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恩寺塔名传千古
大雁塔位于慈恩寺内,名闻遐迩,成了古都西安的标志性建筑。西安市市徽中央绘制的便是这座气势恢宏、古朴雄伟的唐代著名古塔。
唐代永徽三年(652)三月,玄奘大师想在大慈恩寺南面造一座高30丈的石塔,主要是用来安置、保存从西域请回来的佛经和佛像,以避免年久散失和遭遇火灾。高宗闻讯后,立即予以批准,并下令一切费用均由朝廷支付。在各方的努力下,建塔工程圆满完成。建成后的大雁塔,方形塔基,面宽各140尺;塔形仿印度形制,总高180尺。在建塔过程中,玄奘亲自负土运砖,以表诚愿。
大雁塔建成之后,成为唐代各阶层人士瞻礼佛法、登临览胜的绝佳去处。唐代许多著名诗人登临大雁塔,留下了传诵千古的佳句,如杜甫的“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章八元的“却怪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空中”等等。在这些诗中,最出名的要数盛唐诗人岑参的《与高適、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诗中气势磅礴的描写与富于哲理的感叹,常常在人们登塔时引起强烈的共鸣。
大雁塔在历史上经历过两次大的改建。今天所见到的大雁塔和当初刚修的大雁塔相比,外形和内部的结构上都有较大的差异。最初的大雁塔形状和结构带有浓郁的西域风格,主体为五层,砖表土心,有相轮、露盘。整座塔呈三角形状,像埃及的金字塔。五十多年后,风雨侵蚀严重,砖缝开裂。武则天与王公们施舍钱帛,将它改建为中国式的佛塔,比原来的更高,是十层的楼阁式的佛塔,正像章八元《题慈恩寺塔》中所描述的那样:“十层突兀在虚空,四十门开面面风。”在这之后的若干年,又因为兵火之灾,上面的三层受到了毁坏。于是人们在七层的位置收顶攒尖,在塔体的外面又包砌了一层砖,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见大雁塔的形状。
关于大雁塔名字的来源有很多传说。《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了一则印度传说。佛教当初在印度时,大乘和小乘并存,大乘吃素,小乘吃荤。一天,在一个小乘宗派的佛寺中,做饭的僧人因为没有找到肉给方丈吃,仰天长叹。正巧天上飞过一群大雁,这个和尚就想:“如果有只大雁给方丈吃就好了。”正在想着的时候,真的有一只大雁从空中摔落到地上。这个僧人很吃惊,赶紧禀报方丈。方丈惊奇地说:“这不是雁,是菩萨显圣,舍身布施,为了成全别人,牺牲了自己!”寺中的僧人们深受感动,从此不再吃肉,皈心大乘。为了纪念这只菩萨化身的大雁,众人在大雁摔落的地方建造了一座五层的佛塔,名字就叫雁塔。这种塔的形制流传到中国后,也叫做雁塔。实际上,正式用“雁塔”称呼慈恩寺塔是唐代以后的事情。后来长安荐福寺内又修建了一座较小的雁塔,为了区别这两者,人们就把慈恩寺塔叫做大雁塔,把荐福寺塔叫做小雁塔,这两个称呼一直流传至今。
雁塔题名
早在唐中宗神龙年间,“雁塔题名”就已形成风俗。凡是新科进士及第,先要一起在曲江、杏园游宴,然后登临大雁塔,并题名塔壁作为留念。据说这种风俗起初出现于唐中宗神龙年间,进士张莒游慈恩寺,一时兴之所至,将名字题在大雁塔壁。其他进士从此纷纷仿效,进而被皇家推崇,演绎为“雁塔题名”。
“曲江宴饮”和“雁塔题名”成为当时士子炫耀功名的莫大荣光。他们先是在曲江池杏园大摆宴席,到了酒过三巡、小醉微醺的时候,新科进士们便纷纷起身前往近在咫尺的大雁塔,乘着酒兴,完成题名的壮举,堪称人生一大快事。这些新科进士们呼朋唤友来到大雁塔下,将他们的姓名、籍贯和及第时间用墨笔题在塔壁上,以后如果有人晋升为卿相,还要把姓名改为朱笔书写。雁塔题名时,文人们即兴挥洒,留下的诗句中也不乏风情摇曳之作。
当年27岁的白居易考中进士,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孟郊46岁考中进士,写下了“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诗句;刘沧更是豪迈地写下了“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紫豪粉壁题仙籍,柳色箫声拂玉楼”,把雁塔题名与登仙相提并论,可见他们春风得意的心情。当年杜甫、颜真卿、薛涛、李商隐这些文化名人在雁塔题名的拓本还被保存了下来。到了后来,大雁塔已形成“塔院小屋四壁,皆是卿相题名”的情景,可惜北宋神宗年间一场大火,毁掉了这些珍贵的题壁。
今日雁塔
现在的大雁塔位于寺院的中部,形成了前寺中塔后院的格局。塔为楼阁式方形砖塔,由塔座、塔身、塔顶组成。经历代修葺,塔基高约4.2米,南北约40.8米,东西约45.9米,平面呈方形,由地平至塔顶总高64.1米。塔身作四角锥体,各层的柱枋、斗拱、栏额均为青砖仿木结构,磨砖对缝砌成。每层的四面都用砖券拱门洞,可凭栏远眺。大雁塔的底层,四面皆有石门。石门门楣上有线条遒劲的唐代阴线雕刻佛像。特别是西门楣的《阿弥陀佛说法图》最为精妙,是研究唐代建筑、绘画、雕刻艺术的重要资料,被中国建筑史选为范本。塔南门西侧的砖龛内,镶嵌有唐太宗李世民撰《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南门东侧的砖龛内,有唐高宗李治撰《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这两块碑文都是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书写,是唐代碑刻中的精品。在碑冠下部,刻有佛、菩萨、四天王像。碑底刻有天人乐舞图。碑的左右刻有蔓草花纹,雕工极为精细。两碑的行文,采用西侧碑文从右向左读,而东侧的碑文自左向右读。这种对称合一体的格式,在唐碑中不多见,可谓别具一格。
如今,围绕着大雁塔和大慈恩寺,已经建设成了一系列富有佛教文化和陕西人文色彩的文化景区,成为西安市最著名的文化、休闲、旅游中心。大雁塔北广场由水景喷泉、文化广场、园林景观、文化长廊和旅游商贸设施组成,主要的景观是音乐喷泉。大雁塔南广场建于大慈恩寺前,最引人瞩目的是一尊全国最大的唐玄奘青铜全身雕像。玄奘形象伟岸高大,手执锡杖、负笈前行,表情睿智而坚毅,体现了其为求佛教经典而义无反顾的精神风貌。
分别位于大慈恩寺东西两侧的东、西步行街,通过“百姓祝寿”“皮影大戏”“悬壶济世”“街头胡乐”“角力争雄”等一系列雕塑小品,把唐朝百姓的市井生活描绘得活灵活现,这些雕塑小品人物细腻逼真,反映出唐朝民众真实的生活场景,体现了盛唐时代社会的繁荣、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