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 地宫珍宝,辉耀中外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地宫重现人间

    1976年,乌云散尽见青天,法门寺也从困厄中解脱出来,走上了复兴之路。1979年,陕西省政府拨款修葺了大雄宝殿和铜佛殿。1980年,澄观法师任法门寺住持。自此之后,法门寺佛事渐多,香火渐盛。然而自从唐代咸通十四年(873)地宫关闭以后,佛指舍利千年间一直暗藏于地下。

    1981年8月4日,法门寺真身宝塔被雷电横空竖劈,由于塔身屡经地震和雨水的浸泡,塔顶部分被一分为二。其中的一半轰然倒下,响声如雷,震撼方圆数里;残余的半边寺塔微微弯斜,顽强而兀傲地矗立在茫茫周原。一波才动万波随。法门寺塔坍倒之后,东南亚和世界各地的佛教团体、高僧大德、善信居士,纷纷致电表示关切,并希望政府部门能重修宝塔,使千年古刹重放异彩。如此强烈的反响,大大提高了法门寺在国际上的知名度。重修法门寺塔,已不仅仅是单纯地恢复一处景观,而是关乎政府部门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声誉。在各方善缘的促成下,1986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决定重新修复法门寺明代真身宝塔。

    1987年5月5日,考古人员清理地基时,在不经意间移开了一块方形石板,谁也没有想到,这块石板,竟然就是咸通十五年(874)封闭的唐代地宫的天窗!一柱手电筒的光束划破了沉睡千年的黑暗,而回报这柱光束的是深埋了千余年的金碧辉煌。

    神秘幽隐的地宫之门缓缓打开,扑面而来的是盛唐时代的佛教气息。人们屏住呼吸,为一件又一件珍宝所震慑,其中最为世人所瞩目的就是佛指舍利!

    佛指舍利大事因缘

    佛指舍利共有四枚,分别被盛放在金、银、玉等制成的宝函和棺椁之中。其中的一枚被盛放在唐懿宗赐赠的宝函之中。宝函的最外层是一个檀香木函,里面套装着三个银宝函、两个金宝函、一个玉石宝函和一座单檐四门纯金塔。层层相套的宝函,外面均用银锁锁上,并用丝带或绢袱包裹,宝函和金塔,做工精细,造型优美,精雕细琢,美不胜收,为世所罕见。这八重宝函是世界上发现的制作最精美、层数最多、等级最高的舍利宝函。

    根据发现的时间顺序,考古专家将地宫内发现的4枚佛指舍利依次命名为特一号、特二号、特三号、特四号佛指舍利。经鉴定,特三号舍利是有文献记载和碑文证实的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又称灵骨,后来赴泰国、中国台湾和香港、韩国供奉的即是此枚),特一、特二、特四号舍利为影骨舍利,即灵骨的复制品。虽然是复制品,但国家权威机构认定它们与灵骨具有同等重要的文物价值。这四枚佛指舍利重现于世,不仅是世界佛教界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大盛事。

    尤其不可思议的是,佛指舍利被发现的1987年5月5日,恰恰是农历四月初八。而农历四月初八,正是释迦牟尼佛诞生的日子。在佛诞日的凌晨两点,佛指舍利重现于世,这实在是一个极其殊胜的大事因缘。日本的思想家池田大作说:“如果有来生,我愿意投生到中国,因为那里有大乘根器。”佛教传入中国,在中华大地生根开花结果;佛指舍利在深埋了千年之后再一次焕显于世,福佑中华。凡此,都显示了佛教与中国的深厚缘分,显示了中国人的思想中有帮助他人、奉献社会的大乘根器!

    佛教界千百年来梦中也难以一睹的释迦牟尼真身佛指舍利、大唐帝国晚期完成的佛教密宗曼荼罗世界以及数千件唐代皇室供奉佛陀的绝代珍宝终于面世。

    地宫绝代珍品

    除了佛指舍利,地宫还出土了大量价值极高的文物珍品,令人拍案称奇。

    121件唐代宫廷金银器供养器物,富丽堂皇,工艺卓绝。其中长1.96米的双轮十二环大锡杖,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制作最精美的佛教法器;鎏金、珍珠、璎珞、装银的捧真身菩萨,是唐懿宗为供养佛指舍利而敬造的,公元873年,此尊菩萨与佛指舍利一并被请入地宫永久供养。其艺术造型之奇特瑰美,令所有的观者为之惊叹。

    14件失传千年、只是存在于传说之中的秘色瓷,釉色细润,光可鉴人,揭开了中国陶瓷史的重重迷雾。

    700多件唐代丝织品(包括女皇武则天的绣裙在内),层层叠叠,璀璨夺目,几乎囊括了大唐时代所有的丝绸品类和丝织工艺,是唐代丝绸的宝库。

    与此同时,法门寺地宫还出土了等级最高、配套最为完整的宫廷茶具,件件皆为稀世奇珍,像茶罗、茶碾、调达子、金龟,形象而生动地展现了佛教与茶道的密切联系,展现了大唐社会生活富庶、雍容、浪漫、雅致的一个层面。

    法门寺地宫出土文物的数量之多、品类之繁、质量之高、保存之完好,在中国考古史上是罕见的。它们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唐代等级最高,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极高的珍贵文物。

    世界佛教的盛事

    当法门寺地宫重现于世的喜讯传来,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刚刚结束对泰国的访问,他不顾旅途劳顿,便匆匆赶到法门寺来赡拜佛指舍利,这位八十高龄的佛教界泰斗连连点头赞叹:“伟大!伟大!真是伟大的发现!”当晚乘兴挥毫,赋长诗一首,题曰《扶风法门寺佛指舍利出土赞歌》,诗中说:

    从地涌出多宝龛,照古腾今无与并。

    ……

    玉棺启见佛指骨,曾使唐皇泪盈目。

    想见当年丈六身,一弹三界群魔伏!

    凝视莹莹润有光,不同凡质千年藏。

    影骨非一亦非异,了如一月映三江。

    金银琉璃众宝器,精微工巧辉煌极。

    金缕袈裟待展开,天衣遍覆无边际。

    他在新闻发布会上兴奋地宣布:“这是继秦始皇兵马俑之后的又一次重大发现!”在不久之后举行的瞻拜法会上还说:“《妙法莲华经》上说,佛以一大因缘,故出现于世。佛指舍利自唐朝安奉在法门寺塔地宫,历时1113年之后才又出现于世,这也有着‘一大因缘’。它象征着佛陀慈悲之光重新生起。随着舍利同时出现的大量唐代文物,展示出亚洲古代文化、古代智慧的灿烂光辉!”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也专程从北京赶到法门寺,兴致勃勃地参观发掘现场,观看了地宫及珍藏的宝物,随后在《光明日报》发表了《法门寺》一文,文章以充满兴奋的心情写道:

    “打开地宫,一方面似乎是出人意料,另一方面又似乎是意料之内。在这里发现了大量异常珍贵的古代遗物,遗物真可以说是丰富多彩,琳琅满目,其中有金银器皿、玻璃器皿、茶碾子、丝织品。据说,地宫初启时,一千多年以前的金器,金光闪闪,光彩夺目,参加发掘的人为之吃惊,为之振奋,最引人注目的是秘色瓷,实物还从来没有看到过。另外根据刻在石碑上的账簿,丝织品中有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武则天的裙子。因为丝织品都粘在一起,还没有能打开看看,这一条简直是充满了神秘色彩的裙子究竟是什么样子。

    但是,真正引起轰动的还是如来佛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

    我不是佛教信徒,不想去探索考证。但是,这个指骨舍利在十三层宝塔下面已经埋藏了一千多年,只是它这一把子年纪不就能让我们肃然起敬吗?何况它还同中国历史上和文学史上的一段公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呢!唐朝大文学家韩愈有一篇著名的文章《谏迎佛骨表》,千百年来,读过这篇文章的人恐怕有千百万万。我自己年幼时也曾读过,至今尚能背诵。但是,我从来没有想到,唐宪宗‘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的佛骨竟然还存在于宇宙间,而且现在就在我们眼前,我原以为是神话的东西就保存在我们现在来看的地宫里,虚无缥缈的神话一下子变为现实,它将在全世界引起多么大的轰动,目前还无法预料。这一阵‘佛骨旋风’会以雷霆万钧之力扫过佛教世界,这一点是肯定无疑的了!”

    法门寺开放以来,有数千万人前来法门寺瞻拜佛指舍利,其中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多国元首及驻华使节,至于佛教团体、佛门领袖前来瞻仰礼拜,更是不胜枚举。为了满足一些国家和地区佛教信仰者的宗教感情,增进佛教界的深度交流,佛指舍利还相继被迎请至泰国、韩国和我国的台湾、香港地区瞻礼、供奉。

    应泰国国王、僧王的邀请,经中央政府批准,法门寺佛指舍利于1994年11月至次年2月前往曼谷供奉瞻礼85天,泰国在佛城举行了庄严的皇家迎请仪式,并举行了极其隆重的参拜仪式。泰国僧王率领众僧齐颂佛经,王室成员、军政要员、佛教界人士和知名人士等上万人参拜,约220万泰国民众顶礼膜拜,虔诚瞻礼;

    应台湾佛教界的请求,经中央人民政府特别批准,2002年2月23日至3月31日,法门寺佛指舍利赴台湾供奉37天。舍利在台湾时,盛况空前,犹如当年唐王朝迎送佛指舍利盛大场景的再现,先后前来瞻礼朝拜佛指舍利的民众有400万人次,占台湾总人口的五分之一;

    应香港特别行政区和佛教界的请求,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佛指舍利于2004年5月25日至6月5日赴香港供奉瞻礼。在此期间,前来瞻礼的人如潮水般涌来,香港社会呈现一派祥和的气氛。这次供奉瞻礼,满足了香港民众瞻礼佛指舍利的迫切心愿,促进了内地和香港的文化交流。

    应韩国佛教界和政府的邀请,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2006年11月11日至12月20日佛指舍利被迎请到韩国,分别在韩国首都首尔和釜山市供奉。佛指舍利在韩国供奉期间,从韩国佛教界的高僧大德、政府高官,到普通民众,先后有百余万人怀着虔诚之心,顶礼膜拜。佛指舍利前往釜山市供奉时,欢迎的人群身着节日盛装,冒着刺骨寒风,载歌载舞,紧随在运送佛指舍利的彩车之后,场面蔚为大观,极其感人……

    佛指舍利盛世重辉,是中国乃至整个世界佛教界的大事、盛事,佛指舍利为净化世道人心、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佛指舍利正和日益繁荣强大的祖国一起,走向世界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广阔平台,作为和平吉祥的象征,正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士的敬仰与崇拜。

    知识链接

    因缘:“因”指引生结果的直接内在原因,“缘”指由外来相助的间接原因。佛教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随着因缘的聚散而不断生灭,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

    大乘根器:根器指众生的资质、秉赋或学修佛法的天分。根器可分多种,适合修行大乘佛法的称为大乘根器。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