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宗的根本经典是《华严经》,《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古汉语中的“华”字是通假字,通“花”;“严”是庄严的意思。“大方广佛华严经”七个字的意思连起来解释,就是说成佛之前的一切修行和境界都像圣洁的莲花一样,能够让“大、方、广”的佛的世界更加庄严、圆满。
《华严经》的博大
《华严经》是大乘佛教最为重要的经典之一,被称为“经中之王”。
《高僧传》中记载:孙思邈在终南山中隐居,美名远扬,唐高宗把他请到朝廷来,想请他做官,孙思邈坚持不答应。高宗也没有办法,只好请教他一些问题。
唐高宗问孙思邈:“佛经中什么经最大?”
孙思邈毫不迟疑地回答:“没有比《华严经》更大的了!”
高宗疑惑地问:“近来玄奘法师翻译了《大般若经》,内容有六百卷之多,为什么就不是最大的?”
孙思邈说:“《华严经》中的法界包含一切的法门,其中的一个法门,就可以演绎出大千世界那么多卷的佛经,《大般若经》不过是《华严经》中的一个法门而已!”
唐高宗大悟,从此以后天天只诵读《华严经》、礼拜《华严经》。
明代有个莲池大师,他打比喻说,《华严经》如同高高在上的天王,其他的大乘佛经,如同分封的诸侯,而那些小乘经典,则只是诸侯的附庸而已了。
为何《华严经》有如此高的地位?那得先从释迦牟尼佛开始说起了。
佛经中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觉悟后,大地震动,光明照天彻地,无数世界的菩萨和天神因此都得知了佛陀已经成道,于是一起来到了佛陀旁,为佛陀献上最好的供养,请求佛陀开示佛法。于是,佛陀在觉悟后的前14天内,为他们宣说了《华严经》。《华严经》是佛陀得道后宣讲的第一部经典。
《华严经》的听众都是修行已经有很高成就的菩萨天神,所以佛陀给他们讲的是最为圆满和完整的佛法。据说在这部经典里,佛陀将无穷无尽的世界中无穷无尽的道理和无穷无尽的成佛法门全部都宣讲了出来。给菩萨天神们讲完《华严经》后,佛陀才开始到人间给凡人弘扬佛法。由于凡人的根基很差,佛陀不得不根据接受程度,从低到高慢慢地开示佛法的道理。所以后来华严宗的祖师都说《华严经》是“圆教”,就是佛陀对我们最为圆满无缺,圆融无碍的教育了。
在佛寺的佛殿里,我们经常会看到“三身佛”,三身就是法身佛、报身佛和化身佛。法身毗卢遮那佛是佛教所说的真理,无形无相,在寺庙里的形象只是一个象征。报身佛是佛的“真身”,具有庄严美丽无比的相貌,只有菩萨们才能看见。化身佛是佛陀为了度化众生,在人间示现出的普通人的样子,释迦牟尼佛就是化身佛。所以,《华严经》是报身佛毗卢遮那佛讲出来的佛经,而一般的佛经都是由“化身佛”讲的。报身佛讲出来的佛法,当然比化身讲出来的更为彻底了。
佛教中总是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烘托《华严经》的伟大。每天早上,当太阳冉冉升起,第一缕曙光总是先出现在东方最高的山尖上,闪耀出金色的光辉。然后,太阳才开始高挂苍穹,普照大地,滋养万物。夕阳西下的时候,阳光也总是从最高的山顶上最后消失不见。《华严经》是少数菩萨们最先听到的最高的佛法,就像那最先被阳光照到的最高山峰。凡人们听到的佛法,则如同晨曦过后在平地上接受到的太阳的沐浴,自然层次要低一点。当然,随着弟子们的逐渐进步,佛陀讲出来的佛法也越来越高,只是到了佛陀晚年,所讲的佛法又趋向圆满,如同落日的余晖照在西方高高的山顶上。
传说由于《华严经》的佛法境界太高了,一般的凡人是无法理解的,所以只好先由龙王收藏在龙宫的宝库里。
佛陀涅槃后大约700年,印度出现了一位了不起的大成就者——龙树菩萨。龙树菩萨聪明绝顶,年轻时就通达了世间的一切学问技巧,当然也包括当时流通在人间的佛经。这时候,他没有可学的了,觉得自己所学的佛法都不够圆满,就起了傲慢之心,想在佛教外自己重新开宗立派。龙王觉得他有些可怜和可惜,就把他请到龙宫里去,把龙宫里珍藏的那些深奥的佛经借给龙树看。当龙树菩萨看到《华严经》时,马上就心悦诚服,再也不想开宗立派了,这是为什么呢?
传说龙树菩萨当时看到了上、中、下三种版本的《华严经》。上本的长度听起来极其夸张,是由无数的世界的尘埃那么多的偈子写成的。印度人的一偈大概相当于我们汉语的四句诗。中本的长度也惊人,有49万偈之多。下本的长度有10万偈。上本和中本太长了,都不是凡人有能力能看的,龙树只好把最简短的下本取到了人间流传弘扬。
《华严经》的圆融
如此长的佛经,都讲什么内容呢?《华严经》中的内容,如同佛法的汪洋大海,广大无边,无所不有。明代的憨山大师说:“不读华严经,不知佛富贵。”
《华严经》里描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世界,叫做“华藏世界”。“世界”这个词本来出于佛经,“世”是指过去、现在、未来,“界”指东西南北上下十方,一个“世界”的大小大概相当于一个太阳系。
华藏世界的中心是无边的香水大海,海中有巨大的莲花,莲花的花瓣有千万片。每一片花瓣上,都包含有微尘一样多的世界。而进入其中任何的一个世界,又看到一个和整个华藏世界一样大的香水大海和大莲花,其中的每一个花瓣,又包含着整个世界。就这样,华藏世界中,我们可以同时看到一中的多和多中的一,重重无尽,互摄互入。用最简单的充满诗意的句子来表达,就是: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一朵花瓣中包含着一个世界,每一朵花瓣都是同样平等和奇妙,既空幻灵妙,又饱满充实,这样奇妙的莲花世界,将我们的想象力和美的感触推向了神奇的极致。
这样的莲花世界,只有修到了佛的境界,才能自由欣赏和出入自在。那么,如何才能进入这种境界呢。《华严经》里为我们树立了一位学习求法的典范,这就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故事。
由于前世做善事的果报,善财童子还在母亲肚子里时,他家里就自然地出现各种宝物,当他出生之时,又有500种更为稀有的珍宝出现,因此他的父母替他取名为“善财”。
善财童子长大后,在文殊菩萨的指引下南游,参访了菩萨、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童子、童女、天女、婆罗门、长者、国王、王妃、仙人、医师等53位善知识,这些人都是大菩萨,拥有不同的神通和智慧,在各行各业中用不同的方式帮助他人。这些善知识并不都是一副慈眉善目的菩萨形象,他们中有医师,有商人,有常常使用各种酷刑的暴君,甚至有一位艳丽的妓女。任何行业的人都没有高下之分,只要发了慈悲喜舍之心,都是平等和伟大的菩萨,都能够帮助他人,这正体现了《华严经》圆融无碍的精神。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故事在佛教界十分流行,常常被绘成连环画的形式。这些故事不仅曲折生动,而且常常贯串着美好的感情。其中有一个故事,是善财童子去拜访佛的母亲摩耶夫人,请她开示菩萨行的方法。摩耶夫人说:“我过去曾经当过莲花池的保护神,当有菩萨从莲花中化生出来时,我就以慈母之心殷勤地抚养他,这让我深深懂得了慈母之道。于是,莲花池中的所有生灵,我都以慈母般的心情,温柔地帮他们除去烦恼心,生起清净心和欢喜心。后来我得到佛菩萨的开示,于是发心要为一切众生做慈母。要做佛母,就要心胸宽广,具有母亲的品德,从怀胎、临产、抚育都要充满着慈心、爱心、悲心、忍心和怜悯心,才能世世为佛母,永远都做诸佛之母。”
如同将慈母的精神扩展到众生,就成了菩萨的精神,《华严经》让人们将平常生活中的每一个善念都扩大,将菩萨精神融入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去。经中的一篇《净行品》,最为人们所喜爱:
若见桥道,当愿众生:广度一切,犹如桥梁。
若见流水,当愿众生:得善意欲,洗除惑垢。
……
见欢乐人,当愿众生:常得安乐,乐供养佛。
见苦恼人,当愿众生:获根本智,灭除众苦。
……
盛暑炎毒,当愿众生:舍离众恼,一切皆尽。
暑退凉初,当愿众生:证无上法,究竟清凉。
无论在路边见到桥梁还是流水,无论对面的人是欢乐还是苦恼,无论是在酷暑还是凉秋,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吃饭,一切时候都要对一切众生拥有慈爱之心,希望他们获得种种比自己更为殊胜的安乐、清凉和智慧,这就是《华严经》倡导的修行和做人的“圆融和谐”的精神。
《华严经》辞章华丽,气势磅礴,近代的弘一法师李叔同撰有《华严集联三百》一书,将经中的优美句子都挑选了出来,并经常用他“朴拙圆满,浑若天成”书法书写其中的句子赠送他人。
知识链接
如来:佛的尊号之一。如,指真如,即佛教所说永恒的真理。佛陀乘真理而来,由真如而现身,故尊称佛陀为如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