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佛教各师派学说在北京地区的传播
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历经汉、魏、两晋的流传,到南北朝时期,在中国南北分裂、政权林立、社会纷乱的状态下,为各派佛教学说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更多的机遇,促进了佛教界对新的佛学理论的吸纳。北朝时期,佛教各师派学说异彩纷呈,讲习始盛,形成了洛阳、邺都和长安三个活跃的中心,向全国其他地区辐射,并通过各佛学师派僧侣的北上弘法,而传播到位于北朝北部边地的北京地区。
一、北朝佛教各师派
北朝流行的佛教学说,主要有毗昙师、成实师、摄论师、涅槃师、地论师、四论师、四分律师、净土师、楞伽师(禅法)。①其中由南朝传入者有毗昙、成实、摄论、涅槃等学说;也有自北地传出者,如地论、四论、四分律、净土和以实修为主的禅法等。
毗昙师。以研习说一切有部论书《阿毗昙》而得名的学派,其学者称为毗昙师。毗昙学说由南朝传入。北齐名僧释灵裕曾师从著名学者安、游(智游)、荣三师听受《杂心》;从高昌来魏的慧嵩法师,亦从智游听受《毗昙》、《成实》等,学成后在邺都及洛阳讲说。师承慧嵩的有志念、道猷、智洪、晃觉等。其中志念(535—608)尤以《杂心》擅长,其弟子中道岳、道杰、神素等较为知名。
成实师。研习《成实论》的佛教学者。中天竺僧诃梨跋摩作《成实论》二十卷,译者为鸠摩罗什。《成实论》最有影响的研习和传播者,都出自鸠摩罗什的门下,如僧导和僧嵩。僧导曾参加罗什译场,著有《成实论疏》、《三论义疏》等。僧导一系的弟子有昙济、道猛、僧钟、道慧、法宠等。僧嵩从鸠摩罗什亲受《成实》,后到徐州弘传此论,他的弟子僧渊(414—481)后来也在徐州讲习,以慧解驰名。僧渊的门弟子有昙度、慧记(惠纪)、道登等。昙度从僧渊受《成实》,著有《成实论大义疏》八卷。慧记(惠纪)精于《成实》并兼通《数论》,曾在平城郊外的鹿苑讲学。道登早年研学《涅槃》、《法华》等,后来从僧渊学《成实》。北齐沙门道纪,弘传《成实》,在邺下讲说达三十年。
摄论师。研习《摄大乘论》的佛教学者。南朝陈真谛译《摄大乘论》及世亲《摄大乘论释》介绍印度瑜伽行派的唯识学说。真谛为摄论学派创始人,门下弟子有慧恺、法泰等。慧恺撰《摄论疏》二十五卷,并自讲《俱舍论》。法泰从真谛笔受文义,并述义记,后开讲新译经论。弟子靖嵩(537—614)涿郡固安人,北齐时在邺都为法主,北周武帝灭法时,避地江南,从法泰受《摄论玄义》,后回徐州盛弘《摄论》,撰有《摄大乘论疏》六卷。北方著名摄论师还有昙迁。昙迁(542—607),早年从慧光的弟子昙遵受学,精研《华严》、《十地》、《维摩》、《楞伽》等,在北周武帝灭法之后,避居江南,得《摄大乘论》,后至长安讲《摄大乘论》,为北地开创《掇论》法门。
涅槃师。研习大乘《涅槃经》的佛教学者。法显在中印度写出《大般涅槃经》初分的梵本。东晋义熙十三年(417)法显与佛陀跋陀罗在建康共同译出《大般泥洹经》六卷,即《大涅槃经》初分。同时,昙无谶(385—433)于玄始三年(414),在北凉泽出《大涅槃经》初分十卷;其后又完成中分、后分,前后共成四十卷,世称大本《涅槃》,元嘉午间传人江南,后删定为三十六卷,称为《南本涅槃经》。涅槃学派南方以竺道生为代表,著有《顿悟成佛论》;北方有道朗著《涅槃义疏》,提倡中道为佛性。
地论师。研习《十地经论》的佛教学者。《十地经论》由菩提流支、勒那摩提译出。略称《十地论》,是解释《华严经·十地品》的经义。由于勒那摩提与菩提流支的见解略有不同,因而地论学派分为南、北二道。北道创始于道宠。道宠从菩提流支听受《地论》后著文疏并弘讲,为邺下学人推重,门弟子千余人,以僧休、法继、牢直等为著。南道创始于慧光。慧光从勒那摩提受《地论》,著有《十地论疏》。门弟子以法上为著。法上(495—580)曾弘讲《地论》并著文疏,门弟子以慧远为著。慧远(523—592)曾弘讲《地论》并著有《十地经论义记》七卷。
四论师。将《大智度论》与《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三论并重进行研习的佛教学者。著名者有北齐的道长(场)和东魏的昙鸾。道长(场)精通《智论》,在邺都弘讲,为学者所宗。昙鸾洞晓众经,尤对四论之学造诣甚深。北周静蔼(534—578),少听《智论》,洞明义旨,复通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后在终南山等处弘讲。道判(532—615),曾问道于静蔼,通研四论。道安博通《智论》,弟子慧影传承其学,著有《大智度论疏》二十四卷。道长(场)和昙鸾后又归宗净土。
四分律师。四分律是古印度佛教戒律著作,规定僧尼应遵守的各种戒条。汉译本《四分律》于后秦弘始十二年(410)由佛陀耶舍在竺佛念的协助下译出。弘传《四分律》的先驱是北魏孝文帝时的法聪和道覆。慧光作《四分律疏》,并删定《羯磨戒本》,使此学得以大盛。弟子中传承其学的有道云、道晖、洪理及昙隐等。
净土师。北魏昙鸾的净土法门奠定了净土宗理论的基础,被后世推为净土宗创始者。昙鸾一生致力于净土经典的研习和弘扬,其净土法门简便易行,深受北方民众的信奉。主要著作有《往生论注》二卷,《略论安乐净土义》一卷,《赞阿弥陀佛偈》一卷。昙鸾一系的传承为:菩提流支→慧宠→道场→昙鸾→大海→法上。法上的弟子慧远著有《无量寿》、《观无量寿》两经的义疏各二卷,再传弟子灵裕也著有《观无量寿经》及《往生论》等的疏记。
楞伽师。以《楞伽经》为指导进行修持的僧人。其代表人物菩提达摩,南天竺人,曾游于嵩洛,住于邺下,以禅法教人。其弟子中以慧可和道育为著。慧可(487—593),在嵩洛从达摩受学,达摩以四卷《楞伽经》授予慧可,后于天平初到邺下,讲授达摩的禅法。慧可门下弟子有那禅师、粲禅师等,经常探讨《楞伽经》大义,形成楞伽宗系统。
北朝时期佛教师派学说的兴盛,为隋唐时期中国佛教宗派的形成准备了必要的思想资源。
二、在北京地区弘传的佛教各师派
北朝时期在燕地弘传佛教各师派学说的僧侣主要有:地论南道派的灵询、昙遵和昙衍;四分津一派的昙隐;以及成实、毗昙和地论兼弘的北方地区一流的高僧灵裕。这些僧侣不仅佛学知识渊博,同时还具有极高的地位和影响。如灵询、昙遵都分别出任过国都(僧官名称)和僧统,在燕地弘法影响最大者首推灵裕。
弘传地论南道派的灵询、昙遵和昙衍
释灵询,后魏僧人。渔阳(今密云)人,俗姓傅。《续高僧传》称他研习成实论及涅槃经,“穷其幽府,又于论中删要两卷注而释之”。著有《成实论注释》、《维摩经疏记》等盛行于世。他不仅“博知群籍”,更兼“擅出维摩”。《续高僧传》记载,他曾“游历燕赵,化沾四众。……美容貌善风仪,词辩雅净,听者无挠”。初为国都,后魏末年为并州僧统。北齐初年卒于晋阳。②
释昙遵,俗姓程,齐邺中(河北)人。魏时曾仕为员外郎,后辞官,师从北朝来年名僧慧光剃度受戒。擅长讲析义理,广为传道,清誉远扬。他从洛阳开始讲法弘教生涯,足迹遍历齐、楚、魏、晋、燕、赵,深得丞相淮阴王肱的器重,名闻朝廷。武定二年,昙遵曾携道俗弟子五十余人,应北魏名儒卢玄之后范阳世族卢文翼之邀,至范阳弘法传道,鼎力协助当地佛教徒发起的组织“义”从事慈善救济事业,历经五冬六夏,深助功德。后奉齐帝征召至邺都,年过七十被任为国都,后转为国统。85岁卒于邺下。③
释昙衍(503-558),俗姓夏侯,南兖州人。《续高僧传》卷8《齐洺州沙门昙衍》称他喜听高僧讲经,18岁“举秀才贡上邺都”,偶然路过听到高僧慧光讲经弘法,当即禀心归戒,弃舍俗务,专功佛理。23岁师从慧光出家。他研读佛学经典常常废寝忘食,游学四方广求博学之士释疑解难,并形成了自己的见解。从此游方讲学孜孜不倦,历经“齐、郑、燕、赵,皆履神化”,讲经说法,“常随义学千僧有余,出家居士近于五百”,在朝野享有盛誉,以致赵郡王高睿、上洛王高元海、胶州刺史杜弼,以及齐朝懿戚重臣等皆对他推崇有加。仆射祖孝征奏请朝廷任释昙衍为国都。隋开皇元年卒于洺州。
弘传四分律的释昙隐
释昙隐,北齐时期高僧。俗姓史,河内(今河南沁阳)人。《续高僧传》卷21《释昙隐》记载,他“少厌尘俗,早游佛寺”。后“崇奉戒约,诵习群经”。成年以后,受具足戒,拜律宗高僧道覆为师,“归宗道覆而听律部,精励弥久,穿凿逾深”。后师从慧光,专精律部,“更采精要”,成为慧光四分律一派的大弟子,享有很高声誉。随后“超步京邺,北悟燕赵”,在燕地留下弘教宣化的足迹。定州刺史侯景对他“敬若神仙,为之造寺延住供给”。不久,侯景又为他在邺都东部造大衍寺“重引处之”,释昙隐再度前赴邺都,“弘播戒宗,五众师仰”。时邺都有持律沙门道乐“行解相兼”,堪与昙隐齐名,致使邺都盛传:“律宗明略,唯有隐、乐”。昙隐一生通律持律,“性乐独游,不蓄弟子。财无尺贮,袒背终身”。其门徒中成器者有十余位,“皆宗其轨辙”。63岁时卒于邺城大觉寺。著有律钞四卷。
成实、毗昙和地论兼弘的释灵裕
释灵裕(517-605),俗姓赵,定州巨鹿县曲阳人(今河北晋州境内)。15岁时在赵郡应觉寺拜明、宝二禅师剃度出家。20岁时前往邺城欲投慧光律师。不巧,慧光刚刚过世。他又投慧光亲传弟子道凭法师,听授《十地经论》。22岁时复归明、宝二师身边。经二师指点,前往定州参拜胜和尚,接受大戒,潜心诵读《四分律》、《僧祇律》等戒本。定州刺史侯景闻灵裕道行,奏请度他为僧。此后南游漳河、滏河地区,在隐公处专门学习《四分律》。后又研习《华严经》、《涅槃经》、《十地经论》和律部。在邺械,开讲经论12载,名声卓著。北齐文宣帝时期,曾敕令召请有德望高僧住持新建寺院,待遇隆重,灵裕位列其中,但推辞不受。灵裕47岁时,幽州范阳大族卢氏因仰慕其名,远来延请。灵裕乃赴范阳说法弘教,此为灵裕第一次踏上燕地,“至止讲供,常溢千人”。灵裕再次踏足燕地,是在隋开皇三年(583),相州刺史樊叔略创立讲经法会,灵裕出任法会首席讲师。朝廷下诏设立僧官,樊叔略举荐灵裕担任都统,灵裕推辞未受,之后到燕赵各地游历。隋大业元年(605)卒于相州城西演空寺。撰有《十地经论疏》、《华严经疏》、《涅槃经疏》、《四分律疏》、《大乘义章》等大量著作行世。
① 参阅中国佛教协会:《中国佛教史》,第一辑,《中国佛教宗派源流》,东方出版中心,1980年。
② [唐]释道宣:《续高僧传》,卷8《释灵询传》,载《续修四库全书》子部·宗教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③ [唐]释道宣:《续高僧传》,卷8《释昙遵传》,载《续修四库全书》子部·宗教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