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北京地区的佛教寺院修建
金朝中都佛教寺院建造十分兴盛。金人曹谦《圣像功德碑记》中称:“都城之内,招提兰若如棋布星列,无虑数百,其大者三十有六焉”。①据何孝荣先生对金代北京佛教寺院的考察,数百所金朝佛寺,今日多湮没无闻,可知者有五十余所②。金中都的寺院,无论是新建的,还是在旧寺院的基础上重建或增建的,都具有一定的规模,其中官方出资建造的寺院,更是穷极奢丽。
一、新建寺院,主要有:大延圣寺、报恩寺、大永安寺、华严寺等20余所。
大延圣寺(大圣安寺),天会年间始建,皇统初赐名大延圣寺,后改寺额为大圣安寺。《元一统志》记载:“大圣安寺,在旧城”。金天会中,“佛觉大师琼公、晦堂大师俊公自南应化而北,道誉日尊,学徒万指。帝后出金钱数万,为营缮费,成大法席”。皇统初年,“赐名大延圣寺”。大定三年,“命晦师主其事,内府出重币以赐焉”。大定六年,“新堂成,崇五仞,广十筵,轮奂之美,为都城冠。八月朔,作大佛事,以落成之”。大定七年,“诏改寺之额为大圣安”。③该寺建筑极其宏丽,为中都诸寺之冠。
报恩寺,《元一统志》记载,报恩寺,据中统四年重修寺记,该寺创建于金,为宫人祝发之所。
大永安寺,《元一统志》记载,香山旧有二寺,上曰香山,下曰安集。金世宗诏有司将两寺合建为一所规模宏大的皇家佛寺。后经凿山拓地,建成上、下两院,成为一座拥有众多堂室的大型寺院别墅,兼作金帝行宫之用。大定二十六年三月,香山寺成,世宗幸其寺,赐名大永安,并赏田二千亩、栗七千株、钱二万贯。④
华严寺,《宸垣识略》记载;“华严寺,俗称槐寺,在三转桥,地名魏村社大市庄,有(辽)[金]天会五年梵书《尊胜陀罗尼》石幢”。⑤寺中既有金天会五年所立石幢,寺应建于天会五年(1127)或之前。
观音寺,明《重建观音寺记》记载,天会七年,金将粱王兀术攻克杭州后,兀术“上谒天竺,礼观音大士像及大藏经,异之,因徙而北,有比丘智完率其徒以从”。兀术携像至燕京,置像建寺,故此为“寺之所由始也”。尚有“石刻于大定十七年九月”。⑥寺应建于天会七年至大定十七年间。
建福院,《元一统志》记载,建福院,在旧城。金天会十四年新建,大定十七年重修。
修真院,为大头陀教寺院。《析津志辑佚》记载:“修真院,在旧城开阳西坊,创于金天会年间,以处剪发头陀”。⑦
弥陀庵,《宛署杂记》记载,弥陀庵,“皇统四年建”,“在西城日中坊”。⑧今潘家胡同。
白瀑寺,《宛署杂记》记载,白瀑寺,在雁翅社。金时僧人圆正建。寺址所在雁翅社,即今门头沟区雁翅镇淤白村。寺有圆正法师灵骨塔,皇统六年,沙门希辨记。寺应建于皇统六年(1146)以前。
千佛院,《元一统志》记载,圆明禅院,在旧城安仁坊,即千佛寺也。金天德三年,建千佛院。
甄乐寺,建于正隆二年(1157),金安远大将军甄孝兴所建。《元一统志》记载:大明寺,在旧城安仁坊。按重修寺记,乃宝集寺大觉圆通大师志玄当大元开国统御之际,见故燕大明古刹屋老僧残,考其遗迹,乃金正隆二年安远大将军甄孝兴所建,旧名甄乐。⑨
资福寺,《元一统志》记载,资福寺,大定辛卯三月,僧法成建。大定辛卯为大定十一年(1171)。寺在旧城昊天寺之东北。位置应在金中都城北。
义泉寺,《元一统志》记载,宛平县长乡城有义泉故实,及修寺殿碑文,金大定十五年(1175)所建。
永庆寺,《元一统志》记载:永庆寺,在旧城揖楼坊。有金碑,剥落不可辨。寺额大定丙申冬建。大定丙申为大定十六年(1176)。
昊天寺,大定二十四年(1184)建,与辽时所建大昊天寺同名。《佛祖历代通载》记载,大定二十四年二月,大长公主降钱三百万,建昊天寺,“给田百顷,每岁度僧尼十八”。⑩寺址在今石景山区五里坨北。
庆寿寺,《元一统志》称,寺为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所建,翰林侍讲学士李晏撰文,修撰党怀英书丹。
弥陀寺(法藏寺),《帝京景物略》记载,法藏寺“旧名弥陀,金大定中立”。寺有弥陀塔,高十丈,独空可登。(11)《日下旧闻考》称,“法藏寺在霍家桥,……弥陀塔在后圃中”。(12)
双泉寺,《日下旧闻考》引明人碑记称,“都城西四十余里有寺名双泉,有山名翠微,泉山幽胜,甲于他山。”金章宗明昌五年,“诣其寺潜暑。寺有双泉,因而得名”。章宗“即建祈福宝塔于寺北”。(13)塔建于明昌五年,寺应建于明昌五年(1194)以前。
雀儿庵,金章宗时建。庵在潭柘后山五里。庵名系因“金章宗幸此,弹雀,弹往雀下,百发不虚”。“章宗喜,即行幄为庵,曰雀儿”。此后有僧来住,“未悉本所名义,以臆造佛母孔雀明王佛像”,欲更名孔雀庵,然而“人呼雀儿庵如初”。(14)
栖隐寺,《帝京景物略·西山下·仰山》记载:栖隐寺,金大定寺也。金章宗数游,有诗刻石。《佛祖历代通载》称,大定二十年正月,“敕建仰山栖隐禅寺,命玄冥公开山,赐田设会,度僧万人”。(15)
弥陀报恩禅寺,贞祐年间建。明《弥陀寺记》称,“弥陀寺在都城之北五里许”,“(元)[金]贞祐中,尝即其处建弥陀报恩禅寺。岁久寺废,惟碑志具存”。(16)
招提寺,金朝初年建。宋洪皓在出使金国的见闻杂记《松漠纪闻》中谈到,金朝初年,“燕京兰若相望,大者三十有六,然皆律院。自南僧至,始立四禅[寺],曰太平、招提、竹林、瑞像”。(17)招提寺即其中之一。
观音寺,俗称南观音寺,金朝建。《日下旧闻考》引清人碑记称,“京师广宁门外孔道之南,有大慈观音寺,创自金时”。因“以北有玉河乡观音寺,土人目为南观音寺”。(18)
广济寺(西刘村寺)。据寺志记载,京师弘慈广济寺,创于宋末,曰西刘村寺。时有两刘家村,在西者为西刘村,村人刘望云“谓自天台刘真人后裔,得炼气法。一日,遇僧且住经过,请其说法,并为之建寺,名为西刘村寺。(19)查宋对燕京的统治为宋宣和四年(1122)至七年(1125),相当于金天辅六年至天会三年(1122—1125)之间。
兴教院,金末建,为“糠禅”佛寺。《析津志辑佚·寺观》记载,金末,糠禅“在燕赵间力行之者,寂照师是已”。宣宗兴定三年(1219),寂照应请至燕京广济寺,“日以阐扬为事”。后在南城兴建佛寺,名“兴教院”;又“头陀妙真院”。寺在南城右铁牛坊。(20)
二、重建、重修的寺院,主要有:昭庆禅院、大延寿寺、圣恩寺等十余所。
昭庆禅院,《元一统志》记载,寺原为辽朝石槽寺,后废毁。金天会间,起废如旧。大定二年,赐名昭庆。
大延寿寺,为北魏建魏使君寺,唐改额延寿寺。皇统二年(1142)重修,留守邓王“益加完葺”。大定二十一年(1181),“有司别锡地重建此寺”。(21)
圣恩寺,为唐大悲阁,辽改额圣恩寺。金朝皇统九年(1149)重修,“即其地而新之”。(22)
报恩寺(报恩精舍),始建不明。《析津志》称,寺“在南城嘉会坊之万寿寺西,先为报恩精舍,有金朝圆通全行大师碑”,为大定十三年中虚老人记。据称,圆通全行大师辩才所居之报恩精舍,“即从其祖驸马侍中舍私第而成”。寺岁久隳坏,皇统年间重修后,“栋宇宏丽,金碧焕然,沥血濡泥以造尊像,庄严相好,为都城最”。其后陆续增建寺舍,“曾不数年为之一新”。(23)
大万寿寺,皇统年间重修龙泉寺,大定、明昌年间先后重建。《潭柘山岫云寺志》记载,寺“重饬于大金熙宗皇统年间,敕赐寺额大万寿寺。世宗大定年间,广慧通理禅师建造。章宗明昌年间,相了禅师住持新建”。(24)
延庆禅院,天德三年(1151)重建。寺始建于辽,金天德三年,“增展都城,再筑地基翻盖”。大定二年,“赐额曰延庆”。(25)
万佛兴化院,寺始建于辽,金皇统三年(1143),“比丘圆畅居之”。天德年间增建,“作新大邑,都西南广斥千步,遂隶城中”。后因“周垣迫于通衢”,复又择地“作别院以分处”。大定三年(1153),“赐名兴化”。(26)
驻跸寺,《元一统志》记载,寺初为唐宝刹寺,辽改为驻跸寺。金初,寺毁废,正隆年间,僧肃宾重建,重新大殿,精严壮丽,胜于昔时。《日下旧闻考》称,辽之驻跸寺,“在玉河乡池水村”。(27)
广济院,《元一统志》记载,寺原为唐朝施药院,辽时赐名广济院。金大定九年(1169),主僧善超增建禅寮二十五间。
大悯忠寺,始建于唐,《元一统志》记载,大悯忠寺,在旧城,金世宗大定十五年三月,重建殿堂。《帝京景物略》称,寺中一碑,上有“燕京大悯忠寺观音地宫舍利函记,有金大安十年沙门善制撰”。(28)北宋时钦宗赵植被金人所掳,曾囚禁于此。
大觉寺,原为辽义井精舍,在开阳门城郭旁。大定年间重建,赐名大觉寺。大定中,寺僧善祖“有因缘力,道俗归向者众,朝廷嘉之,赐额大觉”。(29)重建后,“为楼以架巨钟,为塔以藏舍利,为堂以奉旃檀圣像。寺宇之坏者完,弊者新,缺者足,向所谓荒寒寂寞者,化而为庄严殊胜之境矣”。(30)
觉山寺,《元一统志》记载,寺本唐龙泉寺。金大定年间,重加修建,遂更名为觉山寺。
宝集寺,始建于唐。《析津志辑佚·寺观》称,寺在南城披云楼对巷之东附近。金大定年间,沙门澄晖重兴寺宇。
奉福寺,始建于北魏。辽末寺遭焚毁,佛舍利塔倾圮。《元一统志》记载,金明昌初年,该寺提点英辩、大德道逊等重修舍利塔,二三年间,告阙成功。承安三年春,主僧存徽重建佛寺,泰和三年八月告成。泰和四年五月,赐奉福寺额。
① [金]曹谦:《圣像功德碑记》,载《元一统志》,卷1《中书省统山东西河北之地·大都路·古迹》,中华书局,1966年。
② 何孝荣:《明代北京佛教寺院修建研究》(上),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2页。
③ [元]孛兰盻等:《元一统志》,卷1《中书省统山东西河北之地·大都路·古迹》,中华书局,1966年。
④ [元]脱脱:《金史》,卷8《世宗纪》下,中华书局,1975年,第192页。
⑤ [清]吴长元:《宸垣识略》,卷9《外城一》,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
⑥ [明]程敏政:《篁墩文集》,卷16《重建观音寺记》,载《文津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⑦ [元]熊梦祥:《析津志辑佚·寺观》,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
⑧ [明]沈榜:《宛署杂记》,卷19《僧道》,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
⑨ [元]孛兰盻等:《元一统志》,卷1《中书省统山东西河北之地·大都路·古迹》。
⑩ [元]释念常:《佛祖历代通载》,卷20,北京:线装书局,2000年,第693页。
(11) [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3《城南内外》,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
(12) [清]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卷104《郊坰·西十四》,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
(13) 同上,卷56《城市·外城东城》。
(14) [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巷7《西山下》,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
(15) [元]释念常:《佛祖历代通载》,卷20,北京:线装书局,2000年,第693页。
(16) [明]正直:《抑庵文后集》,卷5,载《文津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17) [宋]洪皓:《松漠纪闻》,卷1,载《文津阁四库全书》史部·别史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18) [清]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卷91《郊坰·西一》。
(19) [清]释湛祐:《弘慈广济夺新志·余宾硕序》,清康熙四十三年大悲坛刊本,台北:明文书局,1980年影印本。
(20) [元]李鉴:《寂照禅师道碑》,见《析津志辑佚·寺观》,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
(21) [元]孛兰盻等:《元一统志》,卷1《中书省统山东西河北之地·大都路·古迹》,中华书局,1966年。
(22) [元]熊梦祥:《析津志辑佚·寺观》,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
(23) [金]中虚老人:《圆通全行大师碑》,载《析津志辑佚·寺观》,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
(24) [清]神穆德:《谭柘山岫云寺志·梵刹原宗》,光绪九年刻本,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2001年。
(25) [元]孛兰盻等:《元一统志》,卷1《中书省统山东西河北之地·大都路·古迹》,中华书局,1966年。
(26) 同上。
(27) [清]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卷95《郊坰·西五》,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
(28) [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3《城南内外·悯忠寺》,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
(29) [元]耶律楚材:《湛然居士集》,卷8《燕京大觉禅寺敕建经藏记》,载《文津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30) [元]孛兰盻等:《元一统志》,卷1,中华书局,196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