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开始主要流行于恒河中上游一带。至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时期,佛教开始向印度各地以及周围国家传播,逐渐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宗教。
佛教的世界传播,大致可分为南北两条路线,形成三大语系的佛教分支,即南传形成巴利语系佛教、北传分别形成藏语系佛教和汉语系佛教。
汉语系佛教的传播路线是从印度西北部的乾陀罗开始,越过阿富汗中部的兴都库什山、阿姆河,由帕米尔高原进入我国的新疆,再由河西走廊到达长安,再从长安传播至中国本士、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地区和国家。
公元前2年,来自中亚大月氏国的使者伊存,在长安向汉朝的博士弟子景卢口授《浮屠经》,标志着佛教正式传入中国。长安大约于西晋时期(公元265-317年)出现佛寺,并很快成为当时中国北方地区的佛教文化中心。
丝绸之路与佛教
丝绸之路是佛教传入长安的主要线路,丝绸之路在古代也被称为佛教之路。
2014年6月22日,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通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丝绸之路陕西段共7处遗迹,其中的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彬县大佛寺石窟4处遗迹是佛教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