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佛教胜迹——“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作者:出处:
分享到:

 
    8.2.1

    天台祖庭国清寺

    国清寺位于浙江天台山南麓,距天台县城约3公里左右。它是我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天台宗的祖庭。(图71)

    国清寺的前身是南朝由智*(左岂右页)创建的修禅寺,后来寺废,智*(左岂右页)发愿在天台山另建佛刹,未如愿即圆寂。其弟子灌顶得晋王杨广支持,于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建天台寺。杨广称帝后,由朝廷赐额“国清寺”。在以后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国清寺屡有兴衰,而多有扩建,终成一代名寺,曾与湖北当阳玉泉寺、南京栖霞寺、山东泰山长青灵岩寺并称“中国佛教四大丛林”或“天下丛林四绝”。南宋诗人洪适作诗赞曰:“物外千年寺,人间四绝名。”(图72)

    国清寺是我国保存最完好的著名古刹,现有房屋600多间,面积达19600平方米。主要建筑分布在三条纵轴线上,整个寺院由数十个大小不等、风格各异的院落组成,由近2000米的廊檐环绕贯穿,形成一个错落有致的整体。其主体建筑大雄宝殿是一座面阔7间、进深5间的重檐歇山式建筑。殿内正中供奉着明代贴金铜铸的释迦牟尼坐像,高约7米。重13吨。坐像背后,有以观音像为中心的慈航普度群塑。左右两侧,为元代楠木雕刻的十八罗汉坐像。

    国清寺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曾发挥过重大的作用,它是中国天台宗,也是日本天台宗的祖庭。唐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日本高僧最澄来国清寺参学,拜天台宗第十世祖道邃法师为师,学习天台宗教义、教规。第二年最澄回国传教,创立日本佛教天台宗,仿建日本国清寺,并尊天台山国清寺为其祖庭,时时来华参谒。

    历史上的国清寺高僧辈出,因而寺中名胜古迹甚多。

    在大雄宝殿的东侧小院中,有一株“千年隋梅”。据说此梅是国清寺第一代主持灌顶所栽,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主干虽干枯而又转老返青,每到花开之时,繁花满树,呈现出勃勃生机。邓拓曾为之作《题梅诗》:“剪取东风第一枝,半帘疏影坐题诗。不须脂粉添颜色,犹忆天台相见时。”(图73)

    在天王殿(雨花殿)旁,有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手迹独笔“鹅”字碑。独笔鹅字各地并不少见,此处的鹅字碑的怪异之处在于:拼缺补残,却又宛如天成。原来鹅字右半边系王羲之手笔,左半边却是当地人曹抡选在苦心临摹王羲之的碑帖七年之后补写的。虽然两字分两半的痕迹清晰可见,但由于功力深厚,给人一种浑然一体的感觉。

    寺前的寒拾亭、丰干桥与人称“天台三隐”的唐代高僧寒山、拾得、丰干有关。寒山为初唐著名的白话诗僧,早年隐居天台山寒岩,自号“寒山子”,曾在国清寺做过火工和尚,与寺内拾得和尚为莫逆之交,相互唱和诗偈。丰干则是国清寺的禅师,相传他走山路时,拾得一个小儿,带到国清寺当了小和尚,这个小和尚就是后来的拾得。为了纪念他们三人之间的友谊,后人在国清寺前建寒拾亭和丰干桥。

    在丰干桥侧,有一方石碑,上书“一行到此水西流”。这是为了纪念唐代高僧一行的。僧一行是中国佛教密宗之祖,尤精于历象阴阳五行之说,是唐朝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据《旧唐书·一行传》记载,一行为了修订《大衍历》,曾不远万里来到国清寺,向精通算法的达真法师求教。他到达国清寺的那一天,正逢大雨。当他走到寺前时,寺门紧闭,只听见达真法师对其弟子说:“今日有弟子自远求吾算法,已合到门,岂无人导达也?”接着又说:“门前水当西流,弟子亦至。”众人听罢,果然看见南涧泉水滚滚而下,西涧泉水徐徐东去,两涧相汇于桥下。南涧的水涌进西涧后,向西奔腾而去。从此,国清寺便有了“一行到此水西流”的佳话。后人称此奇观为“双涧回澜”,成为天台一景。至今,在国清寺前的密林中,还有一行墓,墓前立有“唐一行禅师之塔。”

    现在,国清寺僧侣众多,香火旺盛,声名远播日本、朝鲜、东南亚、美国。

    8.2.2

    荆楚丛林之冠玉泉寺

    玉泉寺位于湖北当阳县西15公里处的玉泉山东麓,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刹。据《玉泉寺志》记载,早在东汉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即有僧人在此结庵苦修。真正开山建寺的是,隋代天台宗的创始人智*(左岂右页)禅师。玉泉寺与栖霞寺、国清寺、灵岩寺一起,曾号为“天下从林四绝”或“中国佛教四大从林”。宋时经扩建,达到玉泉寺的鼎盛时期,占地左五里,右五里,前后十里。为楼者九,为殿者十八,僧舍三千七百,星环云绕,为刑楚丛林之冠。以后元明清各代都有所修葺。寺内现存的主要建筑多为清代所修,但仍保留了部分宋明古建。(图74)

    玉泉寺的主体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毗卢殿、藏经楼等,其中最重要的则是雄伟壮观,古朴庄重的大雄宝殿。大雄宝殿面阔7间,进深5间,重檐歇山式,殿高21米,殿柱72根,柱围达2.2米,梁架斗拱用材硕大,天花藻井彩画斑斓,是湖北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古殿。殿前陈列着隋铁镬、宋铁钟、元铁釜等文物。隋铁镬不仅是考察隋代铸造技术、研究隋代度量衡的重要文物,而且造型古朴,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殿左侧的碑亭中有石刻观音像,观音手托法轮,足踏莲花,神态怡然,据说是唐代画圣吴道子的手笔。殿前的两个方形水池中,有世所罕见的并蒂莲,据说是隋代由普陀山带回的。

    玉泉寺最著名的当推山门前玲珑挺拔的棱金铁塔——如来舍利宝塔,铸于北宋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全由生铁铸成,高17.9米,是我国现存最高、又最重的铁塔,与山东济宁崇觉寺铁塔、聊城兴隆寺铁塔合称“中国三大铁塔”。每当夕阳斜照时,铁塔的棱棱角角宛若披上了一层金箔,紫气金霞,形成“铁塔棱金”的奇观。

    提起玉泉寺,人们还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败走麦城的关公。在玉泉山左侧的翠寒山有一口珍珠泉,在泉水中冒出一串串水泡,有“漱玉喷珠”、“珠清跳玉”的美称。据说,此泉的水池是由关公的眼泪所化的。相传关公大意失荆州后,魂魄不散,飘至玉泉寺向害他的吕蒙索要头颅,大呼“还我头来”。寺内的普净和尚巧言相劝,关公只好认命,坐骑赤兔马悲鸣刨地,涌出一股泉水,关公的眼泪则化作滴滴珍珠,飘洒水面。后来关公成为玉泉寺特有的护法伽蓝神,即由此而来。此传说虽然明显出于杜撰,却为玉泉寺平添了几分神奇的色彩。(图75)

    8.2.3

    香云绕地灵隐寺

    灵隐寺位于杭州西湖之西的武林山麓,前临冷泉,面对飞来峰,是西湖四大丛林之冠。(图76)

    灵隐寺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由印度僧人慧理所建。传说当年慧理来到此地,见飞来峰山秀峰奇,叹道:此天竺灵鹫峰的一峰,不知何代飞来?佛在世时,多为仙灵所隐。于是面山建寺,取名“灵隐”,意思是此寺就是天竺胜境,为佛祖所居。唐代时,规模渐见可观。唐武宗灭佛,寺毁僧散。吴越重建,为全盛时代,相传有9楼、18阁、72殿堂,拥有房屋1300多间,僧人3000多人。后经多次兴毁,到清代又极盛,康熙、乾隆曾10次巡游此寺。现存建筑,都是19世纪重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3、1975年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翻修,整个寺院焕然一新。

    灵隐寺中最壮观的建筑是天王殿和大雄宝殿。天王殿是第一重殿,这座高22米的重檐歇山式建筑面阔7间,进深4间,正中供奉着弥勒佛,背后是韦陀菩萨,两旁分列四大天王。韦陀像是用独块樟木雕刻而成的南宋遗物,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整座佛龛不用一钉而镶嵌在一起,可见技艺之精湛。

    游览灵隐寺的人往往会发现悬挂在天王殿匾额上的寺名不是“灵隐禅寺”,而是“云林禅寺”。对此,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传说。康熙帝南巡时,曾四次游览灵隐寺。有一次,寺僧求他亲题一块寺匾。康熙慨然答允,不料御笔一挥,把“靈”字上部的雨字写得太大了,再写下半截时已不相称。一位学士急中生智,在手掌中写下“雲林”二字,佯做磨墨状,把手掌朝向康熙。康熙会意,遂写下“雲林”二字。从此,灵隐寺又叫云林寺。实际上,这是误传。据史料记载,康熙见这里“山林秀色,香云绕地”,遂借用唐代杜甫的“云林得尔曹”诗句,改“灵隐禅寺”为“云林禅寺”。现在悬在天王殿上的匾额就是康熙当年的手迹。

    大雄宝殿是寺院的正殿,高33.6米,面阔7间。进深6间,是一座单层重檐歇山式三叠建筑,以朱红、油绿色彩为主调,配以“双龙抢珠”的屋脊翘角,给人以高不可仰的感觉,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代表作之一。殿内的释迦牟尼坐像高19.6米,连座通高24.8米,是1953年按唐代禅宗著名雕塑为蓝本,用20多块香檀木雕刻而成,是我国最大的木雕式坐像。周恩来曾亲自审定佛像造型,两次拨款和黄金为佛像重塑金装。佛像背光中塑有7尊小佛。佛像两侧是身高3米的二十四诸天。大殿后下壁坐的是释迦牟尼弟子“十二圆觉”的塑像。大殿后壁是“五十三参”海岛群塑,高宽各20米,共有姿态各异的大小塑像150尊,全部泥塑。其中特别引人驻足的是济公、疯僧的塑像。右边手拿破扇的是俗称济公的济颠和尚,灵隐寺是他出家和悟道的地方。济公斗蟋蟀、古井运木的故事在江浙民间广为流传,后人还把他封为降龙罗汉,所以灵隐寺中有他的位置。左边持扫帚、通身墨黑的就是大义责打奸臣秦桧的“疯僧”像,在此供奉,以示民众钦佩之情。(图77)

    这座千年古寺藏有很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其中最有价值的是两经幢和两石塔。幢原是丝帛制成的伞盖状旌旗。经幢则是一种柱状的佛教石刻,由多块石刻堆建而成,分幢座、幢身、幢顶三部分。两经幢位于天王殿前东西两侧,为八面十一层,现已残损。幢身刻有经文,下部基础为三层须弥座,有至高无上之意。西幢上刻的建幢记和迁幢题记表明,经幢由宋开宝二年(公元969年)吴越王建,原先置于钱氏家庙,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迁建现址。两石塔在大雄宝殿露台两侧,为八面九层仿木构楼阁式石塔,现存高11米多,建于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图78)

    如今,灵隐寺在我国十大名寺中名列第二,是著名的禅宗名刹,也是游人了解佛教文化和寺院建筑的窗口。

    8.2.4

    蜀中首刹宝光寺

    宝光寺位于四川成都北郊18公里处的新都县城境内,是四川最大的寺院。

    此寺相传始建于东汉,隋代称为大石寺,唐僖宗时赐名宝光寺。据说唐末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后,僖宗被迫西逃,途中曾驻跸大石寺。他在夜间闲游时,发现寺内的福感塔下有异光,方丈悟达禅师说那是“舍利放光,为祥瑞之兆”。令人发掘,果然挖出藏有十三颗舍利的石匣。僖宗大喜,因此敕命重修寺宇,赐名宝光寺,并将原来的木塔改建为13层的方形砖塔,仍置舍利子于塔下。赐名“无垢净光舍利宝塔”,又称无垢塔或宝光塔。从此以后,宝光寺身份百倍,成为一方胜景。宝光寺曾于明末毁于兵火,经过康熙年间重建,逐渐形成一座拥有1塔、5殿、16院,占地90000多平方米的庞大寺院。

    宝光寺保留了我国早期佛教寺院“寺塔一体,塔居中心”的典型布局特色,唐代以后这种布局在中原失传了。宝光塔在天王殿后,高30米,形状与西安小雁塔相似,造型奇巧,为寺中胜景。传说有一年大地震,塔摇摇欲坠,寺内僧侣冒着生命危险护卫宝塔,其精神感动了天帝。天帝派四位天神自天而降,与塔齐高,环绕四方,各以背抵宝塔,使宝塔终于固若磐石。可是,拱护东方的那位天神由于用力过猛,塔便从此向西微微倾斜了。

    宝光寺最著名的是其罗汉堂。堂内有佛、菩萨、罗汉、祖师塑像共577尊,每尊高约2米。这些彩绘贴金泥塑像神态逼真,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喜怒哀乐等各种表情,妙趣横生,起立坐卧各种体态应有尽有,生活气息浓郁。在众多的罗汉塑像中,有2尊竟然是皇帝。其中,头戴风帽、肩披锦氅、身穿龙袍,脸上有麻斑的是康熙皇帝。之所以将康熙皇帝塑为罗汉,是因为康熙在游镇江金山寺时,曾慨叹:“朕本西方一衲子,缘何落入帝王家。”佛门为了讨好皇帝,同时也是为了抬高自己的地位,就将康熙说成是罗汉转世。另外一个是附庸风雅的乾隆皇帝。宝光寺罗汉堂的塑像不仅是四川现存最完整的清代泥塑群,而且在全国四个以五百罗汉群塑闻名的寺院(北京碧云寺、武汉归元寺、苏州西园戒幢寺、四川宝光寺)中,宝光寺的罗汉堂是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一个。

    在宝光寺的300多件珍奇文物中,最为世人所重的是千佛碑、寺中三宝和张大千的《水月观音像》。

    根据佛教经典,人类世界兴亡一次的周期是若干万年,叫做一劫。按时间顺序,可分为过去庄严劫、现在贤劫、未来星宿劫。每劫中各有一千人得道成佛。释迦牟尼就是现在贤劫中的第四位得道成佛者。宝光寺内的千佛碑是在一块石碑上刻满了现在贤劫千佛,堪称罕见珍宝。此碑成于梁武帝大同年间,造型奇巧,每个高度仅5厘米的一千个佛像井然有序地排列在高175厘米、宽65厘米、厚14厘米的碑身四周。在千佛碑碑额的接引佛下,还刻有我国并不多见的佛脚印。据说释迦牟尼成佛之前,告诉弟子阿难,自己即将涅槃,特地留下一双脚印。百年之后,将有无忧王(即公元前3世纪的印度阿育王)到这里来弘扬佛法。

    寺中三宝指舍利子、优昙花和贝叶经。这里的舍利子传为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现珍藏在铜质镀金的小舍利塔中。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宝光寺自信禅师的弟子真修和尚朝拜佛祖圣迹,当他南行至锡兰(今斯里兰卡)的楞伽山时,山上供养佛祖真身舍利的塔因毁坏而正在培修,真修有幸见到了塔内的舍利子。他请求带几粒回中国,主人不允。于是,真修每天绕塔不止。时逢锡兰新年,真修到佛牙寺谒见来此进香的锡兰国王亚巴乃那。国王为他的诚意所动,遂赐给他十五颗舍利子。真修返国后,送给宝光寺一粒白色的骨舍利和一粒黑色的发舍利。

    优昙花被佛教视为圣花,意为祥瑞花,极其稀有。佛教传说这种花三千年才开一次,每开一次就有统领四海的“金轮王”诞生。宝光寺的优昙花据说是印度使臣赠送给中国皇帝的礼物。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清廷出资印刷了一百部《大藏经》,颁赐全国各大寺院。宝光寺当时尚未修复藏经楼,不在颁赐之列。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宝光寺住持妙胜禅师自筹银两,赴京购请《大藏经》,诚感皇帝,道光于是钦赐半幅銮驾和这件铜质合金优昙花。妙胜返寺后,重修了“面阔九楹,高与塔齐”的新藏经楼,安放《大藏经》和优昙花等,以报答皇帝殊恩。这件优昙花高1.55米,叶为箭镞形,花有六组,造型奇特。若用筷子敲击四周叶片,能发出类似编钟的声响。

    古印度僧人在经过处理的贝叶树树叶上刻写佛经,称贝叶经,保存到现在已弥足珍贵。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中国僧人清福到达今泰国首都曼谷,着泰国僧人服装谒见国王。国王待之以礼,临别时赠送梵语贝叶经《法华经》一部。4年后,清福把它带回宝光寺。这部贝叶经长48.5厘米,宽6厘米,131页,以丝绦穿结。现置于檀香木匣里,供游人鉴赏。

    张大千的《水月观音像》头饰珠翠,衣带飘逸,露背跣脚,怡然自得地凝视着水中的月影。画面多用矿物颜料点染,50年来鲜艳如新。抗战胜利后,张大千在成都举办画展,展出他多年来的佳作。绘画界和公众一致公认这幅《水月观音像》是大师临摹敦煌壁画作品中最有神韵者。达官贵人、古董商、字画收藏家争相以巨资抢购,相持不下。最后,省政府主席张群裁决让宝光寺购买。新都县长为宝光寺募集到经费,以一百石米的价格买回此画,供奉在紧邻方丈室的小客堂内。

    现在的宝光寺无论是寺院规模、文物收藏,还是佛事活动之盛,都堪称蜀中丛林之冠,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人。

    8.2.5

    黄教圣地塔尔寺

    塔尔寺位于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是我国藏传佛教黄教(格鲁派)的六大寺院(即青海塔尔寺,西藏蜇蚌寺、色拉寺、甘丹寺、扎什伦布寺,甘肃拉卜楞寺)之一,素有“天下第一庄严”的盛誉。(图79)

    塔尔寺建于明嘉靖年间,是为纪念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而建的。相传宗喀巴出生时,他的母亲将胞衣埋在地下,数年后这里长出了一棵枝叶繁茂的菩提树,树上生出十万片叶子,每片叶子现出一尊狮子吼佛像。当时宗喀巴正在西藏求学,他的母亲非常想念,便托人把菩提树的消息告诉他,并捎去一束白发,希望他回家团聚。宗喀巴无暇回家,便派弟子带一幅用鼻血画的自画像和一尊佛狮咆哮图探望亲人,捎话说,如果能在菩提树处建一座宝塔,就像自己回家省亲一样。母亲按照儿子的心愿,以菩提树连同翻印的十万张佛狮咆哮图为胎藏,建成一座小塔。后人又在小塔的基础上建造了一座高11米的大银塔,并以大银塔为中心扩建成寺院,命名为塔尔寺。塔尔寺就是塔而寺,先有塔,后有寺的意思。(图80)

    塔尔寺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共占地600亩,由大金瓦寺、小金瓦寺、小花寺、大经堂、大厨房、九间殿、大拉浪、如意宝塔、过门塔等大小建筑30余处组成。整个寺院依山就势,错落有致,是藏汉建筑艺术的结晶。1961年国务院宣布塔尔寺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主殿大金瓦寺是汉式宫殿建筑,高高的屋顶上全是镏金铜瓦,殿脊还装有金轮、金鹿等珍贵饰物。面积近450平方米,初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内有纪念宗喀巴的大银塔,高达12.5米,又称神变大灵塔,上面裹着无数洁白的哈达,是塔尔寺最早的建筑。殿内还供奉着宗喀巴神座,高约一丈余,由纯金铸造,是稀世珍品。殿外有古树一丛,传说是宝塔所包的菩提树的根系衍生而成。(图81)

    大经堂是塔尔寺宗教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所在,内设千数蒲团,可供2000多喇嘛集体诵经之用。下设4个大扎仓(学院),即显宗学院、密宗学院、时轮学院和医学院。经堂内悬挂着各种佛教题材的堆绣、剪绣和壁画。

    大拉浪又称方丈室,位于塔尔寺最高处,是行政事务负责人法台的居住处,达赖、班禅来塔尔寺也居住于此。

    在塔尔寺的众多塔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寺前广场上的如意八塔。这八座尖顶、方座的如意宝塔,是为了纪念释迦牟尼一生中的八件大事,于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建造的。由东向西依次是:莲聚塔,纪念释迦牟尼出生时步生莲花;四谛塔,纪念释迦牟尼初转法轮(即第一次讲经说法);和平塔,纪念释迦牟尼劝息僧众争讼;菩提塔,纪念释迦牟尼修成正觉;神变塔,纪念释迦牟尼降服邪魔外道的种种奇迹;降凡塔,纪念释迦牟尼降生人间普救众生;胜利塔,纪念释迦牟尼战胜一切;涅槃塔,纪念释迦牟尼解脱得大自在。这八座塔整齐美观,大方端正,成为塔尔寺的象征。(图82)

    由于塔尔寺是宗喀巴的出生地,所以塔尔寺至今保留有许多宗喀巴的圣迹。在花寺院中央的小花坛上,供奉着一块涂满酥油、沾满硬币的“憩石”是宗喀巴的母亲当年背水时经常倚靠休息的地方。在九间殿内,也有一块数百斤重的大石头,已经被酥油抹成黑色,上面有一脚印,还有一对清晰的手印,相传都是宗喀巴小时留下的。

    塔尔寺还是一座艺术宝库,其中最负盛名的是被称为“塔尔寺三绝”的酥油花、堆绣和壁画。

    堆绣是塔尔寺独有的艺术品,是刺绣与浮雕的完美结合。制作方法是先将各种彩缎剪成造型图像,在下面垫上棉花或羊毛,然后绣在大幅布幔上。堆绣艺术品中间凸起,立体感强,画而层次分明,色彩对比强烈。作品题材以佛像为主,兼涉佛教传说和僧侣生活。(图83)

    塔尔寺各殿堂都有壁画装饰,除有少量直接绘在墙上或栋梁上外,更多的是绘在布幔上,再悬挂或钉在墙上。壁画多用矿物质原料,颜色历久不变。题材多取自佛本生故事,神话和佛教历史人物,采用藏族传统的金碧重彩描法,富于装饰性。

    每年藏历正月十五日,塔尔寺都要举行盛大的酥油花灯会,主要内容是展览酥油花。酥油花又叫油塑,关于酥油花的起源,有这样一则传说:相传文成公主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结婚时,从长安带去一尊释迦牟尼像,供奉在大昭寺内。这尊佛像原来没有冠冕,宗喀巴为了表达对释迦牟尼佛的崇敬,就给佛像头献上莲花形护法冠,佛身献上披肩,还供了一朵酥油花。酥油花以各种山水、建筑、人物、花卉、鸟兽为题材,其制作方法为:先用麦草绑扎成故事中的人物和其他形象的模型,以特制的长钉固定在一块高大的长方形木板上,再用去年的旧酥油合以草灰和石粉,揉成酥油泥涂在模型上,成为各种雏形,最后用当年的新酥油配上各种彩色颜料,细细点缀修饰而成。酥油花不易制作,如气温稍高,酥油花就会融化,因此,做酥油花只能在寒冷的冬天,调酥油和颜料都要用冷水。(图84)

    今天,塔尔寺以其建筑艺术、宗教文化和“塔尔寺三绝”,吸引着海内外的众多僧众、信徒及游人,是一个著名的游览胜地。

    8.2.6

    雪域高原的明珠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位于西藏拉萨之西的红山,是梵语观音圣地“普陀洛迦”的藏语音译,佛教徒将此宫殿比作圣地普陀山。(图85)

    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中叶。据载,公元641年,唐文成公主进藏与松赞干布成婚后,松赞干布“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在红山大兴土木,营造了999间殿室,连同原来的建筑红楼,共计1000间。由于先后遭雷击、战火,布达拉宫的早期建筑大部分都没有留下来,只剩法王修法洞和观音佛堂两处。

    17世纪,黄教首领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建立噶丹颇章政权,重建布达拉宫作为“王宗”,以号令全区。这次重建历时3年,拆毁了吐蕃王朝时期的古遗址,以法王洞和观音佛堂为中心向东西兴建了白宫。罗桑嘉错作诗称赞道:布达拉宫像三十三天界的帝释宫一样美丽,像鬼神之王的城堡一样庄严。宫顶上金幢的光辉胜过太阳,普照世间,日神含羞,乘黑夜逃往北方。四面梵王观望诸方,想寻找一座宫殿与布达拉宫比短长,结果徒劳无获,只能永远轮回下去。其后,五世达赖喇嘛受清代皇帝册封,获政教合一的首脑地位,从哲蚌寺搬到布达拉宫。从此,布达拉宫不仅是地方政权所在地,而且是西藏佛教最大的活佛驻地,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圣地。17世纪末,桑结嘉措在五世达赖喇嘛圆寂后第八年(公元1690年),建五世达赖灵塔,扩建了红宫。以后不断增修扩建,形成当今规模。

    布达拉宫由红山南麓奠基,依山坡天然形状蜿蜒而上,直至山顶。主楼13层,高117.19米,东西长420米,面积约13万平方米,有房屋近万间,其中宫殿、灵塔、佛殿、经堂、僧舍、平台、庭院等一应俱全。宫内珍藏着大量雕塑、壁画和明清两代的敕书、印鉴、礼品、匾额和佛像、唐卡、经卷、法器、供器、珠宝等珍贵的文物。在布达拉宫的最上层,有五座气势雄伟、金碧辉煌的金顶,覆盖在主要殿堂之上,使布达拉宫显得格外的壮丽。(图86)

    布达拉宫的主体建筑根据墙上粉饰的颜色分为红宫和白宫两部分。红宫的主体是历世达赖的灵塔殿和各类佛堂。所谓灵塔,就是达赖死后,用盐涂抹其尸体使之脱水,再涂香料,干枯后,把尸体放进塔内。红宫内共有五座灵塔殿,每座灵塔都是鎏金铜瓦顶装饰,形制也相同,只是规模大小不一,是布达拉宫内最富丽奢侈的建筑。其中,第一座也是最大的一座是五世达赖的灵塔殿,塔高14.85米,金皮包裹,珠宝镶嵌,仅黄金就用去11万两,宝石15000多颗,其价值超过黄金10倍。整个灵塔金碧辉煌,号称“世界一饰”。此外,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的灵塔也十分华美,以珠玉宝石遍缀塔身,前面还有一座由20万颗珍珠串成的珍珠塔。这是举行佛事活动时,用以祈愿吉祥幸福、赞叹须弥山功德的法器。

    红宫内最高的殿是殊胜三界殿,这是一座十分重要的殿堂,是通过“金瓶掣签”仪式最后法定达赖的地方。由于黄教禁止僧人娶妻生子,达赖的继承人遂采用活佛转世制解决。即在上辈达赖去世时所出生的男孩中找出“转世灵童”作为下辈达赖。在金瓶掣签制度产生之前,达赖的转世灵童由专事降神作法预卜未来的僧人指定,不免出现由达赖、班禅亲族传袭的现象,从而使某个家族隐然执有西藏的政治、宗教权力。为杜绝这个弊端,乾隆制定了金瓶掣签制度。金瓶由乾隆皇帝所赐,披五彩织锦瓶衣,外壁雕以精美花纹,中空,内置五柄如意状象牙签。达赖圆寂后,藏政府便派专人打卦问卜,然后按卜定方向巡访转世灵童。如果访得两个以上的灵童,就要经过金瓶挚签来确认。这种仪式首先要得到皇帝的准旨,然后选择吉日,由班禅率领三大寺(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的僧侣来到布达拉宫的殊胜三界殿。在乾隆的画像前,由清廷驻藏大臣主持,将灵童的名字、生辰年月分别写在签上,用纸包严,由副驻藏大臣贮于金瓶内。驻藏大臣用金箸在瓶中搅动,然后夹出一签与众同观,签上所写者就是新一世的达赖。金瓶掣定的灵童举行坐床的升座仪式(喇嘛教活佛转世仪式)、启用金印后就是法定的达赖喇嘛了。现在,殿内还供有乾隆皇帝画像和汉、藏、蒙、满四种文字的皇帝“万岁”牌位。自七世达赖起,各世达赖每年藏历正月初三凌晨都要到此向皇帝牌位朝拜。

    白宫在红宫的东面,其主要建筑有达赖的寝殿、经堂、僧舍、僧官学校。其中达赖的寝殿位于白宫的最高处,称日光殿。殿分东西两部分,东大殿是白宫内最大的殿,是达赖举行坐床、亲政大典等重大宗教、政治活动的地方。

    布达拉宫是西藏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堡建筑群,充分体现了藏族建筑宏伟稳重的风格,是全国第一批重点保护文物。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