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佛陀
鸠摩罗什翻译了许多的佛经经典,其中他最为用心翻译和弘扬的,主要是印度僧人龙树大师的大乘中观思想。他将龙树大师的《中论》《十二门论》和龙树的弟子提婆的《百论》精确地翻译过来并予以弘扬,这三部论典合称为“三论”,以这三部论典为基础创立的中国佛教中第一个宗派,就被称为三论宗。
三论宗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因为众多因缘和合而生,是众多因素和条件结合而成的产物,这叫“缘起”,离开这些因素和条件就没有事物,因此事物都没有自身永恒不变的实体,这叫无自性,也就是“性空”。“缘起性空”是大乘佛教思想的最重要的一个理论。
龙树是释迦牟尼之后第一个重要的大乘佛教学者,大概生活在公元二三世纪的印度,在佛教史上非常著名。他被尊为汉传佛教中禅宗、密宗、华严宗、三论宗等八宗、藏传佛教中的格鲁派等共同的祖师,被称为“八宗共祖”。他著作了很多的论典,来广泛解释和发挥大乘佛教的思想,所以他又被称为“千部论主”。佛教史上集如此美誉于一身的大师,唯有龙树一人,他对佛教的贡献仅次于释迦牟尼佛,因此他就被称为“第二佛陀”。
关于龙树的神奇传说也很多,龙树是南印度人,他的母亲在一棵树下将他生下,又因为传说有龙王帮助他成道,所以叫做龙树。佛教界认为他的修行早已到了菩萨的境界,所以一般大家都叫他龙树菩萨,有时也译为龙猛菩萨。
隐身术的祸害
龙树天资聪慧,记忆力过人,听别人诵经后,很快就能倒背如流。他自幼遍学婆罗门教及其他外道经文,到青年时代已是学富五车,名气很大了。
他有三位好朋友,都是非常杰出的人才。有一次聚会时,他们互相讨论说:天下的学问思想都被我们学得差不多,也再没什么兴趣了,现在看来,只有极情纵欲,才是人生中最快乐的事。不过呢,我们这些人可没那些王公大臣有势力,看来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学会隐身术,这样就能人不知鬼不觉地悄悄潜到宫内寻欢作乐。四个人都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一起恭恭敬敬到一位术师家里,请求传授隐身法。
术师心里想:这四个人都是名声显赫的大人物,今天为了学习隐身法才会屈就尊敬于我,要是我将隐身法轻易传授给他们,以后他们肯定就不会再理我了。如果只是给一种能隐身的药给他们,他们用完后就会再来请求我了。于是术士就给每个人一粒青色的药丸,告诉他们说:“你们在没有人的静处,用水将药丸磨化,涂在眼睑上,就没有人能看见你们了。”
龙树菩萨磨药时,一闻到气味,就知道了药物的所有组成和分量。他就返回去就告诉了术师,术师大吃一惊,问他如何知道,龙树菩萨说:“每一种药都有自己独特的味道,我怎么会不知道呢?”术师非常叹服,便将法术教给了他们。
四人勤加练习,很快就学会了隐身法。隐去身体后,他们就大摇大摆地进入了王宫,把宫中的美女都轮番戏弄了一遍。三个月后,有一个宫女怀了身孕害怕被降罪,就将此事禀告了国王。国王非常气愤,立刻召集大臣前来商讨这件事。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臣说:“有两种可能:若不是鬼怪,就是人用了隐身法,可以把碾细的土撒在王宫的入口,禁止所有人通过。要是鬼怪,就没有足迹,到时候可以用咒术降服;若是隐身法,土上就会出现人的足迹,到时候就可以用刀杀死他。”
国王马上吩咐照办,果然,当天晚上天一黑,就在地上看到了四个人的脚印。国王马上命令将所有的宫门关闭,并叫数百名武士持刀在空中乱挥乱砍,三个朋友都不幸被砍死。只有龙树菩萨闭气躲到国王宝座下,侥幸没有被刀砍到。此时此景,目睹三位朋友的惨状,他才体悟到淫欲是痛苦祸害的根源,于是心中暗暗发誓说:“我要是能够脱险,一定去参访高僧,剃度出家,精进修持。”
或许是命不该绝,他后来顺利地逃出了宫外。出宫后,他来到一座寺庙拜了一位师父出家为僧。他在寺庙仅仅用了90多天,就读遍了寺中所藏的全部佛教经典,深感所学知识的不足,于是辞别师父四处周游学习。
龙树的成就
龙树来到北印度雪山的一座寺庙,遇见了一位藏有大量经典的老和尚,那里有一部大乘佛教的经典,龙树被佛经中独特的教理和绚丽的文采所吸引,但读完之后,他还是觉得其中的道理不够圆满。为了解开人生的疑团,龙树决定周游列国,遍读佛教各种经论,很快他就精通了当时流行的小乘佛教的全部学说,可是他认为这些学说互相之间都有矛盾之处,并没有一个让他觉得很圆满。他继续找寻,希望能发现更为完美的经典,可是一次又一次,他的希望都落空了。在游学访道的时候,他也与许多得道的僧人辩论过,每次都能将他们辩倒。龙树生起了傲慢之心,认为佛教也就不过如此,他决定自己来开宗立派,收授门徒。
古代汉语中,“乘”指的是交通工具,佛教认为人生就像苦海,只有借助佛法这艘船才能度过苦海,到达极乐的彼岸。在佛教中,“小乘”指小船,只能让自己度过苦海;“大乘”指大船,不仅能救自己度过苦海,还有能力救度众生。龙树之前所学的经典都是小乘佛教的内容,所以龙树才不满意。传说大乘佛教的经典其实早就有了,只是由于一般的人悟性太低,所以没有公诸于世,只好保存在地下的龙宫之内,而这些经典才是佛教的精髓,它们的内容才是佛教理论的圆满境界。当龙树准备成立自己的宗派时,据说负责保管大乘经典的龙王知道了,他为龙树感到可惜,也知道他是悟性极高的大根器,便前去邀请,将龙树接到了龙宫之中。
龙树来到了龙宫后,龙王便把七个房间的大乘经典取出,送给他阅读。可是这些经典实在是太多了,龙树读了90天,也不过只读了其中的一小部分,但就这一小部分也已足够他体会玩味的了。这时,龙王问:“我送你的经典都看完了吗?”龙树回答:“你送我的经实在太多了,数也数不尽,哪能读完呢?”龙王接着说道:“像这样的大乘经典,我这里到处都是,我给你的也只是一小部分而已。”龙树听完后,吃惊得目瞪口呆,从此便收起了傲慢自大之心,一心一意地学习和弘扬大乘佛法了。
龙树在龙宫学习完后,又回到南印度,开始弘扬大乘佛法,声名鹊起,弟子无数。国王钦佩龙树的才学,花巨资专门在黑山修筑了一座大寺庙,作为龙树讲经说法的场所。
附近的婆罗门教徒见国王如此尊敬龙树,心中愤愤不平,扬言要与龙树斗法,一比高低。斗法之时,一个修行有成的教徒施展咒术,变了一个金黄色的大水池,水波粼粼,池中央涌出一株千叶莲花,那教徒得意洋洋地高踞在莲花之上。龙树见状,就变出一头威武的六牙大白象,他坐在象背上,大象伸出长鼻将莲花一卷,那个婆罗门教徒顿时跌落在地,摔得鼻青脸肿。婆罗门教徒知道不是龙树的对手,连连叩头求饶,表示愿意皈依三宝。其他婆罗门教徒见了,也都纷纷拜龙树为师,皈依了佛门。
龙树弘扬的大乘佛教讲究入世修行,普度众生,龙树就是一位入世修行的大菩萨,他曾做了许许多多利益众生的好事。印度有一座最大的佛教大学那烂陀大学,就是玄奘后来前去留学的地方,龙树曾任该校校长,在那里传播佛法。在校长任内,恰逢恒河泛滥,于是龙树亲自在恒河两岸设计了坚固的堤岸,使人民免遭水难。他也曾经开辟运河,打开了远近各国的贸易往来。此外,眼科著作《龙树菩萨眼论》,简称《龙树论》,在唐代时传入我国,经过我国古代中医整理,成为了我国眼科学中最早的著作。唐代的白居易曾经得过眼病,久治不效,他只好自己研读《龙树论》,为此他写过几首诗,其中有“案上谩铺龙树论,盒中虚捻决明丸”两句。
大乘佛教讲人人都有佛性,也就是说,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潜藏着佛的智慧和德行,可是这让一般人无法理解。有一天,龙树正在讲经,一个人问他:“人在世上的福报,这可是实实在在的。你光讲佛性,谁也看不到,你说说看,佛性到底有多大?”
龙树微笑着回答:“你想看到佛性吗?佛性非大非小,非广非狭,无福无报,无死无生。”说罢,显出神通,他说法的宝座之上身体消失不见,只见到清光晃耀,犹如天空中的一轮皓月。大家只能听见他说话,看不见他的身体,十分惊异。
这时,龙树的弟子迦那提婆领悟了,对众人说:“你们知道大师的真相吗?”
众人回答:“眼睛看不见,怎么能识别清楚?”
迦那提婆说:“你们想看到佛性,大师就现出这样的形象来昭示我们。佛性,就如这满月一样,圆融无碍,廓然虚明!”
后来,龙树圆寂时将自己的学说全部传给了弟子迦那提婆。提婆深得要领,辩才无碍,在与异派学者辩论中多次获胜,著有《百论》和《四百论》等,大大发扬了龙树学说。
提婆将龙树的学说辗转传到鸠摩罗什,由鸠摩罗什带到中国,翻译成文字优美的汉文,其思想和学说又辗转传到了隋代的吉藏大师。
吉藏法师创三论宗
吉藏法师(549~623),俗姓安,他的先祖为安息(今伊朗)人。吉藏长得眉清目秀、器宇不凡,从小就表现出很高的悟性。因为父亲很早做了出家人,他也从小跟着学习佛理,后来在南方的兴皇寺高僧法朗门下做了一名小沙弥。经过高僧的教导和自己勤苦的学习,长相俊朗、能言善辩的吉藏小小年纪就已经远近闻名了。
闻风而来兴皇寺的人很多,他们大多是为了一睹吉藏的风采,看看一个小小少年是怎样成为闻名遐迩的佛教法师的。这一天,来的客人非同寻常,他就是陈朝的桂阳王。桂阳王还未进寺,有人就报告了法朗,说桂阳王驾到。法朗说,他是来找吉藏的,让吉藏做好准备,快去迎接。
桂阳王是一位对佛法有着浓厚兴趣的王公贵族,他对佛法的了解,绝不亚于一个一般的僧人。这一次,二人就三论所阐明的“真俗二谛”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说到真俗二谛,吉藏说:“俗谛中人总执著于一个‘有’,真谛中人又执著一个‘空’。佛祖为引领不同众生,采取方便的教育法,既说‘有’,又说‘空’。其实,空和有,都是相对的,正所谓‘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所以《般若经》中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了。”
桂阳王怎么也没有想到,一个少年僧人竟能将这样复杂的道理流畅地、如行云流水般引经据典地娓娓道来。一个多时辰的交谈,桂阳王对吉藏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也终于明白,为什么一个十几岁的少年会有如此大的名气了。桂阳王说,看来果然名不虚传,吉藏法师不愧为我们大陈的少年英才。他将带来的素食佳肴一一供奉在佛前,说这是皇上让我送给吉藏法师的,改日还要前来请教。
吉藏27岁这一年,师父法朗圆寂,吉藏也就当然地成为了三论宗的衣钵传人,成为京城人人景仰的一代宗师了。吉藏继承衣钵后,将当时流行的佛教经典都作了注解,并将晋代以来的佛教各家学说进行整理和评判,在此基础上,他发扬鸠摩罗什、僧肇、法朗等先贤的三论思想,正式创建了三论宗。吉藏一生中讲解“三论”有一百多遍,他还著《大乘玄论》《二谛义》等来阐释三论的教义。
随着著作的流传,他的声名更是远播到了全国各地。隋开皇二十年(600),晋王杨广在国内建立了四大道场,他专门请吉藏来其中之一的长安慧日寺担任住持。杨广是一个弑父乱国的暴君,吉藏有心拒绝,但他又想到,三论由鸠摩罗什在长安译出,现在却只弘扬于江南一带。如果我能住持长安慧日寺,就能把鸠摩罗什的三论学说弘扬到北方的广大地带。住寺不久,吉藏决定在寺里开讲三论。消息一经传开,前三天就有无数听众占据了讲经场所的位置。第二天听法的人继续增加,寺里不得不把走廊也腾出来供听众席地而坐。而到了讲经的这一天,未等天明,整个慧日寺人山人海,一座大殿被围得水泄不通,寺方不得已又在大殿前的广场上另搭简棚,以满足数万听众听闻佛法的愿望。人们说,这样盛大的法会,是自梁武帝以来未曾有过的。
晋王杨广不久做起了隋朝的皇帝,然而好景不长,隋朝很快就被李唐王朝取而代之。这一年,唐高祖李渊下诏召集天下高僧,针对当时佛教现状进行咨询。长安僧人推选吉藏为代表去见高祖,吉藏慷慨陈词,将当前佛教现状分析得非常透彻,得到了高祖的赞许。他向高祖提出设立僧统(管理和监督僧人的僧官)的建议,以约束佛教内部的腐败倾向。高祖采纳了吉藏的建议,并下诏任命十大僧统,吉藏当然也为其中之一了。
高祖武德六年(623)五月的一天清晨,吉藏忽然嘱咐侍者为他准备净水沐浴。侍者说,这样的清晨,师父是不宜沐浴的。吉藏说,我今天要往生了。侍者大惊,说:“师父好好的,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话?”吉藏不语,顷刻又说:“准备纸砚,我要作文。”吉藏从容沐浴,更衣完毕,便于座上开始写文章。文章写完后,放下毛笔,吉藏就在座上安然坐化了。他所作的最后一篇文章是《死不怖论》,文中说“夫死由生来,宜畏于生。吾若不生,何由有死。见其初生,即知终死。宜应畏生,不应怖死”。文章透着一种大无畏的精神和佛教的智慧:死是由生带来的,所以人不应该怕“死”,而是应该怕“生”。人应该根据因果报应的道理去防止作恶,以免带来下一世的“生”。
秦王李世民听说吉藏圆寂,当下就写了一封吊唁的信,信中说:“藏法师道济三乘,名高十地,长辞奈苑,迹留人往,弥用凄怆!”可见李世民对吉藏的推崇和敬仰。
后来,经吉藏的弟子高丽国的慧灌等的弘扬,三论宗传到日本、朝鲜,有了很大的发展,慧灌被称为日本三论宗的初祖。
知识链接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是指有形质的一切万物。万物为因缘所生,并非本来实有,因此其本质为“空”。反过来,空的本质又体现在一切万物的因缘变化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