父母籍贯均不详。承远初学道于成都唐公,后来又在资川诜公座下参学,最后,游学至荆州,拜玉泉真公为师。真公让承远居住于南岳衡山,广设教化,声明远扬,僧俗界的追随者达万人以上。

    承远刚到衡山时,住在西南岩石下面,有人布施饮食就食,无人布施时,就吃泥土、草木,穿衣也是全靠布施,否则就穿草叶遮体。天南海北来向承远求学佛道的人,有时和他在悬崖边、山谷中相遇,见他体形瘦弱,蓬头垢面,身背柴薪,都以为是富贵人家的仆人,或是承远手下的差人,有的人便对他非常轻视,最后得知是大师本人时,这些人才恍然悔悟于自己的傲慢,从此检点不再以貌取人。

    承远教化众生持名念佛法门,自己常行般舟三味,即在90天之内,不坐、不卧、不杂用心,专念阿弥陀佛名号。

    后来信众都主动背负布吊,砍伐林木,开凿石料,为大师建造寺院。大师既不拒绝也不赞叹,听凭众人所为。寺院建成后,唐德宗特地下诏褒奖,并赐名“弥陀寺”。

    承远接受的布施,凡有盈余,即转施于饥饿病残之人,但从不归功于自己。

    唐德宗贞元十八年(782)七月十九日,大师嘱咐弟子,申明教戒,打扫干净房间,结跏趺坐,在恬静之中安然化去,世寿91岁,僧腊65年,葬于寺南之山冈,文学大家柳宗元为承远撰写了碑文。

    承远在世时,净土宗第四祖法照,住在庐山,在入定中神游安乐世界,看见一人身穿破旧衣服,侍立在阿弥陀佛旁边。佛告诉他:“这是南岳衡山的承远。”出定之后,法照就到南岳寻找承远。见面之后,真的与定中所见一模一样,于是就拜承远为师,并将承远的念佛法门广传天下。法照后来被唐代宗(762—780在位)拜为国师以后,还曾对代宗皇帝说,其师承远有至高至大的道德,代宗特此南向礼拜,并亲自为承远的道场书写了匾额“般舟道场。”  
  
    四、法照——净土宗四祖、五会法师

    《净土往生传》卷中载,释法照,不知何许人。唐大历二年(767),栖于衡州云峰寺。但从《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赞》中“五会念佛”题下所作的注解中,可以知道其籍贯是现在的陕西汉中。

    《净土往生传》中记载,法照一日在僧堂吃饭,看见钵中有五色云彩,云中有寺,寺的东北有座大山,山涧交错,涧中又有一寺,寺名金光灿灿,写着“大圣竹林寺”。法照看见这样的情景,心中甚觉诧异。又有一次进食时,同样的景象又出现在钵中,而且寺院鳞次栉比,完全被一个纯金色的世界所包裹着,洁净无比,楼台池阁,众宝间错。其间还相伴着数万的菩萨。法照对于这些奇异的见闻,非常欣喜,于是遍访高僧询问原因。其中,嘉延、昙晖两位僧人对他说:这是圣神变化,不可以用凡人的眼光去看待和推测,若论山川面势,应该是五台山。

    法照当时在衡州湖东寺,开启五会念佛道场,他把这些奇异的事情埋在心底。大历五年(770),法照与同伴数人从南方到达五台山,觉得这里的景象就是自己在钵中所见的情景。从此便主要在此修行,其间也曾游历长安等地,并在五台山建造了竹林寺,弘传净土法门,直到圆寂。竹林寺也因为法照的声名而成为当时五台山的名刹,法照还为此写下了《大圣竹林寺记》一卷。

    法照于大历九年(774),在当时北京(今山西太原)的龙兴寺写成了《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或称《五会法事仪》)三卷,对五会念佛的仪规作了全面系统的规定。大历十二年(777),法照在长安的章敬寺净土院中写成了另一部著述《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或称《五会法事赞》)一卷,对五会念佛仪规作了更加简略的缩减,以适应小规模的僧俗法事聚会。

    从法照在长安所居住的章敬寺,就可以知道他在当时的地位是很高的。因为章敬寺是皇家经常举行佛事活动的地方。该寺位于长安城的通化门外。本来是赏赐给大宦官鱼朝恩的庄园,唐大历二年(767),鱼朝恩为了给代宗的母亲章敬太后修荐冥福,将这座庄园捐献出来作了寺院,因而寺名也从此来。为了建造这座寺院,鱼朝恩奏请将曲江厅馆、华清宫楼观,以及一些被没收的将相宅院都进行了拆除。将拆下来的木材用于寺院的建设。寺院共建了48座院落,拥有房舍4130多间,耗费了上万的银两,净土院便是其中之一。建成后的第二年,代宗亲自前往该寺,在那里进行剃度僧尼的活动,共度僧尼千人。

    代宗之后,章敬寺依然被皇家所重视。贞元二年(786),唐德宗下诏,每到前朝忌日都要在章敬寺中举行佛事活动。贞元七年(791),德宗与皇太子及群臣又亲临寺中赋诗唱和。

    法照以后离开了长安前往五台山建立竹林寺,长安的经历为他赢得了创建竹林寺所需要的政治支持。

    法照所提倡的五会念佛方式,是他对于净土宗所作出的杰出贡献所在。他以这种方式最早在并州(今山西省太原市)便赢得了广泛的声誉。《净土圣贤录》中记载,当时代宗皇帝在长安城皇宫中,常常听到东北方有念佛声,便派遣使者寻声找到并州,果然看见法照大师在劝人念佛,便派人将大师迎入长安,尊为国师,在宫廷中教宫人以五会念佛的方式念佛。世称“五会法师”。

    法照解释“五会念佛”的意思是:在集会时,以五种缓急不同的声调来念诵佛号。“彼五种音声,从缓至急,唯念佛法僧,更无杂念。念则无念,佛不二门也。声则无常,第一义也。故终日念佛,恒顺于真性。终日愿生,常使于妙理。发心有如此者,必降天魔击法鼓。六种震动四花繁雨,金刚宝座正觉可期也。”(《五会法书赞》)。在《五会法事赞》中,法照说:“第一会时平声入(弥陀佛),第二极妙演清音(弥陀佛弥陀佛),第三盘旋如奏乐(弥陀佛),第四要期用力吟(弥陀佛弥陀佛),第五高声唯速念(弥陀佛)”,这就是五会念佛的方式和具体内容。

    以这种方式修行,众生便可以往生“西方受快乐,永不轮回入苦坑”。(《五会法事赞》)但是,要求众生“发心念佛事须坚,临终决定上金船;回愿众生皆得往,直向西方坐宝莲;西方世界实为精,彼土众生不可轻;衣裓持花供养佛(弥陀佛),还来本国饭经行,发心念佛度群生”。(《五会法事赞》)要有坚定的信心,在自己得到往生后,还要回向于世间的其余众生,帮助他们共同往生。

    法照自称五会念佛的理论依据是《无量寿经》,经文中说,净土世界“……或有宝树、车渠(宝石类)为本,紫金为茎,白银为枝,琉璃为条,水精为叶,珊瑚为华,玛瑙为实。行行相值,茎茎相望。枝枝相准,叶叶相向。华华相顺,实实相当。荣色光耀不可胜视。清风时发出五会音声,微妙宫商自然相和。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其闻音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转至成佛道。”清风吹拂过净土世界时,无数的宝物所发出的声音,就如美妙的音乐,五音协调微妙,念佛时众生所念的包括了佛、法、僧三宝,因而也应该是以五音精妙的声音来进行,让这样的声音发自内心,响彻四方,使听闻念佛声音的人们,能够领会和得到佛法的精深寓意,得到不退转的佛道。

    遗憾的是,法照的五会念佛方式因为独特的要求,使一般的民众不能做到而在广大民众中失传了,现仅在日本净土真宗本愿寺派的修行中可以听闻这种音声了。

   五、少康——灵机妙用传播持名念佛思想者

   少康(?—805),据《宋高僧传》卷二十五、《佛祖统纪》卷二十六、《净土往生传》卷下、《往生集》卷之一载,俗姓周,今天浙江缙云人。7岁在灵山寺出家,15岁诵通《法华经》、《楞严经》等五部经。后到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嘉祥寺受戒学律。5年后往上元(今江苏省南京市)龙兴寺听《华严经》、《瑜伽师地论》。

   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初到洛阳白马寺,见殿中有文籍发光,觉得非常奇怪,上前探看,原来是善导和尚的《西方化导文》。寺主告诉他说,只有与净土有缘的人才能见到此书发光。少康随即赶往长安的光明寺,在挂有善导画像的大堂前虔心祭拜,决心弘传净土教义。

    少康离开长安南下,来到了睦州(即今浙江建德,一说到新定)传法。可是这里的人根本不听他说法,使他非常苦恼。有一天,少康看见几个孩子在那里玩得非常开心,突然有了一个好主意。他拿出了几个钱来,对孩子们说:“阿弥陀佛是你的导师,你念一声阿弥陀佛,我就给你一钱。”小孩觉得非常有意思,就跟着他念,于是就得到了钱。过了一个月,念佛的孩子越来越多,少康就改为每念十声给一钱。一年以后,无论长幼贵贱,见到少康就念阿弥陀佛,念佛之声盈满道路,不绝于耳[6]。接着,少康便在睦州乌龙山建立了净土道场,筑坛三级,“聚人午夜行道唱赞。……每遇斋日,云集所化三千许人,登座令男女弟子望康面门,即高声唱阿弥陀佛,佛从口出,连诵十声,十佛若连珠状。”[7]少康的净土道场,云集3000多人,应当说是规模巨大的念佛聚会,每次升座,少康都要求男女弟子望着自己的面门,然后便高声唱阿弥陀佛,每唱一声佛,众人就能看见从他的口中出来一位佛,念十声就出来十位佛。那些没有能看见这一景象的人,自谓修行还没有达到,所以就更加努力[8]。

    为了更好地传播净土思想,少康还和文谂(音沈)合著了《往生西方净土瑞应删传》,又称《净土瑞应传》。书中辑录了东晋慧远到唐代中期48位愿生西方者的僧俗传记,如昙鸾、梁朝的道珍禅师、后周的僧崖、慧命、静霭,隋朝智*(左岂右页)、道喻、登法师、洪法师,唐朝道绰、善导、炫法师、张文炽妻荀氏、汾阳县老人等。

    由于少康的精进,被后人称为“后善导”,因其塔在台子岩,所以又号台岩法师。在宋代宗晓的《乐邦文类》中,将少康尊为净土宗五祖。

  [1]此据汤用彤先生《隋唐佛教史稿》第192页,中华书局1982年8月第1版。但是关于东都洛阳罔极寺的记载,在清代学者徐松《唐两京城坊考》,以及现代李健超先生《增订唐两京城坊考》等书中均未见到,而仅见到对于西京长安罔极寺的记载,见下文详述。

   [2]《佛家的传说》第181页,原著(明)释宝成,现代文翻译李克和,岳麓书社,2004年。

  [3]清·徐松:《两京城坊考》。    

   [4]《历代名画记》。    

  [5]《宋高僧传·少康传》。  

  [6]《宋高僧传·少康传》。

   [7]《续商僧传》卷二十五《习禅篇》,《大正藏》五十卷,第867页下。

   [8]《佛家的传说》第255页,原著(明)释宝成,现代文翻译李克和,岳麓书社,2004年。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