贰 开元三大士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善无畏

    开元三大士中,第一个来到中国的是善无畏(637~735)。

    善无畏,生于印度的乌荼国,是释迦牟尼佛的季父甘露饭王的后代。他的先辈来自中印度,因国难而出奔到乌荼国,当了乌荼王。

    善无畏生来便神姿英发、德才兼备,父王对他十分赏识,经常给他历练的机会。他10岁就统领军队,13岁就继王位,施行仁政,深得军民爱戴。后来,他的堂兄为争王位,起兵作乱。善无畏率军亲讨,取得胜利。按照军法,争位的兄弟应判死罪,可是,善无畏不忍天伦兄弟遭诛,赦免了堂兄。

    经过这次内乱,善无畏对人世间的名利已经看破,他郑重地向母后和群臣表明心迹,宣布将王位让位给兄长,自己要出家学道。母后伤心之余也没有办法挽回,只好任他去了,临别之际母亲秘密地将传国宝珠给了善无畏。

    善无畏怀着敬仰之情,来到了印度最大的佛学院那烂陀寺。他将母后赐的传国宝珠,饰在那烂陀寺大佛像的额上,佛像分外光彩夺目,这显示出善无畏布施一切,全身心学习佛法的决心。

    善无畏在这里拜了那烂陀寺的龙智菩萨为师父,勤奋修学,通达了密教的全部奥义。学成之后,善无畏礼遍印度各地的佛教圣迹,所到之处,降龙祈雨,降服外道,无不所向披靡,于是善无畏名声大振。

    善无畏年近80时,已是全印度大名鼎鼎的密教上师。一日,师父龙智对他说:“善男子,你与震旦(中国)有缘,去弘扬大法吧,现在正是时候!”无畏三藏于是辞别恩师,踏上了前往大唐的路途。

    善无畏路过北印度境时,他东行的消息已被僧侣和商人传到了长安,唐睿宗对善无畏不惜年迈东行传法的行为,十分感动,就派僧人若那和将军史献,带着礼物出玉门关等候迎接。

    开元初年的时候,唐玄宗曾梦见一位僧人,面貌长相异乎常人,醒来后记忆犹新,便拿起画笔在宫墙上画了下来,这个形象烙印在不少人的记忆中。开元四年(716),善无畏携带梵卷,到达长安,唐玄宗亲自接见。一见之下,发现善无畏与梦中所见高僧竟然一模一样。唐玄宗认为这是天赐的缘分,极为高兴,立即礼敬善无畏为国师,并大设筵席为善无畏接风洗尘。玄宗有意试探善无畏的法力,便请了一位有名的术士来与善无畏比试神通。这位术士过去可以驱使鬼神,行搬运变化之术。当他面对善无畏时,善无畏只是恬然不动,术士使尽浑身解数,可是任何法术都不起作用,只好脸色惨白地落败退下。满座的人都为善无畏的神奇所叹服,对善无畏大为敬仰。

    玄宗特地在宫内设立了内道场,尊善无畏为教主,玄宗之子宁王、薛王等都跪着捧上法器,从善无畏那里灌顶受法,一时轰动朝野,密教从此在中国开始大为兴盛。

    开元五年(717),玄宗请善无畏在西明寺翻译佛经,善无畏奏请让名僧参与翻译。朝廷批准后,他先译出《虚空藏求闻持法》一卷,呈上玄宗。玄宗深加赏叹,又下诏将善无畏所带梵文经卷全部送到内府保存。开元十二年,善无畏协同弟子一行等人,奉诏译出了《大日经》,这是唐密的根本经典。他还译出了多部经典,首次采取了梵汉对照的方式,后来不空和尚沿用这个方法翻译经典,获得了良好的传授效果。中国的“悉昙”这门学问就是从善无畏开始的。

    有一次夏天大旱,唐玄宗派高力士请善无畏祈雨。善无畏说:“这旱情是人民共同的业力,如果强行降雨,也必然是暴雨,带来的损失和旱灾是相同的。”

    高力士回去禀报,一会儿就带回来了唐玄宗的回话:“人们都热得快受不了了,就算是狂风暴雨,也总比现在强,起码感觉凉爽一点吧。”

    善无畏看皇帝主意已决,只好答应。高力士告诉他:“请雨的幡幢、锣钹等法器,我都已经准备好了。”

    善无畏苦笑道:“这些东西没用,快撤掉吧!”

    只见善无畏装了一钵水,拿了一把小刀在其中一边搅动,一边口中默诵着咒语。一会儿,水里就有一条红色的龙浮出水面,约莫指头般粗,龙昂首向上看了一眼,便又潜下水底。善无畏继续搅动着水,嘴里还念着咒语不停,顷刻间,就见到一道白气从钵中升起,直冲高数尺,在空中回身打了个转,便径自向天空飘然而去。

    这时候善无畏才停下,对旁边目瞪口呆的高力士说:“速速回去报告,雨就要来了。”

    高力士急忙上马,往皇宫狂奔。上了马再回头看时,只见那白气急速旋转着,自寺院向西而去,如一匹白练翻空而上。继而阴云密布,狂风骤起,电闪雷鸣,天地大变。高力士还没走几步,瓢泼大雨就已经来临,街上许多大树都被连根拔起。高力士紧赶慢赶,到入宫禀告皇上时,已经全身湿透、狼狈不堪了。事后,唐玄宗迎请善无畏到宫中,再三向他致谢。

    开元七年,另两位大名鼎鼎的密教祖师——金刚智三藏与不空三藏一起来到了大唐。因这三人同时弘扬密教,又同在玄宗开元年间来到大唐,故史称“开元三大士”。

    善无畏和一行所传为胎藏界密法,金刚智和不空所传为金刚界密法。善无畏与金刚智相遇后,二人互为阿阇黎,互相灌顶传法,于是二人都得到了密教完整的两部大法。

    善无畏是中国首位系统翻译密教经典者,共翻译28部53卷。为弘扬密教,阐释教理,传授仪轨,他在东、西二京设置道场,开坛授法。他的传承者有一行法师,入室弟子有宝畏、明畏,俗弟子有著名文学家李华,还有从学者宝思、智严、温古、义林、喜无畏以及新罗(今朝鲜)僧人玄超、不可思议,日本僧人道慈等。经一行记录善无畏的讲课而成的《大日经疏》20卷,为解释密教根本经典《大日经》的根本论典。

    开元二十年,善无畏上奏玄宗,请求回国,玄宗没有舍得答应。开元二十三年(735)十一月七日,善无畏右侧卧安详圆寂,世寿99岁。出殡之时,全城人都前去相送,玄宗也为之悲痛欲绝,一时山河变色,满城凄凉。善无畏圆寂后,肉身不坏,弟子便将他供在寺中。每逢旱涝灾害,人们前去向他祈请,还都十分灵验。皇室在做禳灾、祈祷时,也会派许多使臣前去供养。

    金刚智

    善无畏由陆路将胎藏界密法带到了中国,而金刚智则由海路,将金刚界密法带到了中国。

    金刚智生于南印度的摩赖耶国,他的父亲是一位博学的婆罗门。金刚智几岁时,就能日诵万言,过目不忘。10岁时,他对佛理已经开悟,便对世俗不再感兴趣,就在那烂陀寺出家为僧了。30岁之前,他几乎学遍了当时的各种佛教经论。

    金刚智31见到了龙智。龙智大师当时已700多岁,金刚智跟着龙智学了7年。经过精进修持,他通达了所学密法,证悟到了高深的境界。传说每到吃饭时刻,他的饭菜都会从天而降,金刚萨埵常常在他面前出现。他常常被请去为国家祈雨作法,十分灵验,因此被拜为国师。

    传说有一天,观自在菩萨现身对金刚智说:“你所学佛法已经成就,东土大唐国与你有缘,你最好去那里弘扬佛法,济度群生。”金刚智听后,不胜欣慰,立即回去辞别国王。

    金刚智选择了海路到达中国,途中经过师子国(今斯里兰卡)、佛逝国(今印尼苏门答腊)等,国王都苦苦挽留他,他都矢志不移,坚持东渡。一天,船只正在航行,突然海上刮起飓风,其他船只都被波浪冲走,不知去向,唯有金刚智的船,因为他在船上持咒,才幸免于难。之后,金刚智继续前行,航海10万余里,耗时约3年,经过20多个国家,历经种种艰辛,才到达大唐边境。

    开元七年(719),金刚智携弟子不空到达广州,节度使派3000人,乘船数百只,带着香花、奏着音乐,出海远迎。唐玄宗下诏将金刚智迎入长安的慈恩寺,不久又迁到了荐福寺(现在的小雁塔)。凡金刚智住过的寺庙,必建大曼荼罗灌顶道场,为人灌顶,广收徒众。

    开元八年,自正月到五月一直没有下雨,旱情严重。老百姓们向山神、河神、城隍等祷告求雨,都毫无成效。于是唐玄宗下诏请金刚智结坛祈雨,金刚智于是建起一米高的庄严坛城,又亲自开始画准提菩萨的像,并定下了画像的开光日期,说到时就会有雨了。皇帝便派一行禅师守在金刚智旁边观察,可是到了第七天,天空中依然万里无云,酷暑熬人。到了午后,金刚智不急不忙地修完一段密法,便拿起画笔轻轻点开了准提菩萨像的眼睛。说时迟,那时快,瞬时间,顿时从西北刮来一阵狂风,所到之处,瓦飞树倒,一派狼藉。狂风刚吹过来,天上就同时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而下。在金刚智结坛修法的地方,不知何时屋顶也穿了个大洞,雨水从洞中如洪水般倾注到了道场。城中的老百姓纷纷传言:“金刚智擒获了一条龙来降雨,龙撞穿屋顶飞上天去了!”于是,去结坛处参观拜谒的信众络绎不绝,每天都有成千上万人。

    自从来到中国,金刚智都在一直广传密教。长安、洛阳两京的僧众修学密法以后,据说都十分灵验,密教因而大为流行。著名的唐代天文学家一行禅师对金刚智十分敬仰,多次向金刚智请教咨询,金刚智则毫不保留地一一教授给他。一行禅师自从入坛接受灌顶后,深知密法广大神奇,有利于天下苍生,便请求金刚智翻译经典,以便流通。金刚智前后共翻译出密教经典、仪轨等二十一部二十四卷,成为密教重要的文字经典。

    开元二十九年(741)七月,玄宗下诏允许金刚智回印度。金刚智到了洛阳广福寺,便停留在寺中不走了。到了八月十六,他对弟子说:“今天月圆的时候,就是我离开的时候了!”随后,金刚智在广福寺礼敬毗卢遮那佛,绕佛走了7圈,然后回到住所,焚香,发愿,又将新翻译的经典交给弟子。月圆的时候,大师就安详圆寂了,世寿71岁。玄宗闻讯,深感悲惜。

    金刚智和善无畏是同时代人,都是来自天竺的僧人,也都曾在那烂陀寺跟随龙智学习密法。但那烂陀寺是万人大寺,加上二人在寺中学法时间先后有别,因此二人在到中国前,可能未见过面。两人一个陆路,一个水陆,来到中国后在大唐国相见,真可谓志同道合,殊途同归。在大唐,二人同受皇帝推崇、僧俗共仰;弘法时,二人又是珠联璧合,交相辉映,致使华夏神州,密教流行,蔚然成风。

    不空金刚

    不空金刚(705~774),简称不空,法名智藏。

    不空祖师生来聪慧,风姿神采超凡脱俗,对六波罗蜜、四无量心等佛学道理一学就通。他幼年就随舅父到过中国,10岁就游历过武威、太原。开元六年(718),不空在阇婆国(今印尼爪哇)见到金刚智,就拜他为师,并留在大师身边侍奉。

    金刚智先教他梵本《悉昙章》和婆罗门语论,作为启导。不空很快就能背诵,没几天就彻悟其中含义了,金刚智大感讶异。别人学《声明论》要12年,他只需半年;别人背诵文殊、普贤行愿,要一年功夫,他只需两个晚上。因此,不空很快就熟知了大量经论。金刚智又通过在密宗坛场里掷花,预知到不空将来能大兴密教,于是,就带领不空一起来到了大唐,这时候不空还不到20岁。

    不空懂多国语言文字,师父金刚智译经时,经常让他对照中译文与梵文,斟酌文义。金刚智在唐期间,经常往返长安与洛阳,译经弘法,不空也一直随同,不离左右,是师父的得力助手。

    来到中国后,不空求师父传授密教的最高密法——瑜伽五部三密大法,求了3年,都未能如愿。于是,为了学法,不空决定回印度去。不空辞别金刚智后,当天晚上,金刚智梦见京城所有寺院的佛菩萨像都向东走。金刚智醒来后才意识到不空是真正的法器,于是立即叫不空回来。不空闻讯回来,金刚智对他说:“我的法藏,要全部传授给你!”随后的一天早上,金刚智将所有的密法毫无保留的一一传授给不空,不空尽得其妙。

    天宝年间,西蕃、大石、康居等国曾一齐出兵围攻大唐的安西城。皇帝接到求援的奏章后,十分为难,因为安西离京城太遥远,即使立刻派出援军,等援军到达安西,恐怕城池早就被攻占了。皇帝于是请求不空帮忙,不空说:“请陛下拿着香炉入道场,我会帮陛下请来北方天王的神兵。”皇帝依言与不空进入道场,不空就念诵了仁王密语十四遍,随即,二三百名金盔金甲的天兵神将出现在殿前。皇帝见了,惊讶地问不空大师,大师答道:“这是北方毗沙门天王第二子独健,他会带领天兵天将去救援安西。请皇上快给他们安排饮食,他们吃饱了就出发。”

    几个月后,皇帝接到安西发来的捷报,捷报说,二月十一日,城外东北三十里的空中,突然出现滚滚云雾,雾中有三五百名金甲神人,个个身如山岳,威风凛凛,其战鼓、号角之声有如雷鸣,声震三百里,简直是地动山崩。围攻安西的各国军队见状,吓得心胆俱裂,急忙撤兵逃跑。逃兵们在自己的军营里又发现有金老鼠,把他们的弓箭兵器统统咬烂了。有些老弱残兵跑不快,被追出来的唐军捉住,正要处决,突然听见空中一个声音说:“放他们走,不要杀他们!”众人寻声望去,只见城北门楼上有大光明,正是毗沙门天王现身于城楼上。天王威严地看着众蕃国军队奔逃,该城的画师就乘机画下了天王的样子。

    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天宝十五年六月,潼关被安禄山攻破,长安随即失陷。玄宗离京西逃入蜀,不空留在了长安,住在大兴善寺。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史称肃宗。唐肃宗经常派密使去向不空大师咨询国是,不空预言了收复长安的日期,后来果然应验。至德二年(757)肃宗还都以后,召不空入朝,备加礼遇,令住大兴善寺开坛灌顶,并主持译经事业。在这以后的17年中,不空得到朝野的倾心崇奉,广译显密经论,灌顶传法。并多次在宫廷主持密坛法会、祈福消灾,讲授《仁王护国经》,使朝廷内外对密教的崇敬达到极点。

    一天夜里,不空对弟子赵迁说:“拿笔砚来,我要简略译出《涅槃荼毗仪轨》来传给后代,你们就用这个仪轨来给我送终。”赵迁一连叩了三个头说:“请师父慈悲,久住世间,不然,要把众生托付给谁呢?”不空只是笑笑,没有答应。

    大历九年六月十五日午时,不空大师沐浴更衣后,侧卧入定,一会儿就从容圆寂了,世寿70岁。

    七月六日,不空大师遗体的荼毗(火化)仪式在长安城南举行,参加仪式的人成千上万。皇帝追封不空大师为司空,加谥号“大辩正广智不空三藏和上”。火化后,得舍利数百粒,其中80粒放入皇宫大内供养。不空的顶骨烧不化,中有舍利一颗,半隐半现。后来皇帝下令,在大兴善寺另建舍利塔,用来存放供养这颗舍利。建中二年(781),德宗敕准其弟子慧朗在大兴善寺为不空立碑以资纪念(此碑现存碑林博物馆)。

    不空祖师历经玄宗、肃宗、代宗三朝,给三位皇帝灌顶,又帮他们安邦定国,故被称为“三朝帝师”。他前后在长安、洛阳两地译出密宗主要典籍《金刚顶经》等110部,143卷,为中国密宗的建立作出伟大的贡献。不空通晓多国语言,对梵文、中文皆能娴熟运用,所以他翻译的佛经,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品质优异,成了后人译经的楷模。在中国佛教史上,不空与北朝的鸠摩罗什、南朝的真谛、唐代的玄奘,合称为四大翻译家。

    他的弟子中最为杰出的是青龙寺的惠果法师,惠果又传与日僧空海,创立了日本真言宗,被称为“东密”,传播至今,仍非常兴盛。

    知识链接

    悉昙:悉昙文字于公元7世纪前已在印度流行,我国因佛教的传入而开始有人研习。我国称梵字字体及字母为悉昙。

    佛教修行所要具备的四种广大的利他心,即慈、悲、喜、舍。慈,即友爱之心。悲,即同情他人的受苦。喜,即喜悦他人享有幸福。舍,即舍弃一切冤亲之差别相,而能平等对待。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