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藏时代的三论传人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吉藏时代的三论传人,在此主要指由摄山一系僧诠后传特别是法朗的弟子、吉藏的同门辈传习发展的三论义学。僧诠门下法朗、慧勇、慧布和智辩四人为入室弟子,除慧勇外,其余三系都有一些有影响的三论学人,法朗门下的吉藏是其中的突出者,由此比较可看出吉藏的贡献之处。但吉藏之外,论名声,智炬似乎更大,论承师,明法师是受付嘱者,论宗门之盛,慧哲门下三百多人,五十人各据一方开法,慧因门下五百多人,论地位,保恭、慧因和吉藏一样也是唐初十大德之一。可是这些人都无著述传世,且有许多僧人在佛学上有不同的转向,慧因成为著名的羯磨师,保恭是著名的禅师,吉藏的贡献主要在三论思想的系统建构上面,他是集大成者,为三论宗建构了完善的理论体系。

    一、智辩系

    智辩是僧诠的入室弟子,智辩本人的弟子中以慧因和智闰较为著名。

    1.慧因

    慧因(539—627),事迹见《唐传》卷十三本传,俗姓于,吴郡海盐(今属浙江省)人,十二岁出家,先从开善寺慧熙法师就学,又听建初寺琼法师讲《成实论》,还未受具,就已入其室,但更好禅坐,到钟山从慧晓、智瓘二禅师习禅,再从智辩习“三论”,“造长干辩法师禀学三论,穷实相之微言,弘满字之幽旨”。而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写水一器,青更逾蓝。”①智辩后来后归静于山林,将学徒委托给慧因,有受业弟子五百多人,传法将近三十年。与陈朝仆射徐陵、尚书毛喜常有交往,时人称其为“知仁”。隋仁寿三年(603)起,任禅定寺②知事上座,主持禅修,同时“频讲三论,并制文疏”。③唐初推荐十大德,慧因也是入选者之一。由于其本身修持很好,所以能够不令而行,很受僧众尊敬,“京寺宿望,心敬遵承”。④都称其为“菩萨师”,后来人们要受具足戒,都要请他来授戒。左仆射萧瑀、刑部尚书沈叔安等,都与其极善。贞观元年(627)卒于大庄严寺(禅定寺前身)。

    2.智闰

    智闰(540—614),一作智润,事迹见《唐传》卷十本传,俗姓不详,襄阳(今属湖北省)人,据说是通过无师独悟而出家,初从遵统法师习《十地经论》,又学《华严经》和《涅槃经》,从光统法师习《四分律》。后投听智辩门下,听其开示而悟,“正值长干辩公当涂首唱,预从听受,一悟欣然”。⑤隋大业初年被请入慧日寺,又西行长安,因病卒于禅定寺。

  二、慧布系
  
    慧布是僧诠的入室弟子,慧布本人的弟子以保恭、慧觉、慧璿(在明法师系中介绍)等较著名。

  1.保恭
  
    保恭(540—621),事迹见《唐传》卷十一本传,俗姓崔,原籍青州(今属山东省)人,西晋永嘉(307—312)年间南迁建康,十一岁投旻法师出家,后到开善寺彻法师门下习《成实论》,受具足戒后,随惠晓法师修习禅定,并继续习成实学,又从高昌嵩法师习《菩萨地持经》《十地经论》。在见慧布之前,已经形成行依《地持经》,义偏《法华经》的特色。陈至德初年(583)慧布从北方邺地还建康,因慧布之请而到栖霞寺主持禅修,并从慧布听习《三论》。慧布临终,将徒众委托给保恭。仁寿末年(604),敕居禅定寺,任道场主。此职位一直任至隋亡。唐初,他隐迹于陕西蓝田悟真寺,武德二年(619),禅定寺改为大庄严寺,召回保恭,又举为十德之首。
    
    2.慧觉

    慧觉(554—606),事迹见《唐传》卷十二本传,祖先为太原晋阳(今山西省)人,后迁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市江宁区),八岁出家,从兴皇法朗学,其学业受到时人的称赞,“宗匠加赏相击,称为法器”。⑥后投栖霞寺僧慧布,受慧布之命而讲《大智度论》,推动了此论在江左的弘传。曾因时任湘州刺吏的陈晋安王之请而南下讲学,其学识为当时缁素敬仰。他对龙树之学的弘传和学识声望为隋炀帝所重,被请隋炀帝请到慧日道场。慧觉先后讲《大品般若》、《涅槃》、《华严》和中观“四论”等二十余部很多遍,“学徒满席,法轮之盛莫是过也”。⑦在佛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三、法朗系
  
    法朗系第一代传人在《唐传》所存资料中有十三人,这些法朗传人中,除吉藏之外,真正有影响的,如同汤锡予教授所说,仅有慧哲、智炬和明法师三人⑧。

    1.慧哲

    慧哲(539—597),事迹载见《唐传》卷九本传,俗姓赵,襄阳(今属湖北省)人,出家后南下,初参僧正琼公,后投兴皇法朗门下学习,威仪容止,颇合法度,即使遇雨,亦从容如常,如大象行步,时人称其“象王哲”。他开讲“三论”时,“俊朗之响,重光先价”。⑨后回原籍,住城西望楚山光福禅房的下院龙泉寺,以弘法为务,兼重“三论”和《涅槃经》,有弟子三百多人,其中有五十人成器传灯,较著名者有惠品、法粲、智嵩、法同、慧璿、慧楞等。

    2.智炬
    
    智炬(535—606),一作智矩,事迹载《唐传》卷十本传,俗姓吴,吴郡人。他起初听法朗讲法,非常钦佩。他精研“四论”及《大品般若经》,讲这些经论,“披释金陵,望风顿怯”。⑩在建初寺讲“三论”时,常来听讲者有一百人,又曾到“禹穴”即会稽山弘法。曾受杨广之请而居慧日道场,开皇十九年(599),住于长安日严寺。他著有《中论疏》,认为“青目所销,鄙而轻削”。(11)具有昙影的风格。他与吉藏相比,当时的名声甚至超过吉藏,弟子中以慧感、慧赜为著名,两人都有门徒百人。

    3.明法师

    明法师,生卒年不详,事迹杂于《唐传》卷十三《慧暠传》和卷十五《法敏传》,弘法地在茅山(江苏省句容和金坛交界)。他作为法朗的弟子,“世称郢匠,通国瞻仰”。(12)被称为“兴皇遗属”。但他在兴皇门下八年,“口无谈述,身无妄涉”。(13)并不受人注意,据说法朗临终前,提名明法师为嗣法人,众皆惊骇,法朗请明法师来座下,当众考核,问《中论》十科意义,明法师一一叙之,大众皆服。明法师当即辞别法朗,到茅山传《中论》,终生不出,门人有慧暠、法敏、慧璿等,《法融传》中提及的三论之匠旻法师可能就是此明法师。

    4.吉藏其他同门

    法朗门下吉藏十二同门中的其他三论学人,概要介绍如下。

    罗云(542—816),事迹见《唐传》卷九本传,俗姓邢,南郡(今湖北省江陵)松滋人,据说十六岁就思考“常、无常”之义,兄弟四人皆出家,而罗云最小。在法朗门下,他精于“四论”,曾有感于“三论奥义未被荆南,二障多阻”,(14)而发誓弘演,创还乡寺。曾居湖北龙泉寺五十余年,门徒五百,隋炀帝下敕诏入京师,他称病而退,共讲“四经、三论各数十遍”。(15)

    法安,事迹见《唐传》卷九本传,生卒年不详,俗姓田,枝江(属今湖北省)人,十八岁游学金陵,初学《成实论》,后在兴皇法朗座下习中观达十余年,在法朗三千名学僧中“独标三绝之名”(16),他个子特高,是一绝,解义穷深,是二绝,精进洁己,是三绝。他对《涅槃经》也非常有心得,他听法朗讲此经时,经常提出不同观点,请人回答,由此声誉闻达楚越,当时慕其名者,都称其“沙安”,法朗经常请他出来与人辩论。后其学转向禅学,六十五岁时终于湖北荆州等界寺。

    法澄,事迹见《唐传》卷九本传,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初从兴皇寺法朗学三论,对于其中的疑难之处,都能“条理而通畅”,(17)后到江都开善寺聚徒讲学,常听者二百余僧。仁寿三年(603),隋文帝敕住日严寺,讲《大智度论》,以七十余岁之年而终。

    道庄(525—605),事迹见《唐传》卷九本传,扬州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人,先从本地大彭城寺宝琼学《成实论》,后来“鄙小乘归崇大法”,(18)从兴皇寺法朗听习“四论”。他也先后入住东都内慧日道场和京师日严寺,炀帝请入宫中讲经。对《法华经》也有研究,讲授此经,并著《法华经疏》三卷。

    小明法师,事迹见《唐传》卷十五《义褒传》,精《华严经》和《大品般若经》,“亦当时之僧杰矣”。(19)

    旷法师,事迹也见《唐传》卷十五《义褒传》,弘法道场在婺州(今浙江省金华市)永安寺,精于般若学《大品般若经》等“四经”和中观“三论”。

    智锴(533—610),事迹见《唐传》卷十七本传,俗姓夏侯,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人,少年时代在兴皇寺出家,听法朗讲“三论”,开皇十五年(595年)遇天台宗智*(左岂右页),从其修习禅法。其学还精于《法华经》、《涅槃经》、《十诵律》等,外学方面,于史籍很了解,文笔也擅长。晚年居庐山,建大林精舍,修西林寺,二十余年足不下山,常习禅法,隋文帝和豫州地方官先后请其讲经,均不赴,有庐山慧远之风。

    真观(538—611),事迹见《唐传》卷三十本传,俗姓范,字圣达,吴郡钱塘(今属浙江省)人,十八岁时于儒道经籍多有了解,又专诵《维摩诘经》,从义兴(今江苏省宜兴市)的生法师落发,先后习《十诵律》《成实论》《法华经》,再到兴皇寺听法朗讲三论之学,并提出疑问,兴皇认为他讲《大品般若》八年,未有人提出如此的难题。在兴皇门下研习数年,又常到“诠公四友”中的慧勇、智辩门下请教,时人评曰:“钱塘有真观,当天下一半。”“三千称首,七十当初。”(20)意为弟子中第一人。他一生弘三论之学四十二年,编集经典三干多卷,造金铜大像五躯,造寺两所,造塔五层,撰述佛学作品二十多卷,诗赋碑集三十余卷,很多观点在唐代仍被“窃用”。

    四、均正的《四论玄义》

    均正,又名慧均,生平事迹不详,《东域传灯目录》在《四论玄义记》的作者说明中说:“均正,又云均僧正。”(21)日本华严宗僧凝然对其有一些记载,认为他和吉藏同是僧朗的弟子,均正是慧均僧正之略称,其《云雨钞》载:“三论法朗弟子有慧均僧正者,世间是名均正法师,隋朝讲论,专弘三论,亦有制章。”(22)其《内典尘露章》也说:“次兴皇法朗大师,次嘉祥吉藏大师并慧均僧正也。”(23)

    均正的《大乘四论玄义》十卷是三论宗的重要著作,又名《无依得大乘四论玄义记》,现存本缺卷一、三、四卷。其卷五缺后半,卷八缺前半。全书的内容,卷一为十地义,卷二为断伏义、金刚心义,卷五为二谛义,卷六为感应义,卷七、卷八为佛性义,卷九为二智义,卷十为三乘义、庄严义、三位义等。这里重点分析其二谛义、感应义、佛性义。(24)

    论中的思想体现出和摄山三论的相续性,在许多重要的观点上,均正都“依大师说”,大师指的是僧诠、兴皇法朗。摄山三论的观点,他称“山中”旧义,山门义,又称“三论一家”或“一家”义,可见其思想可以归入摄山系是无疑的。他概括山门义的思想特征说:“山门义即是无所得观行。”(25)概括兴皇法朗的思想风格为破立兼具,“兴皇大师即破取,即治护。”(26)

    1.二谛观

    关于二谛义,他列十重阐述,列有五家对于二谛的解释,包括光宅寺法云、庄严寺僧旻、开善寺智藏、北多宝寺大亮,都是成实师的观点,第五是三论宗摄山三论的观点,“摄岭西(栖)霞寺无所得三论大意大师僧诠法师云:二谛者,盖是表理之极说,文言之妙教,体非有无,有无不乖于体,理非一二,一二不违于理。今依大师说。所言真俗二谛者,即是有无,有无共显一道,佛随缘说有无二教”。(27)在这一问题上,均正依僧诠的看法,批评了成实师诸说,明确表示“山门义与成论等师常有异义”。(28)

    均正同样主张二谛是教,并分别了于谛和教谛。这都是三论宗的传统。关于二谛是教,他说:“所以明真俗二谛者,欲有所表,故有表不有,表无不无。所以非有非无是所表之道,有无二谛是能表之教。教能表理,理能应教。”(29)他认为这种教是针对凡夫二谛而言的,凡夫有则表有,无则表无,圣人教以二谛,有则表不有,无则表不无。这实际上涉及了于二谛和教二谛。这两种二谛在诸《论》中的偏正,均正认为,《百论》于谛为正宗,教谛即傍,《中论》教谛为正宗,于谛即傍。(30)

    关于二谛之体,他批评了以有为体以无为体、二谛各体、二谛共一体、中道为体五种观点,归为四类(四句):有句为体、无句为体、半有半无为体、非有非无为体。他认为,假名二谛体,所以不以上述此四类论其体,“关河相传明二谛方便者,本为显一道故耳”。(31)他提出以“不二”为体,“今明二谛以不二为体,二谛是有无,不二是非有非每(无),但二非二故二,此二是不二二故,是二谛不二之用。不二非不二故,二故不二。此不二是二不二故,不二是二谛之体”。(32)

    关于中道,他批评了印度外道、成实论三师之说,认为“并是有所得断常心行,自是颠倒”。(33)他对于中道的含义,主张从五个方面理解:“一解诸法不二也,二知诸法假名也,三解诸法相待也,四悟诸法皆空,五见于中道也。”(34)

    2.感应观

    感应义讨论的是众生与佛的相会通的问题,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均正认为“感应义者……正是兴显佛法为宗也”。(35)在这一问题上,他也引用“山中旧说”即摄山三论的观点加以说明:“山中旧说,感应者,非感无以说应,非应无以说感,感应亲切相成,其由天性父子义也。”(36)

    感应的依据在于佛性论,众生与佛本性同一,“佛所以与众生得论本应者,一切众生与佛道源是同,……众生有佛性故,众生能感佛,以众生皆是其子,故佛应众生”。(37)一切众生虽然与佛同源,但还必须依赖诸缘才能有感,“藉缘方能感,若无缘则不非感”。(38)这和竺道生的“应有缘论”是一致的,他也提到了竺道生的这一观点。这个缘是什么呢?去恶行善,回到了佛教修行的基本精神,“恶必可灭,善则必可生,此则是缘。若有此缘,则能感佛”。(39)他认为,事实上众生并未都在行善,所以并没有具足此缘。

    3.佛性义

    对于佛性思想的阐述,均正亦依摄山三论的观点,强调其无得之得,“兴皇大师云:必须语无依无得,□□(疑‘以无’二字)所住为宗”。(40)又引关中僧叡法师《大品疏》中的观点说明无所得思想。什么是佛性?他也引摄山三论师的观点,“大师云:‘三世诸佛,以此为性,故名佛性。’即是三世十方诸佛之源本。十方三世诸佛由此而成佛,故言源本,欲令一切众生因悟佛性皆成佛,故说佛性”。(41)

    虽然经中和三论宗诸师都讲以离四句绝百非来理解佛性,但他认为,既可以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也可以不说,要针对具体的情形,“虽然,尔复得言凡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而亦得言无。言有之与无,约得失之情,分之为□,即是有所得、无所得也”。(42)

    关于佛性之体或正因佛性,他列有三家义(本三家),即道生的当有为佛性体、昙(无)远(43)的本有中道真如为佛性体、望法师的得佛之理为佛性体,具体分出共十家(末十家) (44):

    一、白马爱法师执道生义,当果为正因佛性,木石无当果义。

    二、灵根令正执望法师义,一切众生本有得佛之理为正因佛性,是因为得佛之理。

    三、灵味小亮(宝亮)法师真俗共成众生,真如性理为正因体。

    四、梁武帝心有不失之性,真神为正因体。

    五、中寺小安法师,心上有冥转(传)不朽之义为正因体。

    六、光宅寺法云法师,心有避苦求乐性义为正因体。

    七、河西道朗、庄严寺僧旻法师、招提寺白琰等,众生为正因体。

    八、定林寺柔法师,开善智藏师所用,通而为语,假实皆是正因。

    九、地论师,第八无没识为正因体。

    十、摄论师,第九无垢识为正因体。

    他对十家义一一加以批评,结论是以中道为正因佛性,“今大乘明义,正以中道为正因体,故正因佛性是正法”。(45)“佛性是诸佛中道之性。”(46)这个观点和吉藏一致。他认为,十家的缺点是都不出“二”,空有是二法,生死是二法,涅槃是二法,凡圣是二法,一切法无非是二。这是有所得,并不能得正因佛性,而中道佛性无二,以不二为体,就是以中道为体,“于今皆无,故毕竟空净,一切法是净亦净,故今中道为正因体”。(47)他引大量的经证来说明中道佛性问题。
  
    但从会教角度谈佛性,“以道望,无一为是,善方便望之,十说无一为非”。(48)以正道看待诸家异说,又都是佛性,这就是圣人的“反常合道”。

    对于佛性问题,均正还从本有始有、理内理外、阐提佛性等角度进一步分析。

    在本有和始有问题上,他的观点是非本非始,“无本无始,体大涅槃;无本无始,则体佛性。何得有本始?故佛性非因非果,非内非外,非本非始”。(49)经文中说有本有始,他解释说,实际上是指无本无始而假说本始。

    在理内、理外有无佛性问题上,他先释理内、理外之义,指出这种观点是摄山三论的独特之处:“理外行心为外道,理内行心为内道。以扶理者为理内行心,乖理者为理外行心。然理内外义,无的所出,而摄岭师恒导理内外义。”(50)理内理外佛性有无,具体分析为“二往”的四种情形(四句)。“一往”两句,理外无佛性,理内有佛性。理外无佛性,原因在于理外众生不见佛性,“理外人法无佛性,理外众生五眼所不见故”。(51)相对于理外无佛性,所以理内有佛性,一切众生都有佛性,“理内为有,理内既有,即是假名幻化众生,因缘众生故有佛性也”。(52)甚至依报的草木也有佛性。“二往”两句,“理内无佛性,理外有佛性”。(53)理内清净,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从这个角度讲无佛性。理外之情有众生,所以说有佛性。这两种相对的看法,都是有所“破洗”,破洗外,则讲外无内有,破洗内,则讲内无外有。均正认为真正的佛性,“不定四句,故佛性非有非无,非内非外,亦非依非正”。(54)超越四句,应该归于中道佛性,他认为这个“中”也是强名,勉强所说。

    关于理内佛性和理外佛性的讨论,他又从得和无得的角度而言,“有所得者,名为生死,故无有佛性。无所得者,名为涅槃,故有中道佛性,更无别佛也。但失之者,佛性为生死二十五有,得之者,生死二十五有为佛性。故失者即是理外,得者即是理内”。(55)这讲了两层含义。一是对于佛性的看法,持有得义还是无得义。持有得义者,反而落入生死,称为无佛性,持无得义者,就能进入涅槃,是有佛性,此佛性为中道佛性。如果持有得义而失佛性,体认不到自心佛性,这种佛性就会被生死现象所覆盖。持无所得而体认到中道佛性者,生死中的种种现象就会被超越,佛性就显现出来。体认不到自心佛性,就是理外佛性,反之就是理内佛性。均正认为即使是理外众生仍然有佛性:“理外众生无有佛性,而此颠倒众生复有入理还源之义,故亦得言有佛性。” (56)

    关于阐提佛性,有四句表达,善根人有,阐提人无,俱有,俱无(57)。善根人有,指的是善根人有善境界,无恶境界,有了因佛性。阐提人无,指阐提人有恶境界,无善境界,依十二因缘导入善恶。二者俱有,指俱有正因佛性,两者都有心识相续,并能感佛。两者俱无指俱无果和果果性,因为这是佛地所具有的。
   
  ①《慧因传》,《唐传》卷十三,《大正藏》第50卷522页上。
  
  ②据《昙迁传》:“献后云崩,于京邑西南置禅定寺,架塔七层,骇临云际,殿堂高竦,房宇重深,周闾等宫阙,林哺如天苑,举国崇盛,莫有高者。”(《唐传》卷十八,《大正藏》第50卷571页下)
  
  ③《慧因传》,《唐传》卷十三,《大正藏》第50卷522页中。
  
  ④同上。
      
  ⑤《智闰传》,《唐传》卷十,《大正藏》第50卷502页下。
  
    ⑥《慧觉传》,《唐传》卷十二,《大正藏》第50卷516页上。

    ⑦《慧觉传》,《唐传》卷十二,《大正藏》第50卷516页中。

    ⑧《隋唐佛教史稿》,《全集》第二卷,第127页。

    ⑨《慧哲传》,《唐传》卷九,《大正藏》第50卷494页上。

  ⑩《智炬传》,《唐传》卷十一,《大正藏》第50卷509页中。
  
  (11)《智炬传》,《唐传》卷十一,《大正藏》第50卷509页下。
  
  (12)《慧暠传》,《唐传》卷十三,《大正藏》第50卷522页下。
  
  (13)《法敏传》,《唐传》卷十五,《大正藏》第50卷538页下。
  
  (14)《罗云传》,《唐传》卷九,《大正藏》第50卷493页上。
  
  (15)同上。
  
    (16)《法安传》,《唐传》卷九,《大正藏》第50卷493页下。

    (17)《法澄传》,《唐传》卷九,《大正藏》第50卷499页下。
    
    (18)《道庄传》,《唐传》卷九,《大正藏》第50卷499页下。
    
    (19)《义褒传》,《唐传》卷十五,《大正藏》第50卷547页中。

    (20)《真观传》,《唐传》卷三十,《大正藏》第50卷702页上。

    (21)《大正藏》第55卷1159页下。

    (22)转引自前田慧云《三论宗纲要》第34页。

    (23)《补编》第32册第532页上。

  (24)据日本方面的研究,均正《四论玄义》中散佚的《初章中假义》已被发现,见三桐慈海:《慧均的三论学》一文之注释1,此文载于平井俊荣《三论教学的研究》一书。
  
    (25)《四论玄义》卷五,《续藏经》第46册581页中。

    (26)《四论玄义》卷六,《续藏经》第46册589页下。

    (27)《四论玄义》卷五,《续藏经》第46册573页下。

    (28)同上,《续藏经》第46册574页上。 
   
    (29)同上,《续藏经》第46册573页下。 
   
  (30)《四论玄义》卷五,《续藏经》第46册577页上。
  
    (31)同上,《续藏经》第46册583页上。

    (32)同上,《续藏经》第46册583页中。

    (33)同上,《续藏经》第46册580页下。

    (34)同上,《续藏经》第46册581页中。

    (35)《四论玄义》卷六,《续藏经》第46册585页下。

    (36)《四论玄义》卷六,《续藏经》第46册588页上。

    (37)《四论玄义》卷六,《续藏经》第46册593页下。

  (38)《四论玄义》卷六,《续藏经》第46册595页下。
  
    (39)同上。
    
    (40)《四论玄义》卷七,《续藏经》第46册598页下。

    (41)《四论玄义》卷七,《续藏经》第46册599页中、下。
    
    (42)《四论玄义》卷七,《续藏经》第46册598页下—599页上。
   
    (43)原文中称“昙比远”,《续藏经》注云:“比”字“疑衍或无字草误”。下文明确提到“昙无远”。

    (44)《四论玄义》卷七,《续藏经》第46册601页上。
   
  (45)《四论玄义》卷七,《续藏经》第46册603页中。
  
    (46)《四论玄义》卷八,《续藏经》第46册614页上。

    (47)《四论玄义》卷七,《续藏经》第46册603页下。

    (48)《四论玄义》卷八,《续藏经》第46册622页中。

    (49)《四论玄义》卷八,《续藏经》第46册612页上。
  
    (50)《四论玄义》卷八,《续藏经》第46册612页中。

    (51)《四论玄义》卷八,《续藏经》第46册613页上。

    (52)同上。
    
    (53)同上。

    (54)《四论玄义》卷八,《续藏经》第46册613页中。

    (55)《四论玄义》卷七,《续藏经》第46册599页上。
   
  (56)《四论玄义》卷七,《续藏经》第46册599页上。
  
    (57)《四论玄义》卷七,《续藏经》第46册616页上。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