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南的少陵原半坡上,并列矗立着两座巍峨的古塔。每当夕阳的余晖落在两座佛塔上的时候,庄严肃穆的佛塔泛起一层层金色的光芒,塔边的庙宇、背后的山坡、坡下的人家都辉映在佛塔的光芒中,远远望去,俨然一片金色佛国世界。
这两座佛塔,就是华严宗初祖杜顺大师和四祖澄观大师的灵骨塔,两座宝塔所在的寺庙,就是华严寺。作为华严宗祖师的灵骨塔所在地,这里成为纪念和瞻拜华严宗祖师的佛教圣地,在后世的佛教徒中有着崇高的地位,是公认的华严宗祖庭。
少陵原自古就风景奇佳,吟咏少陵原的优美诗篇不在少数,李白的名句“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便是描写少陵原上的风光的。在华严寺中,可以俯瞰秀丽的樊川,唐代的樊川是长安城南著名风景区,是春秋宴乐、夏日避暑的胜地。抬头南望,便是绵延的终南山峰,诗人岑参的“寺南几十峰,峰翠青可掬”,道尽了华严寺中抬头见南山的优美景致。
杜顺大师塔
贞观十四年(640)的一天,84岁的杜顺大师忽然把弟子们都召集到一起,在法座上盘腿而坐,平静地告诉弟子:“我在人间的缘分已尽,将要往生华藏世界。佛法真实不虚,请你们努力修行,生生世世,受用无穷啊!”说完,他珍重地合掌向大众告别,然后缓缓地闭上眼睛,就此安详圆寂了。此时,有一对鸟儿竟然从空中飞到房中,哀鸣之声悲切凄惨。弟子们怎么也想不到昨天还健步如飞、精神爽朗的大师是如此的能够随缘放下,竟然说走就走,大家心中的哀痛彻入心髓,可是,谁都没有放声痛哭,只是一起默默地合掌为师父念佛送行。三天后,弟子们把杜顺法师的肉身送到樊川北原中的一个洞中安置,日日前来瞻仰礼拜。不可思议的是,一个月后,法师的肉身颜色不变,安坐如山,常常有异香飘出,大众都感慨佛法的不可思议和杜顺大师的高深修为。杜顺法师的灵骨塔建好以后,弟子们就将法师的肉身安奉于塔中。
现在,双塔中东边的就是杜顺塔。杜顺塔呈方形,共七层,高约21米,平面呈方形,为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每层叠涩出檐,檐下均砌两层菱角牙子,檐四角挂风铃,塔身壁面用砖砌成扁柱、栏额、斗拱、昂等。塔上层横额刻“严主”二字,第三层嵌有“无垢净光宝塔”刻石。
清凉国师澄观塔
西边的塔是华严宗四祖清凉国师澄观的灵骨塔。文宗开成四年,澄观预知寿命将尽,便召集弟子前来,咐嘱完后,他也如同初祖杜顺法师般潇洒,说走便走,盘腿安详圆寂了,享年102岁。因为他身为帝师,曾为历代先帝所崇仰,唐文宗特地罢朝三日,举国哀悼。
澄观法师圆寂后没有几天,有两位印度僧人来到了长安。他们一到长安,便向人们说起了他们的奇遇。他们说:曾在路上看到两个使者从空中飞过,询问他们是什么人,他们说自己是印度文殊堂的天神,专门到东土来取华严菩萨的大牙回国供养。皇帝听后,马上让人打开澄观法师的墓塔,只见澄观容颜光泽,依然端身正坐,稳如山岳,果然只是少了一颗牙齿。
澄观法师被火化之后,他的舍利光明圆润,舌如红莲花色,后来澄观的舍利便安奉于法师的灵骨塔中。清凉国师塔呈六角形,为七层六面砖塔,高约17米。塔上嵌有“大唐清凉国师妙觉之塔”刻石。因塔西临原畔,雨水冲刷,有倾覆之虞,长安县于1986年拆迁,由原址向东南移动十米就地复原。拆迁时在各层塔心发现有鎏金铜佛像、千佛碑和佛经等,在塔基下又发现风格迥异、雕刻精美的两层砖塔,约六米高。据记载,元代曾重建清凉国师塔,但从出土的铜佛和佛经来看,却是清初的遗物。由此可见,地上的五层砖塔应为18世纪清乾隆年间,少陵原崩塌时,就所毁坏的元代重修妙觉塔基础上重建的。拆迁中发现的地下这两层风格不同的塔,当是元代重修的残塔。在残塔下还发现了塔心内室藏的石函,石函内有盛舍利的白玉瓶。在清凉国师塔侧有18世纪清雍正年间加封澄观为“妙正真乘禅师”时立的碑石。
华严寺最早不知建于何时,在唐代时,华严寺规模宏大,是著名的樊川八大寺之一,《全唐诗》中留下了不少以游历华严寺为主题的诗歌。唐宣宗李忱来华严寺游赏,写过一首《幸华严寺》,诗云:
云散晴山几万重,烟收春色更冲融。
帐殿出空登碧汉,遐川俯望色蓝笼。
云散天晴,远望终南山,层峦叠嶂,不知有几万重。近处,淡雾轻轻地在春色中缭绕,景色一片朦胧。身在华严寺这样的高地,走出去仿佛就能踏入头顶的青天,俯望樊川,大地都笼罩在一片草青色中。
历代以来,站在华严寺中眺望南山,俯瞰樊川,最能引发出诗人的诗意。宋代名相寇准在游赏了华严寺之后也写下了这样的诗:
寺对南山积翠浓,水村鸥鹭下遥空。
层楼望尽樊川景,恨不凭栏烟雨中。
唐代时候的华严寺曾经是庙宇宏伟,楼阁高耸。如唐代诗人孟郊的《登华严楼望终南山赠林校书兄弟》诗中说:“地脊亚为崖,耸出冥冥中,楼根插迥云,殿翼翔危空。”
明代的赵崡记载这里曾有五座塔,但当时只剩下两座了,这两座塔就是现在的杜顺塔和澄观塔。清乾隆年间,发生了少陵原崩塌事件,塔后土崖崩塌,殿宇窑洞全部被毁,仅存砖塔两座立于崖上,令人扼腕叹息。
1930年陕西大旱,朱子桥居士来陕西赈灾,与佛教界人士瞻礼华严寺塔时,见到元代重修碑内有“修塔即降甘露”的文句,便于塔前发愿重修两塔,诚心祈愿天降甘露,不久,果然天降大雨,一时成为佳话。朱子桥等人遂与佛教界人士动工,重修了两座佛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