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北朝时期的北京佛教/第六节

作者:出处:
分享到:

 
    第六节  北京地区的佛教寺院修建

    《魏书·释老传》记载:“太祖平中山,经略燕赵,所经郡国佛寺,见诸沙门道士,皆致精敬”①。从中可见,魏太祖平定北方,建立北魏时,燕地已有佛寺和僧侣存在。由于北魏是北方少数民族拓跋氏建立的王朝,文化较之汉族差距较大,为了加强统治,北魏统治者积极推行怀柔政策,借佛教来安抚民众,燕地即为北魏时期佛教聚兴地区之一。佛法所传,必藉庙宇,以处其众。其时燕地有文献可考的佛寺主要有奉福寺、光林寺、尉使君寺等。

    奉福寺,孝文帝时兴建,位于幽州城内。《元一统志》称该寺“起于北魏孝文帝之世,为院百有二十区,后罹兵烬”。金代曹谦撰《圣像功德碑记》也称“都城之内,招提兰若如棋布星罗……独奉福寺基于后魏,历唐及辽,以迄于金,比他寺为最古”。②

    光林寺,孝文帝时建造,位于幽州城郊。据《续高僧传·释宝岩传》记载,释宝严,幽州人,住京下仁觉寺。 “仁寿下敕,召送舍利于本州弘业寺,即元魏孝文之所造也,旧号光林。依峰带涧,面势高敞。……舍利到前,山恒倾摇未曾止。及安塔竟,山动自息”。③

    光林寺存在的实物见证,是北齐天统四年光林寺尼静妃石造像碑座(中国历史博物馆藏),碑座背镌题记为:“天统四年三月一日,光林寺尼静妃为亡姊造玉像一区,皇帝陛下,一切众生,居同成佛”。史树青《北魏幽州光林寺考》据此推断,光林寺在北魏、北齐时是一座尼寺,隋朝时由尼寺改为僧寺,并改名弘业寺,是因宝岩自长安来幽州建造舍利塔而改。④《北京通史》称其“是幽州名刹,今址不详”。⑤

    光林寺址的位置,因缺乏实物可考,故只能从其历史沿革的记载中寻拢线索。一说光林寺(隋弘业寺)是唐朝天王寺的前身。如《帝京景物略》记载:“隋所建塔藏舍利者,幽之弘业(寺)也”,“寺在唐开元名天王寺”。⑥显然认为唐天王寺与光林寺(隋弘业寺)有相承关系。对此说法,黄春和《隋唐幽州城区佛寺考》中指出,1974年山西应县水塔出土的辽刻佛经后记、题记中同时出现弘业寺和天王寺两个寺名,说明燕地当时存在这两座佛寺,也就证明二者并非同一寺庙。⑦另一种说法直指今日北京天宁寺即为北魏时光林寺。如《析津日记》称天宁寺“寺在元魏为光林,在隋为弘业”。⑧认为北魏光林寺即隋弘业寺,亦即今天宁寺。这种说法长期以来被普遍认同。史树青在《北魏幽州光林寺考》中,根据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关于天宁寺塔的考证,对天宁寺即北魏光林寺的说法提出异议。梁思成夫妇指出,天宁寺塔应该是始建于辽代的建筑,具有辽代末期的建筑特征与风格。⑨文物部门在1992年对天宁寺塔修缮中,于塔顶上发现了“大辽燕京天王寺(天宁寺的前身)建舍利塔记”石碑,验证了梁思成、林徽因对天宁寺塔的考证结论,为天宁寺塔始建于辽代提供了佐证。可见,天宁寺塔并非隋弘业寺舍利塔,因而也排除了天宁寺与光林寺的相承关系。天宁寺与光林寺亦应为两个不同的寺庙。同时,以《续高僧传·宝岩传》所描述光林寺的地理环境为“依峰带涧,面势高敞”来看,它应处于山林地带,也与天宁寺位于古幽州城区(今广安门一带)的地理环境不相吻合。

    至于光林寺究竟位于何处,萧村在《辽朝别有一五台山》中指出,弘业寺(光林寺)可能在蔚州境内。“弘业寺就在金河流域,距五台山仅数里之间”,“在蔚州境内”。⑩萧文引《蔚州志》称,“五台山在城东一百里内,其山五峰突起,俗称小五台”。小五台山北麓有一奇异壮丽的峡谷——金河口峪,这里多古寺庙,也是一处佛教圣地,亦不乏《续高僧传·宝岩传》所描述“依峰带涧,面势高敞”的地理环境。至于光林寺(弘业寺)是否在蔚州境内,尚待进一步加以考证。

    尉使君寺,建于东魏元象元年(538),幽州刺史尉长(或作苌)命舍宅兴建,是北京地区有具体年代可考最早兴建的佛寺。《北齐书》记载,尉长(或作苌)命,“太安狄那人”,其父是魏镇远将军、代郡太守。“长命性和厚,有器识。……高祖将建大义,长命参计策,从高祖破四胡于韩陵,拜安南将军。……转镇范阳城,就拜幽州刺史”。时值幽州“土荒民散”,经济凋敝,“长命虽多聚敛,然以恩抚民,少得安集”,一度因病去职。不久“复征拜车骑大将军、都督西燕幽沧瀛四州诸军事、幽州刺吏”。(11)对他舍宅兴寺的过程,史料虽无记载,然而此寺初既以他的姓氏与官衔命名,应该就在其任幽州刺史期间兴建。

    尉使君寺原址的位置,因寺已不存,故只能据其在历史沿革中的位置加以推定。该寺初名尉使君寺,后周时废毁,隋代复建,改名智泉寺。隋仁寿四年(604),幽州刺使窦抗建五层塔一座,并改寺额为普觉。唐宣宗大中年间幽州节度使张允伸奏立精舍并东西二浮图,又改寺名为延寿寺,该寺名一直持续至元代。据唐采师伦《悯忠寺重藏舍利记》记载,北魏时建的智泉寺毗邻悯忠寺,寺内藏有舍利,因寺遭火灾,“智泉寺已毁,遂以舍利归悯忠寺焉”。智泉寺位置“即子城东门东百余步,大衢之北面也”(12)。子城的方位,据《北京通史·唐代卷》所记,子城在城内西南隅(13)。“子城东门”为前燕慕容儁建都时的宫城东门(14)。“大衢之北面”,即今南横街的北面,与悯忠寺(今法源寺)位置相合。从“子城东门”往东百余步就是悯忠寺和智泉寺。智泉寺延续至元代更名延寿寺,《元一统志》记载延寿寺位于“旧城悯忠阁之东”。即今法源寺东面,其位置恰在“子城东门东百余步”。(15)

    智泉寺,云居寺的前身(与幽州城内智泉寺异地重名),位于北京西南的房山(旧称白带山)。建于北齐。据《白带山志》记载,“北齐沙门慧思净住莎题,誓宣鸿愿普镌见籍,镜幽穹岩。弟子静琬,密承法付,于大业末递于贞观,疲毫琢版,叠窟盈堪”。“莎题”,即白带山。北齐慧思大师既净住白带山,则白带山于北齐时已有寺庙存在是不争之事实。云居寺中曾藏有北朝时期的《观音像记》残石,上记有“观音你于寺中,法会如林”(16)之语,亦视为北齐时期白带山存在寺院的实物见证。不过,智泉寺见于文献记载是到隋代方有。《智泉寺舍利塔下铭》称:“维大隋仁寿元年岁次辛酉六月三十日,皇帝普为一切法界幽显生灵,谨于幽州涿县智泉寺奉安舍利”。(17)今房山县隋称涿县。《北京宗教志》指出,《幽州智泉寺舍利塔下铭》所说的“智泉寺”,“应为北齐智泉寺,隋依之未改”。(18)又据《大辽燕京涿州范阳县白带山石经云居寺释迦佛舍利塔记》称:“案诸传记并,起寺碑,原其此寺始自北齐,迄至隋代”(19)。可知云居寺的前身智泉寺始建于北齐。

    上方山茅棚,建于东魏孝静帝天平年间,百咏指南禅师(498-576)创建。上方山是北京西南的佛教名山,开山祖师百咏指南,于东魏孝静帝天平二年(535)来到上方山结庵清居,为上方山最早的佛教建筑。百咏指南禅师于北齐隆化元年(576)示寂。《上方山志》卷四《碑碣》记载,上方山古塔中曾有北齐百咏南禅师塔;卷六《艺文一》收有北齐佛门弟子范阳张鲲撰《百咏南禅师塔记》,记载了百咏指南在幽州上方山结茅开山建寺的史迹。(20)

    通州佑圣教寺(燃灯佛舍利塔),位于通州。据传塔始建于南北朝北周宇文氏时期。《帝京景物略》记载:“古有佑圣教寺者,今通州学宫也。宫墙外片地,故塔存焉。……塔有碣,楷书,续续字间存,周某号几年,矜古者相*(左讠右华)淆曰:成周也”。《通县志》称:“北周,在今通州城内西海子公园处始建佑胜教寺,并在寺侧建造燃灯佛舍利塔”(21)。佑圣教寺作为通州修建较早的古寺,应是与燃灯舍利塔同时建造的。

    大安寺,位于京东密云县境的云峰山上。始建于北齐天保五年(554)。据《密云县志》记载,在南北朝时期佛教已传入密云。位于县城东北25公里的大安寺始建于北齐(天保五年,公元554年)。(22)从云峰山北面拾级而上,山峰中间有一处天然山窟,即当地人称为石庙的大安寺遗址,又称“菩萨洞”。

    观鸡寺,观鸡寺因位于京东观鸡山而得名,建于北魏时期。据观鸡寺碑铭记载:观鸡寺者,按幽州土地记,蓟城东三百里陈公山有观鸡寺。观山峰有金鸡之瑞,因以名焉。载考创修,不详何代。(23)北魏时郦道元《水经注》卷十四“鲍邱水”条下记载:“水出土垠县北陈宫山……西南流迳观鸡山……谓之观鸡水。水东有观鸡寺”。可见该寺在北魏时即已存在。杨守敬引《名胜志》记载:观鸡寺在丰润县北四十里。寺内起大堂,甚高广,可容千僧。(24)

    少林寺(法兴寺),位于盘山。据《盘山志》记载,“少林寺,传是晋魏间所建,旧名法兴寺。”“有法兴寺提点荣公塔铭,沙门圆莹撰。又少林寺住持威公塔铭”。(25)

    感化寺(宝积寺),在盘山。《盘山志》称,感化寺有辽乾统七年碑,碑称魏太和十九年无终县民田氏营建。《蓟州志》亦称:“渔阳古郡之西北,丛岫迤逦曰田盘山,冈峦倚叠,富有名寺。而感化者,魏太和十九年无终县民田氏兹焉营办”。(26)

    石佛殿,据许道龄《北京佛教之传入及佛寺之发展》中《昌平车儿营调查古佛报告》记载,位于北京西北约三十余公里的车儿营,有石佛殿(旧名未详)一所,内保存南北朝时佛教石造像一尊,背后下半部镌太和二十三年(499)三月十五日造像缘起文,约一百余言。许道龄先生指其为“当年已传入佛教及建立佛寺的铁证”。(27)

    此外,幽州地区北朝兴建的寺庙还有房山木严寺,建于北魏景明四年。(28)

    ①  [北齐]魏收:《魏书》,卷114《释老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3030页。

    ②  [元]孛兰盻等:《元一统志》,卷1《中书省统山东西河北之地·大都路·古迹》,中华书局,1966年。

    ③  [唐]释道宣:《续高僧传》,卷28《隋京师仁觉寺释宝岩传》,载《续修四库全书》子部·宗教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④  史树青:《北魏幽州光林寺考》,载《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84年,第6期,第130页。

    ⑤  曹子西等:《北京通史》第一卷,中国书店,1994年,第323页。

    ⑥  [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3《城南内外·天宁寺》,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

    ⑦  黄春和:《隋唐幽州城区佛寺考》,载《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第4期。

    ⑧  [清]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卷91《郊坰·西一》,引《析津日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

    ⑨  梁思成、林徽因:《由天宁寺谈到建筑年代之鉴别问题》,载《林徽因文存·建筑》,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47页。

    ⑩  萧村:《辽朝别有一五台山》,载《文物》,1984年,第9期。

    (11)  [唐]李百药撰、唐长孺点校;《北齐书》,卷19《列传第十一》,中华书局,1972年,第248-249页。

    (12)  [唐]采师伦:《悯忠寺重藏舍利记》,见《日下旧闻考》卷60《城市·外城西城二》,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

    (13)  向燕生:《北京通史》,第二卷,中国书店,1994年,第103页。

    (14)  公元350年,前燕王慕容俊儁破蓟城,352年,以蓟城(北京城前身)为国都,即皇帝位。

    (15)  参见黄春和:《隋唐幽州城区佛寺考》,载《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第4期。

    (16)  杨亦武:《云居寺》,华文出版社,2003年,第12页。

    (17)  杨卫东:《古涿州佛教刻石》,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42页。

    (18)  北京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志·民族宗教卷·宗教志》,北京出版社,2007年,第11页。

    (19)  《大辽燕京涿州范阳县白带山石经云居寺释迦佛舍利塔记》,见《古涿州佛教刻石》,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130页。

    (20)  [民国]溥儒:《上方山志》,卷4《碑碣》,卷6《艺文》,载《中华山水志丛刊》,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影印本。

    (21)  通州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通县志》,第19编,第3章,北京出版社,2003年,第598页。

    (22)  密云县志编纂委员会:《密云县志》,第19编,第63章,北京出版社,1998年,第616页;另见《北京志·民族宗教卷·宗教志》,北京出版社,2007年,第11页。

    (23)  [辽]志延:《大辽景州陈公山观鸡寺碑铭并序》,载《全辽文》卷8,中华书局,1982年,第189页。

    (24)  [北魏]郦道元、[清]杨守敬:《水经注疏》,卷14,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年。

    (25)  [清]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卷115《京畿·蓟州二》,引《盘山志》,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

    (26)  [清]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卷115《京畿·蓟州二》引《蓟州志》。

    (27)  许道龄:《北京佛教之传入及佛寺之发展》,载(史学集刊),1950年,第6期,第291-292页。

    (28)  北京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志·民族宗教卷·宗教志》,北京出版社,2007年,第11页。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