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隋唐时期的北京佛教/第七节

作者:出处:
分享到:

 
    第七节  北京佛教的对外交往

    由于隋朝完成了统一大业,隋唐时期南北两地佛教界交流更加普遍。燕地佛教与外界佛教的交往范围不断拓展,不少僧侣外出游学参访,与两京、南方、五台山、真定和敦煌等地佛教界,以及异邦的印度和日本佛教界均有往来。不同地区佛教界之间的往来交流,既是隋唐时期佛教兴盛的体现,同时,对于幽州佛教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赴两京或南下游学参访

    隋唐时期,燕地僧侣不断扩大与外界交往的范围,有不少僧侣纷纷前往两京或南下游学参访,比较知名的有僧照、可止、惟增、贾岛、道膺和师律等,在当时佛教界有较大影响。

    僧照(879-948),唐末五代高僧,范阳人,自幼出家到悯忠寺学习佛法。唐末出游中山和洛阳等地游学弘法。曾在洛阳法林寺主讲《法华经》多达七十余次,盛况空前,深受朝野敬重,统治者赐他紫衣,加法号,为享誉当时的名僧。

    贾岛(779-843),字浪仙,范阳人。早年投入佛门,法号无本。他云游各地,曾到洛阳游学弘法。后还俗习文,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留下著名“推敲”佳话(僧推月下门;僧敲月下门),“推敲”从此成了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帝京景物略》记载:“今房山有石庵,曰贾岛庵……有贾岛村,一曰贾岛峪”。贾岛峪位于房山周口店西北,是贾岛的故乡,也是他出家修行的地方,一直以来为历代文人墨客仰慕,成为“房山八景”之一,名曰“贾岛遗庵”。

    惟增,讳真性,涿郡范阳人。唐中期燕地云居寺僧人。《唐云居寺故寺主律大德神道碑铭》记载,惟增早岁辞乡,赴长安游学弘法,曾于荐福寺讲《大华严经》。唐中期返回燕地,贞元至元和年间住持云居寺期间,得到幽州地方官吏的施助,继续石经刊刻事业。唐大和九年示寂于云居寺。①

    可止(860-934),俗姓马,范阳大房山高丘人。他年少时到幽州“依悯忠寺法贞律师”学习佛法。15岁时又“往真定习学经论”,拜在华严寺仁楚法师门下学习《因明论》。19岁时“抵五台山求戒”。后重返燕地,在悯忠寺弘扬所学之佛法。此后又赴“长安大庄严寺化徒数载”。燕帅刘仁恭对其十分仰慕,“闻止之名移书召归故乡”。复传法于燕地。②

    道膺,唐中期名僧,蓟州玉田人。曾在范阳延寿寺学习律宗戒仪。因不满律宗戒仪繁琐桎梏,于是南下求学于禅宗曹洞一系,深得宗旨,成为曹洞宗名僧,复回燕地开法传道。(详见前文“禅宗在北京地区的弘传”)

    师律(884-964),范阳人,自幼出家,15岁到悯忠寺拜贞涉大师为师。后奉师命,南下游学,专攻禅宗之法。后梁时,复回幽州,弘传所学禅宗之法。

    二、与五台山和真定佛教界的往来

    唐代幽州僧侣赴五台山和真定参学或弘法者不乏其人,如前述唐末范阳僧可止15岁时即往真定习学经论,19岁时,又即到佛教圣地五台山朝圣并受戒。常遇、智江等也曾赴五台山朝圣弘法。唐会昌法难时,有不少五台山的僧侣来到幽州避难,其中以往来于五台山与幽州之间的隐峰禅师最为著名。盘山普化禅师与真定佛教亦多有往来。

    常遇(817-888),范阳人,出家于燕北安集寺,潜心学习佛法。唐宣宗大中年间外出游学访道,遍历佛教诸胜地。曾来到五峰山华严寺,以燃指奉文殊菩萨。其后又到佛教圣地五台山西台秘魔岩创建佛寺,弘传其法,闻名于时。③

    智江(885-958),幽州三河人,15岁在盘山感化寺出家。唐天复三年(903)到五台山梨园寺,专攻《净名》、《上生》二典,得其精要,著有《瑞应钞》八卷传世。④

    隐峰,从马祖道一得悟,游学四方,后成道为五台山隐峰禅师。每年南来北往,冬居衡岳,夏止清凉。约在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来到幽州,在银山隐居修行。(详见前文“禅宗在北京地区的弘传”)

    普化,为盘山宝积禅师的弟子,佛教史上记有他与真定临济宗创始人义玄禅师聚首切磋的一段佳话。《高僧传·普化传》称他“秉性殊常且多真率,作为简放言语不拘”。“尝与临济玄公相见。乃对之以之驴鸣。旁侍无不哂笑”。⑤他通过与义玄禅师机锋较量,启发学人悟禅,后成为义玄创立临济宗的得力助手。宋人王安石曾在《诉衷情》词中赞其:莫言普化只癫狂,真解作津梁。

    三、与敦煌佛教中心的往来

    隋唐以来以云居寺为中心的房山地区佛教的兴盛,使北京成为北方佛教发展的重要地区。从敦煌莫高窟中发现的与幽州佛教有关的记载,可以看出北京佛教与当时敦煌佛教圣地之间的往来。

    敦煌石窟中,7世纪末、8世纪初开凿的第323窟,主室南北两壁有初唐绘制的佛教史壁画8幅,其中就有《佛图澄灭幽州四门火图》。佛图澄灭火的故事发生在北朝时期的幽州,到唐代已成为佛教界周知的典故,由此也可看出幽州佛教的地位和影响力在提升。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还发现唐人手抄佛经中,《诸经要集》卷十二至二十的卷末,有与幽州有关的一条写经题记云:“维开元二十有三载(735),于幽州写记之,王庭与吕兰师兄校勘记”。从字里行间不难看出,幽州的佛教信众对敦煌佛教圣地十分景仰,虔诚地抄写佛教经典,并经过慎重校勘,千里迢迢从幽州送往西北的佛教中心敦煌莫高窟。这部经书,是目前所发现北京地区最早的手写纸经的实证⑥。这些记载可以说明,隋唐以来,以房山石经为代表的幽州的佛教文化已经有了长足发展,与另一个佛教圣地敦煌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四、与印度佛教的往来

    范阳高僧义净西行求法。义净(635—713),范阳人,唐代求法高僧。俗姓张,字文明,自幼步入空门,从慧智禅师受具足戒。此后精研佛法,“遍询名匠,广探群籍”。因仰慕法显、玄奘等高僧坚忍不拔西行求法的精神,“年十有五便萌其志,欲游西域”。于唐高宗咸亨二年(671),告别师尊,出发西行,“奋励孤行备历艰险”。经二十五年历三十余国,在西土学习和翻译佛教经典,同时考察印度佛教教规和社会习俗,饱经磨难,终成正果,得梵本经律论近四百部,舍利三百粒。于武周证圣元年(695),义净归国抵洛阳,武则天“亲迎于上东门外”,赐予“三藏”之号。义净备受朝廷优礼,在洛阳与长安继续从事译经。义净毕生译佛经五十六部二百三十卷。在翻译方法上也独具特色。在义净翻译佛经的译文或正文下,常可看到他加写的注文,订正译音、译义、考核名物制度。宋人赞宁称颂:“自汉至今皇宋,翻译之人多矣。……净之才智,可谓释门之象胥”。义净不仅与法显、玄奘并称为中国佛教史上三大西行求法高僧,而且与鸠摩罗什、真谛、玄奘并称为中国佛教史上的四大翻译家。⑦

    玄宗先天二年(713),义净在长安大荐福寺翻经院去世。他早年不畏艰险,西行求法,晚年殚精竭虑,传译佛经,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和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其所著《南海寄归内法传》四卷、《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二卷等著作,介绍了初唐时期赴印求法盛况、中印交通、印度佛教及社会生活面貌等,成为研究佛教史及中印文化交流史的难得资料。

    吐火罗国“禅和尚”普照来幽州弘法传道。普照,吐火罗国僧侣。唐代中期,幽州佛教十分兴盛,吸引远在异国的僧侣慕名前来弘法游化。《元一统志》记载,唐德宗年间,有吐火罗国僧侣“禅和尚”普照来到幽州,在城东创建佛寺传道弘法,“佛宫僧舍,几至千室”,规模宏大,为燕地所罕见。贞元初年,御赐寺额曰“宝刹”。⑧福州广福寺高僧雪峰义存即于唐宣宗时来幽州宝刹寺受具足戒。《宋高僧传·义存传》记载了宝刹寺位于“大都丽正门外,西南三里旧城施仁关,大唐宝刹寺也”,以及寺内“幽州大都督府宝刹寺禅和尚碑铭”。⑨

    五、与日本佛教的往来

    唐代是中日两国交往频繁的时期,北京与日本佛教界的最早交流可以追溯到唐代入华的日僧圆仁。

    日本请益僧圆仁和《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圆仁(793—864),作为日本佛教史上著名的“入唐八家”⑩之一,于唐开成三年(838)以“请益僧”的身份加入遣唐使团入唐求法。入唐后,圆仁先在扬州开元寺学习梵文,又受密宗灌顶及两部曼荼罗、诸尊仪轨和佛舍利等。半年后,因圆仁等请益僧去天台山巡礼求法的行程未获朝廷准许,他遂与遣唐使一道返国。回国途中,船至登州赤山湾遭遇飓风,触礁搁浅,不得不上岸修理。圆仁即于此时脱离遣唐使团,滞留中国,辗转游历五台山、长安等地,从当地名师受学天台宗、密宗教法,其间遭逢唐武宗“会昌灭佛”,圆仁一度被迫还俗。后于公元847年,携佛教经疏、仪轨559卷回国。

    圆仁在中国求法将近10年时间里,目睹了发生在当时的众多史况,并亲身接触了中国的官吏、僧侣和平民,回国后将自己在中国求法时的所见所闻及其感触,凝聚在被称为世界三大旅行记之一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里。虽然史料中未见圆仁来过幽州的直接记载,但在这部书中,圆仁以日记形式记载了唐武宗灭法时幽州与镇、魏、潞四州节度使“不毁拆佛寺,不条疏僧尼,佛法之事一切不动之”(11)的一段重要史实。从圆仁的行记可以看出,他对当时的幽州和幽州佛教的情况是十分熟悉的。他以自己独到的客观视角,为北京佛教史留下了一段难能珍贵的记录,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12)

    ①  [清]董诰:《全唐文》,卷757《唐云居寺故寺主律大德神道碑铭(并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②  [宋]释赞宁:《宋高僧传》,卷7《义解篇》第二,《释可止》,中华书局,1987年。

    ③  向燕生:《北京通史》,第二卷,中国书店,1994年,第295页。

    ④  同上,第296页。

    ⑤  [宋]释赞宁:《宋高僧传》,卷20《普化传》,中华书局,1987年。

    ⑥  此经书被法国汉学家伯希和(Paul Pelliot 1878-1945)以低廉的价格从敦煌王道士手中买走,现存于法国巴黎,伯希和编号为2163。

    ⑦  [宋]释赞宁:《宋高僧传》,卷1《义净传》,中华书局,1987年。

    ⑧  [元]孛兰盻等:《元一统志》,卷1《中书省统山东西河北之地·大都路·古迹》,中华书局,1966年;另见《宋高僧传》,卷20《释普化传》,中华书局,1987年。

    ⑨  [宋]释赞宁:《宋高僧传》,卷12《雪峰义存传》。

    ⑩  入唐八家,为遣唐僧中最有名的八位:最澄、空海、常晓、圆珍、圆行、圆仁、慧运和宗睿。

    (11)  [日]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记》,卷4,见白化文等:《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2年。

    (12)  参阅杨曾文:《圆仁和日本天台宗》,载《中华佛学学报》,1997年,第10期,第267-278页。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