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朗、吉藏等三论宗人都认为二谛是中观四论的核心:“若了于二谛,四论则焕然而领;若于二谛不了,四论则便不明。”①吉藏认为,二谛义更是众经的核心,如果明了二谛,众经都可以明了。由此可以说二谛也是三论宗思想的核心。三论宗人视二谛为教,而非境、理,吉藏对于二谛有非常集中的讨论,除散见于各处的观点外,在《大乘玄论》中,开篇就是以十门论二谛,同时还有一篇专门的《二谛义》三卷。吉藏的基本观点集中在于、教二谛和四重二谛。
一、二谛原理概说
1.二谛简释
吉藏二谛论的直接理论来源是《中论》,他明确表示依《中论》谈二谛的基本含义:“今且以《中论》明二谛义……释二谛云:世俗谛者,一切诸法性空,而世间颠倒谓有,于世间是实,名为世谛。诸贤圣真知颠倒性空,于圣人是实,名第一义谛。”②
二谛为世俗谛和第一义谛③,世俗谛以诸法为实有,不知诸法性空,从世俗的角度和权智的角度看,此种理解可以称为谛,但只是世俗谛。第一义谛能够真实了知诸法之空性,视凡夫的看法为颠倒。从实智的角度看,此种理解也是真实的,所以称为谛,是真谛。
吉藏则说:“世谛是空有,第一义谛是有空。第一义谛,差别无差别,世谛无差别差别。第一义谛二不二,世谛不二二。”④世谛以性空之法为实有,第一义谛则以世有之法为性空。世谛以本无差别的诸法为有差别,第一义谛以世人所执差别事法为无差别。世谛以不二之法为有二,第一义谛以世人所执有无二法为不二。从常和断的角度看,吉藏认为,诸法相续不断为世谛,不相续为第一义谛,并以僧肇的观点为论据:“若言诸法相续不断为世谛,若诸法实不续为第一义谛。如肇师《物不迁论》云‘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即其义也。”⑤
二谛之“谛”,其义是“实”,“谛是实义。有于凡实,空于圣实,是二皆实。诸佛依此二实说法,是故诸佛所说皆实也”。⑥
吉藏认为,由二谛的意义看诸种二谛观,就能够“识知《毗昙》二谛是《毗昙》二谛,知此二谛并是世谛,终不学如此二谛;识《成论》二谛是《成实论》折法二谛,非是诸法性空二谛;识从来有得大乘是有碍二谛;识诸佛菩萨无碍二谛”。⑦毗昙学二谛只是世谛,成实学二谛只是析法二谛,一般的大乘人所明二谛是有得谛,有碍二谛,由此明了真正的二谛应是性空二谛,无得无碍二谛。
2.二谛三节
吉藏区分二谛为三种(三节):“然二谛大判有三节:一者凡圣,就倒不倒判二谛;二者就圣中自判二谛;三者就凡中自判二谛。”⑧从凡圣判二谛,指从性空与否的角度分别二谛。凡俗理解的是世谛,佛圣理解的是真谛,真谛知诸法性空,俗谛不知性空,不知性空者是凡,知性空者是圣。从圣的角度判二谛,圣人了悟的二谛,有是空有,为圣人俗谛,空是有空,为圣真谛。从凡的角度判二谛,凡人执着的看法,“三假为凡俗谛,四绝为凡真谛”。⑨指成实师的观点⑩,这种观点,吉藏认为三假不得三假,四绝不得四绝。吉藏分此三种二谛,目的之一也就是指成实师二谛观的缺陷:“汝义三假是俗谛,四绝是真谛,自堕我凡二谛中,非故安处也。”(11)
与此相似的三种二谛,从生死、涅槃和生死涅槃合三方面谈,第一,生死涅槃合为二谛,“十二因缘虚妄本空名为世谛,佛性妙有不可说空名为真谛”。(12)由十二因缘而知生死本空,这是非有,是世谛,由佛性明妙有之理,这是非无,是真谛。第二,从生死之法论二谛,“十二因缘犹如幻梦,往还六道,名为世谛,而本性空寂,实无来去,名为真谛”。(13)第三,从涅槃之法论二谛,“涅槃妙有,名为世谛,而涅槃亦空,名为真谛”。(14)在方法上,这和下文要讨论的三种中道是一致的。
3.二谛与四悉檀
吉藏把二谛和四悉檀联系起来,依二谛说四悉檀,二谛即四悉檀。四悉檀是佛教对佛说法方法的概括,指世界悉檀、各各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第一世界悉檀,以因缘法解释世界,诸法因缘和合而有。第二各各为人悉檀,针对每一个人具体的根机状况而说法,“观人心行而为说法”。(15)令其生善。第三对治悉檀,有针对性地以相应的方法根治众生的贪嗔痴等各种烦恼,以断其恶。第四第一义悉檀,超越一切语言、分别的真实之法。
吉藏认为二谛和四悉檀有对应关系:“三悉檀即是世谛,第一义悉檀即是第一义谛。”(16)吉藏进一步解释说,依世谛说世界悉檀,像瓶、衣、车乘等具体的事法,世俗认为是实有,依俗谛,则诸法由因缘和合而成,而成世界悉檀。依世谛说对治悉檀,众生有贪嗔痴三毒和八万四千烦恼尘劳,即以三药和八万四千波罗蜜分别对治,而成对治悉檀。以药有针对性地治病,称为对治。依世谛说各各为人悉檀,根据众生的不同执着,或说有,或说无,或说净,或说不净,而成各各为人悉檀。依第一义谛说第一义悉檀,否定前三种悉檀,而了悟不生不灭、不动不倚之理,无瓶无车,无药无病,无人无法,无常无无常,无三无一,毕竟清净,是第一义悉檀。据此,吉藏得出结论:“四悉檀唯是二谛,但合离为异。离二谛为四悉檀,合四悉檀为二谛。四悉檀实义名二谛,二谛究竟义名四悉檀。”(17)
二、二谛是教
1.境智理教
境和智,理和教,都是吉藏思想体系中的重要概念。二谛之教,能生二智,以智照境,悟不二理,构成其理论的主体构架。“禀二谛教发生二智,则教转名境。如境而照,故称为智。”(18)这承继了法朗的看法:“大师旧语云:禀教得悟,发生二智,教转名境。”(19)悟是悟不二之理,不是悟教。
什么是境、智、理、教?吉藏说:“真俗通理,故名为教。真俗生智,即名为境。如来说二谛,故二谛为教。如来照二谛,即二谛为境。”(20)如来所说的二谛原理,就是教,二谛之理体现的不二思想,就是理,理本身不是真不是俗,真俗不二。二谛能生权智和实智二种智慧。以二智观照,所照的对象,就是二谛之境。吉藏认为,谛和智区分的标准是说和行的不同,“智谛明其说行。说行者,如说而行名为二智,如行而说称为二谛”。(21)境和智的区分在于照,“境智取其发照”。(22)智是能照,境是所照。二谛是理是教是智是境,吉藏提醒应该“适时而用之”,(23)即要注意到具体的条件,不可一概而论,因为二谛本身是无所谓教或境等,“未曾境教”。(24)
2.二谛是教,不关境理
吉藏强调二谛是教,是智,不是理,不是境:“二谛唯是教门,不关境理。”(25)他引山中师法朗的《二谛疏》说明这一原理:“山中师手本《二谛疏》云:二谛者乃是表中道之妙教,穷文言之极说。道非有无,寄有无以显道。理非一二,因一二以明理。故知二谛是教也。”(26)佛教至理并不就是一谛或二谛,但一谛或二谛论可以用来阐述此理。在具体的证明中,他重点证明二谛是教非理的观点。
吉藏通过五层意义来证明有无是教,二谛是教,“以有无为教,略有五义”。(27)
其一,从理的角度而言,理无二致,非有非无。二谛说有说无,因而是教。
其二,从圣人心体角度而言,圣体不落有无,而二谛理论说有说无,非是圣体所显之理。
其三,从拔除邪见的角度而言,常人以有无是理,这种观念根深蒂固,为了去除此种邪见,而说有无能通不二之理,但有无本身不是毕竟之理,不应执着有无。
其四,从经论对有无邪见的批评角度而言,有无二见是众邪见的根本,诸经论对此多有批评,并阐明有无是教门的原理。
其五,从信众对有无是教的认同角度而言,禀教之徒认为有无是教,此教能通正道,能够超凡入圣。
理与教有何区别?有二与不二之别。吉藏说:“自有二谛为教,不二为理。”(28)区别真俗二谛,这是教,二而不二,无所得,是理。也有言说与无言说之别:“一往开理教者,教有言说,理不可说。”(29)
吉藏重申三论宗二谛是教的理论传统,也是针对成实师们执二谛是理或境而发的,“一者为对他”。(30)他指成实师。吉藏叙述成实学派三大师的二谛论说:“开善云:二谛者,法性之旨归,一真不二之极理。庄严云:二谛者,盖是祛惑之胜境,入道之实津。光宅云:二谛者,盖是圣教之遥泉,灵智之渊府。”(31)吉藏认为,此三种说法虽然字面表达有些差异,但基本意义都是相同的,“同以境理为谛。”(32)对此而强调二谛作为教化方便的性质。成实师讲四种法宝,二谛是其中的境界法宝(33)。
3.理内与理外二谛
二谛是教,以何为教?为此,吉藏分二谛有理内理外,成理内二谛和理外二谛,这两种二谛的提出,是一个必然的逻辑推论的结果:“问:前明二谛是教门时,为当如来说因缘有无为教,为当即眼见耳闻有无为教耶?”(34)对此,吉藏承法朗的看法,从开合两个方面讨论这一问题。开,即分二谛为理内和理外两种;合,则合此二为一。
理外二谛,“即闻有住有,不表不有,闻无住无,不表不无。有无不能表理,不名为教。此即理外无理无教”。(35)理外二谛,即这种二谛之义不明性空假有之理,不明中道之理,所以言有是实其有,言无执其无,其有没有“非有”的含义,有不由无,有是自有。其无也没有“非无”的含义,无不由有,无是自无。这样的有无关系不能表达中道之理,也不能成为二谛之“教”。吉藏说,正是针对这样的观点,而说理内二谛,此理内二谛是教。
理内二谛,“因缘有无,因缘有不有,因缘无不无,有无表非有无故,有无名教门。此即理内有教有理也”。(36)理内二谛对有无关系的表达符合中道之理,其理论的立足点是因缘论。所以,言有而不有,没有“有”可以自有,因无而有,言无而不无,没有“无”可以是自无,因有而无。有表示的是非有的意义,无的是非无的意义。这样的有无关系论,这样的二谛论,才是教。
为了防止对此二种二谛的执着,而形成理内理外二种边见,吉藏又强调此二也是方便之说,不能方便了悟者,是理外,方便了悟者,是理内。所以又合此二谛,此二谛无异。
4.初章和理内理外二谛
吉藏将此理内之教和理外之教的区分和初章相联系,以初章作为理论依据之一。“初章者,学者章门之初,故云初章。”(37)初章是一种理论体系的关键之处,入门之要,因此,“初章通一切法”。(38)
初章的方法体现为“四节语”,实际上区分出两种不同的二谛观。
第一节:“他有有可有,即有无可无;今无有可有,即无无可无。”
一种观点是执实有实无,另一种则否定此有此无,非有非无。
第二节:“他有有可有不由无故有,有无可无不由有故无;今无有可有由无故有,无无可无由有故无。”
一种观点,有不待无而有,无不因有而无。另一种观点,有因无而有,无因有而无。
第三节:“他不由无故有,有是自有,不由有故无,无是自无;今由无故有,有不自有,由有故无,无不自无。”
一种观点,主张有自性之有和无,另一种观点,否定自性有和自性无,实际上是强调因缘之有和无。
第四节:“他有是自有名有,故有,无是自无名无,故无;今有不自有,名不有有,无不自无,名不无无。”(39)
一种观点,以自性之有为有,自性之无为无。另一种观点,否定自性有,因此有不是有,否定自性无,因此无不是无(40)。
初章和理内理外二谛的关系,吉藏说:“初章前节即理外义,后节即理内义。”(41)前节即初章中“他”义,后节即“今”义。
三、于二谛和教二谛
从二谛是教的前提出发,吉藏承摄山传统,又提出了于二谛和教二谛两种区分,这是基于这样的推论或追问:“《论》文云:诸佛依二谛说法,那忽言二谛是教耶?”(42)因为《中论·观四谛品》只讲“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并没有明确讲到“二谛是教”这样的原理。吉藏指出,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必须明确两种二谛:“有两种二谛:一、于谛;二、教谛。”(43)吉藏认为,提出此二谛也有经论的依据,是佛为解答文殊之疑而作,“为答文殊与大众疑……佛开于、教二谛答之”。(44)在《大般涅槃经·圣行品》中有文殊问:第一义中有无世谛?世谛中有无第一义?“如其有者,即是一谛。”佛答以世谛即第一义谛,“有善方便,随顺众生,说有二谛”。对此二谛,“出世人之所知者,名为第一义谛,世人知者名为世谛”。(45)吉藏认为,佛所说的方便开二谛,就是教二谛。出世人所知的,就是于二谛,“前随众生说,即二教谛,世出世人知,即二于谛”。(46)实际上这是三论宗人尤其是吉藏的理解,不然他就不会特别说明这是三论宗人独有的理论,“于教二谛他家所无,唯山门相承有此义也”。(47)此两种二谛的区分,也是基于情智的不同,“如来诚谛之言,名教二谛;两种谓情,名于二谛。此则就情、智判于、教二谛也”。(48)
l.于教二谛释义
吉藏这样解释于教二谛:
一者随顺众生故说有二谛,即教谛。二者于众生有二谛,即于谛也。(49)
于谛者如《论》文:诸法性空,世间颠倒谓有,于世人为实,名之为谛;诸贤圣真知颠倒性空,于圣人是实,名之为谛。此即二于谛。诸佛依此而说,名为教谛也。(50)
于谛者,色等未曾有无,而于凡是有,名俗谛,约圣是空,名真谛。于凡是有名俗谛故,万法不失,于圣是空名真谛故,有佛无佛,性相常住。教谛者。诸佛菩萨了色未曾有无。为化众生故说有无,为二谛教,欲令因此有无悟不有无故,有无是教。(51)
据此,吉藏的于、教二谛中,于谛是众生所持二谛,于众生有二谛,教谛是佛随顺众生所持二谛方便而说之二谛教义。世人执诸法是实有,这是于谛中之世俗谛,圣人视诸法性空,是于谛中的真谛。依据这种于谛观点,圣人说二谛原理,是教谛。先承顺世人之见,而承认存在实有实无,此是教二谛之俗谛,又说诸法不有不无,此是教二谛中的真谛。这和于谛中的真谛是一致的,但一是圣人之悟,一是说。于谛是圣人说教谛时所针对的对象,所以吉藏以能依和所依区分之,“能依是教谛,所依是于谛”。(52)
于谛中对诸法的凡圣二种理解,吉藏又称之为凡于谛、如来于谛和圣于谛(53),或俗于谛和真于谛。(54)
由此于、教二谛理论看成实师的二谛是理观,吉藏认为,他们的二谛,只是于谛,“旧义明二谛是理者,此是于谛耳。于谛望教谛,非但失不二理,而亦失能表之教”。(55)此种二谛,理、教俱失。
2.于谛得失
对此于、教二谛,吉藏又从得失角度讨论,得即得到二谛的真正意义,失即失去二谛的真正意义。从一般的意义上,法朗讲“于谛为失,教谛为得”。(56)吉藏的看法则是:“凡夫于为失,如来于为得,圣人于,亦得亦失。”(57)显示出于其师的不同。
吉藏区分这种得失,也依破邪显正之方法。
他认为,失二谛的情形有二:“一者不学二谛失二谛,二者学二谛失二谛。”(58)第一种情形指外道。第二种,包括佛教大小乘家,“大乘学二谛失二谛,小乘不识二谛失二谛”。(59)
小乘不识二谛失二谛,吉藏认为主要指方广和萨婆多(有部)、卫世师(胜论)两部中人。“萨、卫明诸法性有,不知诸法性空,既不知性空,即不识诸法颠倒有。不知性空,不识第一义谛。不知颠倒有,即不识世谛也。并不识二谛。”(60)此两部对世谛和真谛都不识,因而失二谛。方广学小乘则不识二谛,学大乘,所明之空,则是邪空,也失二谛。成实师和毗昙师(数论师)也属此列,成实师“同萨、卫不识二谛”(61),“数人则不识二谛”。(62)
大乘人学二谛失二谛,吉藏区分为两类情形:“一者学二谛成性二谛,二者学二谛成一谛。”(63)
所谓学二谛而成性二谛,闻有而执着于有,闻空而执着于空,不知有不由有而有无,无不有无而由有,属理外二谛,不懂理内二谛之教义。
学二谛失二谛成一谛一类,则比较复杂。所成一谛,或指空,或指有。学二谛失二谛成一空谛,其二谛观是:“诸法于颠倒有,名世谛,诸贤圣真知性空,名第一义谛。明颠倒有为非,诸法性空为是。何以故?诸贤圣真知诸法性空,故知诸法性空定是也。”(64)这种观点,闻空时执着于空,闻有时,也执着于空。本无宗的观点与此相似,吉藏没有明确指出。
学二谛成一有谛分别指鼠喽栗二谛和心无义(65)的观点。
3.两种于谛
由于谛得失问题引出两种于谛的观点。吉藏曾说凡夫于谛皆失,并进一步说明:“于谛皆失,非是所依于谛皆失,乃是禀教成于,此于谛皆失。”(66)什么是禀教于谛?吉藏解释说,此是以指为月,凡夫闻有执着于有,闻无执着于无,“住教遗理,岂非失也”?(67)
据此,吉藏认为必须区分两种于谛:“有二种于谛:一者所依于谛,二者迷教于谛。”由此两种于谛而论得失,“所依于谛,有得有失,迷教于谛,二皆是失”。两者的关系区分为本末,“所依于谛是本,迷教于谛是末”。
为何有此本末之分?吉藏认为,此谛“且约释迦一化为论。释迦未出之前已有此二于谛,释迦依此二谛为众生说法”。也就是说,这是从释迦教化的特点而说的。在释迦之前就已有了关于诸法有无的观点,释迦针对这种观点而说二谛原理。所说的二谛原理被众生执着,而成迷教二谛,“众生禀如来有无二谛教,作有无解成于故”。
据此,所依于谛是释迦之前存在的关于有无的观点,且是释迦宣说二谛原理的依据,迷教于谛是众生闻知释迦所说二谛后,执教成迷,也称禀教于谛。依此理而推,如果闻此二谛能够悟不二之理,就是所悟教谛或悟教于谛,“如来说有无二谛,为表不二之道。有方便者,闻二悟不二,识理悟教,名教谛”。
4.二于谛设立之目的
吉藏又进一步谈到提出二于谛理论的目的,即令人开悟,具体地说,通过节转来悟入。“如来所以说二于谛者,欲令众生一节转、两节转,说于令悟非于非不于。”(68)通过此种于谛论,而能觉悟非于、非不于之理,通过有名有相而说无名无相,于谛只是方便。
什么是一节转?“一节转者,说有于凡是谛,说空于圣是谛。作如此说者,令众生转有入空。”讲有时,于凡有于圣不有,这种有本质上不是自性有,所以虽有而实无所有。于谛中讲这个有,针对的是凡夫之执着,凡夫以此有是实有,自性有,所以说“于凡是有”,目的在于使人们觉悟此有不有,因此有而悟不有。
什么是两节转?“两节转者,说有于凡是实,对有于凡是实,说空于圣是实,名二于谛。既说空有于缘二,即知于二不二,说于二显不二。”凡夫执有为真实之理,对此执着而说空,对于圣人来说,诸法性空是真实之理,这是二于谛。但空有二者都由因缘,既知由因缘,即二而不二。通过空有之二谛,目的在于显不二之理。
吉藏由此也说明于谛和教谛的关系,“于谛者即是教谛”。别无教谛,不能作有两种谛来理解,分判于、教二谛,只是由于情解。
5.相待与不相待
在二谛理论中,还有相待或不相待的问题。所谓相待,是相互对待,一方因另一方而显,“原相待义,必须相显相成。如长短相待,非短不长,非长不短,由长显是短,由短显是长,名曰相待”。(69)二谛也是如此,有相待义,“由二谛相待,故有二谛。若不相待,则无二谛,唯有一谛”。(70)只有一谛(71),会落入学二谛失二谛成一谛的错误。二谛相待表现为以真谛显俗谛,以俗谛显真谛。
吉藏认为二谛相待只是一般的说法,具体到于、教二谛则又有相待和不相待的不同,“问:此为教谛待,为于谛待耶?解云:教谛待义易,于谛相待难解。为此义故,今开三句释之:一者,俗于谛唯有不待,无有待义。二者,真于谛亦待亦不待。三者,教谛唯待无不待”。(72)
于谛中的圣人谛,有相待和不相待两种含义。其不相待义,真谛来自于圣人真实见解,在圣人的视野中,俗不能称为谛,因此只有真谛,真谛无待。同时此真谛又是有待的,圣人有权实两种智慧,权智中有两种认识,一是认识到俗知在圣体中不成为谛,二是认识到俗在凡知中被称为谛。前者成虚实待,俗以为实,圣以为虚。后者成两实待,俗以为是实,圣从权智的角度了知俗以为之实。
于谛中的凡夫谛不相待,唯俗无真,凡夫只知实有,不知性空。即使知道的空,也是俗空,仍是俗谛。其不相待义,相对圣于谛中的有待二义,是无虚实待,无两实待。
教谛都是有待的,不存在无待的问题,以有显无,以无显有,有无相待。
四、四重二谛
依吉藏初章、中假、复句的叙述风格,对于二谛论的讨论最后要进行复句的论述。据此,吉藏继承法朗的四重二谛说。这是在三重二谛说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完善,在方法上,相似于单复四句。
1.四重二谛释义
吉藏对四重二谛有多处集中论述,此处所引出自《十二门论疏》卷上本,较为详尽,从因缘角度论四重二谛。虽是引其师语,但明显也体现出他本人的意思。
一师约四重二谛释之。初重,因缘所生法,为俗谛,是师即无自性,为真谛。此以因缘空有为世谛,因缘有空为真谛。亦是空因缘为世谛,因缘空为真谛。(73)
此第一重二谛,以因缘生法之有为俗谛,空无自性为真谛,目的在于因世谛而悟真谛。
次重,因缘所生法,此明若空若有皆是因缘。如因空故有,因有故空,空由有成,有由空成。故此空有并名世谛也,是即无自性明。由空故有,有无自性,是即非有。由有故空,空无自性,是则非空。非空非有名为真谛。令从空有二悟入非空有不二,即以二为不二门。
第二重,以空有之二,亦有亦空为世谛,非有非无之不二为真谛。此重的世谛对于上一重二谛构成一种否定,而此重二谛之目的在于以二而悟不二。
第三重,二不二皆是因缘,由不二故二,由二故不二,故二不二并是因缘,名为世谛,是则无自性者明。由不二有二,二无自性,是即非二。由二有不二,无二无自性。故非不二非二不二,名为真谛。
第三重,以第二重二谛之合,即亦二亦不二为世谛,以对此世谛的否定,非二非不二为真谛。此重二谛之目的在于从二不二门而入非二非不二理。
第四重,二不二、非二非不二,并是因缘,悉名世谛。因缘无自性,则无二不二,亦无非二不二,言断虑穷,乃名真谛。(74)
第四重,以第三重之二谛之合,即亦二亦不二,非二非不二为世谛,绝名字、断思虑为真谛,表示理不可得,不可说。这第四重的世谛,已有废前三重二谛之意(75),所以吉藏又说:“前三皆是世谛,不三为真谛。”(76)吉藏特别强调这四重二谛,以此最后一重为究竟。
以下这段叙述则最为简明:
二者,他但以有为世谛,空为真谛。今明,若有若空皆是世谛,非空非有始名真谛。三者,空有为二,非空非有为不二。二与不二皆是世谛,非二非不二方名为真谛。四者,此三种二谛皆是教门,说此三门为令悟不三,无所依得始名为理也。(77)
从教和理的角度看,前三重是教,后一重之真谛才是理,“三种二谛皆是教门。说此三门,为令悟不三,无所依得始名为理”。(78)这就是为什么在讲了三重二谛之后,还要说第四重的重要原因。
2.四重二谛的提出原因
为什么要提出此四重二谛?最根本的原因是上文已说的显无所得之理,但从吉藏的叙述看,也有破邪的原因、教化的原因、经论的诠释等。
从破邪原因看,主要是对治各种与此不同的二谛观,具体而言:
对《毗昙》事理二谛,明第一重空有二谛。二者,对成论师空有二谛。汝空有二谛是我俗谛,非空非有方是真谛,故有第二重二谛也。三者对大乘师依他、分别二为俗谛,依他无生,分别无相,不二真实性为真谛。今明若二若不二皆是我家俗谛,非二非不二方是真谛,故有第三重二谛。四者大乘师复言三性是俗,三无性非安立谛为真谛。故今明,汝依他、分别二真实不二是安立谛,非二非不二,三无性非安立谛皆是我俗谛,言妄虑绝方是真谛。(79)
由此可知其对治的目标是:
第一重,对治毗昙师的二谛论,第二重,对治成实师的二谛论(80),第三重,对治摄论师和地论师等大乘师(81)的二谛论,第四重,是对治摄论师的二谛观(82)。
从悟教的角度看,吉藏认为不同根性的人可以从四重二谛的不同层次悟入,“利根闻初即悟正道,不须后二。中根闻初不悟,闻第二方得入道。下根转至第三始得领解也”。(83)
吉藏还提到了其他的原因,比如“为释于经论”,经论中说此四重二谛之意,“为对由来但有一重二谛,故今明此四重意。”(84)
①《二谛论》卷上,《大正藏》第45卷78页上。
②《二谛义》卷上,《大正藏》第45卷78页中。
③也表述为真俗二谛等。
④《二谛义》卷上,《大正藏》第45卷8l页下。
⑤《二谛义》卷中,《大正藏》第104页上。
⑥《二谛义》卷上,《大正藏》第45卷78页下。
⑦《二谛义》卷上,《大正藏》第45卷85页下。
⑧《二谛义》卷上,《大正藏》第45卷80页上。
⑨《二谛义》卷上,《大正藏》第45卷80页中。
⑩具体内容见本书第六章第三节。
(11)《二谛义》卷上,《大正藏》第45卷80页中。
(12)《中观论疏》卷四本,《大正藏》第42卷53页下。
(13)《中观论疏》卷四本,《大正藏》第42卷53页下。
(14)同上。
(15)《大智度论》卷一,《大正藏》第25卷60页上。
(16)《二谛义》卷上,《大正藏》第45卷81页下。
(17)《二谛义》卷上,《大正藏》第45卷82页中。
(18)《百论疏》卷上之上,《大正藏》第42卷232页下。
(19)《二谛义》卷上,《大正藏》第45卷86页上。
(20)《中观论疏》卷二末,《大正藏》第42卷29页上。
(21)《百论疏》卷上之上,《大正藏》第42卷232页下。
(22)同上。
(23)《中观论疏》卷二末,《大正藏》第42卷29页上。
(24)同上。
(25)《大乘玄论》卷一,《大正藏》第45卷15页上。
(26)《二谛义》卷上,《大正藏》45卷86页中。
(27)《大乘玄论》卷一,《大正藏》45卷22页下。
(28)《大乘玄论》卷一,《大正藏》45卷15页下。
(29)《二谛义》卷上,《大正藏》45卷90页中。
(30)《二谛义》卷上,《大正藏》45卷86页中。
(31)《大乘玄论》卷一,《大正藏》45卷15页上。
(32)同上。
(33)《二谛义》卷上,《大正藏》45卷86页中。
(34)《二谛义》卷上,《大正藏》第45卷89页中。
(35)同上。
(36)同上。
(37)《二谛义》卷上,《大正藏》第45卷89页中。
(38)同上。
(39)均见《中论疏记》卷二末,《大正藏》第42卷28页上。
(40)沿着第四节继续讨论,则有中假义,“不有有则非有,不无无即非无。非有非无,假说有无,此是中假义也。”(《中观论疏》卷二末,《大正藏》第42卷28页上)
(41)《二谛义》卷上,《大正藏》第45卷89页中。
(42)《二谛义》卷上,《大正藏》第45卷86页中。
(43)《二谛义》卷上,《大正藏》第45卷86页下。
(44)《二谛义》卷中,《大正藏》第45卷103页中。
(45)《大涅槃经》卷十三,《大正藏》第12卷443页上。
(46)《二谛义》卷中,《大正藏》第45卷103页下。
(47)《二谛义》卷中,《大正藏》第45卷103页中。
(48)《二谛义》卷中,《大正藏》第45卷92页下。
(49)《二谛义》卷中,《大正藏》第45卷103页中。
(50)《二谛义》卷上,《大正藏》第45卷86页下。此段所据为《中论·观四谛品》青目释:“世俗谛者,一切法性空,而世间颠倒,故生虚妄法,于世间是实。诸贤圣真知颠倒性,故知一切法皆空无生,于圣人是第一义谛,名为实。诸佛依是二谛而为众生说法,若人不能如实分别二谛,则于甚深佛法不知实义。”(《大正藏》第30卷32页下)
(51)《大乘玄论》卷一,《大正藏》第45卷23页中。
(52)《大乘玄论》卷一,《大正藏》第45卷15页上。
(53)此据《大乘玄论》卷一,“凡夫于为失,如来于为得,圣人于,亦得亦失。”(《大正藏》第45卷15页中)
(54)此据《二谛义》卷中,“一者俗于谛……二者真于谛。”(《大正藏》第45卷102页中)
(55)《大乘玄论》卷一,《大正藏》第45卷23页中。
(56)《大乘玄论》卷一,《大正藏》第45卷15页中。
(57)同上。
(58)《二谛义》卷上,《大正藏》第45卷83页中。
(59)《二谛义》卷上,《大正藏》第45卷83页下。
(60)同上。
(61)《二谛义》卷上,《大正藏》第45卷84页下。
(62)《二谛义》卷上,《大正藏》第45卷84页中。
(63)《二谛义》卷上,《大正藏》第45卷84页上。
(64)同上。
(65)对鼠喽栗二谛的讨论见第五章中《周颙的三宗论》的内容,对心无义的讨论见第二章中心无宗的内容。
(66)《二谛义》卷上,《大正藏》第45卷79页上。
(67)《二谛义》卷上,《大正藏》第45卷79页中。下同。
(68)《二谛义》卷中,大正藏》第45卷93页中。下同。
(69)《二谛义》卷中,《大正藏》第45卷102页上。
(70)《二谛义》卷中,《大正藏》第45卷102页中。
(71)吉藏另有一谛义,即一实谛,或中道第一义谛,非此处所明一谛义。中道与二谛合,又称三谛。
(72)《二谛义》卷中,《大正藏》第45卷102页中。
(73)《大正藏》第42卷183页下。下同。
(74)《大正藏》第42卷184页上。
(75)在吉藏的三重二谛论中,专门讨论了废与不废三重二谛的问题,“就三种二谛中论废不废,明无方便,三即废,有方便,三即不废。”(《二谛义》卷上,《大正藏》第45卷92页上)
(76)《大乘玄论》卷一,《大正藏》第45卷15页下。
(77)《中观论疏》卷二本,《大正藏》第42卷28页中。
(78)《大乘玄论》卷一,《大正藏》第45卷15页下。
(79)《大乘玄论》卷一,《大正藏》第45卷15页下。
(80)吉藏特别提出了和成实师二谛论的十大差异,即理与教异、有相与无相异、有得与无得异、理内与理外异、开与覆异、半与满异、愚与智异、体与用异、本与末异、了与不了异。见《大乘玄论》卷一,《大正藏》第45卷15页中下。
(81)包括摄论师和地论师,“为对《十地》及《摄论》师有法界体用,以中道为体,空有为用,空有为二谛,非空有为非安立谛故。今明此皆是我之第三重世谛耳。既未得真,何由有俗?”(《十二门论》卷上本,《大正藏》第42卷184页上)
(82)摄论师否定三性,立三无性,“学摄论人不执三性,存三无性理。”(《大乘玄论》卷一,《大正藏》第45卷24页中)是以三性为俗谛,三无性为真谛。
(83)《中观论疏》卷二本,《大正藏》第42卷28页中。
(84)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