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明代的北京佛教/第三节

作者:出处:
分享到:

 
    第三节  佛教宗派及其在北京地区的传播

    在帝王和达官显贵的崇奉下,明代北京佛教空前兴盛,四方僧侣多云集于此,佛学思想也有了一定的发展。明代北京流行的佛教宗派为禅、教两类。禅宗有临济、曹洞和云门三派,其中以临济宗势力和影响最大。教门主要有律宗、净土宗和华严宗三派。明代北京佛学派别不同于前朝佛教的一大特点是不囿于宗派门户之见,如笑岩德宝、憨山德清、紫柏真可等均为倡导禅教合一、禅净双修的重要代表人物。

    一、禅宗在北京地区的传播

    明代北京禅宗的发展主要为临济一派,在法脉传承上属于南方临济宗。南方派禅宗开始由遍融真圆和笑岩德宝传入,万历年间有真可与德清继承其绪,其后又有古风觉淳和汉萍杰两位禅师在北京弘禅。

    遍融(1566-1644),西蜀营山人,姓鲜氏,字真圆,号遍融。据《续补高僧传》记载,他幼业习儒,年将立,感悟生死无常,遂舍家入云华山,礼可和尚为师,落发受具。后至洪州,葺马祖庵居之。复舍庵入京师,遍游讲席。得慈圣宣文皇太后及宦官冯保、杨用、赵明等人资助,创建千佛寺,传播禅法。①

    德宝(1512—1581),字月心,别号笑岩,北京人。22岁从广慧寺大寂禅师剃度出家,受具戒后到各地参学,遍访名师。天奇瑞禅师门下的无闻明聪、大觉明圆、大体明实三位禅师对他影响最大。后从无闻明聪等得到印可,继承临济二十八代衣钵。晚年隐居京师西城柳巷。万历九年(1581)示寂,葬西直门外小西门(今蓟门桥北塔院)。②传法弟子有天堂罄山等人。著有《月心笑岩宝祖南北集》4卷(由门人汇集)。笑岩提倡禅净合一,时人称其禅法为“念佛禅”,将明朝盛行的“参话头”与“念话头”结合起来,对禅宗的修习方式有一定创新,也是明代中后期提倡禅净双修思想的重要人物。遍融和笑岩的思想对其后明末四大高僧中的憨山德清和紫柏真可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真可(1543—1603),俗姓沈,名真可,字达观,晚年号紫柏,门人称为尊者,世居吴江(今江苏省苏州市)。17岁在苏州虎丘出家,后入庐山习唯识,继而朝五台山。万历元年(1573)北游京师,拜遍融、笑岩等佛学大师为师,深得真传。他一生参扣诸方尊宿,学无定师,涉猎广泛,见识卓越,不拘泥于一家之说,而是大力提倡调和诸宗的思想,对佛教的各宗派采取了兼容并重的态度。游京期间,结识了名僧德清,遂成挚友。万历二十年(1592)再次来京,以慈圣皇太后施钱赎回云居寺寺产,化缘刻经,开展大量的护法和弘法活动。曾参与发起创刻“方册”大藏经,命弟子道开主之,此即后来的《嘉兴藏》。还与德清筹划编修《传灯录》,未果。万历二十三年,由万历皇帝的母亲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出资,在达观主持下,对潭柘寺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北京的潭柘寺、云居寺等很多寺庙留下了他的足迹。他曾因反对宦官征矿税,而引起了太监们的忌恨。万历三十一年(1603),京中发生“妖书大案”,受到牵连,罹难狱中。一生著述甚多,除《高僧传》、《续灯录》之外,尚有经德清校阅过的《紫柏尊者全集》三十卷,以及经人纂校过的《紫柏尊者别集》四卷,《附录》一卷,流传于后世。③

    德清(1546—1623),俗姓蔡,字澄印,号憨山,安徽全椒人。20岁时出家于南京报恩寺。不久游京城,从遍融、笑岩学法。其后往来于北京与五台山、嵩山、洛阳、崂山等地,访道弘法。在北京,多与文人名士相结交,诗文唱和。万历二十年(1592)曾与真可同游石经山,并为雷音洞发现的隋大业十二年所奉舍利重返地穴撰写了《雷音窟舍利记》。不久因“私建寺院”罪被打人囚牢,后充军广东。获释后,又受真可“妖书案”牵连,复发配岭南。示寂于广东南华寺。德清一生弘法,所度弟子甚多,对当时著名的士大夫如钱谦益、董其昌等产生很深的影响。他主张“念佛即是参禅,参禅乃生净土”,思想与笑岩一脉相承。著有《观楞伽经记》和《憨山老人梦游集》(附有《憨山老人自序年谱实录》2卷,释福善录,释通炯编)行世。④

    觉淳(1511—1581)字古风,新城(今属河北)人。学贯《华严》、《圆觉》、《楞严》诸经,广建华严、圆觉道场。嘉靖四十年(1561)住北京普安寺。万历四年(1576),慈圣皇太后为之建慈恩寺(今海淀区青龙桥)。“数为社稷祈福,两宫凡设斋会,皆就淳所,尝赐千佛锦衣”。寂后憨山德清为其撰写塔铭。⑤

    汉萍(1596—1661),俗姓杨,讳通杰,号汉萍,湖北汉阳人。据僧海愍《胜水汉萍禅师塔铭并序》载,汉萍禅师,生于明万历丙申,“二十七岁礼衲剃落”,先在南方游学参访,后至北京,“访笑岩祖塔,得于荆榛苍莽中,力为整葺。因寓京邸,道风日著”。京中士庶请其主持翠微山胜水禅林。清初顺治辛丑年圆寂,世寿66岁。今石景山区卢师山八大处证果寺以东一公里处姚家寺塔旁有汉萍禅师墓。姚家寺初称圣水寺,又名胜水禅林。《日下旧闻考》记载:姚家寺遗址,仅存寺右塔一,八棱七级。塔前碑一,僧海愍撰,钱塘高士奇书,康熙年间立。⑥

    二、律宗在北京地区的传播

    正统年间朝廷先后在京师万寿寺(今戒台寺)和天宁寺分别设立的万寿戒坛和广善戒坛两大戒坛,是明代北京律宗传戒的两大中心,这两大戒坛所在寺院成为明初北京律宗传播的主要道场。万寿戒坛由辽代法均始建,明宣德时由著名律僧道孚重修。明正统五年(1440)英宗命知幻大师道孚在万寿寺开坛演戒,并命无际、大方等十名律僧为传戒宗师。广善戒坛建立于明正统十年(1445),设有宗师十人,龙泉寺的住持道观为其一。万寿、广善两坛设立后,每到戒期,四方缁衣,集至万人之多,瞻拜伏听,昼聚夜散,一时影响甚大。

    道孚(1402—1456),俗姓蒋,号知幻,江浦(江苏江浦)人。7岁在南京灵谷寺出家。后至宁波天童寺,从名僧观翁研习《唯识》、《涅槃》等经典。宣德元年(1426),观翁受诏入京,居大庆寿寺,道孚也随侍至京,并常随观翁出入禁中,他的书法和佛学造诣极高,曾得到宣宗赏识,令在文华阁写字,在宫中讲经说法。宣德四年(1429),道孚返江南,“遍谒知识,历览胜迹”。宣德七年,尊观翁指示,朝礼五台山,于途中自悟“一翳在眼,空花遍界”,而自号“知幻”。宣德九年,在太监王振等人奏请下主持戒台寺,并兴修寺院,使戒台寺面貌焕然一新,今之戒台寺基本保持了当年修建的格局。正统元年(1436),英宗授以僧录司左讲义之职,特召进宫。英宗见其额头凸起,戏称他为“凤头和尚”,他则谦称“鹅头”,故有“凤头和尚,鹅头律师”之谓。正统五年,英宗为戒台寺赐额“大万寿寺”,敕命道孚开坛传戒。戒坛重开,一度衰微的戒台寺重现昔日辉煌。道孚被尊为明代戒台寺第一代开山大坛主。明景泰七年(1456)圆寂于戒台寺,塔葬山南的观音洞旁。

    明初律宗的兴盛持续长达数十年,随着嘉靖年间朝廷对佛门戒坛实行封禁而衰微。嘉靖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由于传戒和受戒仪轨遭到废弛,佛门陷入混乱,僧侣不守戒规,引起了佛教内外乃至朝野上下的普遍关注和谴责。万历年间,有律僧如馨于南京灵谷寺开坛说戒,独树律幢,并得到朝廷恩准,标志着嘉靖时的禁令已开。四方僧众纷纷皈附于如馨,佛教律宗的复兴由是开始。

    永海,在戒律重兴之后来到北京悯忠寺开坛说戒。永海为如馨的弟子,字大慧,润州丹徒人。自幼在本郡平等寺出家。时值慧云律师“精求毗尼”中兴律学,便慕名投其门下,从受具足戒,并“专务律门,精研不息”。不久徒步朝礼五台山,“誓求见佛”,因诚心所感,终达所愿。后受神宗母亲慈圣皇太后之请住锡悯忠寺,弘律并兼领寺主,被尊为法源寺悯忠系律宗第一代。神宗特赐紫袈裟,受任“讲经大德”。永海在悯忠寺主持说戒,使悯忠寺成为明末北京律宗重兴的重要道场。⑦

    三、华严宗在北京地区的传播

    北京华严宗在明代开始衰微。明初华严弘传者有福海和道深二人。明代中晚期,有松、秀二师⑧弟子素庵真节、麓亭祖住,以及满月清等弘传华严。

    福海,洪武末住锡西山八大处感应寺,因“德行著闻,太宗文皇帝尝遣近臣顾问”。仁宗时封为慧宗大师,别号“无相”。宣宗时,重修感应寺,重赐寺额“镇海寺”。⑨

    道深,于永乐十九年(1421)自播州(今贵州遵义)被召至京城,先从高僧智光受灌顶,学习西天梵文,后从左阐教法主大师学习《华严》、《圆觉》、《楞严》诸经。宣德时屡予经筵,宣宗赐号“圆融显密宗师”。宣德九年(1434年)得大档王贵捐资,于京西金山口建宝藏寺。晚年归隐于朝阳门外月河梵院。⑩

    麓亭祖住(1522-1587),俗姓杨,字幻依,号麓亭,丹徒(今江苏省)人。《大明高僧传》称他年少时“不贪世缘”。13岁时父母将其舍入龙蟠山,“依朝阳和尚受法华华严诸大部经”,17岁剃度,19岁受具戒,“通晓诸经大义”。后又“依大章和尚五载”,复至伏牛“依高安十二夏”。先后得二师印可。其后游至京城,“谒松、秀二师”学法,“尽得清凉宗旨”。(11)

    素庵真节,俗姓钟,号素庵,襄阳人士氏。《大明高僧传》记载,他“少为郡弟子,忽宿根内萌即辞割亲爱”。后遍访知识,至南阳留山寺,“礼明休和尚祝发”。既而北游京师,遍参讲席。后居秀师座下,研习经论,“餍餐法喜,深得贤首之印”。为时人所推重。(12)

    满月清,俗姓杜,号满月,山东人。他初学儒术,博通经史。后归入空门,参学于京城卧佛寺岫和尚座下。岫和尚病故后,升座承继法席,讲授《华严经》。其后又历主玉泉山二圣庵和京城弘慈广济寺等名刹,弘传华严学,直至清初。(13)

    四、净土宗在北京地区的传播

    在明代中晚期,净土作为一种简便易行的修行法门受到佛门各派的普遍重视,开始兴盛起来。弘传者有提倡禅净双修的笑岩德宝、憨山德清和紫柏真可,以及专弘净土的翠林和大为。

    笑岩德宝,为当时净土宗的率先提倡者。笑岩德宝本系临济宗第二十八代法脉,但其晚年却另创一种修行方式,将禅宗“参话头”与净土宗“念话头”结合起来。(14)

    憨山德清、紫柏真可,继笑岩德宝之后也提倡净土。二人均为明末高僧,原修学禅宗,曾师事笑岩德宝,受笑岩思想影响,亦都归心净土,提倡禅净双修,其中尤以德清为著。二人在万历年间同游京师,在他们的倡导之下,禅净双修一时成为明代中晚期北京和全国佛教修学的主流风气。(15)

    翠林、大为,明末北京专弘净土的高僧。翠林本为蜀人,入京后居隆安寺。他募化钱财,修建修学净土的佛堂。接续其后的净土僧大为,于崇祯元年(1628)在寺后建一阁,弘传净土。(16)

    ①  [明]释明河:《补续高僧传》,卷5《遍融传》,载《续修四库全书》子部·宗教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②  [明]释明河:《补续高僧传》,卷16《月心宝公传》。

    ③  中国佛教协会:《中国佛教史》,第二辑,东方出版社,1982年,第286-288页。

    ④  [民国]喻谦:《新续高僧传》,卷8《德清传》,载《续修四库全书》子部·宗教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⑤  [明]憨山德清:《敕建大护国慈寿寺开山第一代住持古风淳公塔铭》,载《明清四大高僧文集·憨山老人梦游集》,卷29,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

    ⑥  [清]海愍:《胜水汉萍禅师塔铭并序》,载《日下旧闻考》,卷104《郊坰·西十四》,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

    ⑦  北京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志·民族宗教卷·宗教志》,北京出版社,2007年,第54页。

    ⑧  松、秀二师在北京弘传华严宗的事迹,史料无考。

    ⑨  北京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志·民族宗教卷·宗教志》,北京出版社,2007年,第59页。

    ⑩  北京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志·民族宗教卷·宗教志》,第59页。

    (11)  [明]释如惺:《大明高僧传》,卷3《苏州华山祖住传》,载《续修四库全书》子部·宗教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12)  [明]释如惺:《大明高僧传》,卷4《应天栖霞寺沙门释真节传》,载《续修四库全书》子部·宗教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13)  [清]湛祐:《弘慈广济寺新志》,卷中《满月清法师传》,清康熙四十三年大悲坛刊本。

    (14)  北京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志·民族宗教卷·宗教志》,北京出版社,2007年,第61页。

    (15)  同上。

    (16)  同上。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