柒 陕西佛教石窟

作者:出处:
分享到:

 
    佛教建筑有许多种类,石窟是其中最古老的形式之一。石窟本是佛教僧人的住处,佛在世时就已经存在了。后来,石窟从单纯的住处逐渐发展成为两种形式:一种叫做“礼拜窟”,一种叫做“禅窟”。礼拜窟雕造佛像,供人瞻仰礼拜;禅窟主要是供僧人修禅居住的。礼拜窟的内部,有的在石壁上雕凿佛像的,也有在中心石柱雕造佛龛、佛塔,也有在石窟四周作壁画的。慢慢地,石窟就成了佛教特有的集寺庙功能和佛教艺术于一身的佛教建筑,被称为石窟寺。

    我国的石窟佛教艺术,兴于魏晋,盛于隋唐。它吸收了印度犍陀罗艺术精华,融汇了中国绘画和雕塑的传统技法和审美情趣,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石窟艺术中的佛教造像,有很多独特的技法讲究,蕴含着佛教的宗教文化和审美情趣。

    陕西佛教石窟主要集中在陕北,即铜川、延安、榆林等地的石窟群。这些石窟凿刻的历史从北魏一直到中华民国时期,总计800余窟,造像约8万余尊。现存北魏至元代造像为石雕,明代的有石雕也有泥塑,清以后的则全部为泥塑。

    陕北地区佛教石窟,以宋代的规模最大,水平也最高,集中在延安市。已发现的宋代石窟有十多处大型石窟,除富县石泓寺为金代所建外,其余全部为北宋所建。延安市宋代石刻造像有自己的特色,石窟主要分布在延安市西部各县的交通要道附近,地理位置分散,石窟形制和造像风格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大窟多为寺庙形制,中心为佛坛,坛上前后并列八柱、四柱或左右屏壁、倒凹字形屏壁。造像多为三世佛、阿难、迦叶、文殊、普贤、观音、势至、十六罗汉、天王等,四壁遍雕千佛或说法、涅槃、金棺说法等佛传故事。寺庙形制多方形平顶,与当地民居相似。石刻造像多写实风格,富有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

    在中国石窟史上,陕西石窟无论是石窟形制还是造像风格都是自成体系的,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以下将较为著名的石窟做一简介:

    麟游县慈善寺石窟

    慈善寺石窟位于陕西省宝鸡市麟游县城东6公里处的漆水河西南岸。石窟开凿于隋仁寿年间(601~604),唐高宗永徽四年(654)后又大规模续建。现存造像大部分为隋唐时期建造。慈善寺石窟是为隋唐两朝皇帝到麟游消夏避暑做佛事所建。

    现存石窟分布于高28米的崖壁上,西崖有三大窟,南崖窟龛较多。两处共有12个洞窟,6座佛龛,47尊造像。西崖第一、二窟平面呈马蹄形,窟内佛像体量较大。第一窟主佛由隋皇宫所刻,高5.5米,极为珍贵。南崖上有9个摩崖造像龛,内凿佛像,体量较小。此外,慈善寺石窟窟壁内外还保留有唐代至明代的题记、刻经5处。

    慈善寺石窟的佛像丰满圆润,刀法洗练,代表了隋唐时期佛造像的最高艺术水平,是隋唐时期佛教造像的典范。它的建筑和雕刻样式曾是当时建造石窟的范本,因而保存下来的洞窟建筑也十分珍贵。

    子长县钟山石窟

    钟山石窟位于延安市子长县城西15公里处的钟山南麓。又名万佛岩、普济寺、大普济禅寺、石宫寺。始建于晋太和年间(366~370),历经唐、宋、金、元、明、清等千余年凿建而成,为典型的纵轴式布局佛寺。据历史记载共十八窟,现仅存五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整个石窟依山而建,坐北向南。东接清风明月戏楼,南临秀延河水,西眺安定故城,为中国丝绸之路北线必经之道。石窟经历代修葺,至元初,已有大小石窟11处及众多塔、寺院,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成为方圆数百里群众宗教文化生活的圣地。

    现在的五个石窟中,以中窟保存最为完整,窟内有大小佛像万余尊,故称万佛岩,始建于宋平治四年(1067),洞内富丽堂皇,色彩鲜艳,万尊雕塑,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浮雕佛像错落有致,做工精细。中外学者认为,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不在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之下,被称为中国最早的石窟群、全世界罕见的石窟、第二个敦煌,有极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黄陵县双龙千佛洞石窟

    双龙千佛洞石窟,又名万安禅院石窟,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城西47公里处的双龙镇峪村。开凿于北宋绍圣二年(1095),现存洞窟1个、造像1100余尊。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洞窟宽9.5米,进深21米,高5.3米。造像题材有佛、菩萨、弟子、罗汉、供养人等。雕刻艺术精湛,是陕北地区宋代石窟的代表,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石窟坐西朝东,三面环山,山上松柏苍翠;前面百米外为沮河,流水淙淙。由林间曲径盘旋而上约100米,但见危崖耸立,石窟即凿崖而成。窟口外有月台,高处崖上有人字形排列的椽洞,当为窟檐遗迹。月台下有三棵硕壮高大的古柏遮蔽着窟口,院中为宽十余米之平地,环境十分优雅。

    富县石泓寺石窟

    石泓寺石窟位于陕西省富县城西65公里的直罗镇川子河北岸,有大小窟洞9个,大小造像3370余尊。石窟开凿最早为南北朝时期,历经唐、宋、金、明、清各代续修完成。

    主窟规模大,保存完整,主窟前面有座砖木结构三开间二层楼(藏经楼)。窟中央凿石成基,坛基的四角各有方形大石柱上承窟顶,气势宏伟。坛基正面造像为一佛二弟子,释迦佛结跏趺坐于莲花须弥座上。坛基东侧石柱间,为文殊菩萨,结跏趺坐于仰莲束腰须弥座上,须弥座中央刻狮首。石柱四壁均满刻佛、观音、罗汉及小千佛像,数目达3305尊,主要造像均装彩。

    该石窟表现了我国不同时代的雕刻艺术,有着独特的风格。造像从雕刻和构图上都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四柱及窟壁雕刻的小佛像,排列有序,遥相呼应,神态各异,浮雕自然流畅,各主像雕刻刀法细腻,比例准确,衣纹线条流畅舒适,极富质感。石泓寺石窟年代之久、规模之大、造像之多、雕刻之细远近闻名。明嘉靖时延安知府刘汝作诗赞曰:“飞阁撑云栈,清泉绕茂林”,“丹崖双绿水,梵室倚苍峰”。石泓寺石窟为研究我国历史、宗教史,特别是雕塑艺术,提供了大量的形象资料,被誉为陕北四大石窟之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彬县大佛寺石窟

    大佛寺石窟位于咸阳市彬县城西十公里的泾河南岸,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他指挥的彬州浅水原大战和五龙极大战中阵亡将士而建,初名应福寺,完工于贞观二年(628),是我国现存唐太宗时期规模最大、最为精美的一所洞窟,因其中雕刻的高达20米的大坐佛而得名。

    石窟依山傍水,凿岩为室、雕石成像,架木为楼、凌空飞阁,气势磅礴。在400米长的立体岩面上开凿石洞石阁130多孔,神龛460处,大小造像1988尊。窟内20米高的阿弥陀佛坐像是陕西第一大佛,自古就有关中第一奇观之称,造像雄伟庄严、凝重优美、线条明晰,保护完好,被誉为中国唐代石窟艺术的奇观。

    该石窟造像主要雕造于唐初至唐文宗时期的200年间,元以后曾大事装修。这是陕西省境内规模最大的佛教石刻造像群。开凿较早、规模最大和保存最为完整的是大佛洞。其次是千佛洞和罗汉洞。大约开凿于唐高宗执政时期。窟前有砖木结构的5层护楼,原为唐建,现存建筑是明代嘉靖年间重修,经清代修建而成的,楼高32米。

    大佛洞是全寺的中心,也是该寺最大的洞窟。窟平面成半圆形,径约34米,高3l米。窟内有一佛二菩萨石胎泥塑像3尊。此外,窟内佛龛尚有造型各异小造像400余尊。此窟规模宏大,造像雄伟、雕刻精致,是古代造像中的一大宝库。

    千佛洞中保存的大小造像龛共有175所,有十几所龛包含着明确的铭文发愿题记,大部分是在武则天执政的武周朝雕造出来的。这个时期的造像都具有健美的身材、婀娜多姿的体态,体现了大唐帝国中最为纯正的佛教造像艺术。之所以确认它的纯正性,就是因为它基本上保留了大唐首都长安城的佛教艺术风尚,特别是在千佛洞中还保存了一所与真人等高的一佛二菩萨造像龛,这所等身像龛的佛与菩萨像,是集人体的写实美、夸张美于一体的雕刻艺术,也是千佛洞武则天时期雕刻的代表作品,是最为典型的初唐长安风格的造像艺术。

    知识链接

    犍陀罗艺术:南亚次大陆西北地区的佛教艺术,形成于公元1世纪,5世纪后衰微。犍陀罗艺术主要指贵霜时期的佛教艺术,它兼有印度和希腊风格。犍陀罗艺术形成后,对次大陆本土及周边地区的佛教艺术发展均有重大影响。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