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回是唐代的名僧,传说他做过很多神异的事情,因而得名为“异僧”,去世后弟子为其在香积寺中建塔安奉。现万回塔已在文革中毁坏。
香积寺中的名僧,除了怀恽大师、净业法师外,前人留给我们的文字并不多,而异僧万回则是难得的一个人物,唐代诗人王昌龄曾有《香积寺礼拜万回平等二圣僧塔》一诗[1],诗曰:
真无御化来,借有乘化归。如彼双塔内,孰能知是非。
愚也骇苍生,圣哉为帝师。当为时世出,不由天地资。
万回主此方,平等性无违。今我一礼心,亿劫同不移。
肃肃松柏下,诸天来有时。
从中可以知道香积寺中曾建造有万回和平等两位僧人的塔,万回和平等两位僧人作为香积寺中的名僧无可非议,否则诗人也不会带着如此崇仰之情进行礼拜,而且也不会在香积寺中建塔。但是平等僧的名字史籍未见有载,有关其塔的具体情景也不清楚。
万回是唐时一位异僧,对他的记载相对较多,其塔建造在开元二十五年(738),为其弟子还源所建,同时立碑[2]。
万回原名叫张回,住在阌乡(今天河南的灵宝县)。少年时期,其兄远赴安西服兵役,杳无音讯。父母日夜哭泣,思念不止。张回请父母准备好衣粮,说自己要去探望兄长。早上出发,晚上就回来了,而且还带回来哥哥的亲笔书信,向父母报告平安。全家人都非常惊奇,因为从家乡到安西有万里之遥,而他却能在一天之内往返。消息传开,人们都认为他有特殊的灵异,遂称他为“万回”。
玄奘游历印度的时候,曾经在一座寺院中看见一个空着的房间,便加询问。寺里的人告诉他说是从中国来的一个僧人居住的,僧人的名字叫万回。万回言语悲喜无常,行为与常人不同,非常奇异[3]。从印度回来后,玄奘便到万回的家乡去查实,当万回出来相见时,大师对他顶礼膜拜。武则天听说后,立即召万回入宫。唐高宗闻其名后,亦请他到皇宫内道场谈论,并度为沙门。万回所预测的事情往往都会出现。“庄惠太子始生,则天抱之示回。回曰:此西域树精,养之宜兄弟。及安乐公主怙韦后将谋逆,回遇之望尘唾曰:血腥不可近。未几安乐果诛。玄宗在藩尝私谒回,回拊其背曰:五十年太平天子。睿宗为相王每将出,回必告市人曰:天子来。少顷而相王至。其神异类如此。”[4]。武则天在庄惠太子刚出生的时候,就将他抱去请万回看,万回预测太子是西域的树精,并说将他养大对于兄弟间的和睦是有益处的。而在安乐公主有谋逆之心的时候,万回望见她,吐着唾沫说:安乐公主有血腥之气,不可与她太近。不久,安乐公主果然被杀。唐玄宗在做藩王时曾私下里拜谒万回,万回拍着他的背说他能做五十年的太平天子。唐睿宗为相王时,每次将要出行,万回就告诉街上的人说:天子要来了。不久,睿宗果然莅临。
以后,唐中宗又赐予万回“玄通大居士”的称号,并封他为法灵公[5]。唐玄宗更为他在醴泉里建造了居室,后追赠司徒,封号国公。而其卒年在《太平广记》和《景德传灯录》中是和另一著名异僧僧伽大师放在一起而记述的,更为神异:
唐景龙二年(708),中宗皇帝遣使迎师(指僧伽大师,以后同),入内道场,尊为国师。以后又居荐福寺。常独处一室。而其顶有一穴,恒以絮塞之,夜则去絮。香从顶穴中出,烟气满房,非常芬馥。及晓,香还入顶穴中,又以絮塞之。师常濯足,人取其水饮之,痼疾皆愈。一日,中宗于内殿语师曰:“京畿无雨,已是数月,愿师慈悲,解朕忧迫。”师乃将瓶水泛洒,俄顷阴云骤起,甘雨大降。中宗大喜,诏赐所修寺额,以临淮寺为名。师请以普照王字为名,盖欲依金像上字也。中宗以照字是天后庙讳,乃改为普光王寺,仍御笔亲书其额以赐焉。至景龙四年三月二日,于长安荐福寺端坐而终。中宗即令于荐福寺起塔,漆身供养。俄而大风欻起,臭气遍满于长安,中宗问曰:“是何祥也?”近臣奏曰:“僧伽大师化缘在临淮,恐是欲归彼处,故现此变也。”中宗默然心许,其臭顿息。顷刻之间,奇香郁烈。即以其年五月,送至临淮,起塔供养,即今塔是也。后中宗问万回师曰:“僧伽大师何人耶?”万回曰:“是观音化身也。如《法华经·普门品》云:‘应以比丘、比丘尼等身得度者,即皆见之而为说法。’此即是也。”先是师初至长安,万回礼谒甚恭,师拍其首曰:“小子何故久留?可以行矣。”及师迁化后,不数月,万回亦卒[6]。这里所说“不数月”应该是较短的时间,不会超过大师卒去的景龙四年。明确了万回的卒年,即景龙四年(710),而这一年也是从景龙年转至睿宗景云年的时间。万回湛然而逝的过程,也被罩上灵异的色彩。当时,他突然提出要喝家乡阌乡的河水。左右仓皇莫能得。万回说,挖厅堂前的地就可以得到了。弟子遵嘱而为。既得之,万回饮水毕便去世了[7],示寂的地点在长安醴泉里。寿七十四。
《宋高僧传》中记载万回的出生时间是唐太宗贞观六年五月五日,即公元632年。如果如《佛祖历代通载》所说,那么万回的卒年应该是中宗神龙二年,即公元706年,而非景龙四年(710)。抑或其生年并非贞观六年,而应再早。又抑或《佛祖历代通载》夸大了万回的寿命?可见典籍对其的记载也是有出入。但这些并不影响我们看到万回生活的年代的确是跨越了唐太宗、高宗、中宗、睿宗、武后五个时期,而大部分的活动时间应该集中在高宗及其后的四个时期中;佛教在这个时期中有涨有落,净土思想的影响也遍及各处,对于符瑞图谶的喜好,在武后时期也非常盛行,因而万回才会受到推崇。这一点似乎也影响了后人,诗人王昌龄亲往礼拜万回塔自不必说,而宋、元时期的人士似乎也对万回法师情有独钟,在记述香积寺的时候总是要将万回塔作以说明,而仔细推敲却发现对万回塔和善导塔的描述非常模糊。宋人只说是“香积寺塔”[8],而元人却记述了万回砖塔,并不惜笔墨对僧人万回做了较为详细的记录[9],对于善导塔二者却始终没有提及,从常理上说似有不妥,感觉善导作为净土宗的创始人之一,在一般信徒眼中却不敌万回法师。但是仍然可以理解,万回所拥有的神异更为普通人所祈望,因而也就倍受推崇。
另外,有一个理由可以解释宋人的做法,就是在那个时期,香积寺塔的高度与名气已经成了一个特别的符号,不仅代表香积寺,而且代表了善导塔,所以没有必要再次指出,正如我们今天的人们只说香积寺塔一样。同样也有一个理由解释元人的做法,那就是注重残破的塔,元人见到万回砖塔的时候,塔的中间已经出现了裂缝。对这种侵害加以记录以引起重视,而对于其他保存尚好的遗迹,因为众所周知,所以不加记录。但是该塔却始终保持着没有倒下,直到上个世纪的“文革”中却被强制拆除[10]。
[1]《全唐诗》卷一百四十一。
[2]《类编长安志》卷五“寺观”条。
[3]《类编长安志》卷五“寺观”条。
[4]《佛祖历代通载》卷一·三十八。
[5]《僧史略》作“法云公”。
[6]《太平广记》卷第九十六《异僧》十,《景德传灯录》卷二七·泗州僧伽。
[7]《佛祖历代通载》卷一·三十八。
[8](宋)张礼《游城南记》。
[9](元)骆天骧在《类编长安志》卷五“寺观”条。
[10]张骅、陈景富、樊玉俭主编:《香积寺览胜》第13页,长安香积寺院编,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