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平事迹
吉藏(549—623①),三论宗的实际创始人,《唐传》卷十一有传,一生历陈、隋、唐三朝,居金陵、会稽、扬州、长安四地,其学以三论为主,曾经偏重《法华经》。
吉藏俗姓安,本是安息国人,祖上因避仇而移居南海,在“交广之间”安家,交指交趾,今越南北部,广指两广。后来迁到金陵,吉藏在金陵出生,“貌象西梵,言寔东华”。②据说在其孩童时期,由父亲带去见译僧真谛(499—569),真谛为其起名“吉藏”。③其父后来出家,法名道谅。他经常将吉藏带到兴皇寺听法朗讲经,吉藏七岁时就从法朗出家,开始其佛学生涯的第一阶段,即从师兴皇时期,表现为广涉众经。兴皇法朗说其门下虽然学僧众多,但多是专修某几种经,“专学虽多,兼该者寡”。④吉藏作为后来的承宗者,应该是兼善者之一。但吉藏早年所学主要还是四论,“余少弘四论,末专习一乘”。⑤
在兴皇门下,吉藏十四岁时研习《百论》,十九岁开始讲《百论》等经论,“余年十四虚心玩之,登乎弱冠,于寺覆讲”。⑥《唐传》本传也说:“至年十九,处众覆述。”⑦自此之后,因其讲法的精辩锋游,就经常有俊彦之辈不断来访。吉藏受具足戒⑧之后声誉更高了,特别是陈桂阳王非常钦佩其风采。在此期间,智*(左岂右页)曾在金陵瓦官寺讲《法华经》,兴皇法朗派高足去和其辩论,此事据《佛祖统纪》卷六载,是在大建元年(569),“大建元年……请居瓦官,开《法华经》题,帝敕停朝一日”。⑨这一年吉藏二十一岁,有可能也是辩论参加者之一。
隋朝平定百越⑩(东南方各地)后,吉藏来到浙江秦望嘉祥寺(11),在此开法,“志存传灯,法轮相继”。(12)开始其佛教生涯的第二阶段,即嘉祥时期,后世遂以“嘉祥吉藏”称之。在此期间,他曾请在天台山的智*(左岂右页)讲《法华经》,给智*(左岂右页)写了几封信,现收入《国清百录》卷四,其中写于开皇十七年(597)八月二十一日的信中说:“奉请智者大师演畅《法华》一部。此典众圣之喉襟,诸经之关键。伏愿开佛知见,耀此重昏。”(13)但智*(左岂右页)已经年高体病,未赴。吉藏此时的写作,除了有关三论之外,还有研究《法华经》的《法华玄论》(14),由此可见其对《法华经》的兴趣和认识。
天台宗方面的资料则说吉藏转而向其弟子灌顶习《法华》,据《灌顶传》,灌顶在称心精舍(处于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讲《法华经》时,吉藏“闻称心道胜,意之未许,求借《义记》,寻阅浅深。乃知体解心醉,有所从矣。因废讲散众,投足天台,餐禀法华,发誓弘演”。(15)《佛祖统纪》卷七更强调吉藏“先曾疏解《法华》,闻章安之道,废讲散众,投足请业,深悔前作之妄”。(16)这有宗门之争的意味于其中,吉藏投灌顶门下习《法华》似不可能,但吉藏受天台宗影响重视《法华经》则是可能的。
在嘉祥八年后,吉藏因晋王杨广之请又随晋王到长安,居慧日寺。在此之前,曾先到扬州的慧日道场(17),在此写下《胜鬘宝窟》等作品。
吉藏在京师的重要活动有:
一是讲经说法,经常到各著名寺院去,考察当时佛教界的义学水平,“藏乃游诸名肆,薄示言踪,皆掩口杜辞,鲜能其(具)对”。(18)吉藏稍微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僧众竟然只能口不言,很少有人能与其交流。
二是撰述,一些重要的著作都在此时写成,包括《三论玄义》等(19)。
三是参加昙献组织的财施活动。
三四是继续对《法华经》的关注。吉藏在嘉祥寺时对《法华经》已有所研究,和智*(左岂右页)也有交往,当时京师的义学偏重《法华》,“京师欣尚,妙重《法华》”。(20)这也是智*(左岂右页)影响的结果。吉藏针对这一状况,“乃因其利即而开剖”。(21)开讲《法华经》,大业初年(605),组织抄写二千部《法华经》,这从一定程度体现他向《法华经》的侧重。
四是承法朗之风参与学术论辩。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由隋齐王杨暕(22)组织的辩论会,僧粲(529—613)等京师六十多人(23)参加。当时吉藏的名声已经很大,“神辩飞玄,望重当世”。(24)杨暕“每怀摧削,将倾折之”。(25)僧粲(26)首先出面,“沙门僧粲,自号三国论师,雄辩河倾,吐言折角,最先征问,往还四十余番。藏对引飞激,注赡滔然”。(27)这一次辩论下来,随杨暕而来的一些僧众“合席变情,赧然而退”,吉藏由此“芳誉更举”。但齐王要求再延两天继续辩论,仍然不能胜,齐王以吉藏为归依师,并赠大量财物。此次论辩的时间是大业五年(609)。僧粲又被称为“摩诃衍匠”,而且著有十种《大乘论》,又著《十地论》两卷(见《僧粲传》),是地论师。因此这也是三论宗和地论派的论辩。
五是造像,隋亡之时,吉藏造二十五尊佛像和一尊普贤像,有其深意。吉藏本人对普贤像而坐,观实相之理。普贤菩萨在佛教中象征着理、定、行。
唐武德元年(618),吉藏延居实际寺,次年受敕移居会昌寺,又次年,被选为十大德之一(28)。齐王李元吉又请其居延兴寺。
武德六年(623),吉藏病逝,临终前留《死不怖论》一篇。吉藏一生讲三论一百多遍,《法华经》一百多遍,其余如《大品般若经》、《大智度论》、《华严经》、《维摩诘经》等各数十遍,并撰写大量的作品。
二、著述
大凡教下诸宗的重要祖师都极擅长于写作,这也是对佛教经论作整体性研究以提出本宗系统理论的需要,特别像吉藏这样的宗师,面临的是国内义学南北诸派之不同,更需要加以批判性整合,因此撰写了大量的作品。吉藏的作品现存者如下。
现存于《大正藏》者共二十二种:
《大品游意》一卷;
《金刚般若经义疏》四卷;
《仁王般若经疏》六卷(以上载第三十三卷);
《法华玄论》十卷;
《法华义疏》十二卷;
《法华游意》一卷(以上载第三十四卷);
《华严游意》一卷(载第三十五卷);
《胜鬘宝窟》六卷;
《无量寿经义疏》一卷;
《观无量寿义疏》一卷(以上载第三十七卷);
《涅槃经游意》一卷;
《弥勒经游意》一卷;
《净名玄论》八卷;
《维摩经义疏》六卷(以上载第三十八卷);
《金光明经疏》一卷(载第三十九卷);
《法华论疏》三卷(载第四十卷);
《中观论疏》二十卷;
《十二门论疏》六卷;
《百论疏》九卷(以上载第四十二卷);
《三论玄义》一卷;
《大乘玄论》五卷;
《二谛义》三卷(以上载第四十五卷)。
以上诸种也存于《续藏经》中。只存于《续藏经》中的吉藏作品有:
《二谛章》三卷(即《二谛义》);
《大品经义疏》十卷(29)(又称《大品经玄意》,缺第二卷);
《维摩经略疏》五卷;
《法华统略》六卷。
另有一种标为吉藏所作的《三论略章》一卷,系对吉藏作品抄本(30)。
据汤锡予教授的研究,吉藏散佚的作品包括(带*者为《三论宗章疏》存目)(31):
《法华经科文》二卷;
《法华新撰疏》六卷*;
《法华玄谈》一卷;
《大品经略疏》四卷*;
《涅槃经疏》十四卷或二十卷*;(32)
《盂兰盆经疏》一卷;
《中论略疏》一卷;
《中论玄》一卷*;
《十二门论略疏》一卷*;
《三论序疏》一卷*;
《八科章》一卷。
望月信亨的《佛教大辞典》所列散佚部分比汤锡予所列多出(33);
《观音经赞》一卷;
《仁王略疏》一卷;
《入楞伽义心》一卷;
《净饭王经疏》一卷;
《中论游意》一卷;
《龙树提婆传疏》一卷。
据廖明活研究,吉藏另有《中边分别论疏》一种(34)。
这些作品中,吉藏的三论思想最集中地体现在《三论玄义》和《大乘玄论》两文之中,前者强调了破邪显正的三论教学特色,后者从二谛、八不、佛性、二智、教迹五个方面展开,体现其对于大乘思想的总体观点,但研究者在对此文和均正的比较研究过程中,特别是对其八不义的研究中,对此文是否杂入均正《四论玄义》中的八不义,产生怀疑,进而怀疑此文是否为吉藏的作品(35)。但从总体上看,此文反映了吉藏的思想特色。《中观论疏》则是吉藏三论思想的集大成者,但烦琐难读。
①安澄:《中论疏记》卷一本所引的资料中,除此《唐传》中之说七十五岁说,还有《嘉祥碑》的七十一岁说、《述义》的七十八岁说、有人传说的九十一岁说。安澄本人则认为“年数不定”(《大正藏》第65卷3页上、中),未作定论。
②《唐传》卷十一,《大正藏》第50卷514页下。
③杨惠南教授考证吉藏见真谛的时间最可能是五岁。杨惠南:《吉藏》,东大图书公司1999年4月初版,第30页。
④《真观传》,《唐传》卷三十,《大正藏》第50卷702页中。
⑤吉藏《法华统略》卷上本,《续藏经》第27册438页下。
⑥《百论序疏》,《大正藏》第42卷232页上。
⑦《大正藏》第50卷514页上。
⑧安澄记其受具年龄是二十一岁,并在此年过夏安居,学律。安澄:《中论疏记》卷一本,《大正藏》第65卷2页下。
⑨《大正藏》第49卷181页下。
⑩隋开国在开皇九年(589),依《隋书·高祖下》,开皇十年(590年)八月派使节“巡抚岭南,百越皆服”。
(11)秦望为山名,《宋僧传》卷十一有《唐杭州秦望山圆修传》。据上条使“百越皆服”的时间,基本可知此年是吉藏到此山的时间。杨惠南教授用另外的证据也证明是此年,见杨惠南:《吉藏》,东大图书公司1999年4月初版,第32页。
(12)《唐传》卷十一,《大正藏》第50卷514页上。
(13)《大正藏》第46卷822页上。
(14)此一时期,写有《大品经义疏》(写于开皇十五年,见《大品经义疏》文首,《续藏经》第24册196页上)。又有《法华玄论》,“昔在会稽著此经玄文凡二十卷。”(《法华统略》卷上本,《续藏经》第27册438页下)杨惠南认为《法华统略》可能写于《大品经义疏》之后。杨惠南:《吉藏》,东大图书公司1999年4月初版,第33页。
(15)《唐传》卷十九,《大正藏》第50卷584页中。
(16)《大正藏》第49卷187页上。
(17)到两寺的间隔应该不长,《唐传》记为“开皇末岁”(开皇最后三年是598—600)。安澄记为开皇十九年(599),“十九年从王入京,停日严寺”(《中论疏记》卷一本,《大正藏》65卷2页下)。他所引的《述义》则说是开皇十八年(《大正藏》第65卷3页上)。《隋书·高祖下》说,开皇十九年二月,“晋王广来朝”。可知安澄之说为当。同年,与其同往日严寺的还有智炬。《述义》认为“日严精舍亦言慧日道场”(《大正藏》第65卷3页上)为非,杨广“扬州造慧日道场,京师造清禅寺、日严寺、香台寺”(《辩正论》卷三,《大正藏》第52卷509页下)。
(18)《吉藏传》,《唐传》卷十一,《大正藏》第50卷514页上。
(19)此作之作者说明标为“慧日道场沙门吉藏奉命撰”(《大正藏》第45卷1页上)。
(20)《吉藏传》,《唐传》卷十一,《大正藏》第50卷514页上。
(21)同上。
(22)《北史》称杨暕“颇骄恣,昵近小人,所行多不法”(《杨暕传》,《北史》卷七十一)。
(23)《僧粲传》中记为三十多人。
(24)《僧粲传》,《唐传》卷九,《大正藏》第500页下。
(25)同上。
(26)僧粲为当时名僧,“开皇之始,僧粲法师名重五都,学周八藏”(《僧凤传》,《唐传》卷十三,《大正藏》第50卷526中)。他也是好辩之人,“时僧粲法师,一寺顶盖,锐辩无前”(《灵润传》,《唐传》卷十五,《大正藏》第50卷546页上)。道宣称其为著名的论士,“僧粲以论士驰名”(《义解篇总论》,同上,《大正藏》第50卷549页上)。
(27)《吉藏传》,《唐传》卷十一,《大正藏》第50卷514页上。
(28)《中论疏记》卷一本,《大正藏》第65卷2页下。
(29)可能就是《三论宗章疏》中,的《大品般若广疏》十卷。见《大正藏》第56卷1137页下。
(30)此文后之说明云:“此书恐邦人所摘录而所抄出者,则系嘉祥大师制作,故姑收藏尔。”(《续藏经》第54册843页下)此文将吉藏的思想概括为二谛义、二智义、般若义、真应义、涅槃义、佛性义、二河义、二种次第义、正像义、金刚三昧义、生法二空义、常无常二鸟义、半满义等,对于了解吉藏思想也是有启发的。
(31)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全集》第二卷,第128—130页。
(32)据一位吉藏研究者传,此疏存于日本某寺院,不知真假。
(33)望月信亨:《佛教大辞典》第一册第530页b。
(34)廖明活:《嘉祥吉藏学说》,台湾学生书局1985年10月初版,第13页。
(35)《中华佛教百科全书》“大乘玄论”条,另见前揭廖著第12页注3。现在日本学术界对此还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