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临济宗的迅速兴起/第六节

作者:出处:
分享到:

 
    第六节  惠洪及其《禅林僧宝传》等著作

    在真净克文的弟子中,惠洪是最有才气,著作最为丰硕的一位学问型的禅僧。宋徽宗时官至宰相的张商英(1043—1122)曾跟克文的另一位弟子从悦受法,他称惠洪为“天下之英物,圣宋之异人”。①

    一  惠洪生平

    惠洪(1071—1128),真名应为德洪,字觉范,自称寂音尊者,俗姓喻②,筠州新昌县(今江西宜丰县)人。年十四,父母双亡,出家依三峰靓禅师为童子,十九岁时到京城通过试经,假借原编籍天王寺的僧人“惠洪”之名剃度受戒为僧,此后便以惠洪为名。此后跟宣秘深律师学习《成唯识论》等,并广读子史之书,以善诗文受到京城士大夫的称赞。四年后南归,在庐山归宗寺归依真净克文,参究禅法。大概在这期间曾到过黄龙山,参谒过灵源惟清,并作《禅和子十二时偈》。③在克文应请到洪州泐潭寺时,他也随往、担任记室,在克文身边七年,逐渐有名。

    惠洪在二十九岁时,行脚东吴,游历沅湘,访南岳衡山,参访各地禅寺。一日读汾阳善昭的语录,有所省悟。他与在朝廷任右司员外郎兼权给事中的陈瓘(字莹中)有深交。《冷斋夜话》卷四〈梦中作诗〉记他在崇宁元年(1102)正月初一与陈瓘在大风中同渡湘江,梦中作诗的事。此年十月真净克文在泐潭去世,翌年惠洪回来拜师塔,并为写《行状》。此后陈瓘因与宰相曾布不和,先后被谪到袁州(治今江西宜春县)、廉州(治今广西合浦)、郴州(在今湖南)。惠洪出于友情,曾不惮山水阻隔与他保持往来。④崇宁五年(1106)显谟阁待制朱彦(字世英)知洪州,大观元年(1107)惠洪应请住持临川之北的北景德禅寺,称其所居之室为“明白庵”。张商英被贬安置于峡州(治今湖北宜昌)之时,曾邀请惠洪到峡州天宁寺⑤传法。惠洪先以六首诗表示婉绝,此后却拄杖前往峡州善溪谒见,因解答张商英提出的禅问受到赏识。张商英在自己珍藏的克文画像上题词赠送给他,把他与从悦相比,称他们是当今的融、肇(后秦鸠摩罗什的弟子僧融、僧肇)。⑥

    他此后到金陵,应转运使吴正仲之请住持金陵清凉寺。但未到一月,有僧告他冒名用他人的度牒剃度,同时告他犯有讪谤罪。为此,他被捕入狱一年,并以冒名惠洪之罪被迫还俗。大观四年(1110)张商英担当宰相,惠洪穿儒者之服入京登门拜会。经张商英特奏,他再次剃度为僧,改名德洪,并且经宋徽宗亲信的方士、官拜定康军节度使的郭天信的奏请,得赐紫衣和“宝觉圆明”四字的师号。

    据《宋史》卷四六二〈郭天信传〉的记载,郭天信原是占卜吉凶的方士,隶属太史局,在徽宗即位前为端王时曾秘密对他说“王当有天下”,在徽宗即位后受到宠信,官至枢密承旨、节度观察留后、定康军节度使。他对蔡京乱国不满,在张商英出任宰相前后暗中给予支持。张商英也想借助他在徽宗身边的影响加强自己的地位,常通过惠洪与他传话联系。蔡京党羽抓住把柄告张商英勾结郭天信,“漏泄禁中语言……窥伺上旨”。于是,张商英、郭天信都遭贬谪。惠洪不仅受到牵连,而且蔡京党羽还怀疑他参与了左司陈瓘准备上进皇帝的《尊尧录》的写作,在政和元年(1111)十月被削除僧籍,发配在海南岛的崖州三年。

    政和三年五月,惠洪被赦免,翌年四月回筠州,在荷塘寺、石门寺住过短暂时期,政和四年(1114)至衡山,五月被捕送到并州太原监狱受审,至第二年夏出狱,然后南归至新昌县的度门寺,此后往来于九峰、洞山之间,身穿俗服,以文章自娱。他本想入湖南投靠教内朋友,然而想到年老便退居于分宁县云岩寺。不想有道士诬告他是以邪教密谋造反的张怀素的同党,于是被捕入南昌狱,百余日后才被查清赦免。大约在宣和元年(1119)他到湘西(衡山)的南台禅寺居住,将自己所居之室仍命名为“明白庵”,并为写铭,其序说自己“好论古今治乱、是非成败,交游多讥诃之”,最初在临川以“明白”为庵名时就“欲痛自治”,然而没有见效,又连连得罪,“出九死而仅生,恨识不知微,道不胜习”,铭中有“万机俱罢,随缘放旷”,“一庵收身,以时卧起,语默不昧,丝毫弗差”之句。⑦

    惠洪在南台寺前后达七年之久,期间深入研究佛教经论并且撰写禅宗史书。宣和七年(1125)打算携书北上入京,年底抵达襄阳。当时金兵日渐南侵,社会动荡,政局不稳,徽宗让位于钦宗。钦宗即位后罢免、贬斥蔡京、童贯及其党羽,废除对所谓“元祐党人”,及其学术之禁,等等,并追赠张商英以太保之号。朝廷也准予惠洪重新剃度,恢复旧名。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底,惠洪经黄梅、庐山、钟山等地,迂回南归。建炎二年(1128)二月,在同安(治今安徽潜山县)去世,年五十八岁。⑧

    祖琇《僧宝正续传·德洪传》称他有卓越的才华,“落笔万言,了无停息。其造端用意,大抵规模东坡,而借润山谷。至于出入禅教,议论精博,其才实高。圆悟禅师以为笔端具大辩才,不可及也。与士大夫游,议论衮衮,虽稠人广座,至必夺席。”其中东坡即苏轼,山谷是黄庭坚,圆悟是临济宗杨岐下三世克勤(1063—1135)。惠洪推崇黄庭坚,并且十分敬仰苏轼,从《石门文字禅》、《冷斋夜话》的大量诗文是可以看到的。据黄庭坚和惠洪的经历来看,惠洪只可能在黄庭坚晚年仕途遭遇坎坷的时候见到他。⑨《僧宝正续传·洪禅师传》说惠洪最初在湘西(湘水之西,也特指衡山)结识黄庭坚,并有诗赠之,其中有“不肯低头拾卿相,又能落笔生云烟”之句。黄庭坚在宜春看见他写的诗《竹尊者》,十分赞赏。⑩然而,惠洪一直未能见到苏轼。

    惠洪著作很多,《僧宝正续传·德洪传》载目有;《林间录》二卷、《禅林僧宝传》三十卷、《高僧传》(据《石门文字禅》卷二十五〈题修僧史〉当为《僧史》)十二卷、《智证传》(《丛林公论》所引书名为《寂音尊者智证传》)十卷、《志林》十卷、《冷斋夜话》十卷、《天厨禁脔》一卷、《石门文字禅》三十卷、《语录偈颂》一编(当即《嘉泰普灯录·慧洪章》中的《甘露集》三十卷)、《法华合论》七卷、《楞严尊顶法论》十卷、《圆觉皆证义》二卷、《金刚法源论》一卷、《起信论解义》二卷,另有《易注》三卷。

    现仅对现存《禅林僧宝传》、《林间录》、《石门文字禅》作简单介绍。

    二  《禅林僧宝传》

    传记体禅宗史书。作者有意补以往《景德传灯录》、《天圣广灯录》等“灯录”记言体史书注重记载禅僧语录,很少记述他们事迹的缺欠,既记禅宗僧人的事迹,又选载其具有代表性的语录。

    惠洪在《题佛鉴僧宝传》、《题珣上人僧宝传》等(载《石门文字禅》卷二十六)中说:唐宋僧史皆出于“讲僧”之笔,唐道宣(作《续高僧传》)虽精于律,但“文词非所长”,所写禅僧之传如同“户婚按检”;宋赞宁(作《宋高僧传》)虽博学,但见识不明,既分类欠当,又因是聚集碑文撰禅僧传的,故全书风格非“一体”;鉴于《宋高僧传》没有为云门文偃立传,以往史书皆不知曹山本寂真名是耽章,又有很多禅僧事迹史书失载,于是产生编撰禅僧传记的念头,游历各地过程中将发现的“博大秀杰之衲、能袒肩以荷大法者”的传录笔录收藏,在30年的时间里陆续编撰有百篇之多,然而因为中间“以罪废逐,还自海外,则意绪衰落”,或忘或失近半,宣和元年(1119)夏在湘西(衡山)南台(有的地方称谷山)整理旧藏得70多篇,然后扩编成《禅林僧宝传》。

    全书30卷,收载禅宗名僧81人,以宋代禅僧最多,也有少数唐末五代的禅僧。其中除宋代禅僧2人法系不明者外,属于禅门五宗成立前的禅僧皆是青原—石头法系的禅僧,有11人,此外皆属禅门五宗的禅僧:属于沩仰宗1人,临济宗32人,曹洞宗11人,云门宗19人,法眼宗5人。临济宗在宋代从石霜楚圆下分出黄龙、杨岐二派,本书所载临济宗32人中有黄龙派13人,杨岐派2人。(11)为便于读者查阅,现按禅系将81人列表如下:

    从本书的编录可以大体推测北宋时期禅宗各派传播发展的形势:最有影响的是云门宗、临济宗,在北宋中期临济宗形成黄龙、杨岐二派后,开始以黄龙派最有影响,至于杨岐派的兴盛是在进入南宋以后。

    在惠洪以前已有道原《景德传灯录》、李遵勖《天圣广灯录》及惟白《建中靖国续灯录》的灯录流行,丛林间也传抄不少禅法语录。据惠洪《僧宝传序》,嘉祐(1056—1063)中达观昙颖(临济宗石门蕴聪弟子)曾撰《五家传》,但仅记载禅师的“机缘语句”,而没有将他们的“世系、入道之缘、临终明验之效”作详细介绍。他说:“听言之道以事观,既载其语言,则当兼记其行事”,意为编撰禅宗史书中事迹与语录两者不可偏废,从而创立了禅宗史书新的体裁。于是他“博采别传遗编,参以耆年宿衲之论,增补之。又自嘉祐至政和之初,云门、临济两宗之裔卓然冠映诸方者,特为之传,依仿史传,各为赞辞,统八十有一人,分为三十卷。”(载《石门文字禅》卷二十三)据此,惠洪编撰《禅林僧宝传》虽利用了昙颖的《五家传》,然而无论在体裁上还是在篇幅内容上都作了很大修补才完成。

    书中所载禅僧传记长短不一,有的卷只载一人,有的则载二至四人。在每篇著名禅僧的传记之后或每卷之后,仿照以往史书皆加有“赞曰”,对禅僧事迹、禅法语录进行评论,所谓“使学者概其为书之意”。(《石门文字禅》卷二十六〈题佛鉴僧宝传〉)唐宋著名僧人死后,弟子往往根据他们生前事迹自己或找人撰写行录、行状、传记或是碑文。惠洪撰写《禅林僧宝传》也利用了这类资料。例如,卷十一〈天衣义怀传〉当主要取自米芾《天衣怀禅师碑》(《宝晋英光集》卷七);卷二十三〈黄龙宝觉祖心传〉、卷二十六〈延恩法安传〉,很明显是取自黄庭坚所写《黄龙心禅师塔铭》、《法安大师塔铭》(载《黄庭坚全集·正集》卷三十二);卷二十三〈泐潭真净克文传〉则取自他自己写的《云庵真净和尚行状》(《石门文字禅》卷三十)。他在编撰中也利用了此前他编的《林间录》中的部分资料。然外,他利用了当时丛林间展转传抄的禅法语录。自然他也利用了自己在参访各地过程中的见闻和辛勤搜集来的资料。如他所说,本书着重增补自仁宗嘉祐至徽宗政和年间(自公元1056—1118年)的禅师,特别最盛行的云门、临济二宗的禅僧的传记,他与其中不少人生前有过交往。

    此书一出世,就立即受到丛林的重视,据《石门文字禅》卷二十六所载,从宣和元年书成至宣和五年(1119—1123),就有佛鉴净因、谊叟、长汀珣上人、东瓯宗上人、临川圆上人、福唐太淳、福唐季芳、临川端上人、九嶷道隆、福唐季休、南海惠英等人抄录出十一部,皆请惠洪题记,然后流传到各地。可想而知,其展转传抄者更多。

    虽然此书出世后也遭到来自不同方面的批评。例如陈垣《中国史籍概论》(中华书局1962年版)卷六〈禅林僧宝传·僧宝传之体制体及得失〉,虽引前人批评,指出“传多浮夸,赞多臆说”,“多失事实”等,却很少指出具体内容。据笔者在使用中发现,此书某些传记中的年代、事实确实有错,例如,卷八〈自严传〉将诏请自严之师云豁入京的真宗写成太宗,卒年“大中祥符乙卯”误作“淳化乙卯”;卷二十一〈楚圆传〉提到楚圆欲往汾阳参谒善昭,竟称“时朝廷方问罪河东”——宋灭北汉,时为太平兴国四年(979),楚圆尚未生;谓李遵勖死前邀请楚圆入京时间的“康定戊寅”乃“宝元戊寅”之误,等等。至于传后的“赞曰”的评论属于见仁见智的性质,不可能得到一切人的赞同。公平而论,任何史书难免有错,并且由于作者所持见解持论不可能与别人皆同,因此一部书遭到批评是正常的。

    《禅林僧宝传》是在旧有灯录之外别撰记载禅门五宗著名禅师“前言往行”的新型禅宗史书,不仅为丛林说法参禅提供前代的事例、可以用以启示学人的公案语录,而且由于记载了很多活跃于晚唐至北宋社会著名禅僧的传记及他们与士大夫之间密切交往的事迹,为后世了解当时社会文化也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

    三  《林间录》及《林间后录》

    《林间录》的全名是《洪范林间录》,笔记体禅宗史书。卷首载宋大观元年(1107)十一月临川谢逸之序,说:

    洪觉范得自在三昧于云庵老人,故能游戏翰墨场中,呻吟謦欬,皆成文章。每与林间胜士抵掌清谈,莫非尊宿之高行,丛林之遗训,诸菩萨之微旨,贤士大夫之余论。每得一事,随即录之、垂十年间得三百余事。从其游者本明上人,外若简率,而内甚精敏,燕坐之暇,以其所录析为上下帙,名之《林间录》。因其所录有先后,故不以古今为诠次,得于谈笑,而非出于勉强,故其文优游平易,而无艰难险阻之态。人皆知明之有是录也,所至之地,借观者成市。明惧字画漫灭而传写失真,于是刻之于板,而俾余为序,以寿后世焉。

    谓惠洪嗣法于云庵克文禅师,善著诗文,在长年与各地丛林禅师的交往言谈中,经常听闻禅林高僧的事迹、禅语、佛法要义和出入禅门的士大夫的妙论,随手记录下来,共达三百余项。本明禅师经常在他身边,便将这些记事按听闻先后编为上下两帙,名之为《林间录》,出于对保护原著及流传的需要,刻版印行。谢逸,字无逸,号溪堂,临川人,平生不仕,善诗文。著有《谢逸集》二十卷、《溪堂诗》五卷及《溪堂师友尺牍》等。他是应本明之请撰写此序的。从惠洪经历来看,大观元年(1107)惠洪应知洪州朱彦之请住持临川北景德禅寺。

    此书所载各项多属丛林禅师的事迹、禅法语录,有的是引经论或前人著作中语句加以评论。所载人物事迹语录,可以与惠洪的《禅林僧宝传》及灯史《景德传灯录》、《天圣广灯录》、《建中靖国续灯录》、《联灯会要》、《嘉泰普灯录》等所记载的唐宋有关禅师的传录可以互补,而且有许多重要内容是其他灯史所没有记载或记述不详的。这里仅举几例:

    (1)在禅宗各派中,云门宗在北宋最为盛行。本书对活跃于仁宗至哲宗之间的云门宗禅僧雪窦重显、天衣义怀、大觉怀琏、云居晓舜(舜老夫)、佛日契嵩、佛印了元等人的事迹都有介绍,特别对怀琏应仁宗之诏入京传法,在宫中按禅宗仪规上堂说法的描述,怀琏给孙莘老(孙觉)的信,以四季比喻三皇、五帝、夏商周三王、秦汉以后的风俗政治日衰,论佛教“趋时”而出,以“性命之教”、“慈悲之行”进行教化;契嵩对僧人称臣的见解,入京献书,晚年隐居永安兰若的情景等等,都有参考价值。

    (2)临济宗在进入仁宗朝以后迅速兴起,逐渐有压倒云门宗之势。在楚圆法系形成黄龙、杨岐二派之后,黄龙派在初期比较盛行。《林间录》中记述临济宗禅僧中以黄龙派人最多,载录创始人慧南、他的弟子晦堂祖心、真净克文(云庵和尚)以及灵源惟清等人较多的事迹和禅语,可以补充相关禅史的记载。据本书三项记述,惠洪曾在黄龙山住过一段时间,与祖心有密切交往,克文又是他的师父,因此可以认为这些记载是比较可信的。此外,对江东转运使朱彦向云庵(克文)问佛法大旨、王安石罢相归老钟山潜心探究佛学的记载,也提供宋代士大夫奉佛参禅的。

    (3)在对唐末五代禅僧的记述中,指明曹山本寂名为耽章,介绍他从洞山良价处得授传自云岩昙晟的“宝镜三昧”、“三种渗漏”、“纲要三偈”、“三种堕”等,参照灯史和《禅林僧宝传》的本寂传记和语录,对了解曹洞宗的禅法有参考意义。此外,有关云门文偃反对弟子抄写语录的有趣记述,对法眼宗永明延寿的事迹及撰《宗镜录》以禅宗心性论会通诸教的思想的多项记述,也有参考价值。

    本书确实也有记载失实的地方。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袁本)卷三下就《林间录》中谓杜祁公(杜衍)与张安道(张方平、文定公)“皆致政居睢阳里巷”不可信,指出“祁公庆历六年致仕,治平中薨;安道元丰末始请老,盖相去二十年矣”。陈垣《中国史籍概论》卷六据《宋史》、《五朝名臣言行录》、《欧阳文忠集》等,就此进一步修正,说二人致仕相去不是二十年,而是四十年。

    惠洪自视甚高,好发议论,然而观点未必确当公允。唐末五代南宗石头弟子张姓道悟的法系形成云门、法眼三宗。宋初道原《景德传灯录》是这样记载的。然而临济宗达观昙颖著《五家宗派》据唐丘玄素之碑,以崔姓“道悟”嗣马祖为理由,将云门、法眼二宗列于马祖的法系,以与临济宗同系。惠洪似乎同意这种观点,又引唐归登之碑、宗密答裴休之问为据,证明道悟融马祖,说“今妄以云门、临济二宗竞者,可发一笑”。然而,一个人到底嗣法于谁,并非简单地取决于曾向谁受法,还有其他因素。(12)编撰史书只应尊重各宗已有的传承来写,必要时加以说明,而无须从外强加判断。然而在他晚年撰《禅林僧宝传》后写的序文中,明确地表示临济、沩仰二宗“宗于马祖”,云门、曹洞、法眼三宗皆“宗于石头”。(《石门文字禅》卷二十三)此外,他认为唐道宣《续高僧传·僧可传》中载慧可被贼砍臂的说法是“暗于辨是非”,应按灯史所载是为向达磨表达求法诚意而自断左臂的;又根据禅林所传五祖弘忍是“栽松道者”投胎而生,没有生父的传说(《建中靖国续灯录》卷一已载),批评赞宁《宋高僧传·弘忍传》中说他出身周姓之家,有生父的说法是“叙事妄诞”,从而贬低此书。与道宣、赞宁相比,惠洪的这种见解确实有点迂腐。

    尽管如此,《林间录》的禅史价值仍不可低估,并且因为文笔流畅生动,自古以来在丛林和社会相当流行,甚至与《罗湖野录》、《丛林盛事》、《枯崖漫谈》、《云卧纪谈》、《山庵杂录》、《人天宝鉴》相并被称为“禅门七部书”。

    《林间后录》,全称《新编林间后录》,是收录惠洪所著26则像赞及经赞,并以唐“神异”僧万回及药山五位禅僧为题的六首诗偈,当是后人选自《石门文字禅》卷十七至卷二十的部分文字而成。

    四  《石门文字禅》

    也称《筠溪集》,三十卷,是惠洪的弟子觉慈集惠洪的著作而编。“石门”是取自惠洪曾信住过的筠州石门寺,也称石门精舍,他从海南回归后在此曾住过一个时期(13),惠洪有时也以“石门”为号。据蓝吉富主编,中华佛教百科全书文献基金会1994年出版的《中华佛教百科全书》的统计,卷一以下八卷收古诗400余首;卷九收排律及五言律诗;卷十以下的四卷载录七言律诗400余首;卷十四以下的三卷载录五言、六言及七言绝句;十七卷是偈;卷十八以下的三卷辑录赞、铭、词及赋;卷二十一以下四卷收录载记、序及记语;卷二十五以下到卷二十八,分别辑录题、跋、疏;卷二十九编录书及塔铭;卷三十除收载云庵真净、泐潭文准、花药进英禅师的行状,以及十世“观音应身”僧慧宽、钟山道林直觉大师(宝志)传之外,另收有祭文24种。(14)

    此书有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刊本,清康熙二十年(1681)重刊本。蓝吉富主编的《大藏经补编》第二十一册所据底本是1921年常州天宁寺刻本,《禅宗全书》第九十五册所收为据清《四库全书·集部》本的影印本。

    《四库全书·石门文字禅·提要》引北宋许*(左岂右页)诗话(按:《彦周诗话》)的语句,称惠洪颇能诗,“著作似文章巨公”;又引陈振孙《书录解题》,称赞“其文俊伟,不类浮屠氏语”。虽也引述前人批评惠洪人品之语,然而评其诗“边幅虽狭,而清新有致,出入于苏(按:苏轼)、黄(按:黄庭坚)之间,时时近似在元祐、熙宁诸人后,亦挺然有以自立,固未可尽排也”。可以说评价是相当高的。

    此书的赞、铭、记、序及题、书、塔铭、行状等部分中,载有很多对了解和研究宋代佛教、禅宗史以及文学、艺术史的宝贵资料。例如对北宋临济宗黄龙派著名禅僧晦堂祖心、灵源悟新、死心惟清,惠洪之师云庵克文、泐潭文准等人的事迹;士大夫苏轼、黄庭坚及张商英结交禅僧,寄情于诗文的传闻;宋代丛林流行的文书——请疏,惠洪写有多种;关于《禅林僧宝传》的撰述和初传情况,其他禅史的编撰;惠洪自己的坎坷经历等,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①  南宋祖琇《僧宝正续传》卷二〈明白洪禅师传〉(以下简称〈德洪传〉)之“赞曰”引。

    ②  此据南宋祖琇《僧宝正续传》卷二〈明白洪禅师传〉(以下简称〈德洪传〉)。然而,《嘉泰普灯录》卷七、《五灯会元》卷十七〈慧洪章〉、明代觉岸《释氏稽古略》卷四等皆作姓彭,元念常《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九作姓俞。然而惠洪《石门文字禅》卷二十四所载自传《寂音自序》作“新昌喻氏子”,今从之。

    ③  惠洪《林间录》卷上、卷下有关记载。庐山离分宁县黄龙山不远,惠洪参黄龙山当在此时。

    ④  陈瓘遭贬之地,据《宋史》卷三四五〈陈瓘传〉。南宋晓莹《云卧纪谈》卷上〈寂音尊者〉条谓陈瓘编管连州,当是廉州之误。

    ⑤  《石门文字禅》卷十五〈无尽居士以峡州天宁寺见邀作此辞免六首〉作“天宁寺”,然而据卷二十九〈上张无尽居士退崇宁书〉,则为崇宁寺。

    ⑥  关于惠洪到峡州见张商英,《嘉泰普灯录·慧洪章》谓崇宁二年(1103)。查《宋史》及《续资治通鉴》有关章节,张商英在峡州时间应是大观元年(1107),惠洪的六首诗,见《石门文字禅》卷十五。

    ⑦  《石门文字禅》卷二十〈明白庵铭〉。

    ⑧  以上主要据《石门文字禅》卷二十四〈寂音自序〉、《僧宝正续传》卷二〈德洪传〉、《嘉泰普灯录》卷七〈慧洪章〉,并参考《石门文字禅》卷二十至卷二十七所载有关的铭、记、序、题,跋等。

    ⑨  参考《黄庭坚全集》后附年谱,黄庭坚在建中靖国元年(1098)从谪地四川戎州至峡州,四月至江陵,然后曾至宜春、萍乡、筠州、江州、太平州(治今安徽当涂县)等地。另,崇宁三年(1104)在他再次被贬至宜州,曾路过潭州(治长沙)、衡山。惠洪《石门文字禅》卷二十七载《跋与法镜帖》,谓“山谷作黄龙书时,与予同在长沙”;《冷斋夜话》卷八〈梦游蓬莱〉说黄山谷“顷与予同宿湘江舟中”,亲自向他讲元祐年间梦游蓬莱的事。

    ⑩  《僧宝正续传·德洪传》。《黄庭坚全集》〈正集〉卷五载黄庭坚在元符二年(1099)于戎州(治今四川宜宾)作《题也足轩》;卷二十三载《觉范师种竹颂》,皆为“简州景德寺”或“简池觉范道人”在寺的东轩种竹而作。简州治今四川简阳县西,境内有简池。此觉范不可能是惠洪。

    (11)  陈垣《中国佛教史籍概论》卷六介绍《禅林僧宝传》之章说:“今此八十一人中,除未详所属者数人外,属青原者十一人,曹洞十人,临济十七人,云门、黄龙各十五人,法眼五人,沩仰一人,杨岐四人,足见当日云门、临济之盛。”说云门、临济二宗盛是事实,然而统计禅宗法系的人数不完全正确。

    (12)  请参考拙著《唐五代禅宗史》第七章第一节后部的有关解释。

    (13)  筠,即筠州,治今江西高安县。《石门文字禅》卷十八载惠洪《六世祖师画像赞序》中有“余窜海上三年而还馆于筠之石门寺”之语;卷二十六《题华光梅》后题“政和五年十一月十二日夜石门精舍题”。

    (14)  蓝吉富主编,中华佛教百科全书文献基金会1994年出版的《中华佛教百科全书》第4册,第1836页。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