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泉暮霭中的文人香积

作者:出处:
分享到:

 
    从唐代诗人王维《过香积寺》一诗的笔端倾泻出来——“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怀恽选择在神禾原建造香积寺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长安及其附近的终南山区是善导生前宣扬和传播净土思想的核心地带,具有明显的纪念意义;另一方面是基于地理因素,“其地前终峰之南镇,后帝城之北里。歌钟沸出,移上界于阴门;泉流激洒,背连河于阳面。”[1],寺院的前面是终南山,后面是帝都长安,而且寺院周围还有清泉流淌,河流环绕,是一方风水宝地。

    客观地说,香积寺的所在地的确是长安的风水之地。终南山是秦岭山脉的一个组成部分,植被丰盛,泉水充沛,静谧而超脱尘外,又与都城长安相距不远,在香积寺建造之前,历代的佛寺、道观大多选择在这里安家落户。神禾原在滈水东、潏水西。首起终南山麓,西至东交河而止。神禾名称的来源非常有趣。清《咸宁县志》载,唐贞观元年,太宗出游于原上,见禾生双穗,曰:神禾。人们都以为神奇,故而以此命名该地,也称为神谷原。其周围曾是汉代著名的苑囿区域,东部则是著名的樊川。樊川的名字因为汉高祖刘邦的名将樊哙而得名。当时,刘邦为了表彰樊哙的功劳,将都城长安东南的这一区域分封为樊哙的食邑,加之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所以有此称呼。历史上,神禾原与其东西两个广阔的地区连成一片,在终南山北组成了一个辽阔的休闲地带和寺观文化带,皇家的宫苑、狩猎场、寺院、道观广布其间,史籍与文人墨客的笔墨曾经毫不吝惜地记录下了这一切。而香积寺更是注定要被文人永远铭刻在浪漫的诗句里,其中最著名的文人就是唐代诗人和画家王维。

    王维因为信佛,特意将自己的字称为摩诘,直接取用了佛经《维摩诘经》中维摩诘居士的名字。这点倒是与香积寺名称的来历不谋而合。王维曾经多次游览香积寺,在这里寻找写诗作画的灵感。后人从他的《过香积寺》一诗中,了解了香积寺当时的地理概况和宏大的规模,全诗如下:“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诗人笔端的香积寺带着一幅文人气息的山水画流淌出来,掩藏在参天的森林中,钟声响起,僧衣隐现,经声回荡……在薄暮似的风光中,那份独处,永不知倦。

    王维的诗人成就掩盖了他的画家身份。他在作香积寺一诗的时候,是否也想到要将这寺院留在丹青之间呢?或者在他泼洒的丹青之中,表现的就是香积寺的那份感觉呢?虽然王维画的真迹已经不可见到,但从宋明时代画家的临摹品中也可以见到画家当时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以及远离尘世的高傲与超脱。如果把香积寺的诗句作为画家丹青的题跋,那么这整首的诗,整幅的画都将浸入到空山幽谷的清静世界里。

    如今,一千多年过去了,香积寺的地理面貌虽然已经改变,然而,王维的诗词却仍然在这里传送,人们曾经把这首诗勒石刻存在香积寺里,但因时日长久而遭损毁,后人又重刻存于寺中,人们对于这首诗的喜爱由此可见。直到今天,在香积寺的碑廊中,古老的诗句依旧点染在崭新的石碑上反复地被人咏诵。

    站在香积寺的山门前,远方一带的远山,满目的平原,充满了郁郁生机,无论是霞光满天,云雨霏霏,还是白雪皑皑,雷电交加,都让人的心胸顿时豁然宽广起来,惬意,静谧,充满心间,一种贪婪希望独享这古刹的欲望袅袅而升腾自心间。沧桑的寺院,挺拔的佛塔,总会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建造这些遗迹的背景,遗迹中所涉及的僧人与俗家的故事,净土世界的景象……千年的经声伴随着木鱼的敲击,纵使不在这一刻响起,依然会从脑海中浮现,悠扬地弥漫……香积寺让历史的风韵与现代的美丽契合地凝固在一起,既真实又深远。

    [1]《隆阐法师碑》。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