贰 华严宗及其五代祖师

作者:出处:
分享到:

 
    武则天的佛缘

    华严宗是唐代在长安形成的一个佛教宗派,因为以《华严经》为根本经典而得名。华严宗的主要思想是“法界缘起”,认为宇宙中的森罗万象和人的心灵世界,都相互交涉,互为条件,重重无尽,圆满融通,无有欠缺。

    在《华严经》中,有一个妙喻贴切地表达了“圆融”的概念,这便是“帝释天的宝网”。天神帝释天宫殿装饰的珠网上,缀联着无数宝珠,每颗宝珠都光明赫赫,都映现出其他珠影,并能映现出其他宝珠内所含摄的无数珠影。珠珠相含,影影相摄,重叠不尽,映现出无穷无尽的法界,呈现出博大圆融的绚丽景观。

    这种无穷无尽、恢宏廓大的圆满境界,叫做“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包含着世间万象,而世间万象又各自独立存在。同时,每一个现象之间都相互平等,都是圆满具足、无所欠缺的。人的“真心”如同一面光明皎洁的镜子,森罗万象,长短方圆,都一一在其中自然地显现,也和整个“法界”没有差别。华严思想认为,我们要对所有的事物和现象融会贯通,无所执著,才能达到圆融自在的本来境界。

    这一思想,颇能表现盛唐时期整个国家博大雄浑和涵容万象的气势,所以,华严宗特别得到了盛唐朝廷的欣赏。《华严经》中的角色没有职业、地位的高低,而且很多菩萨都是以美丽的女性形象出现的,正因为如此,唐代女皇武则天给予了华严宗极大的支持。除了将华严宗的祖师拜为国师,给予极高的尊荣地位,她还经常让高僧在宫内宣讲《华严经》。

    《华严经》的翻译,也离不开这位女皇。武则天听说西域有梵文《华严经》的全本,于是专门派人去于阗寻访,果然得到了梵本,便请西域高僧实叉难陀一同来到了长安。695年,实叉难陀等人奉诏重新翻译了八十卷本的《华严经》。译成后,武则天亲制序文,赞誉该经“添性海之波澜,廓法界之疆域”。

    如今,僧人们每次诵经前都要先朗诵一首《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这首偈颂读来朗朗上口,感情真挚,又有一种大开大阖的气势,被称为不可逾越的大手笔,千百年来许多人想再写一首《开经偈》,都难以超越这首作品。不过很少有人知道,这首偈颂出自武则天之手。女皇武则天在看过新译出的《华严经》后,感叹佛陀不可思议的殊胜境界和经中恢宏微妙的文句,灵感迸发,一气呵成,题下了此偈,成为千古绝唱。

    武则天从小家中就有信佛的氛围,唐太宗死后,武则天曾经到长安城的感业寺出家为尼,在这段时间,她对佛教进行了深入的学习。种种因素,使她对佛教的感情十分浓厚。武则天在位期间,大力支持佛教,并利用佛教扩充其政治势力。

    此外,武则天也热衷于建寺造像,在她统治期间,汉地的佛像雕塑掀起了极大的热潮。著名的龙门石窟中的奉先寺毗卢遮那佛像,面部丰颐秀目,嘴角微翘,呈微笑状,头部稍低,略作俯视态,整体丰满富态,雍容高贵,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令人敬而不惧,传说这尊佛像是照着唐朝女皇武则天的相貌雕刻的。而毗卢遮那佛,就是《华严经》中的地位最高的法身佛。

    华严宗全盛于唐代,华严宗的五位祖师,都是唐代赫赫有名的高僧。

    初祖杜顺

    杜顺法师(557~640),法名为法顺,有《华严五教止观》《华严法界观门》等著作,为华严宗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他被后世认定为华严宗的初祖。

    杜顺法师在儿童的时候,就显现出了对佛法的喜爱。他喜欢在做游戏的时候,学着僧人的样子,惟妙惟肖地在自家院子后的土包上为同伴们讲经说法。18岁时,他在因圣寺出家,跟随一位禅师学禅,不久就成就非凡,成为了一代高僧。

    杜顺法师为人性情柔和,操行高洁,为世人所景仰,无论是平民百姓,亦或是百官宰相,均对之尊崇有加。他所到之处,总有种种神异的事情发生。传说在陕西武功县有一位僧人被毒龙附体,找遍了医生和法师,都没有人能治得了。杜顺法师听说了,就来到了这个僧人的对面。他刚坐下,什么都还没做,附体的毒龙马上就托这个僧人的口说话:“既然是禅师您来了,我马上就走,绝不会再来烦扰了。”一会儿,这位僧人就神奇地痊愈了。

    又传说,杜顺法师带领众人到骊山,准备开辟一块地方静修。要耕地种菜的时候,大家发现菜地里密密麻麻地爬了许多蚂蚁。如果这时候耕地,就不可避免要杀生,大家都不知道如何是好。这时候,法师来了,他随手拿着一根小棍,在准备耕种的土地边划了一个分界线,让大家先回去明天再来。第二天再来的时候,大家惊奇地发现所划定的土地内,不仅蚂蚁搬到其他地方去了,而且所有的小虫子全部都不见了。

    杜顺法师曾经将一双鞋放在闹市中,过了三天都没有丢失。有人好奇地追问他原因,法师说:“这就是因果报应的道理。因为我从无量劫以来,哪怕是一文钱都没有偷过。”这句话传开来之后,让很多盗贼都幡然醒悟,改邪归正。

    唐太宗敬仰他的德行,特意请他入宫,请他给自己治病。杜顺法师说:“您的圣德遍满天下,何必担心这一点小病呢?只要你大赦天下,圣体自然安康。”唐太宗依言而行,果然不药而愈。

    84岁时,杜顺法师安然坐化,塔墓建于樊川的华严寺中。唐太宗得知消息后,仰天长叹,赐法师尊号“帝心”,所以杜顺法师也被称为“帝心尊者”。

    二祖智俨

    华严宗的二祖为智俨法师(620~668),曾作了《华严经搜玄记》十卷,他提出“十玄”理论,被确立为华严宗的判别佛教思想差异的根据。

    智俨法师的母亲曾经梦见一位印度僧人对她说:“赶快沐浴斋戒,清净身心!”她惊醒后,闻到了一股异香,随后就怀了智俨。智俨法师还在儿童的时候,就喜欢捡来土块,端端正正地磊成佛塔的样子,然后有模有样地来礼拜。

    到智俨法师12岁的一天,华严宗初祖杜顺法师不期而至来到他家里,对他的父母说:“这是我儿,请还给我吧。”智俨的父母早就知道杜顺是一位有道高僧,也知道自己的儿子非同寻常,就非常乐意把智俨托付给了杜顺法师。

    杜顺法师对智俨非常放心,只是教了他很短时间的“法界观”,便让他自学,自己便又四处云游弘法去了。智俨也聪明异常,努力学习各种佛教经论,还精通了梵文。后来他感到佛教的经典和派别很多,自己难以全部精通,因而在《大藏经》前虔诚地请佛指示。祈请完之后,他信手拿了一本佛经一看,是《华严经》的第一卷,于是他就立志终身学习和弘扬《华严经》。

    智俨法师学了《华严经》很久,可还是觉得自己只是会点皮毛,没有深入其精髓。一天,他碰到一位异僧,对他说:“你要想明白《华严经》的真实意义,《十地品》中的六相道理,千万不能忽视!你可以花一两个月静思其中的奥义,到时候自己必然就明白了。”说完,这个异僧就消失不见了。智俨法师知道这是化现而来的菩萨的指点,于是听从建议认真研读,果然不久就能融会贯通了,这时候他才27岁。

    智俨法师在云华寺弘化一方,宗风大振,所以别号为“云华尊者”;又因为住过至相寺,又号“至相尊者”。在他40岁之后,一直在长安华严寺宣说《华严经》,化导一方。

    67岁那年的一个夜晚,智俨法师右侧而卧,神色如常地圆寂了。当天夜里,有人听见了空中有袅袅的美妙天乐从西方的天边传过来,不久就又消失在西方了,他认为一定是有大福德的人往生了。第二天早上四处询问,果然得知了智俨法师圆寂的消息。智俨门下有许多优秀弟子,除了三祖法藏,新罗(古朝鲜)华严宗的初祖义湘法师也是他的高足。

    三祖法藏

    华严宗三祖为法藏法师(643~712),他的先祖曾是康居国(在古代西域)的丞相,祖父那一代来到了中国。他的母亲曾经梦见自己吞下日光,之后就怀孕了。

    法藏自幼喜欢自己研读佛经,成年后,还未出家的法藏在长安云华寺遇到了二祖智俨和尚,智俨对法藏十分赞叹欣赏,认为法藏是可以传法的根器;法藏也深为敬佩智俨和尚对《华严经》的妙解,认为自己找到了真正的师父,于是发愤学习,不久便深得《华严经》的要旨。

    法藏26岁的时候,曾到居留长安的狮子国(今斯里兰卡)高僧释迦弥多罗尊者处,请求授予菩萨戒。当尊者知道法藏能背诵《华严经》的时候,不觉惊叹地说:“华严是诸佛的秘密宝藏,这部佛经极难遇到,何况还能理解经中的深奥意思!如果有人能够读诵其中的《净行品》,就已经具足菩萨净戒了。你根本不需要再来我这里受菩萨戒了!”

    唐高宗年间,智俨病重,这时候因为法藏还没有出家,所以特地把他托付给长安德高望重的僧人道成和薄尘,希望把他培养成法门龙象。

    高宗皇后武则天的生母荣国夫人去世,武则天为了积功德、树福田,把自己原来的住宅捐舍为寺院,取名太原寺,准备剃度僧人。道成、薄尘等高僧由于曾受智俨和尚托付,于是一起推荐法藏,武则天就以皇上名义敕令法藏在太原寺剃度出家。

    由于对法藏的欣赏和敬佩,四年后,武则天又以皇帝的名义下诏,让长安城的十大名僧来为法藏受具足戒。武则天还因《华严经》中有“贤首菩萨”,特赐法藏法号为“贤首”,以此表示对他的敬重,从此,法藏也被称为贤首国师。风华正茂的法藏,这一年才刚过30岁。

    法藏一生前后共讲《华严经》30余遍,传说曾有许多神奇瑞相产生,如:口吐光明、讲坛香气四溢、天上五彩祥云等。他在讲法时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来让人理解。有一次他应请为武则天讲华严教义,讲到“六相”“十玄门”的道理时,武则天茫然不解。法藏当即指着镇殿的金狮子说:“金狮子是由金子制做的,所以说本来除了金子以外并没有狮子相,狮子只不过是我们自己强加上去的。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本体的显现,除本体外,一切事物都不过是虚幻的现象。”武后听后,豁然晓悟。

    为了表达出华严宗“无尽缘起”的道理,法藏还曾用十面镜子打比喻。他将这十面镜子四方、四角、上下,面面相对,相距一丈余,中间安置一尊佛像。然后,他再在佛像前点燃一盏灯火照耀佛像,使得镜子中的佛像看起来层层辉映,无穷无尽,以此来让别人了解“重重无尽”的道理。

    长安四年(704)冬,武则天要在皇宫内启建华严法会,准备请法藏讲经说法。法藏提议说,法门寺有佛指舍利,神异非常,应该请来庄严道场。于是武则天就让法藏前去迎请,法藏率众人在舍利塔前做了七日七夜的佛事后,打开舍利塔,赫然发现塔内的舍利光辉闪耀。带着恭敬,法藏将舍利高高举起,大家又看到了他掌上的舍利放射出更为灿烂的五彩光明。

    法藏精通梵文,由于当时流行的晋译《华严经》不全,他便将漏缺的《华严经》补上,使得新译《华严经》文通义顺,更加完善。他对华严宗作了创造性的解释和发挥,完善了华严宗的判教理论,因此被认定为华严宗三祖。

    唐玄宗先天元年(712),法藏在长安大荐福寺安详圆寂,世寿70岁,奉旨隆重葬于华严寺南边。法藏的一生虽贵为高宗、武则天、中宗、睿宗和玄宗五代帝王之师,却不改其严谨、淡泊的修行生活,始终以弘扬华严宗为终生的志向。

    四祖澄观

    与法藏法师一样,备受皇室尊重的,是华严宗四祖澄观法师,他身历九朝,先后当过七位皇帝的国师。

    澄观法师(738~839)俗姓夏侯,据说诞生时光明满室,邻居见到异象后都前来询问是怎么回事。11岁时,澄观就出家为僧了,他昼夜苦学佛教经论,据说读书能一目七行,日记万言。他一方面广学律、禅、三论、天台、华严各宗的教义,一方面还研究佛教以外的各种学问。

    澄观法师身形魁梧高大,双手过膝,声如洪钟。他曾四处参访和弘法,在四川的峨眉山礼拜普贤菩萨的时候,见过很多神异的景象。

    38岁的时候,大华严寺的住持请他讲解《华严经》。准备讲解的时候,澄观感到旧的《华严经》注解内容繁琐,意思也不完备,于是就发愿写新的注解。传说发愿后,他在睡梦中见到了一位金色的巨人,面向太阳站在群山之间。梦中的澄观准备抱住金人,没想到竟然一口吞下了金人。醒来后,澄观大喜,认为吞下光明就是光明遍照的意思,从此他为《华严经》写注解的时候,下笔如有神助。4年以后,他的注解方才完成,叫做《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新疏完成后,大华严寺住持请求开讲,当澄观讲经时,天空出现朵朵祥云,聚留不散,人们都感叹景象的殊胜和不可思议。后来,澄观又在终南山草堂寺为新译的《华严经》作注解,在殿堂前,池塘内竟然生出五枝罕见的合欢莲华来,每朵莲华的茎都是三节。

    唐德宗在生日的时候,请澄观在麟德殿开示新译的《华严经》宗旨,群臣会集,澄观升座说法,宣讲经中妙义。讲毕,唐德宗默然不语,如同进入了很深的禅定。许久之后,德宗才缓缓睁开眼睛,喜悦地环视群臣说:“听了朕的师父为我开示佛法,我的心里十分清凉。”于是,唐德宗就赐澄观“清凉国师”的尊号,并赏紫衲方袍,朝廷大臣也都纷纷皈依澄观法师。

    唐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等都先后请澄观国师到宫内讲法,多次加封“僧统清凉国师”“大照国师”“大统国师”等尊号,一时朝野闻名,天下人皆仰慕他的高风。

    澄观法师毕生讲述《华严经》达50遍,著作等身,现仍流传者总计达四百余卷。澄观的弟子中,宗密独得他的真传,最为杰出。

    五祖宗密

    在终南山中,有一座山峰因为形状成“圭”字形,被称为圭峰。一位超凡的佛学大师,以他的名字将这座山峰与弘法的辉煌连在一起,使这座灵秀的山峰倍增几分神奇。圭峰成了中国佛教史上的一座纪念碑,而赋予圭峰神奇魅力的,就是华严宗五祖宗密。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宗密生于四川,家里本是豪门望族,但是早年父母就离他而去了。宗密在青少年时期熟读儒书,但总觉得这类书籍不能解决人生根本问题,转而在佛法中寻求答案。

    后来,他碰到了道圆和尚,宗密“问法契心,如针芥相投”,于是在道圆门下出家,从此安顿身心于佛门,领受禅门心法。有一次,宗密在读了《圆觉经》后,豁然大悟,身心喜悦,将读经心得禀告道圆。师父对他说:“这部佛经是诸佛授予你的,要你弘扬圆顿之教。你去云游吧,不要在这小地方停留下来,埋没了你的天才。”

    宗密在游学时碰到了四祖澄观法师的弟子灵峰上人,灵峰上人此时已经重病在身。相见三日,二人已成忘年之交。灵峰把《华严经》及澄观的《华严经疏》和《华严随疏演义钞》传给他,不久便圆寂了。这三部著作,让宗密觉得华严宗学说尽善尽美,解决于他心中的一切疑难。澄观的《华严经疏》包含了华严宗的基础理论,内容很丰富,但不易读懂,但是宗密只看了一遍就开讲了,而且所讲效果很好。后来,他又拜会了他的师叔神照禅师。神照对宗密大加夸赞,说他是“菩萨人也,谁能识之”。

    宗密在洛阳应信众的请求又第二次讲解《华严经疏》。信众里有个叫泰恭的年轻法师,被宗密的讲法所感动,竟然砍断自己的一臂,以庆幸听到这么高深的佛法。不料这件事竟引起了官方的追查,宗密在情急之下巧妙地报告官府说自己是“二京法主,三帝国师”澄观法师的门下。又怕官方到澄观处查问,于是宗密又写了一封信迅速送到澄观那里,并请收为弟子。澄观法师看了他才华横溢又言辞恳切的来信后,答应了宗密。第二年,宗密就去长安拜见了澄观,此时,澄观已是74岁,宗密只有32岁。澄观见到宗密非常高兴,赞叹他说:“能跟随我游心于华藏世界的,只有你了!”惺惺相惜之情,溢于言表,已经把宗密当作了能继承华严宗事业的门生了。

    经过澄观法师的培养,宗密相继有很多著作问世,名声也越来越大。唐文宗曾请他入宫讲授佛法,深得文宗赏识,御赐紫方袍,并赠以“大德”称号,自此之后,宗密更是广受朝臣和百姓敬仰。

    宗密在长安时,认识了一些喜爱佛法的名士和官吏,如裴休、白居易、刘禹锡等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虽然出入豪门,但是宗密却不慕虚荣,居京三年之后,他决定到终南山中隐居。送别时,刘禹锡和白居易都依依不舍地写了送别诗,刘禹锡的诗中有“宿习修来得慧根,多闻第一却忘言。自从七祖传心印,不要三乘入便门”的句子,对宗密法师给予了极高的赞誉。

    在这一时期,宰相裴休成为了宗密最忠实的皈依弟子和好友。宗密应裴休的请求,写了禅宗思想史的著作《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裴休对宗密的佛学思想、实践体验和著作文章都深为推崇。不仅如此,裴休还为宗密的主要著作撰写序文,以助流传。

    62岁时,宗密安然圆寂,唐宣宗追谥宗密为“定慧禅师”,宰相裴休撰写了碑文,唐宣宗大中元年(847),追谥“定慧禅师”,世称圭峰禅师。

    宗密的著作很多,总共有二百多卷。他的著作《华严原人论》,以华严学说为基础,把儒、释、道三家学说加以融会贯通,对宋明理学的形成和儒学哲理化产生重大影响。此外,他虽为华严五祖,但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对禅学和初期禅宗史进行总结性研究的佛教学者。宗密穷半生精力,编撰了一部一三○卷的《禅源诸诠集》,这是一部被时人誉为“未曾有也”的《禅藏》。可惜这部极其珍贵、记载了丰富的禅宗思想史料的著作佚散于两宋之时,只剩下一篇《都序》,但仍然可以清楚地看到唐代禅宗变化的情况。

    华严宗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华严宗思想对宋代形成的理学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朱熹的“理”或“太极”并不就是华严宗所谓的理或性,其“生生不穷”之说也不是“一多重无尽”之说的简单重复,但其思维途径上的类同,却不能说是偶合的。华严宗的教义体现了汉地佛教高层次的文化心理特征,非常适合以士大夫为主体的信徒们的胃口,那些性格豪迈奔放而富有浪漫气息的文人或思想先驱者对华严宗饶有兴趣。

    宋代文豪苏轼研习华严经典,深感兴趣于华严宗的事理无碍、万事万物都是一真法界体现的学说,因此在诗文中写道:“孤云抱商丘,芳草连杏山。俯仰尽法界,逍遥寄人寰。”“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清末戊戌变法运动的代表人物谭嗣同,在所撰名作《仁学》一书中,采取了华严宗“法界缘起”的理论,认为法界、众生界都是由“仁”“性”“灵魂”,亦即“性海”所立并由此论证了三世一时,一多相容,天地万物只是“同一大圆性海”的一部分,其中,人只是一个现象而已。由此观之,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为变法慷慨赴死的豪迈性格,其实是有深厚的华严宗佛学渊源的。

    知识链接

    无量劫:劫是佛教的时间单位,指极长的时间。无量指多的无法计量。无量劫指无法计算的长久时间。

    法界观:华严宗用来理解悟入法界真理的观行方法。法界观分三重,第一重真空观,第二重理事无碍观,第三重周遍含容观。

    判教:中国佛教的僧人根据义理的浅深、说时的先后等方面,将当时所传的佛教各派思想加以剖析分类,以便于理解。

    宋明理学:指宋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以阐释义理、兼谈性命为主。宋明理学虽然是儒学,但借鉴了道教和佛家的思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