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北京地区的佛经刊刻
明代官刻大藏经《永乐北藏》于永乐十九年在北京开雕,以御赐方式颁行。房山云居寿石经刻造在明万历末年至天启、崇祯年间进入尾声,由隋僧静琬开创的绵延千载的刻经事业落下帷幕。
一、《永乐北藏》
为明代官刻大藏经,开雕于永乐十九年(1421),完成于明英宗正统五年(1440),刻藏地点在北京,由朝廷印制,以御赐的方式颁行。原藏636函,共收佛典1621部,6361卷。明万历十二年(1584)续刻时又有增补,全藏增至693函,共收佛典1662部,6930卷,为经折装。为了彰显皇家的气派,此藏加大了字体和版心,每版25行,折为5个半页,字体工整秀美,装帧典雅华贵。①
二、云居寺石经刊刻进入尾声
明代初期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曾派名僧道衍(姚广孝)前往石经山视察。姚广孝惊叹静琬以来历代刻造石经的宏伟事业,曾写下一首五言古诗,镌于华严堂之壁。洪武二十六年(1393),朝廷曾拨款修理过云居寺。其后,永乐十八年三月,“又旨石刻一藏,安置大石洞”。②虽然明初对房山云居寺和石经进行了考察、保护和修理,但并未见由官方刻续造的石经遗存。值得一提的是,明中期宣德三年(1428),道教全真教和正一教的一些代表人物也仿效佛教刻造石经的形式,募刻了道教的《玉皇经》共刻石八块,送至石经山藏经洞保存。
万历年间名僧达观真可和憨山德清曾到云居寺访问,看到云居寺石经山日趋衰落,感慨之余,真可募缘修葺了琬公塔。德清撰《复涿州石经山琬公塔院记》为记其事。
明代正式续刻石经是在明末万历末年至天启、崇祯年间。时有吴兴沙门真程劝导在北京的一些南方籍官僚、居士,如葛一龙、王思任、赵琦美、冯铨、李腾芳、董其昌、黄汝亨等刻造石经。他们在北京石灯庵用小石版刻好佛经,送往石经山贮藏。据现存石经查考,这一时期所刻石经有:《四十华严》、《法宝坛经》、《宝云经》、《佛遗教经》、《四十二章经》、《大方广总持宝光明经》、《梵网经》、《阿弥陀经》等十余部。由于石经山上洞穴都已藏满封闭,于是又在雷音洞左边新开凿一小洞,将这些经碑藏入,洞额由董其昌题“宝藏”二字,俗称“宝藏洞”(今为第六洞)。至此,由隋僧静琬开创的刻经事业宣告结束。云居寺石经历经隋、唐、辽、金、元、明六个朝代,绵延1039年,镌刻佛经1122部,3572卷,14278块,是佛教史和世界文化上的重要遗产。
① 北京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志·民族宗教卷·宗教志》,北京出版社,2007年,第113页。
② [明]释幻轮:《释鉴稽古略续集》,卷3,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12-14年[1923-1925]影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