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公认的佛教最早传入中国的时间是公元前2年,即汉哀帝元寿元年。这一年,来自中亚大月氏国的使者伊存,在长安向汉朝的博士弟子景卢传授了《浮屠经》。然而真实丰满的历史事实,绝不会局限于可供考证的贫乏文字资料中,历史遗珍与种种传说向我们昭示着,在更早的时候,佛教界的最高圣物佛舍利,就已经承载着阿育王弘扬佛法的希望来到了陕西。
觉悟者释迦牟尼
佛教源自印度,创始人是3000年前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乔达摩·悉达多。悉达多太子出于对众生生老病死痛苦的悲悯,主动放弃了太子之位,发愿要找出一条解脱之路。经过多年刻苦的修行,悉达多在菩提树下打坐七天七夜,于黎明时分,看到了天上一颗光明四射的星星,突然之间,大彻大悟,说:“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证得。”——太奇妙了,每个人都具有佛的智慧、佛的德行、佛的相状,但为什么没有成佛,而是芸芸众生、凡夫俗子呢?这是因为他们有了妄想、执著,有了太多的贪婪欲望的缘故啊!当悉达多太子感悟出了这样的道理后,就成为大彻大悟的觉者,从此之后,他走上了一条追求真理、弘扬真理的道路,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一生讲经说法49年,将佛法的甘露遍洒人间。悉达多因此被称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信仰和精神追求层面,佛教为中国人提供了除了本土儒、道文化之外的又一条人生解脱的智慧之道;在文化层面,佛教对中国的政治、思想、文学、语言、艺术、武术、医学等等方面都有重大的影响。从佛教自身发展来看,佛教在印度诞生,却在中国遍地播种、发扬光大,形成了八大宗派,盛传至今,佛教文化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人的内心世界里,外来文明中只有圣人释迦牟尼是可以和中国的孔子、老子平起平坐的。对于中国的广大佛教信徒来说,释迦牟尼佛的地位更是“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间亦无比”。这种对释迦牟尼佛的崇拜,也可以从对佛舍利的尊崇供奉中体现出来。
舍利又称佛骨、佛舍利,是古印度梵语的音译,意译“坚固子”,即坚固的东西,它通常是指佛陀或高僧荼毗(火化)时的遗骸。佛陀的舍利通常有法身舍利和生身舍利。法身舍利象征着佛陀的精神,是超越具体形象的;生身舍利,通常根据颜色,可分为白色的骨舍利、黑色的发舍利和红色的肉舍利。
佛教界对舍利的极其崇敬,是出于对释迦牟尼的缅怀和感恩,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能引起佛教徒深切的宗教情感,更何况亲身参拜供养佛陀真身舍利的机会是千年罕遇的。此外,佛教认为供养舍利能得到无量无边的福报。古今中外的佛教徒都争相供养舍利,期望能为自己增加福慧。在佛教徒的心目中,佛的舍利神圣而神秘,能发出五色光芒,具有无边的法力。《高僧传》关于孙权的传说故事中讲到,吴主孙权原来不信佛教,后来因为康僧会大师的虔诚祈请,竟然得到了舍利,放出五色奇光。孙权让大力士用铁锤击打,毫发无损,孙权于是大为叹服,从此便对佛教虔敬有加。
佛经中说释迦牟尼涅槃后,佛的舍利被分成八份,由古印度境内八个小国各自起塔供养。约一百年以后,古印度的阿育王为了弘扬佛法,便搜集佛遗存的舍利,在世界各地建造八万四千座宝塔供养。由此开始,佛舍利的崇拜走出了南亚地区,在整个世界流传开来,影响至今。
阿育王的故事
阿育王,意为“无忧王”,是古代印度的孔雀帝国的第三代国王。孔雀帝国是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阿育王前半生骄奢逸乐,凶暴至极,滥杀群臣,残害手足,极其残忍暴虐,被称为“黑阿育王”。他发动了一系列统一南亚次大陆的战争,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公元前261年远征孟加拉沿海的羯陵伽国的战争。这次战争使孔雀王朝基本完成了统一印度的事业,但也造成了10万人被杀、15万人被掳走的人间惨剧。这一战是阿育王一生的转折点,也是印度历史的转折点。然而取得胜利的阿育王,却被伏尸成山、血流成河的人寰惨象所震撼,深感痛悔,从小埋藏在他心中的佛性,终于被侧隐之心所唤醒。他和佛教高僧优波毯多次长谈之后,终于受到了感召,决心皈依佛门。
阿育王宣布他从此之后,将不再主动发动战争,即使不得已的战争也将尽量减少伤亡。他宣布佛教为国教,将他的诏令和佛教的格言刻在崖壁和石柱上,成为著名的阿育王摩崖法敕和阿育王石柱法敕。他倡导的佛教思想有:对人要仁爱慈悲,孝敬父母、善待亲友,即使是动物也要关爱它们的生命,因为它们也是“众生”的一部分;要多做有益于公众的好事。这些内容体现了佛教的精神。皈依佛教后的阿育王性情大变,成为了一位博爱仁慈的君主,于是他转而被人民称为“白阿育王”。
为了振兴佛教,阿育王从全国遴选出精通佛教戒律的高僧千余人,聚集在古印度的华氏城,举行了佛教历史上的第三次经典结集。结集完成之后,阿育王又从参加结集的高僧中精选了十几位年富力强、学有所成的僧人,分成9批,分别派往四方传播佛教,足迹遍及欧亚大陆,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向外传教的同时,阿育王在世界各地广建佛塔,他相信佛舍利所在之处佛法就一定会兴盛发达。传说阿育王取得8座佛塔的佛舍利后回到华氏城,命人制造了八万四千枚金箧,每个金箧都用各种珍宝装饰起来,一个宝箧中放置一枚舍利。另外又令人制造了八万四千只宝瓮、八万四千个宝盖和八万四千匹彩绸。每只宝瓮装一枚宝箧,再用彩绸包裹起来,然后组成一支庞大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将舍利分送到世界各地建塔供养。
传说阿育王建造八万四千座塔是在同一时间开始的,在古代交通与资讯极不发达的情况下,如何做到各地同时动工是个天大的难题。传说是一位名叫耶舍的神通广大的阿罗汉解决了这一问题,耶舍答应将运用自己的神力用手来遮挡住太阳。当各地发现太阳被遮挡住的时候,就同时举行了开工大典。根据西方学者的推测,阿育王这次大规模的建塔活动,很可能是在一位精于天文的佛教徒预测到的某一次日食时同时开工建造的。阿育王建造的这些塔,后世称为阿育王塔。中国僧人法显、玄奘等人在印度旅行时,就曾看到许多阿育王塔,并在他们的游记中作了详细的描述。
按照中国古代的记载,法门寺的佛指舍利来源于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的那次大规模的舍利分送各国供奉。史料中说阿育王派遣僧人室利防等到秦国送来佛教经像,被秦始皇驱逐,佛指舍利极有可能就是由他们传入的。不同的古籍中记载中国的阿育王塔有五处、十九处、十七处等说法,但是无论哪一种记载都提到了法门寺的舍利和塔。在民间,法门寺最早被称为“圣冢”,所谓“冢”是高高隆起的土包、土丘,可见最早埋藏佛指舍利的只是一个平地上的大土堆,而不是塔。这种圣冢同北魏以后中国佛塔的样式完全不同,但与古代印度阿育王建造的佛塔形状却基本一致。法门寺圣冢的位置正好处于秦朝早期政治中心的附近和秦朝与西部交通大动脉上,所以佛教界和很多学者认为,法门寺佛舍利塔就是在这个时候,由阿育王派遣的传教者建立起来的,只是因为秦始皇实行文化专制政策,致使供奉舍利的圣冢默默无闻。
知识链接
供养:供给和资养,指佛教徒以饮食、衣服等供给佛、法、僧三宝以及父母、师长、亡者等。佛教认为这样做有很大的福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