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是中国近代的著名高僧。其前半生以“李叔同”驰名于艺术界和教育界,是我国最初出国学习西洋绘画、音乐、话剧,并把这些艺术传到国内来的先驱者之一。中年出家皈佛后,成为德高望重的律宗名僧,被称为“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图32)
3.8.1
出生时的吉兆
弘一(公元1880—1942年),俗姓李,名成蹊,又名广候,字叔同,法名演音。原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的一个富裕家庭里。父亲名世珍,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进士,在天津经营盐业,是当地屈指可数的巨富。晚年喜佛教禅宗,乐善好施,对年幼的叔同影响很大。据说李叔同出生的时候,有一只喜鹊衔着一枝松枝,飞来放在室内。父亲以为是个吉兆,预示这个孩子将来必成为社稷的栋梁之材,非常喜欢,一下子就买了很多鱼鸟放生。不幸的是,叔同5岁时,父亲就去世了,由兄长继承家业。兄长对叔同严加管教,将经、史、子、集,金、石、书、画,涛、词、歌、赋等诸般知识一一填塞到幼小的叔同脑中。1898年,维新运动失败,19岁的李叔同因自刻“南海康君是吾师”的石章,被迫奉母携眷避祸上海。
3.8.2
中国话剧的创始人
1906年,李叔同东渡日本留学。先在学校补习日语,同时独力编辑《音乐小杂志》,在日本印刷后,寄回国内发行,以促进中国新音乐的发展。1906年,入东京上野美术学校,从著名画家黑田清辉学习西洋画,成为中国学生入东京上野美术学校学习的第一人。他天资聪明,学习认真,在西洋画方面很快就出类超群,受到好评。他的西洋画接近于印象派,兼有写实派之长,笔触老练,格调清新。同时,他又在音乐学校学习钢琴、提琴和作曲理论,造诣很深。此外,他还就学于当时日本著名的剧作家藤泽浅次郎,攻西洋戏剧。
李叔同早在天津时就爱好戏剧,结识了当时的名伶孙菊仙、杨小楼、刘永奎等,跟他们学戏。有时逢到义演,还粉墨登场客串上演。在天津时曾客串过《落马湖》等武生戏,后来到上海后也客串过《黄天霸》、《白水滩》等戏。1906年,李叔同和在日本学习艺术的中国学生欧阳予倩等人,在东京创办“春柳社”,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现代剧社,李叔同由此成为中国话剧的创始人。
1907年春,“春柳社”由藤泽浅次郎指导,在东京演出了法国小仲马的《茶花女》,李叔同用艺名“息霜”扮演女主角玛格利特。现在还存有一张当时的剧照:两手从脑后抱住头,头向右倾斜,眉峰紧蹙,眼波斜睇,正是茶花女自伤薄命的神情。他在演出中一举一动都非常认真,博得观众热烈欢迎,下台时许多观众纷纷拥上前来争相与他握手。同年夏天,春柳社再次在东京演出《黑奴吁天录》,他饰演美国贵妇爱美柳夫人。为了演好这个角色,他还特地花了一百多元钱购置了女西装。中国人演话剧,李叔同是第一人。他的这些演出,引起了中外人士的注意,日本的一些剧评家称他点燃了中国新剧界的第一把烽火。
3.8.3
杰出的音乐、图画教师
1910年,李叔同从日本学成归国,入天津工业专门学堂教绘画课程。辛亥革命后,李家破产。1912年,李叔同到上海任《太平洋报》画报副刊编辑,与苏曼殊、柳亚子等人共事了一段时间。同年秋天,《太平洋报》倒闭停办,李叔同应聘到杭州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教图画和音乐,培养了不少美术、音乐人才。
本来图画课与音乐课在学校不大受学生重视,由于李叔同教学认真,才德感人,才受到学生欢迎。单说图画课,他在教学中着重木炭写生,课堂中不多言笑,常常是在清静而明朗的画室里,在杂乱的画架间踱来踱去,看到同学们的构图有什么不对的地方,随时加以指点。经过他修改的画面往往顿时改观,学生无不惊喜。他在该校执教6年,使该校的高师图画手工专修科初具现代美术教育的规模。他也是我国现代版画艺术的倡导者,曾领导学生成立乐石社。在他指导下,学生们出版了自画、自刻、自印的《木版画集》。晚年,他还特别关心其弟子丰子恺《护生画集》的出版。《护生画集》本来是丰子恺于1928年为预祝李叔同50诞辰而作,李叔同一见即喜不自胜,亲自为之题字。此画集后由上海佛学书局出版。(图33)
音乐方面,李叔同是我国近代学堂乐歌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早在1905年,他在上海沪学会补习科教乐歌时,就创作《祖国歌》作为教材。从日本回国后,在从事教学活动期间,他创作了大量歌曲。如他在1915年写的歌词就很多,有的自己作曲,如《春游曲》;有的配上西洋名曲,如《忆儿时》、《送秋》、《早秋》、《悲秋》等。后来丰子恺把这些歌曲都收在《中文名歌五十曲》中。他的作品歌词清新,旋律优美,流传甚广。如《春游曲》的歌词是:
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
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
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
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
在春光明媚中,李叔同感到恬情适意,却也含蓄地透露了一丝淡淡的孤寂之感与凄婉之情。
至于他的《送别》一歌,不仅在当时风行全国,而且在近40年间先后被电影《早春二月》、《城南旧事》选为插曲和主题歌,充分显示了它的艺术魅力。
3.8.4
“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
3.8.4.1
出家定慧寺
李叔同在杭州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任教的时候,听夏丏尊说,有一日本杂志介绍,断食是身心更新的修养方法,因为断食能使人除旧换新,改去恶德,生出伟大的精神力量。一般人无非说说而已,李叔同可当真去实验了。1916年冬,李叔同利用学校放寒假的机会,到杭州虎跑寺进行17天断食试验。第二年春,拜大慈寺了悟和尚为在家弟子。
1918年暑假,入虎跑定慧寺,依了悟法师,正式披剃,出家为僧。同年,受戒于灵隐寺。出家的前一个晚上,他将平生积累的艺术珍品、金钱、衣物等,除留给在上海的日籍夫人维持她的生计外,全部赠送给好友夏丏尊以及学生丰子恺、刘质平等。惟有所作印章,在西泠印社寻了一个石隙,全数掩埋,名为“印冢”。他的日本夫人从报上得知他出家的消息后,急急忙忙从上海来到杭州,要求见他最后一面。他拒绝了。再三哀求,说是他的幼儿也同来见他,他仍然拒绝。托人传出话来:把他当作患霍乱死了,勿复怀念。家庭的事,他再也管不了。他的夫人没有办法,只好叩了四拜,黯然离去,以成全他的信仰。
出家不久,他就往来于嘉兴、上海、温州等地,弘扬佛法。其间曾在永嘉等处闭关潜修,从事佛学著作多年。1926年到江西,驻锡庐山。1928年,到福建,常住厦门南普陀寺、泉州承天寺和开元寺,从此便在厦门、泉州、漳州一带居住,前后一共14年。
李叔同为什么要出家,至今仍是一个费解的谜。据弘一自己说,他在杭州教书时,经常和他的朋友夏丏尊先生一起去钱塘门的景春园楼上吃茶。有一回,看见一个僧人迎面走来,夏丏尊很称赞那人的风度。他很以为然,就动了飘然出世的念头。后来,他到虎跑寺实行绝食。每天和那些出家的僧人在一起,觉得他们的生活很有意味,而且其中一位僧人常劝他读佛经,于是出家的因缘就随之而生。
也有人说,他少时家道陵替,亲属相继死亡,后来在家人难以相安的情况下,扶母漂泊南下,如此凄凉的情味,一方面使他放浪形骸,另一方面也使他增加了沧桑幻灭之感,因而转入空门。
3.8.4.2
“自知心是佛,常以戒为师。”
弘一入佛门之后,主要业绩,在于弘扬南山律宗。
律宗是中国佛教主要宗派之一,以研习和传持戒律为主,主要典据是“四律五论”。其中弘通独盛而蔚为一宗的,是《四分律》。唐代律学大兴,名僧道宣弘扬此宗极有作为,因道宣长住终南山,后人便称他这一系为南山律宗。
律宗是佛门中最难修的一宗,一举一动,都有戒律,修持艰苦。弘一深感近代律学衰微,僧人多不能持戒,佛门日趋颓败。因此,他对于诸宗教义虽都普遍研习,但于律宗特别深入。他认为南山宗比较适合中国的环境,所以1931年到上虞法界寺发愿专学南山律,同年5月又发愿专弘南山律。此后终身誓护南山律宗。
南山律宗自元代以后,中断了七百多年,到弘一法师才重修起来,所以佛门中称弘一为“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他从日本请回南山三大部,遍考中外律丛,精心校正,探索精微,将四分律比丘戒本每条的形戒因缘及其戒法、戒相、戒行和细微的持、犯、轻、重,一一列表分解,加上按语,功力极深。又亲自恭楷书写,历时五年,始成《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这是研究律学的人不可不读的重要典籍,中日佛学界都极为推崇。
弘一严守戒律,生活极其清苦。常居僻静僧舍。即使在泉州大丛林承天寺,也选择大殿右边一间其极矮小的屋子。常闭门阅经,从事著述,依律修持,不敢偷安。日间自订作息时间表,绝不浪费片刻光阴。到了黄昏,就常常持珠念佛,徐徐散步。入晚即寝,极少点灯。戒律中规定,穿不为“三衣”,食不逾午时,他都严守不越。若开座说法,就披“七衣”,平时集会开示,常穿海青。有人送他夹衫厚袄,他都随手转送给他人。吃的只是一粥一菜。凡有说经,路稍近,就坚持步行不坐车。1937年去青岛弘法,预为三约:不为人师;不开欢迎会;不登报吹名。
律宗最重修持,所谓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弘一法师深入研究,实践躬行。马一浮《挽弘一律师》有句云:“自知心是佛,常以戒为师。”(图34)
3.8.4.3
“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
弘一的爱国之心始终不泯。据《弘一大师永怀录》记载,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就食时悲痛万分,潸然泪下,对弟子们说:“吾人所吃的是中华之粟,所饮的是温陵之水,身为佛子,于此之时,不能共纾国难于万一,为释迦如来张点体面,自揣不如一只狗子。狗子尚能为主守门,吾人一无所用,而犹靦颜受食,能无愧于心乎?”后来,他弘法于厦门,战事日趋紧张,各方都劝他避入内地。他置生死于度外,多次向人表示:“因果分明,出家人何死之畏”,“为护法故,不怕炮弹”,“对付敌难”应“舍身殉教”,并题其所居之室为“殉教室”。又作诗赠友人:“亭亭一枝菊,高标矗晚节。云何色殷红,殉教应流血。”其同仇敌忾、为国捐躯的精神,曾鼓舞了许多佛教徒奋起抗敌,共赴国难。他还把弘扬佛教与抗日救国结合起来,多次书写“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分赠四方。许多佛教徒在他的感召下,走上了爱国爱教的道路。
1942年,弘一于福建泉州开元寺温陵养老院晚晴室圆寂,享年63岁。圆寂前的最后绝笔是“悲欣交集”四个字。赵朴初认为弘一法师的一生,可以用这样两句话来概括:“无尽珍奇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