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北京地区的佛教刊物与佛教研究成果
民国时期,居士佛教方兴未艾,北京佛学研究空前活跃,涌现出一大批著名佛教学者和居士,他们创办发行佛教期刊,撰写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佛学著述,北京地区的佛学研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盛局面,是近现代北京佛教发展的显著特征。
一、佛教刊物
民国时期,北京地区的佛教刊物约有百余种,既有期刊,也有报纸,形式多样,为广大研究者提供了发表佛学研究心得的多种渠道,把佛学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层次。这一时期佛学期刊多隶属于某个团体创办,编辑出版者往往都是一些学者居士,常聘请著名学者主笔,故可以反映当时佛学研究的水平。
《觉世报》日刊,民国九年(1920),北京象房桥观音寺住持释觉先创办①。
《海潮音》,其前身为太虚法师主编的《觉社丛刊》,后改名为《海潮音》,民国十年(1921),第十一期起迁至北京出版,由史一如主编。1924年由唐大圆接任。国家图书馆北区民国期刊库收藏有该刊(1920—1949)保存本。
《佛心丛刊》(期刊),民国十一年(1922),北京广济寺创办并发行,姚妙明编辑。国家图书馆北区民国期刊库收藏有该刊(1922)保存本。
《佛化新青年》(英文并列刊名The monthly journal of the new buddhists),民国十二年(1923)张宗载、宁达蕴主办。1923年,张宗载、宁达蕴在北京发起成立“新佛教青年会”,并发行《佛化新青年》期刊,宁达蕴为《佛化新青年》主任编辑,刘灵华(仁航)、邢定云为特约撰稿人。国家图书馆民国期刊库收藏有该刊(1923)保存本。
《佛教评论》,季刊,民国十九年(1930)常惺在柏林寺创办,1931年(民国二十年)1月创刊,佛教评论社编辑发行,主要栏目有:社评、论坛、外交史料、本院讲坛、纪事、研究、编后杂感等。国家图书馆民国期刊库收藏有该刊(1931)保存本。
《北平佛教会月刊》(英文并列刊名Bulletin of the buddhist u-nion of Peiping),民国二十三年(1934)华北佛教协会主办,北平佛教会发行,光明印刷局印刷。主要栏目有:图相、论坛、法语、经解、讲坛、校勘、艺林、史乘、轶闻、杂记、法令和会务等。对北京佛教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如该刊第十二期的重印藏经专刊,详细地介绍了重印龙藏的过程,对了解民国时期的藏经刻印提供了难得的资料。该刊出版2年,一共24期。国家图书馆民国期刊库收藏有该刊(1934—1936)保存本。
《微妙声》月刊,民国二十五年(1936)周叔迦、高观如创办,为北平佛教会期刊(自第二期转归菩提学会),北平佛学书局发行,是中国北方著名的佛教学术性刊物。第二期改由菩提学会出版,编辑委员会由汤用彤、周叔迦、高观如等组成。刊至第八期,时值卢沟桥事变而暂停。1940年元月出版第二卷,共计九期,其后停刊。《微妙声》为纯佛学研究期刊,内容涉及佛教教义、宗派源流、佛教史及佛典目录、高僧传记、寺庙建筑、丛林掌故等,深受当时学术界所重视,经常邀请京城著名高僧、居士和学者执笔。如妙舟法师所撰《雍和宫记》、《北平永安寺记》、《北平妙应寺记》、《北平弘仁寺记》、《北平万善殿记》等就先后发表在《微妙声》第一至六期上;北平图书馆敦煌写经组许国霖所编《敦煌石室写经题记汇编》即在该刊第一至六期连载。②国家图书馆民国期刊库收藏有该刊(1936—1937)保存本;缩微中心库保存该刊(1936—1940)缩微品。
《佛学月刊》,民国二十六年(1937)周叔迦居士创办,为中国佛教学院的院刊,周叔迦题写刊名。此刊与《微妙声》可代表民国时期中国北方佛学水平,与代表南方佛学水平的《内学》齐名。《佛学月刊》一共出版四卷,约50期,到1944年为止。③同名的《佛学月刊》在北平还有两种,一为1921年弘慈广济寺编辑发行;二为苏近仁编辑,北京佛学书局赠书会(1939—1940)发行。国家图书馆民国期刊库收藏有两刊保存本。
《世间解》月刊,北平广化寺世间解月刊社主办,续可编辑,民国三十六年(1947)至民国三十七年(1948)共出11期。国家图书馆民国期刊库收藏有该刊(1947—1948)保存本。
《同愿学报》,佛教同愿会编辑委员会主办。民国二十九年(1940)十二月出版第一辑,为十六开本,共二百四十页。其中论文一百一十页,图片三十余页。重要论文有:周书迦《四谛义》;韩谛莹《阿赖耶识学说在阿含时代》(上);萧炼尘《禅宗研究》,刘泽民《六朝佛寺考》;常盘大定④讲授、于丹绂节译《中国佛教概况》等。⑤国家图书馆民国期刊库收藏有该刊(1940)第1辑保存本。
《同愿月刊》,佛教同愿会编辑委员会主办,王揖唐题写刊名。自民国二十九年(1940)夏始,至1944年止,共出版五年,初期为半月刊,后乃改为月刊。第二卷之前刊载内容多为通俗读物;从第三卷第一期起刊载内容覆盖佛学研究各领域,如佛教宗派、布教方法、戒律、僧官制度、古德传记、佛教礼仪、佛教名胜、佛教艺术、佛教与社会人生的关系等等,内容逐渐丰富充实。⑥国家图书馆民国期刊库收藏有该刊(1940—1944)保存本。
除了上述北京佛教界创办的期刊外,民国期间还有大量刊载佛学文章的刊物,据许国霖在《微妙声》发表的《佛学论文索引》(第7、8期连载)显示,如《现代佛教》、《威音》、《世界佛教居士林刊》、《人海灯》、《佛教评论》、《人间觉》、《佛学半月刊》和《燕京学报》等也经常刊登佛学文章。从中不难看出,在20世纪早期的三四十年代,由佛教界和学术界共同掀起了一股佛学研究的热潮。这种现象一方面是近代佛教复兴的时代趋势所致,同时也与学术界对佛学的重视有很大关系。不论是从外国回来学者如汤用彤、陈寅恪等,还是在国内长期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的学者如陈垣等,都对佛学产生了浓厚兴趣,正是在佛教界与学术界的共同努力之下,才有20世纪上半叶北京佛学研究的繁盛局面。
二、佛教研究成果
在民国时期的北京,活跃着一批具有较高文化修养又信仰佛教的知识精英,如韩清静、朱芾煌、蒋维乔、徐蔚如、叶恭绰、张克诚、周书迦、熊十力、汤用彤、张宗载、宁达蕴等,他们潜心研究佛学,以佛教经典研究和教理疏理为切入点,运用新的学术方法和学术规范,注重诠释深蕴在佛教经典中的“真实教法”,并著书立说而驰誉当时。
率先在高等学府讲授佛学课程的学者居士张克诚,于修持之余,对法相唯识之学进行深入探究,他选择窥基所撰的《成唯识论述记》为原本,撰成《成唯识论提要》十卷,《百法明门论浅说》、《八识规矩颂浅说》、《印度哲学》和《心经浅说》等,对当时唯识学的倡导和弘传有启示作用。⑦
学者居士周叔迦在北京任教期间,加入了三时学会,后与京城善信居士组建中国佛学研究会,主持编印了多种佛教史志。在担任《微妙音》和《佛学月刊》主编时,经常发表佛学论文。他一生还撰有大量佛学著作,除了早年在北大讲授唯识学的讲义编著的《唯识研究》外,还有《法华经安乐行义记》、《药师如来本愿经疏》、《阿弥陀经义疏》、《决定毗尼经疏》、《菩萨戒律汇集》、《因明学新例》、《法苑谈丛》等多种,以及大量未结集的论文。⑧
梁启超在清华大学国学院任教期间,开始深入研究佛学,对佛教的源头、佛教的传入、佛教的演变等诸多问题均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从哲学的角度,运用生物、物理及化学的知识,对于佛教中最为玄妙的“业与轮回”、“无常与无我”、“解脱与涅槃”等观念进行解释。同时,对流传甚广的众多佛教经典进行了考证和校订。先后撰写了《佛教之初输入》、《佛教与西域》、《印度史迹与佛教之关系》、《佛典之翻译》和《翻译文学与佛学》等佛学研究著述,其论文集《佛学研究十八篇》,是用学术研究的方法对佛教经典进行现代诠释,颇富创见性。
毕生致力于法相唯识研究的韩清净,晚年从事《瑜伽师地论》的校订,撰有《唯识三十颂诠句》、《唯识三十论略解》、《唯识指掌》、《唯识论述记讲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赞》、《大乘阿毗达摩集论别释》、《能断金刚经了义疏》、《佛法略谈》、《因明入正理论科释》、《瑜伽师地论科句》等大量佛学著述。与韩清净在北平共建“法相研究会”的朱芾煌,编纂《法相辞典》出版。
佛教史学家陈垣,撰有《中国佛教史籍概论》、《释氏疑年录》、《清初僧净记》等众多佛学研究成果,其中《释氏疑年录》,从各种佛教典籍、僧传、语录以及诸家文集、方志、金石碑拓中考证并辑录出2800余僧人生卒年史迹的线索,是研究中国佛教史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蒋维乔撰写的《中国佛教史》,原以日本佛教学者境野哲所著《支那佛教史》(慧圆居士一如译)为蓝本,加以校订后又增补数章,易名为《中国佛教史》,其中增补的《近世之佛教》一章,填补了中国佛教近代史的空白。
被僧俗各界公认为华严学者的徐蔚如⑨,毕生致力于刻经弘法的佛教文化事业,编有《大藏提要》一书。叶恭绰著有《历代藏经考略》一书,并与周叔迦等共同整理和选辑金藏中部分典籍而编成《宋藏遗珍》。熊十力撰有《佛家名相通释》,并将其在北大讲授《唯识概论》的讲义修订为《新唯识论》梓印问世。
曾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讲授中国佛教史的汤用彤,撰有《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上、下)、《隋唐佛教史讲义》等,对中国佛教史料中关于佛教传入汉族地区的时间、重大佛教历史事件、佛经的传译、重要论著、著名僧人的生平以及佛教与政治等都作了严谨的考证。
在北平图书馆敦煌写经组任职的许国霖,利用充分接触馆藏敦煌写本的职务之便,在日军占领北平之前的将近八年时间里,撰写了《敦煌石室写经题记》、《敦煌杂录》、《敦煌石室写经题记汇编》等三部重要著作。其后北平即沦陷,敦煌遗书全部装箱随北平图书馆馆藏贵重书籍一起南迁以避战火。许国霖还编有《佛学论文索引》,分为三篇连载于《微妙声》。
此外,与佛教相关的著述还有溥儒的《戒台寺志》、《上方山志》和《白带山志》;许道龄的《北平庙宇通检》;王树枏的《法源寺志稿》和《河北通志稿·古迹篇·寺观》;吴延燮的《北京市志稿·宗教志·名迹志》(还包括喻谦[道阶]的《新续高僧传》)等。
这些佛教学者和居士以佛学作为科学研究对象,藉由他们的努力,佛学成为与近现代社会相关的学术思想和人文科学,为佛教文化研究开拓了更为广阔的领域。
① 北京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志·民族宗教卷·宗教志》,北京出版社,2007年,第128页。
② 苏晋仁:《佛教文化与历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319页。
③ 同上,第328页。
④ 常盘大定(1870-1945),日本佛教学者,毕生研究中国佛教,大正九年(1920)以后,曾先后五次至中国,研究佛教史迹。
⑤ 苏晋仁:《佛教文化与历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335页。
⑥ 同上,第344-347页。
⑦ 于凌波:《中国近现代佛教人物志》,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第336-337页。
⑧ 同上,第616-617页。
⑨ 于凌波:《中国近现代佛教人物志》,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第464-4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