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北朝时期的北京佛教/第五节

作者:出处:
分享到:

 
    第五节  疑伪经在北京地区的流传

    北朝时期民间佛教信仰蔚成风气,与佛教“疑伪经”在当时幽州地区流行有直接关系。所谓“疑伪经”,是与“真经”相对而言。在佛教中指的是释迦牟尼去世后的僧人托释迦牟尼之口写作的一些教理经典,即“后造经”,通常会在篇首冠有“如是我闻”的字句。另一种解释是,中国佛教徒将译自梵文或其他外国文字的佛经称之为真经,而将中国僧人自行编撰或选抄的佛经称之为疑伪经,并无任何贬义。由于北朝时期佛教的空前发展,面对大量民间信仰者对佛教经典浅显方便的需求,《像法决疑经》、《高王观世音经》等疑伪经便应运而生,对佛教在本土的传播和民间信仰的兴盛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像法决疑经》的流传

    6世纪时流行的佛教经典《像法决疑经》并非译自梵文的经典,而系北朝僧人所撰写,此经在当时相当流行,而且有很大影响。

    《像法决疑经》的由来。《像法决疑经》的产生,是常施菩萨在释迦牟尼佛涅槃之前,向佛请教:在佛入灭之后的所谓“像法时期”,做何种福德最为殊胜。佛为决其疑所说的种种福德中,强调布施贫穷孤老的重要性,故此经名为《像法决疑》,亦名《济孤独》。6世纪时天台的智顗(583-597)在其著作《法华玄义》中曾引此经的文句以作为经证;嘉祥寺吉藏(549-633)著《中观论疏》中也征引了此经;三阶教的创始人信行(541-594)在其著作中《瑜伽法镜经》亦曾大量引用此经。《像法决疑经》不仅对6世纪佛教界和僧侣有很大的影响,它所宣扬的悲田思想在民间更是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

    《像法决疑经》的影响。从范阳一群平民佛教徒发起的社会救济组织“义”,即可充分体现出《像法决疑经》的影响。“义”的概念,在北朝末年流行的佛教经典中不难找到诠释其涵义的出处。6世纪时所流行《像法决疑经》中,有劝佛教徒在未来世中诸恶起时,应修学大慈大悲,视一切众生为自己的眷属……父母、妻子、兄弟、姐妹,“以是义故,于一切众生慈悲愍念随力救济”①。这种视众生为自家亲人眷属的观念,确曾为6世纪时佛教徒的信仰组织所奉行。如北魏孝明帝正光五年(524),以道充为首的法义造像活动中,称“道俗法义兄弟姐妹一百人”共造此像。②这里的“法义”,是以共同信仰佛法的道义而组合,如同义兄为血缘以外结合而成的兄弟,是以佛法结合在一起,类似同族亲人的团体。范阳郡佛教信徒组织“义”所秉持悲悯的情怀和视众生为自己父母兄弟姐妹,也是出于这样的理念,可以明显看出是受到北朝末年流行的佛教经典《像法决疑经》的影响。

    二、《高王观世音经》的流传

    卢景裕在狱中“至心诵经,枷锁自脱”的记载已见前文所述。其所诵之经“于世号曰高王观世音”。《高王观世音经》即为北朝时期在幽州民间流传的“疑伪经”。《法苑珠林》卷十七还有一段因诵念《高王观世音经》而应验的记载:魏天平年(534—537)中,定州募士孙敬德“造观音像,自加礼敬”。后来他被诬为劫贼而被捕,不堪用刑屈打成招,就在行将问斩之前,他“梦一沙门令诵救生观世音经千遍,得脱”。《救生观世音经》中有诸佛名号,僧人说诵经千遍就可以脱离苦难,孙敬德不停诵念该经,到临刑前已达一千遍。行刑时“刀斫自折以为三段”,而皮肉不伤。“三换其刀,终折如故”。于是行刑官“以状奏闻,丞相高欢表请免死,敕写其经广布于世。今谓高王观世音经。”该经由是流行于世,此即《高王观世音经》之由来的一种说法。孙敬德诵念《高王观世音经》而应验与前文所述卢景裕诵念《高王观世音经》而得救的两个佛教公案记述的时间很近,内容都是诵念观世音经的灵验。至于《高王观世音经》是否因高欢而得名,虽可商榷,但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即北朝时期观音成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普遍信仰的对象,是以疑伪经的广泛流传为前提的。

    北朝时期幽州民间“疑伪经”的流传,应当不止限于《高王观世音经》和《像法决疑经》两部经典,很可能还有一批疑伪经在当时广为流布。疑伪经的出现适应了民间信仰和传教的需要,对幽州地区民间佛教信仰风气的兴盛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疑伪经的广泛传播,也反映出北京汉传佛教在北朝时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对印度经典的传译,而是结合本土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环境,进行创造性的佛教本土化的加工和实践。正像汤一介在《佛教与中国文化》中指出的,一种外来文化传播到另一种文化环境中,两种文化相互碰撞、交融的结果,除了使本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刺激而发生变化之外,外来文化也必然为适应本土文化的需求而有所变形。③对“疑伪经”现象及其影响进行考察,有助于理解幽州地区民间佛教信仰的实态,对于探索本土资源如何消化外来文化,以及外来文化如何适应中国本土文化,也具有重要意义。

    ①  刘淑芬:《北齐标异乡义慈惠石柱——中古佛教社会救济的个案研究》,引《佛说像法决疑经》,载《新史学》(台北),第5卷,第4期,1994年12月。

    ②  北京图书馆金石组:《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四册,《道充等一百人造像记》,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71页。

    ③  汤一介:《佛教与中国文化》,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第2页。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