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佛门奇僧——禅宗的缔造者——慧能

作者:出处:
分享到:

 
    慧能也称惠能,是我国佛教禅宗的创始人。他不仅在中国佛教史上,而且在中国思想史上,都有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图24)

    3.4.1

    “人虽有南北,佛性岂有东西?”

    慧能,俗姓卢,广东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人。3岁丧父。母亲守志抚孤,千辛万苦把他养大成人。因家境贫寒,慧能只好靠采樵卖柴养母为生。有一天,他到市上去卖柴。在客店中,见一位客人正在聚精会神地念诵《金刚经》,慧能不觉驻足谛听,当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段时,有所领悟,便问此经从何处得来。客人告诉他是从黄梅东冯山弘忍禅师处得来。慧能听后,赶紧回家,安顿好母亲后,立即上路,日夜兼程,到黄梅东冯山参谒弘忍大师。(图25)

    五祖弘忍一见到他,就问:你从哪里来?慧能答道:从岭南来。弘忍问:到这里来干什么?慧能答:别无所求,唯求做佛。弘忍说:岭南人无佛性。慧能出语惊人:“人虽有南北,佛性岂有东西?”弘忍一听,知道他悟性非凡,便叫他在寺内随众劳动,在碓房舂米。从此,慧能就在碓房做下手粗活,一晃就是八个月。

    3.4.2

    “衣”止慧能

    一天,弘忍当众宣布要传授衣钵,选定传人,要众徒们各写一首能表现心得的偈语,能领悟佛法大意者,可得授衣钵,为禅宗六世传人。

    当时,跟从弘忍学禅的,有七百多人。其中有位首席上座师,名叫神秀,他学通内外,被公认为弘忍的接班人。神秀非常自信地在走廊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大正藏》卷四八)

    弘忍见了这首偈语,知道是神秀作的,就赞道:“后代依此修行,也能得胜果。”并让他的门下人都诵念此偈语。

    当时的慧能在碓房里舂米,根本不知道有这么回事。后来听到大家都在念一首偈语,便问是怎么回事。别人告诉他后,慧能认为神秀所作的偈语境界虽然不低,见解却不够彻底,“美则美矣,了则未了。”于是,一字不识的慧能请一个识字的,在神秀的偈语旁边,另写下一首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大正藏》卷四八)

    大家看了这条偈语,非常惊异。弘忍见了以后,却说:“也未见性。”众人听弘忍这样说,也就根本没有在意它的作者。

    弘忍却来到碓房,问慧能米白了没有,他便答:白了,只是没有筛。五祖以杖三击其碓而去,于是,慧能就在三更来到五祖的屋中。五祖再一次为他讲说《金刚经》,说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句时,慧能彻悟自性本不生灭,本无动摇,本来清净能生万法。于是,五祖就为慧能授以衣(袈裟)法作为传法的依据。

    传法结束后,弘忍劝他最好深藏不露,等到了适当的时候,再出来宣扬佛法。弘忍还对他说:从此以后,衣止不传,因为那个时候,禅宗已经为外界普遍承认,不必再靠衣钵相传来表示信脉。

    慧能得到弘忍的法衣之后,立即南下。相传,两个多月后,当他走到大庾岭时,后面有数百人正在追赶上来,欲夺取法衣。其中有一僧惠明,先赶到岭上。慧能眼看逃不过了,就将法衣掷给惠明。惠明不肯受法衣,只愿求取佛法。于是,慧能就在岭上给惠明宣讲佛法。惠明“言下心开”,回北方弘扬佛教去了。

    以上这些说法,许多是禅宗僧徒编造出来的,未必真实。但慧能出身于下层贫民,悟出了佛教的道理,创立了禅宗,以及当时佛教内部争夺法祖地位的斗争十分激烈等,倒有可能是符合实际的。

    3.4.3

    风动还是幡动?

    慧能潜逃回广东曹溪后,隐遁于四会、怀集两县的崇山峻岭中,与猎人为伍。他常利用各种机会,通过各种办法为猎人说法,但从来没有忘记自己肩负的重任。15年过去了,他见时机已到,便收拾行李,怀揣袈裟,来到广州法性寺(今广州光孝寺)。当时,正碰上印宗法师在给弟子们讲解《涅槃经》,慧能就混在众僧中听讲。

    晚上休息时,正好一阵清风吹来,掀起了寺院的旗幡,众僧为幡为什么会动而争论不休。一个说:幡是没有生命的东西,它自己不能动,有了风它才动。另一个说:风和幡都是没有生命的东西,怎么会动呢?第三个说:幡是因缘和合而成的东西,所以它的动是因缘和合之动。第四个说:幡并没有动,是风在动。大家争论不休,谁也不能说服谁。慧能听到这里,忍不住插嘴说: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你们的心动。印宗法师闻声出来,感到慧能“定非常人”,就请慧能上座。一问,才知道慧能是禅宗五祖的衣钵传人,印宗当即执弟子礼,向慧能请教佛法真谛,并请慧能与大家见面,出示传法袈裟让大家礼敬。

    这年是仪凤元年(公元676年),由印宗出面,会集当地高僧,为慧能剃度。不久,又由智光法师主持,为慧能授了具足戒。于是,慧能正式出家,成为一个真正的和尚了。

    3.4.4

    宝林弘法创禅宗

    印宗成了慧能的弟子后,慕名而来投师的络绎不绝,慧能很快就有了几百名弟子,他就在法性寺中的菩提树下,为众人说法。他自称是“东山法门”,名义上是阐发弘忍一系的《金刚经》佛教思想,实际上大多是在宣扬自己根据《金刚经》而独创的一些思想。法性寺至今仍保存着与慧能大师有关的瘗发塔、风幡堂、菩提树、六祖殿等著名遗迹。

    由于前来皈依慧能的人越来越多,法性寺容纳不下,第二年春天,慧能即率弟子数百名,辞别印宗法师,归韶关曹溪宝林寺。慧能在宝林寺扩建寺院,广收门徒,登坛传法,宣扬他所创立的顿悟成佛学说30多年,禅宗由此大兴,门徒达10万之众。

    慧能到曹溪不久,韶州刺史韦璩亲自到宝林寺,请慧能到韶州城中的大梵寺为僧众说法。慧能在大梵寺登坛传法,听者除韦璩和韶州诸官吏30余人外,还有儒士300多人,僧尼道俗1000多人。韦璩令慧能的弟子法海做记录,又加入后来的法语,这就是《坛经》。

    慧能在宝林弘法期间,唐中宗曾请慧安、神秀二位禅师到宫中供养,询问禅法。二位禅师都说:南方有能禅师,密受忍大师法衣,可以向他询问禅法。神龙元年(公元705年),中宗即遣内侍薛简往曹溪召慧能入京,慧能以久住山林、年迈风疾等理由,推辞不受。薛简恳请说法,将记录带回报命。中宗因此赠磨纳袈裟一领及绢五百匹以为供养,命改宝林寺为中兴寺,由韶州刺史重修,又给予法泉寺额,并赐慧能新州的故宅为国恩寺。后来武则天也多次遗使到南方诏请慧能入京都,慧能“竟不奉诏”。

    延和元年(公元712年)慧能回新州小住。次年(公元713年)圆寂于新州国恩寺,终年76岁。大师遗体,由弟子方辩做裹纻处理,涂漆其上,至今保存完好,供奉在广东韶关南华禅寺。(图26)

    3.4.5

    明心见性与顿悟成佛

    慧能的佛学思想集中在《坛经》中。此书文字简浅生动,通俗易懂,千百年来,流传极广。在中国人所写的佛教著作中,是唯一被称为《经》的一部佛典。其主要内容就是明心见性说和顿悟成佛说。(参阅第二章《佛教宗派·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的禅宗》)

    慧能不拘一格的佛学思想,及其扎根于民间基层的传教活动,开创了中国佛教前所未有的生气勃勃的局面。这个原来目不识丁的山野樵夫,最终以禅宗创始人的身分,成为中国佛教史上、乃至中国文化史上声名显赫的一代宗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