贰 盛唐皇家道场——法门寺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关中塔庙始祖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城北10公里处的法门镇,东距西安市110公里,西距宝鸡市90公里。法门寺西北8公里处的周原,是西周建国前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周秦汉唐时代,它是西通域外、南往巴蜀的必经之地。

    法门寺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根据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碑文记载,早在公元555年,西魏时候在这里任职的岐州牧守拓拔育便在此建立了塔庙,当时叫阿育王寺,僧众有500人,并曾经开塔瞻礼舍利。

    隋代时阿育王寺改称“成实寺”。公元618年春,时任大丞相的李渊率部来到扶风一带视察民情。他来到了成实寺,当时的寺院条件还很恶劣,僧人普贤法师见大丞相亲自体察民情,连忙表奏大丞相,请求朝廷拨款维修寺院。李渊听了之后,立即批准拨款维修寺院,并将成实寺改名为“法门寺”,法门寺因此得名。由于这一次特殊的经历,法门寺从此与唐代皇帝结下了不解之缘。

    大唐盛世,法门寺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由于皇室的尊崇,法门寺逐渐成为唐帝国迎奉、供养佛舍利的中心,在国家宗教生活中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大唐盛世的璀璨辉煌中,闪烁着格外耀眼的光芒。

    盛唐皇家舍利崇拜

    唐代皇室迎送法门寺舍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太宗。贞观五年,岐州刺史张亮到寺礼拜时听到一个传说:“此塔经过三十年要打开一次,如果将佛指舍利展示给大众,就可以让人们萌生向善之心。”他于是上奏朝廷,请求让民众瞻仰佛指舍利。得到许可后,张亮就开启地宫,请出了舍利,还发现了周魏时代所立的两通古碑。一时京城轰动,人们扶老携幼前来瞻拜,每天有数千人之众。这次开启地宫,佛指舍利只是在法门寺中供奉,并没有被迎至宫中供养。但虽然是佛骨初显,却已经盛况空前。《法苑珠林》记载传说,放在高处的舍利,每个人看到的都不一样,有的人看见它如玉石般晶莹,有的人看见它如巨佛立于半空中。但有的人却什么也看不见,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这个人一生中做了许多亏心事,所以才无缘看到佛舍利。

    发现舍利后,唐太宗下令对法门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修建。此后唐王朝便形成了三十年一开法门寺地宫的惯例。唐代的皇帝大臣们都相信,定期迎请佛舍利供养,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富庶、康泰与和平。自从唐太宗开启地宫供养佛舍利后,在唐代的近三百年间,先后有高宗、武后、中宗、肃宗、德宗、宪宗、懿宗和僖宗8位皇帝6次将佛舍利迎进皇宫供养,这是唐代宗教生活的重大盛典。

    显庆四年(659)九月,唐高宗下敕迎奉佛舍利。智琮法师及其他法师们多次入塔,虔诚供养,传说曾听到塔内佛像下有振裂之声。寻声而往,但见五色瑞光流溢,迸发而出。次日早晨,就得到舍利子1粒,形如蚕豆大小,光明鲜洁。众人再仔细用心寻找,又找到了7枚,将它们都恭恭敬敬地放到盘中。其中1粒舍利子,竟然绕着其余的7粒在转动,每一颗舍利子都晶莹剔透,放射出光明。众人大惊,忙将见到的情况火急上奏给高宗,高宗心中暗自惊奇,立即下令赠送绢3000匹,并造与自己同样身高的阿育王像供奉。据载,智琮和法师们又在塔内得到形状如手指骨的舍利,骨长二寸,内孔正方,内外光洁。智琮将小指放入孔内,恰好吻合。从此,京城万人空巷,摩肩接踵,人流接连,逦迤二百余里,往来相庆。高宗按照中国传统的墓葬制度,为舍利造了金棺银椁,共有9重,雕镂精工,穷尽人间之瑰丽。这次迎奉,直到龙朔二年(662)才告一段落,前后共历时近4年,供养规模极其盛大。

    在武则天时期,唐代出现了一个狂热的崇佛高潮。长安四年(704)迎佛骨舍利,是武则天一生中规模最大的佛事活动。此次迎奉直到景龙二年(708)中宗、韦后以发代身还奉舍利才告结束,此次迎奉供养历经武则天、中宗两朝,前后5年,是唐代历次迎奉时间最长的一次。

    此后唐肃宗共迎奉佛舍利两次,这在唐代皇帝中是仅见的。在唐德宗第四次迎奉佛舍利后,唐宪宗又第五次迎奉佛舍利。这次迎奉中发生了著名的“韩愈谏佛”的事件。

    韩愈的《谏迎佛骨表》

    韩愈是中唐时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在他任刑部侍郎时,看到一浪高过一浪的崇佛热潮,担心过度的崇佛会消耗国力,给国家带来祸患,于是他上书皇帝《谏迎佛骨表》,极力反对迎奉佛舍利。在《表》中,韩愈据理力争,说历代君王越崇拜佛教,寿命就会越短,不得天年;并严厉谴责佛教扰乱儒家伦理秩序,斥责佛教徒不劳而获,虚耗国库等。宪宗见《表》大怒,要对他立即处以极刑。幸有大臣显贵劝止,韩愈才捡回了一条命。皇上责令贬为潮州(今属广东)刺史,这在当时是很重的处罚。

    韩愈悲恸不已,行至蓝关(今陕西蓝田境内),写下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此诗倔强骨鲠,仍然认为迎奉佛骨是“弊事”,不肯认错。同时,也充溢着暮年衰飒之气,留恋朝阙,“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一联,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感慨苍凉,是唐诗中传诵久远的名句。关于这两句诗的来源,有一个非常神奇的传说。

    韩愈有位侄孙,叫韩湘子。韩湘子从小狂放不羁,不喜欢读书,只喜欢饮酒,因此常常遭到韩愈的批评,说他胸无大志,不知道读书考取功名。韩湘子在二十岁时干脆一去不返,音信全无,传说他入山学道去了。二十年之后的一天,正是韩愈志得意满过大寿的时候,韩湘子突然来给韩愈祝寿,穿的却是衣衫破旧、邋里邋遢的。韩愈很不满意,说你不好好读书,看你现在的这副模样,能有什么本事!韩湘子一点也不生气,笑嘻嘻地说:“我也没什么本事,就是会变个戏法,让您过生日时高兴高兴!”只见韩湘子手里捏了个诀,口中念念有词,庭院中的牡丹花就在众目睽睽之中很快生长抽叶,最后竟然一团团绽放出红色的花朵来。这时正当隆冬时分,白雪皑皑,根本就不是牡丹花开的季节,更为蹊跷的是,牡丹花的每个花瓣上都清晰地现出“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两句诗来。众人咄咄称奇,但却并不知道这两句诗的意思。这一次,韩愈的上书语气太过直爽,犯了龙颜,现在落到了这般田地。眼前的蓝关,大雪纷飞,铺天盖地,天寒地冻,马儿都裹足不前。韩愈遥望家乡长安,不禁老泪纵横,这时才明白了那两句诗的意思,原来,那是韩湘子在暗中点化自己啊。正寻思间,就听到了有一阵箫声远远传来,循声望去,原来是韩湘子踏雪而来。韩愈万分感慨,将这两句诗补写完整,成为千古名作。

    韩愈的这位侄孙韩湘子,就是传说中的八仙之一。经过这番点化,韩愈对佛教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后来,他在贬所接触到大颠禅师,为自己的心灵找到了慰藉。

    地宫曼荼罗

    咸通十四年春(873),唐懿宗又到法门寺迎请佛舍利,说:“生得见之,死亦无恨!”为了迎请舍利,他置办了大量金玉、锦绣、珠翠等华丽装饰的宝帐、香舆、幡、幢、盖。自京城至法门寺的三百里之间,全部都安排了禁军护卫。仪仗队、乐队、烛火等沸天烛地,绵延数十里。这最后一次迎奉已远非一般法事,而成为了国家大典。这一年,懿宗驾崩。年底,僖宗将佛骨送还法门寺,下令关闭地宫。虽然送回佛舍利的礼仪有些草率,但十二岁的唐僖宗创造了佛教史上的另一个奇迹,他在咸通十四年(873)十二月诏送佛指舍利还法门寺时,将佛骨及京城迎奉时帝后王公等人所赐的金银器、琉璃器、秘色瓷、丝织物、法器、宝函等一并送入地宫供养佛指舍利,并在当时多位著名高僧的指导下,用这些珍宝在法门寺地宫中用曼荼罗(结坛)的形式,按照佛教仪轨,以地宫中室为中心,四枚舍利为主体,建构了一个包罗万象的佛教大千世界,以此象征“八荒来服,四海无波”的护国佑民理想,随后封闭了地宫。这是法门寺佛指舍利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次出现于世。

    唐代的法门寺,被诸帝视为皇家奉佛的总道场,备受尊崇。朝廷不惜巨资,几经扩建,形成了瑰琳宫二十四院,占地百余亩,是古代中国规模最大、等级最高、宗派最多、僧人最众的皇家寺院。法门寺的住持要由皇帝亲自任命。寺内大、小乘并弘,显、密圆融,成为唐代丛林梵刹的典范。

    风雨千年法门寺

    宋代的法门寺虽不可与唐时的繁盛同日而语,但仍承袭了唐代皇家寺院的宏阔气势。根据法门寺出土的文物记载,当时仅是二十四院之一的“浴室院”一天之内就可以容纳一千余人洗浴,其规模之庞大可想而知。宋徽宗曾为法门寺题写“皇帝佛国”寺额。

    金元之际,法门寺仍是关中名刹。法门寺出土的金代碑文有法门寺僧人抄写大藏经5000卷及天王院香雪堂僧人颂经、煮茶的记载。金代人也镌刻诗碑,盛赞寺塔,有“三级风檐压鲁地,九盘轮相壮秦川”之语,这正是其形象的真实写照。

    明清以后,法门寺逐渐走向衰落,已无昔日繁荣景象。明隆庆二年(1568)八月十四日深夜,周原发生大地震,法门寺四级木制回廊式释迦牟尼真身宝塔轰然崩塌。此事上报朝廷,如石沉大海。真身宝塔是万千佛子心中的圣地,也是法门寺命脉之所系。一旦崩塌,天下僧人居士皆惶惶不安,恢复真身宝塔的呼声日渐高涨。

    在恢复真身宝塔的过程中,最为著名的是“西蜀大州居士”,他以恢复真身宝塔为己任,竟不惜自残行乞,用很长的铁链锁在肩筋上,拖着它四处化缘,并以诗言志:

    法门寺,成住坏,空中忽起痴僧债。

    百尺铁锁挂肩筋,欲与如来增气概。

    增气概,尔毋苦,好待当年许玄度。

    这首诗读起来让人油然而生起悲壮之情。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由于他的感人事迹,隆庆六年(1572),扶风县令将此诗刻石,镶于法门寺正殿西墙,以表彰这位重建法门寺塔的义士。

    明神宗万历七年(1579),当地百姓集资重建法门寺塔,历时30年建成了八棱形十三级砖塔。

    清代对法门寺时有修葺,但规模不大。民国时期,法门寺更见凋敝。民国二十八年(1939),在爱国志士朱子桥先生的主持下,完成了自晚明以来最大规模的法门寺维修工程。

    朱子桥是著名将军、大慈善家。民国二十八年来陕西赈灾,见法门寺寺宇残破,寺塔倾斜,遂以工代赈,维修寺塔。传说1938年春季的某一天,朱子桥倡议的法门寺塔修复工程正加紧进行,当几个民夫清理完塔下浮土继续下挖时,突然发现了地宫顶盖,民夫们打开顶盖,阴风扑面而出,烛火“忽”地熄灭,乌黑阴森的地宫中突然蹿出4条青蛇,有鸡蛋般粗细,一丈余长,三角形蛇头,长着怪眼,射出逼人的光。众人见了,魂飞魄散,落荒而逃。朱子桥闻讯赶来,既惊且忧,鉴于当时战火纷飞、兵荒马乱、大敌当前的严峻形势,他当机立断,做出了流芳百世的明智抉择。他火急召来众人,含而不露地讲明了抗日的形势,晓以大义,面色凝重地说:“当前国难当头,民族危难,而我们刚才看到的地宫埋有大量珍宝,如果把秘密传出去,便有可能落入日寇或土匪、汉奸、强盗之手。如果那样,我们就会成为民族的罪人,历史的罪人!”于是众人一同盟誓,法门寺的奇珍异宝在风雨飘摇中安然地得以保全。

    “文革”期间,法门寺又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大事。1966年,“文革”的劫难降临到华夏文明发祥地的古周原。一天,几辆军绿色的解放牌大卡车载着一批稚气未脱的学生娃,冲入法门寺“破四旧”。他们毁殿堂,烧佛经,砸佛像,揪斗僧人,并找来锨、锹,开始挖塔基。这可急坏了住持良卿法师,他心中明白塔基下到底埋藏着什么。红卫兵轮番上阵,很快挖出了一个深坑,眼看就要挖开地宫,法门珍宝将被发现,后果不堪设想。在这千均一发的紧要关头,良卿法师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这位平时沉默少语、温文和善的老法师,不知何时搬来一堆柴禾,在柴禾上浇满了煤油,并毅然决然地点着了柴禾!众人一看,但见身披红色袈裟的良卿法师,端端正正地坐在大火中,就像熊熊烈火中绽放的一朵圣洁的红莲!红卫兵哪里见过这种阵势,惊呼出了人命案了!于是一哄而散。

    烈火吞噬着老法师的身躯。浓烟滚滚,天地悲泣。由于良卿法师以身护法,法门寺地宫又一次逃过了厄难。

    这是法门寺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日子,时间是1966年7月12日。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