贰 终南深处佛寺多

作者:出处:
分享到:

 
    终南山中佛寺众多。古诗说“一片白云遮不住,满山红叶尽为僧”,就是极为恰当的写照。

    终南山佛教的历史由来已久。秦岭北麓户县境内的白马招觉院,是终南山历史最为悠久的佛寺。佛教从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传入长安之后不久,终南山就开始建立弘教据点,这就是户县境内的罗汉寺。该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初年(58~61),初名白马招觉院,相传是摄摩腾、竺法兰到中国后在这里传教的地方,它的建造时间比我国公认的第一座佛教寺院河南洛阳白马寺还要早。白马寺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在这个意义上,白马招觉院是终南山的始祖级的佛寺。

    终南山由若干小的山峰和山谷(峪)组成,主要有王顺山、嘉午台、南五台、沣峪等,它们都是佛寺云集的胜地。

    王顺山

    终南山东段的王顺山,也叫玉山,位于蓝田县城南20公里的蓝桥乡,它南依秦岭,北临灞河,蓝水环绕,山清水秀,景色迷人。唐代诗人杜甫作诗赞美玉山:“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主要有悟真寺和水陆庵。悟真寺在悟真峪西边的山崖上,建于隋文帝开元年初(581~589),为名僧慧超所建。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这里连游五昼夜,不忍离去,写下了130句的长篇诗章。据记载,唐至明清,寺内彩绘泥塑均完整无损,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水陆庵在山下,三面环水,形似孤岛。水陆庵以明代数千尊彩色泥塑而著名。

    终南山东段的蓝田县境内,山中除悟真寺外,还有玉泉寺,因山有润玉、下有流泉而名;还有空寂寺、清原寺、丰盈寺、玉山寺、汤兴寺、红门寺等30余座。临潼县境内的佛寺主要有石瓮寺、庆山寺等。

    嘉五台

    嘉五台,又名嘉午台,位于西安城东南30余公里处长安引镇小峪、大峪之间。这里层峦叠嶂,岩石怪异,山体险峻,人称“小华山”。嘉午台由东西南北中五座山峰组成,它的中心最高点是岱顶,形状奇伟壮观:由东山底看,它像一只猛虎,正欲扑向秦岭;由西面看,它像一条巨龙,似在白云中腾空而起;由北面看,巍然屹立,高插云霄,形势险恶,峰峻景胜,大有华山气势。站在峰高千仞之巅,俯视天府关中,真是“上逼诸天红日近,下观渭水绕长安”。

    嘉午台,从大的轮廓到局部小景,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都给人以雄伟、险峻、神奇之感。远在唐贞观元年(627)前,就成为长安城佛教圣地。

    由山下的新贯寺开始上山,经过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登云梯、石阶、盘道等,可登上最高峰兴庆寺。沿路两侧建有寺、殿、堂、庙院等60余处,历史上曾有寺庙21座,现存7座。佛学泰斗虚云法师、印光法师,都曾经在这里的茅蓬住过。岱顶孤峰高耸入云,壁立千仞,薄雾之时俯瞰秦川,茫茫一片如大海;大小不一的村镇,就像大海中的大小舟船;纵横的河流、公路,好像飘在白云间的彩带,此时此刻,真令人心旷神怡,如入仙境。高鹤年居士在《名山游访记》一书中,记述了1903年他在嘉午台隐居时的感受:山势壁峭,上摩穹霄,下临绝涧。耳不闻鸡犬之声,目不睹尘俗之境,独居茅蓬,清静异常。

    南五台

    南五台位于西安南约30公里,是终南山的支脉。南五台古称太乙山,是我国佛教圣地之一。南五台山形峻峭,层峦重叠,森林茂密,风景秀丽。山上原有寺庙数百座,历经战乱,大都荒废,现存有观音寺、五佛殿、圆光寺、西林寺、圣寿寺及塔等。圣寿寺塔建于隋代,方形七层,高23米。据传,大雁塔曾仿此塔而建,为西安现存最早的佛塔。

    关于南五台的得名,一直有多种说法:一是因为它位于终南山中,故名南五台;二是因为它位于山西五台山以南,故名南五台;三是因山上有大台(观音台或圆光寺)、文殊、清凉、灵应、舍身五个小台,也是五个小山峰,称为南五台;四是因其位于陕西耀县(今铜川耀州区)五台山(药王山)以南,故名南五台。

    南五台自然风景颇佳,从山下看5座山峰如笔架排列,一览无余,近在咫尺。真的要想走进它时,又有山重水复,峰回路转,险峰秀岩,目不暇接之感。其中的大台位置最高,四面悬崖峭壁,庙宇凌空而起。舍身、文殊、灵应三台,也都建在四面壁立的尖峭孤峰之上,山势险峻。

    南五台原有庙宇70余座,现存著名的有弥陀寺、圣寿寺、送灯台、紫竹林、兜率台、观音台、文殊台、清凉台、灵应台、现身台、西林寺等。

    弥陀寺

    弥陀寺是南五台景区山下一座较大寺院。两侧青山环抱,山坡柏树青翠。据传该寺创建于隋朝,是南五台较完整的佛寺之一。

    圣寿寺

    圣寿寺,位于南五台塔寺沟内,原建于隋仁寿年间。寺内有隋时建造的七级正方形楼阁式砖塔,相传大慈恩寺塔就是参照了它的样式而建成的。该寺历来为名僧云集之地,仅近代就有来果、虚云、印光、定慧等法师在此寺院住持或来过此寺院。寺中有印光法师影堂石塔一座。

    送灯台

    送灯台,位于南五台西北方向的塔寺沟顶,孤峰耸立于南五台西北方向。传说送灯台有夕照送灯奇观,夕阳西下,山底冉冉升起橘红色圣灯数盏,飘飘悠悠由西向东而来,升至送灯台顶。相传此景来源于观音菩萨降伏毒龙后,要回天宫,诸佛挑灯为观音菩萨照路送行,至送灯台,巧遇八仙。八仙称赞观音降伏毒龙的功绩,用神奇法力在送灯台上空留下了一个个红色光球,来为观音照路。

    紫竹林

    紫竹林位于终南山南五台峻拔秀峭的岩壁间,背靠五台主峰观音台,为南五台最具规模的寺院之一。《华严经》中说观世音菩萨住在普陀洛伽山,简称为普陀。日本临济宗名僧慧锷曾多次入唐。有一次他从南五台山请观音像归日本,途经普陀山,为大风所阻,他祈请观音,得到了不肯去日本、愿留在中国的灵示,就在普陀山潮音洞前的紫竹林建了“不肯去观音院”。由于这个缘由,著名佛山佛寺,多用紫竹林来命名,南五台的紫竹林也是如此。紫竹林因地依势分上下两院,上院由灵光殿和塔院组成,下院正中为圆通宝殿,内奉观音大士端坐紫金莲台,慈眼普视苍生,炉内清香如缕,袅袅不绝。

    兜率台

    兜率台在观音台西,得名于佛教“兜率天”的典故。原有佛殿一座,塑有罕见的一尊弥勒佛站立像,据说如此站立的弥勒佛像全国只有两尊,另一尊在河北正定县隆兴寺。

    观音台

    从山下遥望南五台,有一笔架状的山峦,就是观音台。观音台也称为大台、大顶。大台圆光寺初建于隋仁寿年间,在此之前称为观音寺,寺内供奉观世音菩萨。至宋太平兴国三年夏,因观音菩萨前后六次显现圆光、五色祥云,故改名为“圆光寺”。圆光寺名僧荟萃,大师辈出。道安、善导、印光、来果、虚云等名僧都曾来过此寺。

    文殊台

    从观音台沿一崎岖小径东北行,步石阶蜿蜒而上,第一个山峰,即文殊台。东西两面为悬崖绝壁。其名文殊台是与此供奉文殊菩萨有关。

    清凉台

    清凉台,位于文殊台与灵应台之间。《华严经·菩萨住处品》说:“东北方有菩萨住处,名叫清凉山,文殊师利住在此山。”中国佛教徒以五台山应之。南五台仿其惯例,于清凉台供奉文殊菩萨。

    灵应台

    灵应台坐落在大台东北,东南界临清凉台,东北毗连现身台。此台高耸而险峻,景色奇丽。从这里远眺,孤峰耸立,插入云霄。观山下,望翠华,峭壁万仞,怪石奇峰,争入视野。

    现身台

    现身台,亦称舍身台。关于现身台的来历,有一则神奇的故事。据传在隋朝时,佛教兴盛,南五台寺庙林立,名僧云集,当时灵应台有一位法师,终日结跏趺坐,念佛苦修。忽一日,左手持如意宝珠,右手执禅杖,出了灵应台寺,向今现身台东北处的舍身崖飞奔而去。徒弟数十人,恐师父有闪失,紧随其后。但见师父至舍身崖沿,竟纵身跳入深渊,众徒惊呼。当赶至舍身崖沿,寻觅师父时,只见对面现身台上佛光闪烁,原来是师父现身于对面台顶。徒弟们这才明白师父已修成正果。从此师父舍身跳崖之处为舍身崖,现身之台为现身台。

    西林寺

    西林寺,亦称大茅蓬,位于大台峭壁悬崖间。据《印光法师文钞》记,自隋代开始西林寺就有比丘开辟道场。西林寺是终南山著名的佛教道场,在我国南方及东南亚一带知名度很高,高僧大师常汇集于此,如近代名僧虚云大师就曾在光绪十一年到大茅蓬晤觉郎、冶开、体安、法性诸大师。

    沣峪寺院群

    沣峪,位于长安区境内,有律宗祖庭净业寺、丰德寺,居高临下,周围众山如奔马涌浪,远近景色尽在眼底。当年寺宇多达五百余间。

    圭峰山,山形为断裂岩形成的三角形孤峰,拔地而起。山上有圭峰寺。山下不远处是三论宗祖庭草堂寺。

    沣峪口寺院群除净业寺、丰德寺之外,还有观音寺,唐代时已为终南名寺,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中“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的诗句,活画出登寺远眺的景象。当年寺宇多达五百余间。此寺周围又有南雅寺、金禅寺、万峰寺、水帘洞及东西南北四景池等殿宇。

    圭峰寺

    圭峰寺古刹幽静,历史悠远,建于周代,盛于唐代。前对巨龙岭,后倚莲花山,景色奇佳,“圭峰夜月”是山中著名景色。唐时李世民曾驾游此寺,观此处风景秀丽,地势雄伟,便将它扩建成当时规模宏大的皇家寺院。圭峰寺最为出名的就是宗密禅师,世称圭峰禅师。唐大和二年,圭峰禅师被召入宫内讲授佛法大义,文宗听讲后满心欢喜,礼拜宗密为国师。朝廷重臣,社会显贵,争相与宗密结交,学佛问法。唐代僧人无可曾有诗《赠圭峰禅师》,描述了他常人难测的修行成就:

    绝壑禅床底,泉分落石层。

    雾交高顶草,云隐下方灯。

    朝满倾心客,溪连学道僧。

    半旬持一食,此事有谁能。

    圭峰禅师打坐的禅床就安放在绝壁之上,峭壁上流出的泉水从岩层上高高落下,更显出绝壁的高危。从禅床的位置看去,上方雾气蔼蔼,下方很远才能看到时时被云朵所遮挡的灯火。远望长安城,朝廷中满是对圭峰禅师仰慕的人;近看终南山,连绵不断的溪水边都居住着来向圭峰禅师学道的远方僧人。圭峰禅师打坐一入定,往往就是不吃不喝半个月,这种修为有几个人能够达到!

    法华寺

    沣峪口寺院群除律宗祖庭净业寺、丰德寺之外,还有观音山佛寺群。观音山自隋唐以来,历来为佛教圣地。传说因此地风景秀丽,观音菩萨曾骑鹤降临于山顶一坪坝上,所以山顶坪坝今称鹤场,山峰称作观音山。在观音山上远眺,周围众山如奔马涌浪,远近景色尽收眼底。法华寺位于观音山鹤场,著名僧人圆照比丘尼曾住持此寺,法师于1993年6月圆寂,火化后得到100多颗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舍利子,其心脏久焚不化,一时传为奇谈。观音山在全盛时寺宇多达五百余间。

    太和峪寺院群

    太和峪寺院群属于终南山中段,包括翠微寺、黄峪寺以及西邻青华山的卧佛寺。

    翠微宫是唐太宗李世民避暑养病的离宫,元和中年改为翠微寺。贞观二十三年(649)唐太宗李世民因病逝于翠微宫,据传唐太宗驾崩的前天晚上还和玄奘法师在翠微宫中倾谈了许久。诗仙李白曾与友人游览了翠微寺,写了一首诗描写寺中美景、感慨唐太宗游幸翠微寺的情景:“初登翠微宫,复憩金沙泉。践苔朝霜滑,弄波夕月圆。饮被石下流,结萝宿溪烟。昆湖梦绿水,龙驾空茫然。” 

    黄峪寺今已无存。卧佛寺创建于唐代,今存,内有一卧佛,总长17米,系就自然山石雕凿而成。此外又有十余尊铁铸佛像。

    黑水峪寺院群

    黑水峪在终南山西段。相比终南山其他峪口,黑水峪的佛寺没有那么集中,但这里仍然有一个名闻遐迩的佛寺,这就是仙游寺。

    仙游寺位于周至县城南17公里的太白山麓黑水峪口。相传秦穆公之女弄玉与萧史的爱情故事发生在这里。弄玉自幼擅长吹箫,通晓音律,她与风流俊逸、才华出众的萧史志趣相投,结为夫妻,住在寺边的玉女洞。悠扬动听、超凡脱俗的箫声引来祥龙瑞凤,他们双双结伴成仙而去。这就是“乘龙快婿”典故的由来。由于弄玉与萧史在这里成仙,古称仙游寺。

    仙游寺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初名仙游宫,是隋文帝夏天避暑的地方。三年之后,隋文帝为了安置佛舍利,命大兴善寺高僧童真恭送佛舍利至仙游宫建塔安奉,将仙游宫改为仙游寺。寺内保存有唐代开元年间建造的七层方形法王塔,塔高30多米,高耸入云,气势雄伟。

    仙游寺的法王塔是隋文帝诏令建造而又经过唐代重修的。隋文帝杨坚,针对北周末年“刑政苛酷,群心崩骇”的局面,以佛法的宽容精神为旗帜而收揽天下人心。杨坚一反北周灭佛的政策,大兴佛教。结果不足十年,民众归心,天下大治,户口滋盛,仓库盈积,结束了三百年来的割据战乱,全国复归一统,为盛唐的出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座法王塔就是隋文帝以佛法的精神治理国家的最好的证据。站在塔下,仰望着被斜阳直射而发出耀眼光芒的塔身,透过历经千余年风霜雨雪浸蚀而斑斑驳驳的砖缝,仿佛可以看见当年那经幡飘扬的场面,听到那梵呗钟磬的声音。

    仙游寺群山环绕,一水中流,到处是茂林修竹,甘泉飞瀑,加之薄雾缭绕,古洞幽奇,素有“洞天福地”之称,历代文人学士常来游览。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马融,唐代文人王勃、岑参、韩愈、元稹、白居易,宋代苏轼、赵涵等人都曾经游览仙游寺,吟诗作赋,留下了名诗佳咏和轶闻遗迹。

    白居易任周至县尉时,经常来仙游寺游览,他在这里和朋友谈起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传奇悲剧故事,大家心中都很感慨,劝他将这段传奇写成诗歌。白居易当夜在仙游寺,沐浴着清丽的月光,灵感迭出,文思泉涌,写成了脍炙人口的《长恨歌》。白居易还写有《送王十八归山寄题仙游寺》,其中“林间暖酒烧红叶,石上题诗扫绿苔”两句,也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

    终南山西段的太白山中,昔有九林寺,是九大寺院的总称,九寺之中今存铁佛寺。相传这里是北周武帝灭佛时禁锢关西僧人的地方。此外又有不少僧人因避祸或隐修来至山中结茅,既有汉僧,亦有胡僧,经过历代营建,山上寺院达数十座,由此构成了太白山独特的古建筑群。

    终南山的佛寺,历史上曾盛极一时。据志书记载,到了明朝时,仅户县一地便有佛寺千余所之多,而且几乎是“无地不寺,无寺不奇”。长安县境寺院之多,更在户县之上。由此可以想见终南山佛寺的盛况。除了以上提到的佛寺之外,位于终南山中段的天子峪,有华严宗的发祥地至相寺、三阶教祖庭百塔寺;位于终南山中段北面子午峪口外数里处,有净土宗祖庭香积寺;在终南山中段的紫阁峪口外有大圆寺,传说汉时这里称“子房庄”,是张良辟谷处;地处终南山北麓的黄土台原凤栖原,在唐代有“樊川八大寺”,现存有其中的兴教寺、兴国寺等。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