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问,千百年来中国人最喜欢读的,也读得最多的佛经是哪几部呢?毫无疑问,名列前茅的肯定是《金刚经》《维摩诘所说经》和《妙法莲华经》。
那么,中国人最熟悉的佛教成语有哪些呢?那一定是:梦幻泡影、天女散花、不可思议,还有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上面三部佛经的翻译者,还有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都来自同一个人的大手笔,这个人就是佛经翻译的天才、中国佛教四大翻译家之一——鸠摩罗什。
这些佛教经典和优美的语言,都是由鸠摩罗什法师在陕西户县境内的草堂寺中翻译的,他在这里还将三部著名的印度大乘佛教的论著《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翻译过来,经过他和弟子将其中的奥义不断弘扬广大,这“三论”后来成为了隋唐年间吉藏法师创立三论宗的根本经典。
天赋异禀
鸠摩罗什(344~413),龟兹国(今新疆疏勒)人。鸠摩罗什的祖父叫鸠摩达多,本来是天竺(印度)地方一个国家的宰相,他倜傥不群,名重全国,家世显赫,世代为相。鸠摩罗什的父亲叫鸠摩罗炎,也是天赋异禀,但是他却感受到人间名利短暂、繁华易逝,于是辞去相位,毅然出家,东渡葱岭,到了西域的龟兹国。龟兹国王早就听说了他的才华和德行,对他异常仰慕,听说他来到自己的国家,就赶紧迎入王宫拜为国师。龟兹国王有一个妹妹年方二十,自幼才思敏捷,她对鸠摩罗炎一见倾心,非常想嫁给鸠摩罗炎。他的哥哥龟兹国王只好强迫鸠摩罗炎还俗成婚,鸠摩罗炎最初不从,后来终于因为王命难违而屈就。
鸠摩罗炎成婚后不久,妻子就怀孕了。传说让妻子喜上加喜的是,在肚子里有了孩子的同时,她发现自己才华倍增,各种诗词文章都能一挥而就。更让大家都惊奇的是,她竟然无师自通掌握了天竺语。这让她十分疑惑,便去向一位高僧咨询,高僧见到她后也是喜笑颜开,他恭喜鸠摩罗炎的妻子,说你所怀的不是一般人,而是带着前世大智慧专门来投胎的胎儿,你是受了胎儿的影响,所以才会有这样的变化。果然,在鸠摩罗什出生以后,他的母亲就再也不会说天竺语了。
把鸠摩罗什抚育到七岁的那一年,有一天,鸠摩罗什的母亲出城游玩,无忧无虑享受着大自然美景和天伦之乐的她,忽然看到了荒冢间一片片散乱的枯骨。她深深感悟到人生无常,无论现在的生活多么美好,也避免不了将要到来的病痛与死亡,于是她决定出家修行。丈夫鸠摩罗炎以为她只是一时兴起,就没有答应,于是她就绝食抗议。起初鸠摩罗炎并没当回事,没想到经过六天后她已经身体虚弱、命若悬丝了,鸠摩罗炎只好先答应了她,让她先进食再说。然而鸠摩罗什的母亲坚决地说,在尚未削发为尼之前,我不吃任何东西。鸠摩罗炎束手无策,只好忍痛让僧人立刻给她举行了剃度仪式。鸠摩罗什的母亲平静地让别人给她削去一头青丝后,才开始安心吃饭。
母亲出家以后,鸠摩罗什也跟随着母亲一起来到了寺庙,不久后也出家了。传说他第一天跟随师父学习佛经时,师父让他背诵一千句偈颂,一句偈颂有三十二字,这样他一天就要背诵三万二千字。鸠摩罗什很轻松的就完成了任务,师父觉得他的记忆力很好,就准备给他解释佛经的意思。没想到师父只说了第一句,鸠摩罗什就接口把佛经的意思全都解释出来了。师父大感讶异,这才知道鸠摩罗什不同寻常。
名震西域
由于鸠摩罗什的母亲是国王的妹妹,在僧人中名气很大,因此全国的人民都抢着去给她们母子送最好的供养品,有的也想借此一睹两人的风采。鸠摩罗什的母亲深怕这样的特殊待遇会影响儿子的修行,就带着儿子离开了自己的国家。这时候鸠摩罗什才九岁。他随着母亲渡河到了罽宾国,遇见了著名的法师盘头达多,鸠摩罗什便跟随他学习。盘头达多对鸠摩罗什也是一见倾心,经常称赞他的智慧和才华。罽宾国王听到高僧盘头达多竟然这样赞美一个孩子,带着怀疑,就把鸠摩罗什请进宫里,同时召集了许多有学问的人来向鸠摩罗什发问辩论,结果这些人个个都被折服。罽宾国王心中的疑惑全部打消了,从此十分敬重鸠摩罗什,以后都用上宾之礼供养他。
有一次,小小年纪的鸠摩罗什在玩耍的时候,轻而易举地把一个巨大的佛钵举起来放在头顶上。举起来之后他才想道:“这个佛钵的体积这么大,可是我怎么会感觉这么轻呢?”刚有这个念头,他马上就感到了佛钵的巨大重量,不觉间失手,佛钵立刻重重摔到了地上。他的母亲奇怪地问他是怎么回事,他略带惭愧地回答说:“是因为孩儿的心中有了分别执著,所以佛钵才有了轻重的差别。”母亲听了这句话,更明白鸠摩罗什是个真正的大根器。于是除了让鸠摩罗什学习佛教外,她还让罗什四处拜访名师学习,所以鸠摩罗什对各种外道经典、天文历算等当时的学问无所不通。
鸠摩罗什12岁那年,母亲带着他返回龟兹。此时鸠摩罗什已小有名气,许多国家争相聘请他,但鸠摩罗什一心修佛,毫不动心。据传一位阿罗汉见到鸠摩罗什后,惊异地对鸠摩罗什的母亲说:倘若鸠摩罗什到35岁还不破戒的话,就必定会在将来大兴佛法,度人无数。
鸠摩罗什的母亲经过专心地修炼,终于修证到了初果罗汉的成就。为了进一步修行,鸠摩罗什的母亲决定到天竺去,临别之际她对罗什说:“大乘佛教的教义将要依靠你到东土(中国)去弘扬,但是到东土去你会碰到许多难以想象的磨难,这该如何是好?”罗什朗然回答说:“菩萨不为自己,只求利益众生。如果能让佛法流传到中国,让迷茫的众生醒悟,即使我受到再大的苦难,我也毫无遗憾!”
母亲走后,鸠摩罗什继续留在龟兹,在国王的护持下弘扬大乘佛教。龟兹国王特别为罗什建造了金狮子座,铺以锦绣坐垫,每次请罗什升座说法前,他都亲自恭敬地半趴在地上,让罗什踩着他的后背登上金狮子座。
七万大军迎国师
当时正是十六国时期,前秦皇帝苻坚经常听西域来的人谈起鸠摩罗什的才华和风采,真是如雷贯耳。他心中十分仰慕,始终想着怎样才能把这样的人才请到自己的身边来。最后他终于按捺不住,在建元十七年(381)的时候,派遣将军吕光率领七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前去讨伐龟兹。他一再嘱咐吕光:攻下龟兹的头等大事,就是十万火急地护送鸠摩罗什入关来见我!
吕光的军队刚一出发,鸠摩罗什就告诉龟兹王:“龟兹的国运衰微了,将有强敌从东方攻来,你应该恭敬迎接,不要派兵反抗。”但是龟兹王不听劝告,仍然率军奋力抵抗。这场大仗一直打了三年,直到建元二十年,吕光攻陷了龟兹,龟兹王惨遭杀身之祸,鸠摩罗什也被吕光掳获了。
吕光本来就不信佛,又见到鸠摩罗什才这么年轻,而苻坚竟然还派了七万大军来迎请。他感到这三年的拼搏厮杀真是毫无价值,心中深感不悦。带着恨意,他恣意戏弄鸠摩罗什。他曾将鸠摩罗什放在马背上,然后冷不防在马屁股上狠抽一鞭,马儿受惊狂奔乱跳,鸠摩罗什也就重重地摔了下来。吕光还将鸠摩罗什与一个龟兹女人强行关进一间房里过夜,第二天又拿这件事当笑料来随意取笑鸠摩罗什。几番欺负陷害,鸠摩罗什却始终面带微笑,丝毫没有气愤的样子。直到吕光实在感到有些惭愧,才停止这种行为。
吕光率军返国,途中在山下扎营休息。鸠摩罗什对他说:“我劝你不要在这里停留,否则全军的将士必定狼狈不堪,应该把军队迁往高地上驻扎。”吕光不理睬鸠摩罗什的建议,依然我行我素。当天晚上,果然大雨滂沱,山洪暴发,积水有数丈深,将士毫无防备,一下死亡了数千人,此时吕光方才感受到鸠摩罗什的神异。
鸠摩罗什又对吕光说:“这凶险的地方我们不宜久留,推算时运和定数,你应该赶快率兵返国,中途一定可以发现适合居住的福地。”吕光这下听从了鸠摩罗什的建议,迅速率军离开。果然,当大军到达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县)时,传来了皇帝苻坚已经被杀害的消息。吕光于是下令三军缟素服丧,然后就地自立为皇帝,国号凉(史称后凉)。
此后,鸠摩罗什被吕光留在凉州长达17年。由于吕光和他的父母都不信佛,所以罗什空有一身高深的佛教学养和修持,却无法施展才华,这正应了鸠摩罗什的母亲先前的预言。当然,鸠摩罗什在这17年中并没有放松自己,他一边通读中国的各种汉文书籍,一边到民间去广泛学习民俗和文化。
吕光死后,吕纂即位。吕纂咸宁二年,怪事连连。先是有一只母猪生下一只小猪,一个身子上竟然长了三个头。不久后,夜里又有人看到有一条大龙从宫里的井中飞出,然后蜷卧在大殿前一夜,天亮时又消失不见。吕纂认为这是一种祥瑞,所以称这座大殿为龙翔殿。不久,又有人看到一条黑龙在九宫门上方飞过,于是吕纂又高兴地把九宫门改为龙兴门。鸠摩罗什对吕纂说:“近日妖猪出现,是象征怪异的事将要发生。潜龙出游,也不是什么吉祥的事情。龙属于阴类,出入有定时,但是近来常常出现,这象征着灾害就要来临。据我推测,一定会发生部下篡位的事,你应该好好积德,以挽回天运。”但是吕纂压根不相信他。
有一天,吕纂和鸠摩罗什下棋。吕纂吃掉了一颗鸠摩罗什的棋子后开玩笑说:“杀胡奴头。”鸠摩罗什也随意地回答:“不能杀胡奴头,胡奴将杀人头。”没过几天,吕纂的侄子吕超篡位造反把吕纂杀死,拥立自己的兄长吕隆为皇帝。这时候,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吕超的小名就叫胡奴。
鸠摩罗什的名声越传越远,后秦的皇帝姚苌曾虚心前去请鸠摩罗什到本国来,但是吕氏王朝恐怕有神奇智慧的鸠摩罗什一旦为姚苌所用,将会不利于吕氏建立的凉国,于是不准鸠摩罗什东行。
姚苌死后,太子姚兴继位,又派遣使者到凉国敦请鸠摩罗什,但依然徒劳无功。后秦弘始三年(401)五月,姚兴为了得到鸠摩罗什,干脆派兵西伐吕氏,吕隆的军队溃败得一塌糊涂,只好投降。鸠摩罗什因此才被顺利地迎接到长安。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此时的鸠摩罗什,已经58岁了,经过了近20年的磨难,他到东土来弘扬佛法的誓愿,还能实现吗?
三千弟子共翻经
后秦的皇帝姚兴受父亲影响,从小信仰三宝,一直有志于弘扬佛教。得到鸠摩罗什后,他内心万分欢喜,立刻将鸠摩罗什拜为国师。他常常向鸠摩罗什学习佛法,经过两人的讨论,认为如果想大兴佛教,当下最紧要的事,就是把佛经翻译过来。弘始四年(402),姚兴请罗什住在长安的逍遥园西明阁,开始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僧人们仰慕罗什高风很久了,无论远近,都纷纷前来学习和参加翻译。姚兴便遴选了八百位有学问的僧人和罗什一同参与翻译佛经,后来人数越来越多,有“三千弟子共翻经”的说法。
罗什曾在凉州羁留了十七年,早已熟悉了汉地的语言和文化,加上他原本博学多闻,文学造诣深厚,因此他的译文流畅,文字典雅,兼顾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印度人注重逻辑思维,经典中的论述往往复杂重复,鸠摩罗什知道“秦人好简”,即中国人喜欢简单直接,于是他在翻译的时候经常意译,再用富于文采的句子来表达出印度佛经的意思,后人评论他的翻译特点是“文辞婉约清丽,不待删改而文采斐然”。
鸠摩罗什所译出的经典,在中国佛教史上造成了巨大影响。如《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三论,成为了后来三论宗的根本经典。中国佛教中净土宗最为流行,人人都会念“阿弥陀佛”,这要归功于他翻译的《佛说阿弥陀经》和《往生论》;他译的《妙法莲华经》是天台宗的根本经典,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的形象就来自于这部经典中;一踏进寺庙,抬头见到的往往都是大腹袒露、喜笑颜开的弥勒佛,正是鸠摩罗什翻译的《佛说弥勒成佛经》才促成了弥勒信仰的发展。此外,《成实论》是成实宗的根本论典,《坐禅三昧经》促成了大乘佛教禅法的流行,《十诵律》是中国佛教戒律形成的理论基础,《梵网经》让大乘的戒法在中国广为传播。
鸠摩罗什翻译的《金刚经》《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般若经》等不仅是中国最为流行的佛教经典,还是中国文学中最为优美的佛教文学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成为中华文化中绽放出持久光芒的佛教瑰宝。鸠摩罗什之后的一千多年中,佛经翻译家层出不穷,但鸠摩罗什翻译的佛经仍然是中国人最喜爱诵读的。鸠摩罗什的译经事业,是中国佛经翻译史上难以逾越的一座丰碑。
火中生莲花
鸠摩罗什本人神态明朗清澈,气质傲岸出群,才华更是卓然超群,而且为人慈悲宽厚,在译经之余,他还终日讲法不倦,这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全国僧俗云集到逍遥园。姚兴皇帝越来越对罗什关怀和爱惜,甚至到了有点异想天开的地步。他想到,鸠摩罗什这样的绝世天才要是没有后代就太可惜了!于是他亲自挑选了了十名绝世美女逼着要让罗什接受,以便让他们为鸠摩罗什生育出天才的下一代。为此,他还专门为罗什建造了官舍,装饰豪华,供养丰厚,不让罗什再住到僧房里。罗什虽然非常不情愿,但是想起要弘扬佛法的重任,他又不能得罪姚兴,只好勉强听任姚兴荒唐的安排。
这件事让僧人们在背后议论纷纷,反应强烈,有些人对鸠摩罗什感到大失所望,更有些人看到连大师都这样,就想自己也娶妻生子。鸠摩罗什为了扭转这种不良的局面,便在一天让所有人到讲堂中来集合,看着大家注视他的复杂目光,他慈祥而平静,缓缓地环顾四周,然后指着堂外的池塘告诉大家:“请你们仔细地观察,莲花虽然生长于污泥之中,但它却是如此的圣洁。请你们一定要学习莲花的圣洁,而不要只看到莲花底下的污泥!”然后,他又指着桌子上一个盛满细针的钵,严肃地对大家说道:“各位,如果你能像我一样,将这一钵的针全部吞下,就可以学我的一切行为。否则,请大家各自安心学佛,谨守戒律,不要再生起不该有的妄念,以免落下罪恶的果报。”当下大众面面相觑,一时鸦雀无声。罗什随即当着所有人的面,将那满钵的针一口一口地吞下去,就像吃饭一般轻松。目睹这不可思议的示现,大家目瞪口呆,深感惭愧。从此,僧人们谨守戒律,对鸠摩罗什也再无非议。
宛若最美丽的昙花,绽放只在那短短的瞬间。让所有人万分惋惜的是,鸠摩罗什有一身才华,却只在长安弘扬了十年佛法,便安详圆寂了。曾有熟悉鸠摩罗什的外国僧人说,罗什译出的佛教经典,还不到他所精通的十分之一。圆寂前的那一天,鸠摩罗什向僧众郑重告别,希望大家能把自己所译的佛经广泛流传,发扬光大,并当众发下誓言:如果我翻译的佛经正确无误的话,我希望我火化后舌不焦烂。
第二天,鸠摩罗什在长安圆寂,遗体在逍遥园火化。《高僧传》中记载,他火化后全身均化为灰烬,只有舌头留在火中,还和生前的样子一模一样,正应了他自己翻译的名句“火中生莲华,是可谓希有”!
高徒僧肇
鸠摩罗什门下弟子众多,人才济济,有“什门四圣”“八俊”“十哲”之美誉。如其中之一的竺道生,曾对着石头讲经说法,因为他讲得精彩绝伦,让石头都不得不点头称赞,这就是“顽石点头”这个成语的来历。
鸠摩罗什的高徒中最有名的是僧肇。僧肇,俗姓张,京兆(今陕西西安)人。他小时候家里很穷,以代人抄书为生,因而他得以博览群书。本来,他最为尊奉老、庄的思想,后来偶然读到鸠摩罗什翻译的《维摩诘经》后,他感叹不已,说自己差点就错过了真正的学问。他因此马上就投到鸠摩罗什门下出家,他是鸠摩罗什最为得意的弟子,是罗什门下的“十哲”之一,被称为“法中龙象”,又因为他对于佛教“空”的道理十分精通,人们也称他为“解空第一”。
僧肇有四篇深邃、精辟、简洁、优美的文章《物不迁论》《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和《涅槃无名论》,合称为《肇论》,不仅是佛教的名著,也在中国的思想、哲学、文化史上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直至今天仍被一再研读。
《物不迁论》所论述的是世界有无变化、生灭、运动的问题。《不真空论》阐述的对象是“有”“色”即“色”“空”问题。《般若无知论》是中国人用自己的思维和语言,深刻阐释“般若”,就是佛教智慧奥义的文章。僧肇也堪称中国妙解般若第一人。这篇文章的内容曾经博得鸠摩罗什的首肯,鸠摩罗什大加赞赏说:“对于文章的内容,我的理解不逊于你,但在文采上,我应当拱手承认你在我之前!”著名居士、隐士刘遗民读后也感叹道:“想不到穿袈裟的僧人中还有何晏类的人物。”何晏是魏晋年间极富才华的名士,以精于论述“无为”而闻名。刘遗民又将此论推荐给净土宗的慧远大师,慧远也以为像这样的精辟文章“未尝有”,他们一同批寻玩味、爱不释手。此时的僧肇只有23岁。
《涅槃无名论》探讨的是“涅槃”的主题。涅槃是佛教全部修行所达到的最高理想,被认为是不生不灭、超离生死烦恼、安住永恒快乐的境界。此论写成后,呈送给皇帝姚兴,姚兴深为折服,大加赞赏,随即令人抄写,分发给他的子侄们,让他们同沾法喜,获取智慧。
僧肇之前,人们往往用中国固有的思想来比附佛教中的意思,成为“格义”佛教;或者片面把佛教中的某一种思想提出来加以发挥议论,从未建立完整的佛教思想体系。到了僧肇,才开始娴熟地运用大量中国传统思想,特别是老庄和玄学,并借助鸠摩罗什译出的佛经,以中国化的方式表达佛学的精华思想,创立第一个完整的中国化佛教哲学系统,摆脱了依附传统思想来牵强附会的解释佛教的窠臼,将佛教思想推向独立发展的道路。
清代的雍正皇帝自幼喜读佛典,深通佛理,他别具慧眼,在自己著作的《御选语录》中首先收录了僧肇的《肇论》等论文。僧肇出生于禅宗祖师达摩来中国以前,因此前人从未将他列入禅师之中,但雍正认为僧肇的文章“非深明宗旨,何能了了如斯”!将僧肇认定成为一个大禅师,加封僧肇为“大智圆正圣僧”。
僧肇英年早逝,年仅31岁,令僧俗大众痛感惋惜。僧肇法师一生虽然短暂,但对佛教的发展却贡献卓著,各大佛教宗派如天台、华严和禅宗等,都深受他阐发的大乘空宗思想的影响。
知识链接
破戒:又作犯戒,与“持戒”相对,指违反所发誓遵守的佛教戒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