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1
密宗的创立和变迁:
2.5.1.1
印度的密教
密宗也叫密教、秘密教、真言乘、金刚乘等,起源于印度的密教。印度密教是佛教和婆罗门教——印度教相结合的产物,提倡咒术,设坛作法来进行佛法修持。密教把佛教的其他教派称为显宗或显教。
密教徒认为,显教是释迦牟尼对一般信徒的说教,而密教则是其法身大日如来对自己内部徒众所说的不能外传的深邃法门。修习的时候,要筑坛行法,念诵秘密真言。密教分为金刚界和胎藏界两部,两者虽都是以大日如来为中心,但供奉的神祇却有多少之别。金刚界供奉的佛、菩萨、金刚最多,共达1461尊,包括各种青面獠牙的金刚在内。胎藏界供奉的佛、菩萨只有416尊。密教的主要经典是《大日经》和《金刚顶经》。
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在印度,大乘佛教在公元6、7世纪以后就开始产生密教了,8世纪初密教已在印度佛教中取得了主导地位。从公元10世纪末起,印度不断受到伊斯兰教国家的侵略,佛教遭到严重的破坏。公元13世纪初,入侵者把印度的密教中心——坐落在恒河南岸的超戒寺烧毁,佛教在印度本土几乎宣告绝迹。
2.5.1.2
“开元三大士”
印度密教早在三国时期就已传入中国,但直到隋唐之前,影响一直不大。唐玄宗时,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先后从印度来华,将印度密教传入中国,进行修习和传授,才正式形成为宗派。此三人在佛教史上称为“开元三大士”。
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善无畏从中印度经西域来到长安,受到唐玄宗隆重接待,被礼封为国师。善无畏带来了密教的主要经典《大日经》,与弟子一行译出。一行还撰写了《大日经疏》20卷,这是中国密教正式传授的开始。善无畏在中国传授的密法,主要以胎藏界密法为主。几年之后,金刚智、不空师徒从南印度经海路来到中国。不空又译出了密教的另一部经典《金刚顶经》。他们传授的密法主要以金刚界密法为主。后来,传习这两种密法的善无畏与金刚智经过彼此的互相传授,融合充实,在中国创立了密宗。
密宗认为世界万物、佛和众生都是由地、水、风、火、空(空隙)、识(意识)“六大”所造。前“五大”为“色法”,属“胎藏界”,是大日如来的显现,表现在“理性”方面,即本来具有的觉悟,但隐藏在烦恼中而未显,故名“胎藏”。识为“心法”,属金刚界,与胎藏界不同,表现在“理德”方面,任何法都不能破坏它,而它却能摧毁一概烦恼,故名。色心不二,金胎为一。二者摄宇宙万有,而又都在众生心中,所以佛和众生也都没有根本差别。众生修持密法如能达到身、口、意三密相应,就能使自己身、口、意三业清净,而与佛的身、口、意相应,这样就能即身成佛。
密宗在唐代盛极一时。唐朝后期,密宗衰落。北宋时期,印度晚期密教再次传入,一度受到朝廷礼遇,但很快就受到限制。这主要是由于印度晚期的密教由所谓无上瑜伽密法占主要地位,利用女性作为修法道场,搞男女双身双修,参欢喜禅,性交成了修行的要诀,甚至发展到对鬼神、生殖器等形象的崇拜,以五露(尿、屎、骨髓、男精、女阴)五肉(狗、牛、马、象、人肉)为供奉,有的竟以人皮、人肠、人血、少女腿骨作法器或祭品。这与汉地的文化传统严重抵触,故不能在汉地传播和流行开来。
正当密宗在中国汉地日越衰落之际,在西藏却反而呈现出日益兴盛的趋势。藏传佛教密宗有自己的传承,在主要经典、修习次第、仪轨、制度等方面也都有其独具的特点,因此,在传统上把藏传佛教密宗称为“藏密”或“西密”,以区别于汉地的佛教密宗或日本的“东密”。
2.5.2
藏传佛教
2.5.2.1
佛教传入吐蕃及其与本教的斗争与融合
西藏地区所崇信的佛教,称藏传佛教,亦称西藏佛教,俗称喇嘛教。喇嘛是藏语音译,意为上师、上人,被认为是引导人进入佛道的唯一导师。没有喇嘛的教导,绝对不能成佛。所以,喇嘛在西藏深受人们尊敬,享有特殊地位。
佛教传入西藏以前,西藏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宗教是本教,也可称为“本波教”或“崩崩教”,这是一种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本”是古藏语,意为念诵,由常念诵秘咒祈福禳灾而得名。本教巫师,被认为既能通神,作为神的代言人,又能役使精灵鬼怪,因而成为人们生活的指导者和保护者。他们能干预当时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连吐蕃王朝的大事。本教势力的膨胀,严重威胁了赞普王室的权力和地位。
7世纪中叶,佛教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一传入西藏,就引起了吐蕃王室和拥护吐蕃王室的贵族势力的注意。特别是藏王松赞干布与尼泊尔的墀尊公主以及唐朝文成公主联姻后,佛教更受到重视。两位公主把佛像和佛经带入吐蕃,在拉萨修建了大昭寺、小昭寺,松赞干布也从印度请来论师译出多种密宗经典。但直到公元710年,赤德祖赞从唐朝迎娶了金城公主,金城公主把小昭寺内文成公主带来的佛像迁到大昭寺内,安排汉族僧人管理,佛教由此得以弘扬。
赤德祖赞去世后,本教势力反扑,许多佛寺被拆毁,大昭寺甚至被改为屠场。直到金城公主的儿子赤松德赞继位后,才着意恢复佛教。他支持并迎请大乘密教的莲花生大师入藏传法。莲花生大师接受过去失败的教训,利用密宗同本教势力进行了多次斗争。他每战胜一些本教巫师后,就宣布本教的某某神祇已被征服,并封其为佛教的护法神,还把本教的巫术、祭祀等引入佛教密宗的修法仪轨中。这种采取吸收本教的仪式,以宣扬佛教的教义教理的办法,为佛教在西藏的立足打下了基础。
公元766年,赤松德赞命莲花生大师主持兴建了桑耶寺。此寺不仅开始剃度藏族僧人,而且翻译了大量佛教经典,是传播密法的中心。当时,藏传佛教已初具规模。(图16)
赤松德赞死后,赤祖德赞继任赞普,佛教又有了新的发展。公元838年,信奉本教而且有相当势力的贵族们策划谋杀了赤祖赞普,拥立朗达玛为赞普。朗达玛在位四年,大举灭佛。“朗达玛灭法”对显宗是个沉重打击,但密宗因采取了秘密单传方式,仍能流传下来。
自松赞干布至朗达玛灭法,是西藏佛教的“前弘期”。朗达玛灭法后,西藏佛教中断了一百多年,佛教史籍称之为“黑暗时代”。大约从公元10世纪后半期,开始了西藏佛教的“后弘期”。在新兴封建农奴主的倡导、扶持下,佛教得以复兴,逐渐形成了带有西藏地方特色的喇嘛教。
2.5.2.2
西藏佛教教派的形成
10世纪后半期,西藏佛教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教派。其中主要有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和格鲁派。
1.宁玛派
宁玛派是西藏佛教中历史最久远的一个派别。宁玛在藏语中有“古”与“旧”两个意思。所谓“古”,是指这个教派的教法,是从8世纪的莲花生大师传下来的,而西藏的其他教派则是从11世纪以后创立的新教派。所谓“旧”,是指他们以传承并弘扬吐蕃时期所译的密教典籍为主。该派的僧人都戴红帽,俗称红帽派或红教。西藏的第一座寺院桑耶寺就是该派的主要寺院。宁玛派组织松散,教徒分散各地,僧人重密宗轻显宗,可以娶妻生子。
2.噶当派
“噶”是佛语的意思,根据佛教的说法,佛的一切教诲都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因此佛语就是佛的言教。“当”是教诫、教授的意思,也就是对学佛的僧人的行为持守、修习方法的指导和指示。“噶当”就是把佛的一切言教都看成是对于学佛僧人从日常行为到修法成佛全过程的指示和教导。此派的奠基人阿底峡尊者,原是孟加拉国王子,10岁以内就通晓医方、工巧、文学等知识,而且皈依三宝,守持斋戒。他29岁正式出家,精通佛教各派经典。公元11世纪,阿底峡应聘到西藏传教,著有《菩提道灯论》等50多种佛教著作,将显、密各宗的佛经安排成一个阶梯式的修习体系,规定必须先修显宗,后修密宗,密宗的地位比显宗要高。噶当派没有掌握单一地区的行政权力,因此,它的实力远远不及其他教派。15世纪初,宗喀巴大师以噶当派教义为基础创建了格鲁派,又称新噶当派,原来属于噶当派的寺院都变成了格鲁派寺院,噶当派并入格鲁派。
3.萨迦派
萨迦派又称“花教”。藏语“萨迦”的意思是灰白色的土地。在灰白色的土地上建寺,故名萨迦寺。萨迦派以萨迦寺为主寺,故名萨迦派。萨迦寺院的围墙上涂有红、白、蓝三色条纹,故又称花教。该派的创始人贡却杰布是一个在家的居士。萨迦寺的寺主采取家族继承的方式,当贡却杰布的儿子贡噶宁继任寺主时,这个教派的体系趋于完整,势力逐渐扩大,被称为萨迦五祖中的初祖。八思巴是萨迦五祖,当他成了萨迦派的教主后,一直追随忽必烈左右,深得忽必烈信任。忽必烈当了蒙古大汗后,立即封八思巴为国师,后来还要他管辖全国佛教事务和藏族地区的军政事务。八思巴掌握西藏政教大权,开创了由僧侣贵族统治西藏的先河。元朝末期,萨迦派地位开始下降,被噶举派取代,最后只保留有萨迦地区的政教大权。
4.噶举派
噶举派是一个注重口传的教派。“噶”的意思是佛语,也可以体会成师长的言教,“举”的意思是传承,“噶举”合起来可译为“口授传承”。此派重视密法的修习,而密法的修习必须通过口耳相传。此派僧人穿白色僧衣,俗称“白教”。此派的教法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强调以“大手印”为主的密法传承,不重文字,只看重通达大手印的智慧。大手印有显、密之分。密教的大手印又名“唯一白法”,称为无上瑜伽部的最高法。它以运用吐纳、导引等一套类似气功的法门,以“拙火定”作为传承入门的方法,第一步要求做到只穿单衣就可以抵御严寒,然后经过四瑜伽修法的依次修炼,达到最高成就时,就可以即身成佛。噶举派对西藏的政治曾经有过重大的影响,它的支系帕竹噶举曾一度直接掌握西藏地方政权,有的支系则成为独占一方的地方封建势力。
5.格鲁派
格鲁派又称黄教,是最后兴起而又压倒其他教派并在西藏占统治地位的教派。格鲁意为善律,由于该派主张僧众严持戒律,学经遵循次第、加强寺院组织等,故称格鲁派。又因该派僧人都戴黄色僧帽,俗称黄教。该派的创始人是宗喀巴。当时,西藏佛教各教派因戒律废弛,僧人腐化,一些原来占统治地位的教派逐渐丧失民心,走向衰落,丧失了宗教的号召力和帮助封建统治阶级进行统治的功能。于是,宗喀巴从43岁起,积极推行以严守戒律为主的宗教改革,从而使当时已处于涣散状态的噶当派徒众和寺庙陆续改宗黄教。宗喀巴建立甘丹寺,作为改革活动的中心。他还严格寺院的组织和管理制度,使世俗贵族不得操纵寺院事务。到16世纪,黄教已传遍西藏各地,几乎家家户户都崇信黄教。从17世纪中叶开始,西藏走上了政教合一的道路,黄教居统治地位。
2.5.2.3
达赖、班禅活佛转世系统
活佛转世制度是西藏佛教中最鲜明的特色。这一制度是寺庙统治集团为了解决其宗教首领的继承问题,以佛教灵魂转世说为根据,以寺庙经济关系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的宗教继承制度,是用来维护宗教特权、巩固政教合一的农奴主阶级统治、维护寺庙独立经济的一种重要手段。
西藏佛教活佛转世制度开创于噶玛举派。13世纪中叶,噶玛举派为了同萨迦派进行斗争,维护本教派利益,以取得更大的政治权力,遂创立活佛转世制度。公元1283年,噶玛拔希死后,噶玛举派承认噶玛拔希是该派创始人都松钦巴的转生,于是都松钦巴为第一世活佛,噶玛拔希为第二世活佛,以后世代转生。从此,其他各派相继仿效。但是,活佛转世真正成为一种制度,广泛在西藏各地寺庙沿袭相承,还是黄教寺庙集团形成之后。
15世纪初,宗喀巴对佛教进行改革,创立了黄教。为了巩固和发展以独立经济为基础的寺庙集团,黄教逐渐广泛采用了活佛转世制度。公元1546年,哲蚌寺法台、宗喀巴的弟子根敦嘉措死后,根据宗喀巴的遗嘱,让根敦嘉措转世,于是上层喇嘛从前藏堆龙地方找来了年仅3岁的索南嘉措作为根敦嘉措的转世灵童,正式开始了活佛转世制度。
公元1576年,因西侵瓦刺(今新疆一带)而兵败东退至青海的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为了避免部众叛离,试图用喇嘛教来稳定人心,遂延请索南嘉措到青海相见。而黄教也急需倚重外界力量的支持,来巩固自己的势力。于是,1577年冬,索南嘉措自拉萨哲蚌寺动身,于1578年5月抵达青海,与俺答汗会见。从此,青海地区的蒙藏各族人民,普遍信奉了黄教。同年,俺答汗尊称索南嘉措“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圣”,是圣人、圣者的意思;“识一切”,是通晓一切佛教知识;“瓦齐尔达喇”是梵文执金刚的意思,是喇嘛教对密宗取得最高成就僧人的尊称;“达赖”是蒙古语大海的意思;“喇嘛”,是藏语上师的意思,尊称,表示对索南嘉措的敬重。这就是达赖喇嘛名号的开端。后来,黄教按此称号往前追认了达赖一世、二世,索南嘉措为第三世达赖喇嘛。17世纪中叶,五世达赖在位时,黄教在政治、经济和宗教上都取得了优势地位。公元1652年,五世达赖应顺治帝的邀请,来到北京,受到清朝的隆重接待。1653年,清朝对五世达赖进行正式册封,赐给金册金印。从此,达赖喇嘛的地位,得到了清朝的正式承认,而且,此后历世的达赖喇嘛,都必须经过中央政权的册封。这是黄教的第一大转世系统。
黄教的第二大转世系统是班禅活佛转世系统。四世达赖和五世达赖的师父是日喀则扎什伦布寺主持人罗桑却古坚赞,因他对黄教剪除敌对势力有功,蒙古和硕特的固实汗于1645年,尊称他为“班禅博克多”。班禅是大学者的意思;博克多是蒙古人对智勇双全人物的尊号。这是班禅名号的正式开始。罗桑却吉坚赞死后,五世达赖为他选定转世灵童罗桑益西,是为四世班禅,并由此往前追认了班禅的一、二、三世。从此,黄教又建立了一个班禅活佛转世系统。自四世班禅罗桑益西起,历世班禅都以扎什伦布寺为母寺。公元1713年,五世班禅被清朝康熙帝封为“班禅额尔德尼”,赐给金册金印。“额尔德尼”是满语宝的意思。从此,班禅的地位得到了清朝的正式承认,也规定了此后历世班禅额尔德尼都必须经过中央政权册封的制度。
达赖和班禅活佛转世制度的确立,标志着黄教成为西藏地方的执政教派,并从西藏传播到西康、甘肃、青海、蒙古等地。
藏传佛教由西向东扩散到长江上游,可是基地仍在澜沧江以西,因此,本书对藏传佛教只做上述简略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