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 省内其他名刹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名刹古寺,遍布陕西全省。自古以来,佛都陕西就以它丰富的佛教文化,倾倒了无数的人们。

    耀县大香山寺

    香山寺位于铜川市耀州区西北45公里的柳林镇姚峪村西北侧,是有名的观音菩萨道场。

    香山又名三石山,三峰突兀,依次排列,酷似一座巨大的笔架,横贯天空。又像一个巨大的香炉,远远望去,东峰、中峰、西峰尤如三根顶天香柱插入炉中。清代《重修香山寺碑记》赞曰:“三峰耸翠,巍焕射入云间;碧色秀气,隐若寓于群芳。”山的周围,万顷林海青翠欲滴,崇山峻岭云雾缭绕,山中泉、溪、瀑、潭、湖、河等水景形态多样,有山泉近百处、小溪近50多条,山水相依,秀丽异常。更有多处天然溶洞,小者数百平方米,钟乳石形态各异,奇秀无比。香山的八大胜景有:朝阳仙洞、苍龙峻岭、道院钟声、龙柏腾空、朝祝太白、九龙兵寨、悬岩飞瀑等。

    说到观音菩萨的道场,这里还有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前秦符秦初年,在今稠桑乡墓坳村,有一位前燕鲜卑贵族宗室封为妙庄王,他有三位公主,最小的叫妙善。妙善公主品貌双全,聪颖过人,心地善良,一心向佛。到了成婚年龄,妙庄王为女儿寻婚,大女儿、二女儿都愿听从父亲之命,只有妙善违抗父命,于是被赶出宫外。后来,妙善公主出家到了白雀寺。妙庄王一气之下,火烧了白雀寺,妙善只身逃往大香山,住进大香山奇峰洞,苦修九年,弘法十余载,终成正果。

    数年后,妙庄王得了一种重病,寻遍良医都无法医治。观音菩萨化形为老和尚上奏,说只有用亲人的手和眼睛才能相救。妙庄王的大女儿和二女儿都不肯答应。和尚就说,香山菩萨是你三女儿,她济度众生,有求必应,你若开口,她必然会答应。妙庄王只得前去找妙善。妙善以慈悲为怀,不念父王旧恶,挖下双眼,砍下双手,制成药丸,救了父王性命。

    妙庄王病愈后,良心发现,亲临香山还愿。他进入奇峰洞一看,女儿为自己治病,弄得手眼残缺,于是感激涕零,便叩头下拜。妙善一见是父王跪拜,为避俗嫌,连忙侧身倾斜一边。于是妙庄王就敕封妙善为“千手千眼菩萨”,同时又塑一尊千手千眼的菩萨像。妙善公主示寂后留下了侧身的“菩萨肉身”像,现在位于奇峰洞内,这里成为了香山寺朝拜的中心。

    妙善公主其实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她来到人间,是专门来度化妙庄王和老百姓的。因为大香山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修成正果的地方,这样香山寺就被公认为观音菩萨的道场。

    据说这尊肉身菩萨民国时还在,后来不知去向,只能以塑像来代表了。据《大香山志》记载,民国时,有一个朝山者为了探明虚实,用针刺到了菩萨的身上,果然血随针出。来人立即跪拜,赶紧忏悔求菩萨恕罪。寺里僧人得知后,在洞口竖起栅栏。后来的人只能隔栏观看,以免亵渎神灵。

    早在前秦符秦时代,香山观音道场、五台山文殊道场,同为佛教圣地。南北朝时,香山与安徽九华、四川峨眉、山西五台和浙江普陀并称为“天下五大佛山”。

    香山创建寺院,始于前秦(351~394),盛于姚秦,据传曾迎请龟兹高僧鸠摩罗什在这里翻译佛经。唐太宗(秦王)曾避暑此山,因有九个兵营护卫,还留下九龙寨、唐王洞的古迹。清同治元年(1862),慈禧太后亲书“宣慈昭佑”匾额,悬于奇峰洞,据说是因蒙观音菩萨保佑,大病痊愈,以答谢菩萨佑护之恩。大香山寺的兴盛,由此可见一斑。

    民国年间,香山寺进入极盛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元帅聂荣臻在《回忆红二十六军红二团》一文中回忆说:“寺内,广厦千间,建筑宏伟,雕梁画栋,精巧别致,回廊曲折,幽静古朴。四周苍松翠柏覆盖,怪石突兀峭立,山径崎岖蜿蜒,地形险峻独特,是陕甘两省闻名遐迩的古迹。庙中和尚千人,尼姑数十,庙产达十万亩之多,贮有大批的粮食和物资。”

    现在,由山脚下苍龙岭抬级而上,经十一折,通过灵官庙顺山径西行,迤逦约1.5公里即到达中峰正洞。洞中原供有千手千眼菩萨木雕像。洞西壁有一小洞,洞口有一泥塑菩萨“肉身”坐像。在大洞的上方,左有白瑕一道,自下而上,形如白练,因名白龙;右有青瑕一道,自下而上,势如云烟,因名青龙。二龙蜿蜒盘结至洞顶中心交口吐水,其音泠泠,汇成一潭,名曰“天浆圣湫”,水色清冽芳碧,沁人心脾。

    正洞前佛殿3楹,上覆铁瓦,长廓楼阁,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正洞上之中峰山头,高约10米,尽为卵状小石结成,颜色各异,巍峨壮观。洞西为准提院,为僧人住房。原有一玉玺,通体透明,中有白脂如龙,相传是妙庄王的玉玺,后改刻成梵文准提咒,寺僧用它来印表送人。还雕有木板“敕建陕西耀州大香山寺胜境全图”印刷送人。

    香山会期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与十月十五日两次,香山古会,香火隆盛,在香港、台湾及东南亚各国佛教界影响深远,年年都有海外僧侣来香山进行佛事活动,这里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观光、朝圣名山。

    扶风大明寺

    大明寺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城南段家镇,与佛教圣地法门寺相距15公里,南北相望。寺院依塬傍水,凭地形起台作基,因地势修造殿宇,层层叠叠,拾级登临。从塬底直到极顶,隔沟远眺,殿宇飞檐翘角,鳞次栉比,绿树掩映,甚是巍峨。

    大明寺始建于隋炀帝大业五年(609),距今1400余载。相传文帝杨坚平生笃信佛法,晚年驾崩后,选陵于五泉原上,为积土堆陵,将士用袍襟包土,从大同原上带土到杨坚陵,因而大明寺所在地的村名为“大同”村,其为“带土”二字的谐音演变。

    隋炀帝杨广为纪念其父隋文帝的功业,保佑江山永固,福荫子孙万代,在泰陵旁边创建了此寺,敕名“福荫寺”。相传当年的福荫寺受“敕命”修建,因而雄伟壮观,香火旺盛,后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风雨沧桑,有兴有废。至清末时,关中几经饥馑,兵荒马乱,匪盗蜂起,乘机侵扰,寺院被洗劫一空。

    如今的大明寺,已经焕然一新。这里距县城仅10华里,交通便利。寺宇依飞凤山塬而建,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南可观太白积雪,西可见西岐后河,北可瞻法门寺真身宝塔,东有隋文帝泰陵相对。景致幽雅,气候宜人,花木茂盛。更奇妙的地方是,寺中央大雄宝殿屋脊中心的铁尖,正对着东方的泰陵墓顶尖,正东正西,即使用经纬仪看,也不偏丝毫。这是古人别出心裁的杰作,还是天意之合,到今不得而知,但它使人们感到好奇,更使人们感到神秘。寺中廊坊顶上长有一参天古柏,悬空而生,数百年来,虽历经风雨、战火等种种摧残,但仍旧枝繁叶茂,香客、游人无不叹为奇观。

    华县潜龙寺

    潜龙寺位于华县莲花寺的迷糊峪内。

    传说当年刘秀逃到了这个峪口,后有追兵数千,慌忙中遇上一位高僧。高僧一看刘秀,就知道是帝王之相,随即拦住刘秀,告诉他径直往潜龙寺方向逃去即可躲过劫难,然后略施神通,一挥长袖,原本朗朗青天的峪中顿时大雾弥漫,一片灰暗,伸手不见五指。追兵赶到时,哪里还见刘秀的影子啊,迷迷糊糊闯进去,却找不到一条可登的山路了。刘秀方逃过这劫,留下性命,成就了汉室兴邦大计,这就是迷糊峪的来历。

    后来刘秀的儿子汉明帝刘庄为了报答佛门高僧在此地潜藏先父的恩德,就敕令当地大兴土木建造佛寺,起名叫“潜龙寺”。潜龙寺是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寺院的建筑风格与自然山水结合得体,所在山势形如巨龙,周围千岩万壑,峰峦峥嵘,林木葱郁。这里南观秦岭苍茫逶迤;东仰太华烟岚叠嶂;北望渭水,沃野无垠,村舍点点;西眺少华山,峰奇崖陡,绵延曲折,隐现于云海之上。明代华州知州游潜龙寺后题楹联曰:“虎啸禅林叱咤长风生万里,龙蟠宝地呼吸霖雨沛千川。”明代曾任工部员外的张必大登山后曾赋诗曰:“为愿负春长住此,倏然身世一蜉蝣。”

    自汉以来,寺内香火不断,代不乏人。尤以唐时周钵、元代明志二位法师主事时,佛事兴盛,名重禅林。寺院历代的八块石碑,记载着潜龙寺的兴衰史。浓荫中还有冷泉一处,水质甘甜,长年不竭,滋养着这片历史悠久的佛门圣地。

    该寺正殿前方有一棵相传为汉时所植的“柏抱槐”,柏树中间长有一棵槐树,树干三搂有余,柏高槐低,各显风姿,树龄约1500余年。登上西侧的云海仙台,环顾四周,云烟飘渺,东眺太华山,空中千仞,近赏少华峰,秀中见奇。在潜龙寺下方的群山之巅,有一尊大佛仰面而卧,体态自然,栩栩如生,每当太阳升起之际,大佛沐浴着晨曦,酷似一尊被佛光环绕的佛祖,仰天长眠于青山之间,与南边的潜龙寺相对,是一处罕见的自然景观。

    榆林戴兴寺

    戴兴寺位于榆林城东的驼峰山,是榆林古城现存著名寺庙之一。

    戴兴寺建于明正德十一年(1516),距今近500年,原为延绥镇总兵戴钦家宅,后改为寺。相传明武宗巡边来榆,见到延绥镇总兵戴钦女儿美丽动人,便纳为妃子,同时赏赐戴钦尚方宝剑,挂征西将军印,从此戴钦声威显赫,便建了这座寺庙。其后人书匾“戴兴寺”三字(被毁),悬挂于寺门之上。现在木匾三字为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手书。

    戴兴寺历经明天启,清康熙、光绪、宣统多次维修。明崇祯9年(1636),榆林饥荒,该寺曾收容别处僧人52名、道士23名、尼姑15名长期供斋度荒,一时声名远播。民国19年(1930)寺僧与地方名人倡办私立戴兴寺小学为贫寒子弟供书施教。20世纪80年代初,住寺僧人一真、大旭等收集流失庙物,先后找回明清木匾8块及石碑、法器等十多件。寺庙佛像、建筑也得以重建。现为榆林市佛教协会所在地。

    戴兴寺建筑仿隋、唐、五代古制,有敦煌之风。寺内依地形高低就势,分上下两大院,有殿宇50多间,占地3600平方米。其下院分为南、北、中三个小院落。大槐树北即北小院,该处北殿供奉24臂金身观音,东西墙彩绘十八罗汉,神态各异,着色鲜明。东殿供奉弥勒佛,这尊500多年的弥勒佛泥塑造像在“文革”中被信众用砖砌护在洞内,逃过劫难。该院南墙有弥足珍贵的砖雕壁画和联语,长约8米,惜被刀斧损毁。中小院东殿是念经堂,供释迦佛。殿前檐下有光绪、宣统年间住持僧行振所立“僧会司”巨匾及数方木匾。内有崇祯年间的“急周同道”、康熙年间的“德风远布”、道光年间的“永锡祚胤”匾额。中小院北房是待客室,其顶部建“暮鼓”阁,南房是市佛教协会,其顶部建晨钟阁。其后进入南小院禅居处,小院西墙边有三株“夫妻母子木瓜”树,可谓奇异。夫妻树由地表分为两株,高约9米,树龄500年左右,妻树居中,粗可盈抱,夫树居南,稍细。妻树北1米处有一株高两米的幼树,僧人说是从中间这株母树的地下根所生蘖枝,犹如母子。

    戴兴寺上院西边是坐东向西的五佛殿。五佛殿重檐回廊、五楹三十六柱砖木结构,殿内危坐圣坛的是以中央佛毗庐遮那佛为首的五方佛,法相庄严,金碧辉煌。南北墙用工笔彩绘40多幅佛像。五佛殿门上悬挂有清康熙年间榆林名书法家陈璋书写的“梵林公艺”“仁让超厚”等匾额。戴兴寺这十多方明清碑石、木匾可谓珍贵文物。五佛殿北耳殿祀孔雀明王、眼光菩萨,南耳殿原塑有戴钦像,现主祀准提菩萨。站在五佛殿前凭栏西望,远处的黑山如水墨画,近处的楼宇房舍参差错落,引人神往,一时恍若出世,胸襟释然。

    上院正殿坐东面西,歇山顶单檐式砖瓦结构,门悬“大雄宝殿”匾额,亦为赵朴初题写。殿内供一佛(释迦牟尼)二菩萨(文殊、普贤),法相慈祥。大雄宝殿北偏殿主祀地藏菩萨,南偏殿主祀白衣观音。上院北殿供十殿阎君,南殿供十八罗汉。院中有内蒙古信士敬献的两座高八九米、下粗三米的千佛铁塔。塔上逐层铸有高约三寸小佛像,形象逼真,工艺精湛。

    戴兴寺虽经五六百年风雨沧桑,至今仍不失当年榆林八景之一“驼峰拥翠”的风貌。驼峰即榆林东山,因其状如骆驼而得名。所谓“驼峰拥翠”,是指500多年前,榆林城内东山上有著名的庵观寺庙36座。因其排列于驼山之巅,红墙碧瓦掩映在一片苍松翠柏之中,故有“驼峰拥翠”之称,为塞上名城榆林八景之最。

    汉中小南海

    小南海位于汉中市南31公里南郑县小南海镇青石关,关外崇山环抱,关内双峰壁立,峡谷交错,苍松翠柏,浓荫蔽空。寺内殿阁古刹,倚山傍水,彤瓦粉墙,舞檐飞甍,都在古木掩映、松啸鹤鸣中。

    相传明朝神宗万历四十七年(1619),有两位高僧越过巴山蜀水,行至老虎沟,目睹山高峡深,地势险要,山下洞开一穴,深不见底,有江流涌出。二僧喜悦地说:这真是佛门修行的胜地啊!于是便四处化缘,集资建庙,弘扬佛法。后收谭氏之子为徒,法名净如,师徒三人历尽千辛万苦,在洞外侧筑起虹桥三拱,于三拱之上建起大雄宝殿。明末清初几经整修,终于建起了一座庄严的佛教寺庙。洞内有池水如小海,洞外有观世音塑像,故名小南海。

    小南海庙宇建筑造型壮观,规模宏大。寺院殿堂楼亭、画栋雕梁,古朴典雅,气势雄伟,是陕南规模较大的佛教建筑群。寺内题联、匾碑、书画荟萃,清光绪末年,有御赐“播润天池”匾额盛赞小南海。清末陕南镇守张宝麟曾亲书“第一名山”相赠,镶嵌于二山门门楼。

    观音洞地处两山之间的小南海峡谷底部,该溶洞洞内地势或高或低,或宽或窄,高处百米有余,最窄处也有数十米,而且两边分布着形态各异的钟乳石。水面波纹荡漾,叮咚作响,终年恒温9℃,令人有冬暖夏凉之感。洞中还有一条地下暗河,河谷水深约十多米,宽处如湖,最窄处仅能小船通过,碧绿的河水蜿蜒于洞间峡谷,水中可见小鱼、小虾漫游。洞顶部如同无数个古堡串联,无数个形状、大小、色彩各异的石柱、石笋,垂悬于空中、排立于地面,尽显大自然的神奇造化,鬼斧神工。

    观音洞是目前陕西唯一发现水深如湖的天然溶洞,水最深处可达20米,水面最宽处可达30米。乘船畅游其中,令人心旷神怡。洞口有题联:

    喜君有胜缘能入洞瞻依世尊相

    迎客无多语请临流听取南海潮

    清末四川秀才谢升平来到这里,感叹这里鬼斧神工的人间奇迹,便写下了一首《小南海七律》: 

    海本有源源难穷,不知竟与何源通。

    山足忽然开大孔,海水遂乃出其中。

    山势高耸水势雄,云谲波翻飞白龙。

    白龙一跃五十丈,怒卷海门山千重。

    大佛洞坐落于小南海西北岸半山腰间,从小南海西壁左上,攀登石径一里许即可抵达至。其势面俯小南海,背倚龙头山,南障青石关,北绕冷水河,颇有灵气,被清乾隆时南郑知县王行俭誉为“千仞嵯峨石劈开”,洞口宽约17米,高约20余米,原建有大佛殿,故名大佛洞。

    大佛洞原是一个古老、巨大、幽深之天然溶洞,人迹可到处,全长约3公里。洞内气温宜人,四季如春,景观亦繁多奇特,犹如画廊和艺术之殿。洞口处高约40米,宽30米,长200米,洞顶成拱状,恰似苍穹笼盖四野。上有红、黄、蓝、白、黑五彩云石井然相缀,组成无数幅天然图案,有似星星,有似月亮,有似牡丹,有似莲花,有似百鸟朝凤,有似孔雀开屏,闪闪烁烁,令人眼花缭乱,洞内景观奇特,诸如大象饮水、鳖瞅蛋、吼天狮子、云峰塔、神龙戏马、海豹蹲山、白石莲、乌龙飞云、犀牛洗澡、坐井观天、天狗望月、素衣观音、卧佛群等32处,把游览者带进神秘世界。今塑有8米高的释迦牟尼佛像盘坐莲台于中央,其他多尊佛像以此排列左右。洞中有一清溪,长约10公里,水流如桶粗,清澈见底,不知道最终通向哪里。

    小南海观音会是陕南佛教胜地小南海举办的宗教文化传统庙会活动,相传农历二月十九日是观音菩萨诞辰日,六月十九日是观音菩萨成道日,九月十九日是观音菩萨出家日,所以在这三个日子各举办一次庙会,故称为观音会。过去每年正、二、六、九各月,汉中各县仕女,焚香结伴,一起赶往庙会。小南海观音会近年仍然十分盛行,观音会期间,举行浴佛法会、礼拜佛像、读诵佛经等宗教仪式,还举办戏剧、民俗游艺、地方土特产交易等活动,众信徒或焚香拜佛,祀求保佑平安,或游览观光,互道祝福。每年小南海观音会,拜佛观光的游客近十万人,影响波及陕南、川北、陇东、鄂西等地。

    安康双溪寺

    双溪寺位于安康市汉滨区,历史上曾为安康佛教四大丛林之一。

    宋代时,双溪寺所在地原名东岳天齐仁圣帝庙,俗称泰山庙,也叫东岳庙。据志书记载,宋绍兴四年(1134),金朝南下攻打宋朝,宣抚使张浚率兵火速前往救援。到达安康的时候,大雨滂沱,路上泥泞不堪,军队无法行进,眼看再不及时赶到就要贻误战机,前方几万将士的性命和城防就会毁于一旦。张浚只好到庙中上香磕头,虔诚祈祷。说也奇怪,就在祈祷完不到一刻钟之内,黑云密布的天空立刻散去云彩,艳阳高照。军队立刻动身行进,及时赶到了目的地。事后,张浚说:“神的威力广大灵验,怎么能不报答呢!”于是拨了15万钱,让郡守王彦重修此庙,并记录在了地方志书上。

    明代时,寺院重修,因为寺前有陈、施两条小河交汇流过,就将寺院改名为双溪寺,这时寺院才正式成了禅宗道场。

    清嘉庆年间,寺院请来了四川高僧日杲禅师。日杲禅师精通佛理,深得当地百姓的信任,因此地方佛教兴盛起来了。日杲禅师担任方丈的时候,重修寺庙,弘扬禅宗,寺院建筑壮丽宏大,逐渐成为了陕南的名寺。

    清光绪九年,净土宗十三代祖师印光法师曾在双溪寺海定律师处受了具足戒,印光法师在全国出名后,收徒众多,双溪寺也成为了全国名寺,日杲禅师的法脉也传遍全国。

    现在的双溪寺仍为安康名寺之一,寺前古柏参天。入山门,钟鼓楼东西对峙,大雄宝殿、地藏殿、伽蓝殿、法堂、方丈等建筑金碧辉煌,内供释迦牟尼像,结跏趺坐,左手横放在左脚上,右手向上屈指作“说法印”,又有唐代毗卢大铜佛像一尊以及十八罗汉铜像,文殊、普贤铜像等等。大殿旁有清高僧日杲禅师舍利塔,塔高九级,塔壁嵌记禅师弘法一生事迹。殿后塔林环绕,俨然一座禅宗丛林古道场风貌。

    安康金堂寺

    金堂寺位于安康城东2.5公里,初建于宋嘉定六年(1213)。

    清代时候,金堂寺就是安康地区有名的古寺。寺院位于一座小山上,小山虽然不高,但前有河水环绕,宛似衣带,后有古庙丛林,颇有灵气。清晨时候,烟霞四起,宛若仙境。薄暮时分,则百鸟齐聚,婉转啼鸣。每逢盛夏之时,文人名士都喜欢到这里避暑游赏,山水雅致,古刹清心,这里当时俨然就是安康的一大胜景。

    清嘉庆年间,日杲禅师主持双溪寺,便把金堂寺也纳为别院。

    清光绪九年,双溪寺授戒,四方僧众自远方而来的有数千人,后来成为净土宗祖师的印光法师闻名也来到了这里。印光法师在双溪寺受戒之后,因善于书写,就让其到金堂寺书写戒条,日夜不能停笔。印光法师本来就有眼病,这下更是双目发红,几乎失明。寺里的海定律师就让他读《龙舒净土文》,印光读完后方知有如此殊胜方便的念佛往生净土法门,于是就一心念阿弥陀佛。夜里等大家都睡觉以后,印光法师悄悄坐起来一个人念佛。即使是写字的时候,也心里默念佛号。虽然还有眼病,仍然是整日奋力书写,但从此就不觉得那么难熬了。说也奇怪,等到授戒仪式过后,不需要再写戒条了,印光法师的眼病竟然就痊愈了。从此之后,印光法师就一心念佛,修持净土法门。

    为了纪念印光法师的这段殊胜因缘,后来的金堂禅院改为了净土道场,专门弘扬净土法门。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