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清代的北京佛教/第三节

作者:出处:
分享到:

 
    第三节  北京地区的佛教寺院修建

    由于清初实行民族分治政策,对内城采取严格的管理,一度影响到内城佛寺的兴建。清初《大清律例》规定,禁止京城内外擅造寺庙佛像。清中叶以后,民族分治政策才稍微松弛。到清代后期,取消了官颁度牒制度以后,全国僧尼数量多达80万人①。为安置大量的出家僧侣,佛寺的兴建日益增多。据康熙六年(1667)礼部统计,以北京为中心的直隶各省敕建大寺庙6073处,小寺庙6409处;私建大寺庙8458处,小寺庙58682处②。除了皇宫御苑中兴建的佛教建筑之外,北京城乡建造和修复的佛寺之多,超过辽金元明各代,达到了空前的规模。

    一、皇宫御苑兴建的礼佛场所

    由于清代帝王对佛教的崇信,皇宫御苑中专为皇室成员烧香拜佛所设的礼佛场所数量极为可观。清代皇家禁苑分布在紫禁城、三海(北海、中海和南海)以及三山五园之中。其中有世祖进关后修复的南苑;圣祖时建的畅春园、静明园;世宗修建的圆明园;高宗时建有清漪园、西花园、静宜园等。皇宫御苑里既有专门的佛寺、佛堂,也有殿堂内辟为礼佛之用的局部空间。在建筑形制上,与周围的宫殿建筑环境相协调,比一般的佛寺更为辉煌,极显皇家气派,成为清代北京佛教建筑的重要特色,为古都北京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紫禁城中的礼佛场所。清代紫禁城中,建有专供皇帝使用的,也有为皇太后、皇后妃嫔们、皇子们服务的礼佛场所。主要有中正殿佛堂、慈宁宫大佛堂、慈宁宫花园的佛堂、英华殿佛堂和雨花阁佛堂等。

    中正殿佛堂区,是以中正殿为主体,中正殿后殿、东西配殿、香云亭、宝华殿、西华阁、西华阁东西配殿、梵宗楼等佛堂建筑,是皇帝礼佛的场所,也是皇宫佛教活动的中心。每逢皇太后、皇帝万寿圣节,都在中正殿举行大规模的佛事活动。

    慈宁宫大佛堂,是皇太后礼佛的主要场所,也是皇宫中唯一以汉传佛教内容为主的佛堂。殿内原悬清康熙皇帝“万寿无疆”御书匾和乾隆皇帝御书联两幅。③

    慈宁宫花园的佛堂,有咸若馆、宝相楼、吉云楼、慈荫楼等,是太后、太妃们的礼佛场所。

    英华殿佛堂。是皇后及妃子们礼佛的场所,始建于明代,乾隆三十六年(1771)重修。

    殿前碑亭内有乾隆皇帝御制菩提树歌、诗石碑一通。

    雨花阁佛堂,是宫中最大的密宗佛堂,也是紫禁城中重要的汉藏合璧的佛教建筑。乾隆十四年(1749),采纳蒙古三世章嘉国师胡土克图的建议,仿照西藏托林寺坛城殿,在原有明代建筑的基础上改建为雨花阁,供奉西天梵相。

    御苑中的礼佛场所。御苑是皇家园林。清代诸帝,酷好巡游,因而清代北京地区的皇家园林兴建极多,既有建造于皇城之内的宫苑,又有在京郊建造的别苑。皇家园林主要有:位于城内的西苑三海,即中海、南海和北海;京郊的清漪园(万寿山的颐和园)、静明园(玉泉山园林)、静宜园(香山园林)、圆明园、畅春园和南苑。御苑中的佛教建筑多为点缀在园林中并可自成一体的建筑群。④

    中、南海的佛教建筑,清代把中海、南海与北海统称为西苑。中、南海位于故宫之西,与北海以金鳌玉蝀桥为界。清代康熙皇帝为皇太后祈雨而在此建造了一组佛殿,主要有万善殿、千圣殿、迎祥馆、朗心楼、大悲坛、悦性楼等建筑。其中万善殿原为明代的崇智殿,清代顺治年间修葺后改名为万善殿,命海会寺僧人憨璞住持于此。后又召请江南名僧玉琳通琇、木陈道忞等到京师,也住锡万善殿。⑤

    北海的佛教建筑,主要有永安寺、阐福寺、西天梵境和小西天等。顺治八年,在北海琼华岛上建“白塔寺”,乾隆七年重修时改称“永安寺”,依山而建。自上而下有牌坊、山门、法轮殿、正觉殿、普安殿、善因殿等。善因殿后即为著名的白塔,为琼华岛的制高点。阐福寺是乾隆年间在明代旧建的基础上改建。西天梵境,是乾隆二十四年(1759)重建的一组佛寺建筑,有天王殿、大慈真如宝殿、华严清界殿、七佛塔亭和琉璃阁,其中琉璃阁的外壁四周,镶嵌着1376尊长寿佛塑像。小西天又称极乐世界,是乾隆皇帝为其母孝圣皇太后祝寿祈福而修建的。极乐世界为方形木构亭式建筑,在古建筑史上具有独特艺术魅力。

    颐和园的佛教建筑,大多集中在万寿山的前山和后山。主要有佛香阁、智慧海、转轮藏、四大部洲、香岩宗印之阁、善现寺、云会寺等。佛香阁是万寿山的主体建筑,原供奉有众多佛像。转轮藏为佛香阁东侧山坡上的一组建筑物,由正殿、配亭和“万寿山昆明湖碑”所组成,是帝、后贮藏经书、佛像和念经祈祷的地方。智慧海雄踞于万寿山之巅,该殿不用梁柱承重,全用砖石发券砌成,故俗称“无梁殿”,殿外墙壁上饰有琉璃佛像一千零八尊。四大部洲建筑群由19座单体建筑组合而成,主体建筑是象征佛经中佛所居住的须弥山,四周是佛经所描述的四大部洲。香岩宗印之阁,在光绪年间重修颐和园时,改为佛殿,供奉佛像。善现寺位于香岩宗印阁东侧。云会寺位于香岩宗印之阁西侧。

    畅春园的佛教建筑,有恩佑寺和恩慕寺两个佛教寺院建筑。畅春园的前身是“李园”,为明万历外祖父武清侯李伟的园林。康熙降旨在“李园”废址上筑起一座皇家御苑,位于今北京大学校园西侧。恩佑寺位于畅春园东北角,是清雍正皇帝“为圣祖仁皇帝荐福”而建,山门额曰“敬建恩佑寺”,正殿额曰“心源统贯”,皆世宗御书。⑥恩慕寺位于恩佑寺南侧,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是乾隆帝“为圣母皇太后广资慈福”而建。西花园位于畅春园之西,礼佛场所主要为永宁寺,位于西花园的西北门内,有正殿三间,左右配殿各三间,后殿五间。乾隆年间,是皇子和皇太后常居之地。皇太后在园中居住期间,常于此处念佛烧香。乾隆皇帝于问安之便也常至西花园听政。

    圆明三园(包括圆明、长春和万春三园)的佛教建筑,主要有舍卫城、法慧寺、正觉寺等。舍卫城位于圆明园最北部。城内除大殿供奉佛像之外,还有众多宫殿也珍藏众多佛像,故有万佛城之称。长春园的法慧寺是帝后在园中的诵经礼佛之地,寺中有座多宝琉璃塔,乾隆皇帝曾为之作宝塔赋。万春园中的正觉寺始建于乾隆三十八年,是为皇太后礼佛诵经而兴建。万春园清同治以前称为绮春园,正觉寺坐落在绮春园大宫门的西侧。正觉寺建成后,乾隆从香山宝谛寺拨派数名喇嘛到正觉寺来,并传旨正觉寺喇嘛在每月初一、初八、十三、十五、二十三等日在长春园念经堂梵香楼念经。清末正觉寺被划归为雍和宫下院。⑦

    静宜园的佛教建筑,主要有香山寺、昭庙等。香山寺始建于金,初名永安寺,乾隆年间重修后更名香山寺,原大殿台基前有石屏,正面刻《金刚经》、《心经》、《八大圆觉经》,背面镌刻乾隆皇帝御笔燃灯古佛、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像赞。昭庙全称为“宗镜大昭之庙”,乾隆四十五年为接待西藏班禅来京而兴建,其清净法智殿前碑亭内石碑上有《御制昭庙诗》,记述了建庙缘由。昭庙的“大圆镜智殿”、“妙观察智殿”、“平等性智殿”、“成所作智殿”等均为清帝题额。位于庙的西侧山腰处有一座高约40米的密檐式琉璃塔,石砌塔座上雕刻有佛像。

    静明园的佛教建筑,主要有香岩寺、玉峰塔、妙高寺、华藏海、华藏塔、圣缘寺和清凉禅窟等。香岩寺位于玉泉山主峰之顶的玉峰塔下。玉峰塔为八角七层阁楼式砖石结构佛塔,塔的各层洞龛中均供奉佛像,并有乾隆御制题额和对联。妙高寺位于玉泉山侧峰顶,寺中妙高塔为金刚宝座式塔,乾隆年间建造,与北京真觉寺、碧云寺和西黄寺的金刚宝座塔齐名,是北京佛教建筑中的瑰宝。华藏海与华藏塔,均建于乾隆年间。华藏海是一处佛寺,位于玉泉山南侧峰顶,华藏塔在寺后,为八面七层密檐式石塔,塔周身雕刻佛像和佛教故事。圣缘寺位于玉泉山山脊以西,寺后庭园中有琉璃佛塔,与颐和园后山的多宝琉璃塔规制相同。清凉禅窟,为一小型寺庙园林。除此之外,还有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的许多洞窟,如华严洞、观音洞和罗汉洞等佛教建筑,供奉有佛像或佛教护法神,并留有清帝乾隆御制诗文。

    皇宫御苑中的佛教建筑,极显皇家气派,是清代北京地区佛教建筑的重要特色,为古都北京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同时,作为具有浓厚宗教意识的物化形态,为森严的王权领地平添了几分超凡脱俗的氛围,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封建帝王在至高无上的统治之外,也有寻求内心解脱和精神慰藉的心理需求。

    二、北京城乡修建的佛教寺院

    德寿寺,顺治十五年建,乾隆二十年重修。位于南苑。据《御制重修德寿寺碑记》称,该寺“规制崇丽”,世祖“时常临幸瞻礼”。后“毁于火”,乾隆二十年“以其为列祖圣迹所留,亟命更造殿宇,仍旧名以志弗忘”。⑧

    觉生寺(大钟寺),雍正十一年(1733)建。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有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后殿、藏经楼、大钟楼和东西翼楼。大钟楼矗立在青石砌筑的台基上,整个建筑上圆下方,象征“天圆地方”,楼内悬挂永乐年间铸造的“永乐大钟”。⑨

    万寿兴隆寺,康熙三十九年改建。原为明代兵仗局旧址,康熙三十九年敕改为万寿兴隆寺。位于西华门外街西,前殿外额为“显灵尘世”,殿中额为“摩利支天”;中殿额为“兴隆寺”。寺中有“墨刻心经宝塔一轴,皆圣祖御书”。⑩

    福佑寺,雍正元年建。位于西华门北衔东,正殿供奉“圣祖仁皇帝大成功德佛牌”,殿额为“慈容俨在”,前殿额为“慧灯朗照”,大门外有东西二坊,东题“佛光普照,圣德永垂”;西题“泽流九有,慈育众生”,皆世宗御书。(11)

    静默寺,位于西华门外,据寺碑记载,其址原为明代关帝庙,康熙五十二年重建,寺门有敕建静默寺额。正殿额为圣祖御书“静默寺”。(12)

    弘仁寺,其址原为明清馥殿旧基,康熙五年改建为寺,迎旃檀佛像于内,有圣祖御制碑记,乾隆二十五年重修,有御制重修碑文。寺位于太液池西南岸,内殿额皆御书。(13)

    仁寿寺,乾隆二十六年(1761)建。位于弘仁寺东,大门悬乾隆御书寺额,殿中央及八方供奉长寿佛,另有复壁,“壁上悉供诸佛”;东西南北各辟一门,门上皆有御书额联。(14)

    贤良寺,建于雍正十二年(1734),世宗赐名。寺位于东安门外帅府胡同。《日下旧闻考》引《大清一统志》记载,寺本和硕怡贤亲王故邸,舍地为寺。世宗赐名贤良寺,并御制贤良寺碑文。乾隆九年御书心经塔碑,勒石于寺。乾隆二十年(1755)该寺移建于冰盏胡同。(15)主要建筑有山门、前殿、大殿、东西配殿、藏经楼及僧寮等。其西跨院曾为晚清时李鸿章居住和办公处所。(16)

    永慕寺,康熙三十年建,乾隆二十九年重修。据《日下旧闻考》记载,“圣祖仁皇帝为太皇太后祝釐,建永慕寺于南苑”。(17)寺在“旧衙门西”,寺额为圣祖御笔。有大殿五间,东西配殿各三间。大殿供奉释迦佛像,圣祖题额“香林法雨”。

    有庆寺,乾隆二十五年(1760)建,寺在良乡镇大南关村郊劳台之西。(18)

    妙喜寺、香露寺、普通寺、妙云寺,建于乾隆年间。《日下旧闻考》引《五城寺院册》称“静明园西宫门外迤北有妙喜寺、香露寺、普通寺、妙云寺”。“妙喜寺西为香露寺,又西为普通寺,普通寺南为妙云寺”,“皆乾隆年间敕建”。妙喜寺正殿额曰“香海同源”,后殿额曰“菩提普印”,“皆御书”。(19)

    白衣观音庵,乾隆十四年建。《日下旧闻考》引《五城寺院册》记载,白衣观音庵“在八旗印房之西”。(20)八旗印房位于香山静宜园南楼门外。

    宝胜寺,乾隆十四年建。据《御制宝胜寺后记》称,“岁在己巳(乾隆十四年)建宝胜寺与西山之下”。《日下旧闻考》引《五城寺院册》记该寺在“演武厅西北”(21),今香山公园东南四里处。

    宝谛寺,乾隆十六年建。其制仿五台之菩萨顶,正殿额“金轮宝界”,殿内额“天东鹫岭”,佛楼额“万法圆融”,皆御书。《日下旧闻考》引《五城寺院册》记该寺位于“长岭寺西南”,而长岭寺在“演武厅西南里许”。(22)已知演武厅在今香山公园附近,故宝谛寺也应在此一带。

    宝相寺,乾隆二十七年建。位于宝谛寺西。据《日下旧闻考》记载,乾隆驾幸五台回銮后即“命于宝谛寺旁建兹寺”,殿制“外方内圆”,殿内有碑二,左碑镌刻御写文殊像并赞;右碑为乾隆二十七年御制宝相寺碑文。(23)

    盘谷寺(青沟禅院),康熙十年僧智朴建。康熙赐额。寺在盘山青沟,旧名青沟禅院,康熙十七年敕赐盘谷寺额。(24)

    观音庵,清朝建。《日下旧闻考》引《五城寺院册》称观音庵“系本朝建立”,庵在华家屯。(25)位于海淀区中部,东濒万泉河。

    圣化寺,建于康熙年间。《日下旧闻考》引《五城寺院册》记,“圣化寺西北为巴沟村”。(26)巴沟村位于海淀万泉河畔。

    天寿庵,清朝建。庵在什刹海附近(27)。坐北朝南,有山门、前殿、后殿。前殿和后殿两侧均有耳房。

    三圣庵,清朝建。庵在南城南横街一带(28)。坐东朝西,山门三间,三进院落,一进院落大殿三间,及南北配殿;二进院落有主殿三间及东西配殿;三进院落为后罩房。

    观音阁,清初建。位于城南琉璃厂一带。(29)

    岫云寺(潭柘寺),始建于晋,历唐、金、明屡经重修。清康熙重修,并赐名岫云寺。寺位于京西,坐北朝南,依山而建,主要建筑分三路:中路有牌楼、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毗卢阁等;东路有方丈院、圆通殿、地藏殿、舍利塔、清帝及后妃的行宫等;西路有药师殿、大悲殿、观音殿、大势至殿,以及戒坛、大悲坛、楞严坛等。寺近旁的附属建筑有塔院、慈悲院、观音洞、烟霞庵及紫竹禅院等。(30)

    资福院,据《御制资福院碑记》载,辛巳(康熙六十年)春,哲卜尊丹巴胡土克诸蒙古汗王等将“禁城西之崇国寺”重修,以其“新之为皇帝祝釐地”。夏十月告竣,“诸汗王等请院额”,圣祖“赐名曰资福”,“取释氏广资福缘之谛”。(31)

    戒台寺,始建于唐,称慧聚寺。清康熙、乾隆年间进行过大规模修建。寺坐西朝东,主要建筑沿南北两条轴线展开,南轴线上依次有寺门、山门殿、天王殿、上院与下院、观音殿等;北轴线上有大钟亭、地藏院、后花园、明王殿、财神殿、戒坛大殿、罗汉堂、大悲殿等。多数建筑为明清时期风格。寺中古松卧龙松、自在松、活动松、九龙松、抱塔松等为该寺一大特色。寺外东南有十余座僧人墓塔。该寺保存有明代戒坛、明万历年间铜焚炉、明嘉靖年间太平缸、明景泰铜钟以及辽、金、元、明、清的28通碑刻等重要历史文物,其中,戒坛大殿内的戒坛是全国三大戒坛之一。(32)

    法源寺,始建于唐,名悯忠寺。清雍正十一年重修后改名为法源寺。乾隆四十三年再次重修。寺位于城东南,中路建筑有山门、钟鼓二楼、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阁、毗卢殿(净业堂)、大悲坛、藏经楼。该寺保存有明铸四大天王铜像及五方佛铜像、明代巨型木雕卧佛像,以及自唐至清遗留下来的各种石刻经幢、碑碣、石函等稀世佛教文物;另有各种版本的汉文大藏经、藏文《丹珠尔》、《甘珠尔》佛经,以及大量云居寺石经的拓片等历代刊印的佛教经籍。(33)

    红螺寺,始建于唐,称大明寺,俗称红螺寺。金代改名资福寺。明正统二年、清康熙三十三年曾得到大规模重修或扩建。清代中叶成为北京地区净土宗一大道场。寺位于怀柔县城北红螺山南麓。中路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禅堂、后殿及两旁的配殿等;西路为僧房;东路为客堂等。西墙之外有塔院。(34)

    瑞应寺,始建于元。康熙五十二年(1713)重修,赐额瑞应寺。寺前临什刹海,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有影壁、山门、钟鼓楼、大殿、后殿、配殿等。(35)

    十方普觉寺(卧佛寺),始建于唐。清雍正年间,怡贤亲王父子出资重修,雍正赐名十方普觉寺;乾隆年间扩建,建有琉璃牌坊及行宫。寺位于京西寿安山南麓,坐北朝南,中路主要建筑有琉璃牌坊、钟鼓楼、山门殿、天王殿、三世佛殿、卧佛殿及藏经楼等;东路有斋堂、禅堂、霁月轩及祖师院等建筑;西路为乾隆时所建行宫。寺内有元铸大铜卧佛。寺内三世佛殿原有唐代檀香木雕刻佛像一尊,清代中期丢失。(36)

    长椿寺,始建于明。康熙二十年(1681),大臣冯溥出资重建,一时成为文人墨客游览胜地。康熙年间有京兆府尹钱晋锡于寺中兴办宛平义学。乾隆二十一年(1756)重修。寺位于城东南,山门东向,寺中建筑为南向,主要建筑有前殿、正殿、九莲阁、妙光阁等。其中,正殿供奉渗金多宝佛塔一座。(37)

    香界寺(平坡寺),始建于唐。清康熙十七年(1678)重建,改名圣感寺。乾隆十三年(1748)扩建行宫,更名香界寺。寺在平坡山,主要建筑有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和观音菩萨殿。藏经楼右侧是乾隆修建的行宫,名曰“精舍”。(38)

    天宁寺,始建于唐,为天王寺,后多次更名。清乾隆十一年(1746)和乾隆四十年(1775)重修。寺位于城东南(今宣武区广安门外),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有山门、弥陀殿、辽代佛塔、大觉殿、广善戒坛以及东西配殿。寺西北原有“宗师府”,传为道衍禅师从庆寿寺退居后的居处。寺中曾有历代修寺碑刻、铜钟、铜鼎以及2928个铜铃等古物。寺至清末逐渐衰败。(39)

    大觉寺,为辽清水院,金代改称灵泉寺,明代改为大觉寺。清康熙多次驻跸寺中,并赐寺额。雍正登基前曾出资重修,并请名僧性音住持。乾隆时屡经修缮。寺位于旸台山东麓,有清康熙和乾隆二帝的御制诗词与重修碑记,以及珍稀花木如古银杏树、古玉兰树、古抱塔松等。(40)

    广济寺,始建于金,原名西刘村寺。明代重建,赐额弘慈广济寺。清代广济寺得到皇室的护持不断修葺和扩建。顺治曾游历广济寺,并降旨广济寺为其经办结制、说法、济贫、作佛事等诸事宜,广济寺改为律宗道场,设立戒坛,聘请律宗高僧玉光开坛传戒。康熙多次游历广济寺,并御制广济寺碑文、御书寺额以赐。寺位于内城西部(今西城区西四)。主要建筑有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大士殿、伽蓝殿、祖师殿、斋堂、禅堂、方丈室、僧舍等,以及位于玉泉山的下院二圣庵以及三座塔院。寺内曾有世祖顺治帝赐渗金佛像、西域僧施供佛牙、乾隆御制铁树歌碑等珍贵文物。(41)

    万寿寺,始建于明。清代在乾隆和光绪年间曾作为皇室祝釐祈福的重要场所,三次大规模重修,均立有碑记,并建有御碑亭。寺位于长河北岸,中路的主要建筑有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延寿殿、禅堂等,正殿两旁有罗汉殿、韦驮殿、达摩殿等配殿;禅堂后为假山,山上有三大士殿,下为地藏洞,山后有无量寿殿及三圣殿。寺庙最后是百亩蔬圃果园,东路主要有方丈室、斋堂、法坛等;西路为帝王行宫。寺后,曾悬有明代永乐大钟,后移置于觉生寺。清末民初,万寿寺东路建筑毁坏殆尽,只存中路、西路建筑。(42)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乾隆二十六年(1761)绘制的《香林千衲图》,描绘乾隆在万寿寺为母亲庆祝七十寿辰的情景,从图中可以看到清代万寿寺鼎盛时的建筑布局与规模。

    拈花寺,始建于明。清雍正十一年(1733)重修,赐名“拈花寺”,并御制重修寺碑,命禅僧超善出任方丈。寺位于城北德胜门内,中路建筑主要有影壁、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伽蓝殿、千佛阁、藏经楼等;东路有六层院落;西路有四层院落。寺中供奉有明代铜铸“毗卢世尊莲花宝千佛”、铜铸十八罗汉和二十四诸天等神像。(43)

    长安寺,始建于明,旧有翠微寺、善应寺之称。清康熙十年(1671)由礼部尚书龚鼎孳主持重修,并撰《重修善应禅林碑》。寺位于翠微山西南隅,有两进院落,殿廊悬明万历二十八年铸造铜钟一口。该寺以明代所植白皮松,以及古玉兰、紫薇、百日红、金丝木瓜等珍稀花木闻名于京城。(44)

    大悲寺,始建于元,名隐寂寺,康熙五十一年(1712)改称今名。康熙数度临幸,并赐“敕建大悲寺”匾额。乾隆六十年(1795)重修。寺位于平坡山腰。有三进院落,院内有明清石碑三通,大雄宝殿内十八罗汉像相传为元代著名雕塑家刘元的作品。(45)

    慈悲庵(观音庵),始建于元,康熙二年(1663)重修。位于城南陶然亭地区,庵门石额上刻“古刹慈悲禅林”,门内檐有匾,上刻“陶然”二字。庵内有辽道宗寿昌五年(1099)和金太宗天会九年(1131)两座经幢,以及康熙二年(1663年)重修观音庵碑。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工部郎中江藻曾在此监督烧砖,在慈悲庵内盖起三间厢房,命名为“陶然亭”。清末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曾在此计议维新变法;章太炎因反对袁世凯称帝被囚禁在陶然亭畔。(46)

    法海寺,始建于明。康熙二十一年(1682)重修。位于京西翠微山麓,主要建筑有金刚殿、山门殿、天王殿、药师殿、祖师殿及东西配殿等。寺中有大型明代壁画等珍贵佛教文物。(47)

    通教寺,明代创建,原为僧寺,清代改建为尼寺,更名“通教禅林”。位于东直门内。(48)

    庆寿寺(双塔寺),乾隆年间重修。始建于金。元代扩建,为京城诸刹之冠。明代重修,改名大兴隆寺,寺前曾竖牌坊“第一丛林”。明末崇祯年间重建。清乾隆时又行重修。(49)

    圣安寺,始建于金,名大延圣寺。大定七年世宗赐额“大圣安寺”。明正统十一年改名普济寺。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重修后又改名圣安寺。(50)

    柏林寺,始建于元。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奉敕重修,赐“万古柏林”寺额;乾隆二十二年(1757)又重修,成为京师八大寺院之一。寺位于雍和宫之东,主要建筑为山门殿、天王殿、圆俱行觉殿、大雄宝殿、维摩阁,另有东斋堂、西禅堂、无量寿佛殿及小法堂等,寺西为清帝临幸的行宫。寺内曾有明塑佛像、明代重修碑、清康熙年间大铜钟和乾隆御制重修寺碑,以及清代刊刻大藏经《龙藏》经版等珍贵文物。(51)

    广化寺,始建于元。清光绪年间重修。恭亲王为广化寺的大功德主之一。宣统二年(1910),张之洞奏请在此建立京师图书馆,清廷派缪荃孙主持建馆事宜。1912年任命江翰为京师图书馆馆长;1912年8月27日开馆接待读者,后因交通不变而迁出。(52)

    清梵寺,始建年代不详。《日下旧闻考》称该寺前殿悬圣祖御书“清梵寺”三字额,大悲坛悬世宗御书额“慈天广佑”。乾隆二年“皇上颁赐藏经全部”。寺位于南海淀。(53)

    值得一提的是,在清代遍布北京五城的佛教寺院中,有些还延续着前代的历史传统,在弘传佛法的同时协助国家承担“煮饭施贫”的职能。据史料记载,清代京师人口增长迅速,宣统元年(1909)民政部统计,仅顺天府20余州县的人口总数即达37.34716万人(54)。由于人口剧增,城市负担日益加重,越来越多的市民沦为饥民、乞丐,直接影响着帝都统治秩序的稳定。清廷对此采取多项措施,定期在五城开办粥厂,免费施粥,供贫民充饥。作为施粥场所的佛教寺院有:中城的给孤寺、佑圣庵;东城的海会寺、兴隆庵、普贤寺;西城的万明寺、增寿寺、广通寺;南城的积善寺、安国寺;北城的永光寺、太福寺等。据光绪三十一年(1905)官方统计,每天赴粥厂就食的饥民约有2—3万人左右。(55)

    ①  姜立新等:《北京的宗教》,第222页。

    ②  中国佛教协会:《中国佛教》,第一辑,东方出版中心,1980年,第122页。

    ③  龙霄飞:《北京皇宫御苑的佛寺与佛堂》,华文出版社,2004年,第97-98页。

    ④  参见吴建雍:《北京通史》,第七卷,中国书店,1994年,卷首《西郊园林》图。

    ⑤  龙霄飞:《北京皇宫御苑的佛寺与佛堂》,华文出版社,2004年,第144-146页。

    ⑥  [清]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卷76《国朝园囿》,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

    ⑦  龙霄飞:《北京皇宫御苑的佛寺与佛堂》,华文出版社,2004年,第231页。

    ⑧  [清]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卷74《国朝园囿》,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

    ⑨  北京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志·民族·宗教卷·宗教志》,北京出版社,2007年,第80页。

    ⑩  [清]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卷41《皇城》。

    (11)  同上。

    (12)  [清]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卷41《皇城》,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

    (13)  同上。

    (14)  同上。

    (15)  同上,卷45《城市》。

    (16)  北京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志·民族·宗教卷·宗教志》,第84页。

    (17)  [清]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卷76《国朝园囿》。

    (18)  同上,卷133《京畿·良乡县》。

    (19)  [清]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卷101《郊坰·西十一》,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

    (20)  同上,卷102《郊坰·西十二》。

    (21)  同上。

    (22)  同上,卷103《郊坰·西十三》。

    (23)  同上。

    (24)  同上,卷116《京畿·蓟州三》。

    (25)  同上,卷99《郊坰·西九》。

    (26)  [清]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卷99《郊坰·西九》,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

    (27)  北京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志·民族·宗教卷·宗教志》,北京出版社,2007年,第84页。

    (28)  同上,第85页。

    (29)  同上。

    (30)  同上,第67-68页。

    (31)  [清]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卷107《郊坰》。

    (32)  北京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志·民族·宗教卷·宗教志》,北京出版社,2007年,第68页。

    (33)  同上,第69-70页。

    (34)  同上,第70-71页。

    (35)  同上,第76-77页。

    (36)  北京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志·民族·宗教卷·宗教志》,北京出版社,2007年,第71-72页。

    (37)  同上,第80页。

    (38)  同上,第73页。

    (39)  同上,第74页。

    (40)  同上,第74-75页。

    (41)  [清]释湛祐:《弘慈广济寺新志》,卷上《建置》,清康熙四十三年大悲坛刊本。

    (42)  北京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志·民族·宗教卷·宗教志》,北京出版社,2007年,第79页。

    (43)  同上书,第79-80页。

    (44)  北京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志·民族·宗教卷·宗教志》,北京出版社,2007年,第72页。

    (45)  同上书,第73页。

    (46)  同上书,第77页。

    (47)  同上书,第77-78页。

    (48)  同上书,第81页。

    (49)  同上书,第83页。

    (50)  北京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志·民族·宗教卷·宗教志》,北京出版社,2007年,第83页。

    (51)  同上,第76页。

    (52)  同上书,第75-76页。

    (53)  [清]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卷99《郊坰·西九》,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

    (54)  魏开肇等:《北京通史》,第八卷,中国书店,1994年,第418页。

    (55)  魏开肇等:《北京通史》,第八卷,中国书店,1994年,第423页。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