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净土宗之成熟/第三节

作者:出处:
分享到:

 
    第三节  集其大成的善导

    一、善导的生平

    “善导可嗟今已往,化来老少皆归向。”这是净土宗人对善导的赞颂。善导大弘净土,对净土宗贡献很大,被认为是净土宗的实际创始人。他继承昙鸾、道绰,集中国净土学说与行仪之大成,使净土宗具有完整的教派形态,风行于天下。中国的净土十三祖说尊之为第二祖,日本净土宗及净土真宗尊之为中国净土第三祖。

    善导(613—681),俗姓朱,《新修往生传》说为临淄(今山东临淄市)人,《往生西方净土瑞应传》则说泗州(今江苏宿迁县)人。幼年从密州(治所在今山东诸城县)明胜法师出家,常诵《法华经》、《维摩经》等经。偶入经藏,取读《观无量寿经》,大为欣赏。受戒后与妙开律师共研《观无量寿经》,觉得只此观念法门最易超脱,其他行业迂僻难行,便修习十六观。

    他慕东晋慧远结众念佛之高风,曾亲往庐山叩寻遗范。后更周游各地,访问高德。听说道绰在西河(西河郡,郡治今山西省介休市,玄中寺时属西河郡汶水)盛弘净业,即于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赴石壁玄中寺相访。其时正值严冬,旅途艰苦,年届八十的道绰悯他远来,即授以《观无量寿经》奥义。他从道绰听讲,修学方等忏法,专事念佛,笃勤精苦,得念佛三昧,于定中亲见净土之庄严。

    五年后,贞观十九年(645),道绰入寂。善导告别玄中寺,来到京城长安,时年三十三岁。在长安先住在终南山的悟真寺,后移住香积寺,常在光明寺说法,晚年住过实际寺,到处弘传净土法门。

    他日常持戒极严,常事乞食。每合掌胡跪,一心念佛,非力竭不休。澡浴以外,不脱三衣。三十余年中,不别定寝处,不举目视女子,也不受沙弥礼拜。远避名利,不受供养。好衣美食,都送大厨供养大众,自食粗恶以维持生命。乳酪醍醐,从来不饮啖,三衣瓶钵从来不让人持洗。独自行动,不与人相伴,惟恐与人行路谈话妨修净业。施主所布施的财物,用来修复破败寺院、旧砖塔、燃灯续明,每年不断,又用来写《阿弥陀经》十万余卷等。1909年,日本学者橘瑞超等,在东土耳其斯坦吐峪沟(高昌国故址)附近,发现善导所著的《往生礼赞偈》及《阿弥陀经》之断片,后者附有善导的《发愿文》,便是善导所书写的《阿弥陀经》十万卷之一。他待人宽恕慈爱,虔心化导,曾作偈劝人念佛说:“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假饶金玉满堂,岂免衰残者病。任是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他品德高尚,念佛虔诚,劝化热心。京华诸州僧尼士女,有的专程礼谒求教,有的参加他的道场亲承教训,有的见不到则读他的著作,有的辗转传授净土法门。他才华横溢,多才多艺,画净土变相三百余壁。又擅长造像艺术,唐高宗敕于洛阳龙门兴造大卢舍那佛像,命他监督造像工程。调露元年(679)奉敕在造像之南建造奉先寺。据《河洛上都龙门之阳大卢舍那像龛记》(简称《奉先寺像龛记》)称,皇后武氏(武则天)曾捐助脂粉钱两万贯,并率朝臣参加卢舍那佛之开光法会。

    善导倾文采风流于宗教情操,希望世界化为莲花,众生毕竟清净。像他这样具有高超文学艺术才华的僧人,自古以来是少有的。

    唐高宗永隆二年(681)三月十四日,善导忽患微疾,怡然长逝,年六十九。他的弟子怀恽等,葬其遗骸于长安终南山麓的神禾原,建寺立塔,即今香积寺与崇灵塔。1980年5月14日,中国佛教协会与日本净土宗,云集两国僧徒,在此举行了盛大法会,纪念善导大师圆寂一千三百年。

    曾传说有人问善导:“念佛之善,生净土吗?”善导回答道:“如你所念,实现你所愿。”于是善导自念“阿弥陀佛”,念一声便有一道光明从他口出,十声以至千百声也如此。善导入寂后,唐高宗得知他念佛口出光明,便赐寺额为光明寺。由此,世称善导为光明大师。

    善导在世时,光明寺中三阶教势力不小。三阶教与净土宗都倡末法之说,但互相激烈攻击。三阶教不赞成弥陀信仰,净土宗则不赞成普礼“普佛”。善导去世不久,武则天改光明寺名,称“大云经寺”;并在其寺境内建设三阶院,成为三阶教在京师的五所道场之一,与化度寺,慈门寺、慧日寺、弘善寺同为三阶教弘布之道场。依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三“光明寺”条记载,初唐以后,光明寺中形成净土与三阶两宗对峙之形势。这种形势造成了善导之死的不同说法。有的说,善导登光明寺前柳树,西向愿佛接引,投身自绝。而元代普度《莲宗宝鉴》卷四说登柳树愿佛接引,“愿毕于其树上端身立化”。《续高僧传·会通传》则说,“有人”听善导说法后,便“上柳树表,合掌西望,倒投身下,至地遂死”,死者非善导而是别人。这些异说,很可能出于光明寺,不足深究。

    自宋以来有两善导(或作善导与善道)之说。宋王古《新修往生传》有二《善导传》。12世纪时日本净土宗创始者源空著《类聚净土五祖传》中曾加以引录。13世纪时日本良忠撰《观经玄义分传通记》第一,载明《新修净土传》中卷有三十三人的传记,其中第二十五人为善导,第二十六人为善道。前者为京师光明寺的善导,后者为终南山悟真寺的善道。南宋志磐《佛祖统纪》第二十七卷有《善导传》,第二十八卷载《善道传》。其实,唐代没有两善导之说,善导与善道实为一人。龙门大卢舍那佛的造像工程是善导监造的,《奉先寺龛记》中作“善道”,便是证明。西安碑林中保存的《大唐实际寺故寺主怀恽奉敕赠隆阐大法师碑铭》中,有“时有亲证三昧大德善导阇黎”之文,而且与善导时代相合,当为同一善导。

    善导的著述,现存五部九卷,即《观无量寿佛经疏》四卷、《往生礼赞偈》一卷、《净土法事赞》二卷、《般舟赞》一卷、《观念法门》一卷。《观无量寿佛经疏》主要叙述净土法门的教相教义,故又称教相分或解义分;其《往生礼赞偈》等四部,叙述净土法门的行事仪式,故又称为行仪分。共称“五部九帖”。

    《观无量寿佛经疏》四卷,即:观经玄义分、观经序分义、观经正宗分定善义、观经正宗分散善义。又称《观经四帖疏》,或称《四帖疏》。此疏卷四《观经散善义》之末,有“今欲出此《观经》要义,楷定古今”之语,所以,世称此疏为《楷定疏》。8世纪此疏传入日本,流布甚广,至12世纪,源空即依此创立日本净土宗,并尊善导为高祖。

    《往生礼赞偈》又称《六时礼赞偈》,说明昼夜六时(晨朝、日中、日没为昼三时,初夜、中夜、后夜为夜三时)礼赞弥陀及观音、势至的仪式。

    《净土法事赞》上卷标题为《转经行道愿生净土法事赞》,下卷标题为《安乐行道转经愿生净土法事赞》,说明《阿弥陀经》转读行道的方法。

    《般舟赞》全称为《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是依《观无量寿经》等说明修学般舟三昧行道的方法。

    《观念法门》全称为《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说明观念佛三昧的行相和入道念佛与忏悔发愿的方法。通常附于《观念法门》之中的有《依经明五种增上教义》一卷。

    此外,宋代宗晓《乐邦文类》卷四载《临终正念诀》一篇,署名作者为京师比丘僧善导。宋代王日休《龙舒增广净土文集》卷十二载《善导和尚临终往生正念文》,与《临终正念诀》的内容文字大体相同。

    善导教化满京华,人称“弥陀化身”,弟子甚多,最知名者为怀感,著有《释净土群疑论》,下面另行介绍。

    怀恽,与怀感齐名。唐代屯田员外郎孟铣《释净土群疑论序》说:“恽与感师,并为导公神足。”他本在长安西明寺出家,时善导在光明寺弘法,他即趋侍座下十余年,尽传善导之学。善导入寂,他于神禾原建造灵塔葬之,又于塔边构筑伽蓝,并造十三级大窣堵波(即塔)。后依敕为长安实际寺主,常讲《观无量寿经》、《贤护经》、《阿弥陀经》等,劝四众专念弥陀名号。入寂后谥隆阐大师。

    贞固,于汜水等慈寺从远法师出家,后于襄州(今湖北襄樊市)遇善导,接受净土法门,精勤称念阿弥陀佛。至庐山,住东林寺。至广州,遇到义净,同渡南海达于室利佛逝。

    净业,于弘道元年(683)出家,善讲《观无量寿经》和《释净土群疑论》。他为香积寺主二十余年,劝修净土行业,年五十八圆寂。

    二、“善恶凡夫同沾九品”

    1.佛为凡夫不为圣人

    《无量寿经》说往生弥陀净土者,分为上、中、下三辈,《观无量寿经》则分为九品。三辈开而为九品,九品合而为三辈。这三辈九品是凡夫还是圣人?按隋慧远、智*(左岂右页)等人的意见,三辈九品都是圣人。圣人能往生弥陀净土,凡人是无缘的,如智*(左岂右页)说:

    就三品中更为九。上品之人,始从习种,终至解行菩萨;中品者,从外凡十信已下;下品即是今时悠悠凡夫。何以得知?上品见佛闻法,便悟无生故,是道种人。下品备造四重众罪,亦得往生。类此似尔。上品位当道种,中品位当性种,下品位当习种。(《观无量寿佛经义疏》

    所谓“道种”、“性种”、“习种”,是菩萨从因至果之行位,出《菩萨璎珞本业经·贤圣学观品》。菩萨修行之五十二个阶位中,最初的十位在信位,称为十信;第十一至第二十阶位,属于住位,称为十住;第二十一至第三十位所修之利他行,称为十行;第三十一至第四十位,以大悲心救护一切众生,称为十回向;第四十一至第五十之位,称为十地;五十一位为等觉,五十二位为妙觉。《菩萨璎珞本业经》以十住位为习种性,十行位为性种性,十回向位为道种性,十地位为圣种性,以及等觉性、妙觉性共为六种性。所谓“解行菩萨”,指十回向位。

    智*(左岂右页)的意思是说,上辈往生者,是从习种性至解行菩萨,即地前菩萨;中辈往生者,是从外凡至十信位,即十信位以下;下辈往生者,是悠悠凡夫。他没有解释“悠悠凡夫”的含义。至于得生于净土后,则上品为道种位,中品位当性种,下品位当习种。总之,智*(左岂右页)对于往生者,其着眼点在圣而非凡,这是比较明朗的。

    说得最明朗的是隋慧远,他说:

    大乘人中,习种已上,名为上品;小乘人中,外、凡持戒,乃至那含(阿那含,小乘四果第三果),以为中品;大乘人中,外、凡、善趣(人、天),名为下品。(《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卷下)

    这里说的往生者三辈,与智*(左岂右页)所说大体一样,可以互相参照。他进一步具体说明九品:

    四地已上,名为上上,生彼即得无生忍故。初、二、三地,名为上中,生彼国已,过一小劫得无生忍……种姓解行,名为上下,生彼国已,过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于初地……见道以上,名为中上,生彼即得罗汉果故。内凡之人,名为中中,生彼即得须陀洹故,暖等四心,名为内凡。外凡持戒,名为中下,生彼国已,经一小劫得罗汉故。下品人中,亦分为三,所谓下上、下中、下下。彼约作罪轻重以分,不随位分。(同上)

    所谓内凡、外凡,为见道以前之阶位。以无漏智见照苦、集、灭、道四圣谛之修行阶位,称为“见道”。修行佛道而未证见正理者,称为凡夫,其中对正理发相似之智解者称为“内凡”;未发相似之智解者为“外凡”。小乘以五停心、别相念处、总相念处等三贤位为外凡,而以暖、顶、忍、世第一法等四善根位为内凡。按隋慧远这里的说明,上辈三品往生者都是大乘的圣人,中辈三品都是小乘的圣人,下辈三品是大乘始学凡夫,按罪过轻重分为三品。所谓“大乘始学凡夫”,也是凡夫中之善人,愿学佛道,依大乘修行。所以,三辈九品,可以说全是圣人。智*(左岂右页)没有像隋慧远这样详细说明,意思是一样的。

    于是,弥陀净土便是为圣人而设的了,凡夫不在九品之内,当然不得往生。这与昙鸾、道绰的净土学说显然是背谬的。摄论师说净土为报,窥基说通报、化,但报土非凡夫得入。善导针对隋慧远的观点,批驳了这种排斥凡夫的思潮,大倡凡夫得入净土之论。

    一、上品上生。

    隋慧远等认为,上品上生人是四地至七地之菩萨。

    善导首先指出,这与经典不符。他引《观无量寿经》说,上品上生者有三种人:①持戒修慈;②不能持戒修慈,但能读诵大乘;③不能持戒读经,但能念佛、念法、念僧等。这三种人,发愿往生,一日乃至七日便得往生净土。这三种人都是凡夫,只不过是大乘极善上品之夫,怎么能把他们当作四地以上的菩萨呢?

    四地以上菩萨已经二大阿僧祇劫,双修福智,人法两空,神通自在,悲化十方,功用不可思议,哪里还需要请佛求生净土,以至于还需要佛授手迎接往生呢?

    二、上品中生。

    隋慧远等认为,上品中生之人为初地至四地的菩萨。

    善导引《观无量寿经》说,此等往生者不必受持大乘;只说义解,不说其修行;深信因果,不谤大乘。这也是凡夫,行业稍弱。

    初地至四地菩萨之功用,也是不可思议的,不需要去求生净土。

    三、上品下生。

    隋慧远等认为,上品下生者,是种性以上、初地以下之菩萨。

    善导引《观无量寿经》说,“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其实只有“发无上道心”这一条,求愿往生得生。经意指的是一切发大乘心众生,行业不强。

    如果指种性、解行菩萨之力势,十方净土随意往生,也不需请佛,不需人劝生。

    四、中品上生。

    隋慧远等以为,中品上生者是小乘中得第三果——阿那含果者。

    善导引《观无量寿经》说此品往生者为“受持五戒、八戒,修行诸戒,不造众恶,无诸过患”,也不过是持小乘戒的凡夫,哪里是小乘的圣人?

    小乘中之圣人,包括小乘中四果(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都在内,已“三涂永绝,四趣不生,现在虽造罪恶,必定不招来报。如佛说言:此四果人与我同坐解脱床。既有斯功力,更复何忧,乃藉韦提请求生路?”(《观经玄义分》)

    五、中品中生。

    隋慧远等说,中品中生者为内凡。

    善导引《观无量寿经》说,受持一日一夜戒者,回愿往生,命终即得生净土,为中品中生。这哪里是内凡人?只不过是无善凡夫,逢遇小乘,授其小乘戒,回愿往生,仗佛愿力得生而已。当然,小乘圣人愿生也无妨,只是《观无量寿经》乃佛为凡夫所说,非为小乘圣人说的。

    六、中品下生。

    隋慧远等认为,中品下生是小乘内凡以前之世俗凡夫,修世福求出离三界者。

    善导引《观无量寿经》说,这是孝养父母,行世仁慈,临命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净土乐事,闻已即生之凡人。他们行孝不是为了出离三界,是不遇佛法之人,只是临终遇善人劝令往生,回心得生。

    七、下品上生,中生与下生。

    隋慧远等说,这下辈三品为大乘始学凡夫,随过轻重而分三品。

    善导认为,下辈三品并非大乘始学之凡夫,他们没有佛法善根,连世俗善根也没有,只知作恶。若遇善缘劝令往生,即得往生,若不遇善缘,必定下沉入三恶道中,不得出离。

    善导由此总结说:

    看此《观经》定善及三辈上下文意,总是佛去世后五浊凡夫,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何者?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恶凡夫,以恶业故,临终藉善,乘佛愿力,乃得往生,到彼华开,方始发心,何得言是始学大乘人也?若作此见,自失误他,为害兹甚。今以一一出文显证,欲使今时善恶凡夫,同沾九品,生信无疑,乘佛愿力,悉得生也。(同上)

    他进一步指出,弥陀净土就是为沉沦于生死苦海中的凡夫而设的,并不是为圣人所设。圣人已离苦海,何用救济?他说:

    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是以劝归净土。亦如溺水之人忽须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济为?(同上)

    由此可见,隋慧远等认为九品往生者全是圣人,凡夫不能往生净土,乃是错误的。他们把净土的主旨弄错了。

    2.五逆谤法俱得往生

    善导认为,九品往生者全是凡夫。上品上生为修学大乘上善凡夫,上品中生为大乘次善凡夫,上品下生为大乘下善凡夫;中品上生为小乘根性上善凡夫,中品中生为小乘下善凡夫,中品下生为世善上福凡夫;下品上生为造十恶轻罪凡夫,下品中生为破戒次罪凡夫,下品下生为具造五逆等重罪凡夫。

    《无量寿经》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不许犯五逆罪者、诽谤正法者往生净土。《观无量寿经》则在下品下生中允许五逆罪者往生,不许谤法者往生。两经有出入。昙鸾和道绰都赞成《观无量寿经》允许五逆罪者往生的观点,而对于谤法者,昙鸾和道绰都是不允许往生的。善导不然,他说:

    四十八愿中除谤法及五逆者。然此之二业,其障极重,众生若造,直入阿鼻地狱,历劫周慞,无由可出。但如来恐其造斯二过,方便止言不得往生,亦不是不摄也。

    又,下品下生中,取五逆,除谤法者,其五逆已作,不可舍令流转,还发大悲摄取往生。然谤法之罪未为,又止言若起谤法,即不得生,此就未造业而解也。

    若造,还摄得生。虽得生彼,华合径于多劫。此等罪人在华内时,有三种障:一者,不得见佛及诸圣众;二者,不得听闻正法;三者,不得历事供养。除此已外,更无诸苦,《经》云犹如比丘入三禅之乐也。应知,虽在华中多劫不开,可不胜阿鼻地狱之中长时永劫受诸苦痛也。(《观经散善义》)

    善导确认五逆及谤法是极重之罪,造此二罪者当入阿鼻地狱,无由得出。阿弥陀佛说不得往生,是警告众生,防众生造此二罪,为方便之说,并不是真的不收他们往生净土。

    《观无量寿经》说五逆得生,谤法不得生,因为五逆罪已作,不能让其仍在三界中轮回流转,所以摄收往生。谤法之罪还没有造作,为了阻止造作,所以仍说不能往生以警告。实际上即使造作,还是得生的,只不过生在宫胎之内多劫而已,那比下地狱强多了。这叫带业往生。

    善导把弥陀经典以及昙鸾、道绰所设的净土门扇一概拆除,完全敞开,彻底实行“一切善恶凡夫可入”的主张。这是很有气魄的。

    隋慧远之说与此形成鲜明的对比。他在《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卷下说:

    造逆罪人,有上有下。善趣(即六道中的天、人二道,或加阿修罗为三道)已前,常没造逆,说以为下;善趣位中,遇缘造逆,说以为上。如世王(阿阉世王)等上人造逆,必有重悔,令罪消薄,容便得生,此经(《观无量寿经》)就之,故说五逆亦得往生。下人造逆,多无重悔,不可得生,大经(《无量寿经》)就此,故说不生。

    又说:

    造逆之人,行有定散,观佛三昧名之为定,修余善根说以为散。散善力微,不得往生,大经就此,故说不生。

    这就是说,罪人中的上等人是遇缘才造了逆,并且必有重悔,可以往生。而罪人中的下等人则不能往生。照这种逻辑,广大的劳动者便在下等人之内,因为农者、牧者、渔者都是“常没造逆”的,他们被生活所迫,沉沦于杀生之中,多无重悔,也顾不得实行念佛三昧,那就不得往生了。显然,隋慧远实际上坚持凡夫不能往生,他只为某些特殊罪人开了一个小口而已。智*(左岂右页)的观点与隋慧远是一致的。

    3.二乘、根缺及女人得生

    世亲《往生论》有“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之语,有人理解为女人、根缺及二乘不得往生,由此引出一些疑问,如为何阿弥陀经典中明说有声闻众?

    昙鸾的《往生论注》卷上对此作了解释,认为声闻、缘觉二乘得生弥陀净土,生于净土后即为大乘。其所以称为声闻,是按其原有之名称呼,净土中是没有二乘的。

    善导进一步说明为什么“二乘种不生”。“种”与“心”含义一样,“二乘种不生”即“二乘心不生”。下辈往生之上、中、下三品生于净土莲花之中,花开之时,观音为说大乘,闻说大欢喜,即发无上道心,便是大乘种生,也叫大乘心生。他说:“正由闻大即大乘种生,由不闻小(小乘)故,所以二乘种不生。凡言种者,即是其心也。”(《观经玄义分》)这与昙鸾不同。昙鸾是说他方之声闻来生净土后成为大乘,由小乘转为大乘,故净土无小乘。善导则是说恶人往生净土后,受观音教化而接受大乘,故净土无小乘。昙鸾之说壮大大乘佛教之声势,吸引小乘圣众,善导则许给恶人死后利益,对恶人往生是一种鼓励。

    这里需要解释明白“恶人”这个概念。佛教中有十恶、十善。“十善”指不杀生、不邪淫(不乱搞两性关系)、不偷盗、不妄语(不说假话)、不两舌(挑拨离间)、不恶口(骂人等)、不贪欲(贪财物)、不绮语(花言巧语)、不瞋恚、不邪见(不信佛教因果报应和其他教义)。反之,则为“十恶”。行“十善”者为善人,行“十恶”者为恶人。恶人为恶的程度不同,最重的恶人是犯“五逆”罪者,即杀父、杀母、杀罗汉(杀僧)、害佛、破坏僧团。净土宗所说的“恶人”,泛指一切犯有“十恶”、“五逆”之罪的人,实际上包括非常广泛。善导解释说:“若论杀业,不简四生,皆能招罪。”(《观经散善义》)“四生”指胎生、卵生、湿生、化生这四类生命,包括了飞禽走兽虫鱼以至蝼蚁等一切生物,杀任何生命都是作恶,必定招罪。所以,从事农、牧、渔、猎等生产活动的农民、渔民、牧民、猎人等都是作恶之人,更不必说屠宰业的屠夫、作战的兵士等了。因此,善导主张恶人可以往生并成为大乘的菩萨,抚慰了广大的下层民众。

    对于女人往生,善导反对排斥女人观点,他专门谈道:

    乃由弥陀本愿力故,女人称佛名号,正命终时,即转女身,得成男子。弥陀接手,菩萨扶身,坐宝华上,随佛往生,入佛大会,证悟无生。又,一切女人若不因弥陀名愿力者,千劫万劫恒河沙等劫终不可转得女身,应知。今或有道俗,云女人不得生净土者,此是妄说,不可信也。(《观念法门》)

    女人命终即转女为男,往生净土,所以,净土中没有女人。六根残缺者也是如此,往生净土后即成身心健康之居民,净土中没有根残。但是,并非女人、根残不能得生。

    一切善恶凡夫包括根缺、女人,通通得生净土,这就是善导的主张。

    三、弥陀净土为报土

    1.是报非化

    弥陀净土是报是化之争,到善导之时已近百年,仍在争论之中。窥基与迦才都和善导同一时代,三人的主要活动都在唐高宗之时。窥基认为弥陀净土既是报土,又是化土,对登地菩萨为报土,对地前的初发心菩萨、二乘、凡夫则为化土。迦才的观点与窥基相近,也认为弥陀净土有报土、化土两种。看来,经过道绰的努力,弥陀净土是报非化观点已逐渐取得胜利,但“是化非报”的观点仍然存在,这才有了窥基、迦才的折衷观点。善导继承道绰,进一步论述弥陀净土是报非化。他一连引用三个经证说:

    如《大乘同性经》说,西方安乐阿弥陀佛是报佛报土。又《无量寿经》说,法藏比丘在世饶王佛所行菩萨道时,发四十八愿,一一愿言: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今既成佛,即是酬因之身也。又《观经》中,上辈三人,临命终时,皆言阿弥陀佛及与化佛来迎此人。然报身兼化共来授手,故名为与。以此文证,故知是报。(《观经玄义分》)

    北周阇那耶舍译《大乘同性经》说:净土中成佛者悉是报身,秽土中成佛者悉是化身。阿弥陀如来、莲华开敷星王如来、龙主王如来、宝德如来等诸如来,清净佛刹,现得道者,当得道者,如是一切皆是报身佛也。可见弥陀净土为报土。

    《无量寿经》法藏菩萨发四十八愿,今已愿行圆满,建成净土而成佛。净土为酬因之果报,即是报土。

    《观无量寿经》中,说上辈三品往生,都说是阿弥陀佛与化佛前来接引。如上品中生者:

    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

    经中明说阿弥陀佛与千化佛授手,则阿弥陀佛非化佛而是报佛,是报身与化身共来授手。佛为报佛,土当然是报土。

    可见,弥陀为报佛、报土,这在经典中是明确的。

    有人问:报身常住,永无生灭,为什么《观音授记经》说,阿弥陀佛有入涅槃时?对这个问题,道绰曾回答道:这是阿弥陀佛报身示现隐没相,入涅槃后,深厚善根众生还可见到阿弥陀佛。善导则用大乘般若学的观点回答这个问题,比道绰深刻。他说:

    诸法平等,非声闻作,非辟支佛作,非诸菩萨摩诃萨作,非诸佛作。有佛无佛,诸法性常空,性空即是涅槃。(同上)

    在小乘佛教那里,“涅槃”即灰身灭智,生死的因果都尽,不再受生,归于寂静。一切修习的最后目标,便是追求入于涅槃。佛也要示现涅槃,才能证明其所以为佛。到大乘这里,由小乘的单纯追求涅槃境界转为追求智慧,般若被当作“诸佛之母”。获得般若智慧,正确认识到“实相”性空,本身就会处在一种不动情绪、安稳自得的精神状态,这就是涅槃。

    世俗世界的任何事物都无自性,即性空。出世间的一切,所谓四念处、八圣道、十力、十八不共法以及阿罗汉、菩萨、诸佛世尊等,也都是性空。世间、出世间一切既然都性空,当然就是没有差别,无差别就叫做“平等”。所以说“诸法平等”。诸法平等,涅槃与诸法平等无差别,也是性空。这种诸法平等性空,是诸法本来面目,不是声闻所造作,不是辟支佛所造作,不是诸菩萨所造作,也不是诸佛世尊所造作的。

    因此,“涅槃”不再像小乘理解的那样,等同于消灭自身在世间的存在;也不像某些大乘经典那样,还有一个脱离世俗世界而独立存在的涅槃世界。体会到性空,还事物以性空的本来面目,也就是涅槃。

    佛之为佛,在于他体会到诸法性空之实相,与实相冥合为一。这就是说,佛便是涅槃。既然可以说佛便是涅槃,哪里还存在什么“入涅槃”的问题呢?善导不客气地说:

    入不入义者,唯是诸佛境界,尚非三乘浅智所窥,岂况小凡辄能知也。(同上)

    至于报身,那是另一问题。佛身有三:法、报(应)、化。善导指出:

    凡言报者,因行不虚,定招来果,以果应因,故名为报。又,三大僧祇所修万行,必定应得菩提,今既道成,即是应身。斯乃过、现诸佛辨立三身,除斯已外,更无别体。纵使无穷八相,名号尘沙,克体而论,众归化摄。今彼弥陀,现是报也。(同上)

    意思是说,佛知诸法实相性空,与实相合一,即名涅槃,称为法身;因地所修万善,得菩提果报,即是报身,或称应身;如释迦佛那样示现八相,有无穷变化,无穷名号,都是化身。诸佛三身同证,阿弥陀佛也是具足三身的,指阿弥陀佛为报身,当然正确。善导说:

    今既以斯圣教,验知弥陀定是报也,纵使后入涅槃,其义无妨。诸有智者应知。(同上)

    意思是说,已引《大乘同性论》、《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证明阿弥陀佛是报身,弥陀净土是报土,这是一个问题。至于阿弥陀佛将来入不入涅槃,那是另一个问题,与弥陀是报是化无关。即使从小乘的观点说将来弥陀入涅槃,现在弥陀不妨是报身。

    2.凡夫能入报土

    有人问:“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法高妙,小圣难阶,垢障凡夫云何得入?”善导回答道:

    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同上)

    所谓“五乘”,指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五种法门。其意思是,众生障重,凭自力修行往生很难,但借佛力则五乘根机都可以往生,这叫“五乘齐入”。

    昙鸾判大乘圣教为难行、易行二道,道绰判为圣道、净土二门,善导则判为声闻、菩萨二藏及渐、顿二教。他说:

    此经(《观无量寿经》)二藏之何藏摄?二教之中何教收?答曰:今此《观经》,菩萨藏收,顿教摄。(同上)

    善导判净土为菩萨藏收,顿教摄,其实即仗他力之易行道,与昙鸾、道绰是一致的。他正是运用仗他力之易行道观点,论述了凡夫可入真实的报土。他又再三强调指出:“但能上尽一形,下至十念,以佛愿力,莫不皆往。”(同上)

    仗佛力往生,这是昙鸾、道绰、善导净土学说的基石。

    四、不可信用菩萨不相应教

    1.念佛得不退堕

    《摄大乘论》中的别时意说,从本质上与昙鸾的中国净土学说是对立的,因此常被引用来反对昙鸾的念佛之法。如《摄大乘论》认为,说念佛名即可不退,这是别时意。有人由此认为,称念阿弥陀佛之名是别时意,只是往生之因,未得即生,未得不退。

    对于这个问题,道绰采用的是调和妥协的态度,认为念佛可以即生净土,乃是指有宿因的;没有宿因的则不能即生。主张念佛可以即生,显然反对别时意;主张念佛无宿因不能即生,又是维护别时意。善导则明确反对别时意,主张念佛可得不退。他针锋相对地说:

     虽言未证,万行之中是其一行。何以得知?如《华严经》说:功德云比丘语善财言,我于佛法三昧海中,唯知一行,所谓念佛三昧。以此文证,岂非一行也?虽是一行,于生死中乃至成佛,永不退没,故名不堕。(同上)

    善导所引《华严经》中功德云比丘之言,出自《六十华严》。《八十华严》则作德云比丘,为第二参,其言为:“我唯得此忆念一切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见法门,岂能了知诸大菩萨无边智慧清净行门。”(《八十华严》卷六十二)

    善导引德云比丘之言,说明念佛是万行中之行。认为虽是一行,可以脱离生死直到成佛,永不退没。尽管成佛之期多长难说,念佛之行虽精也不好说定期限,但这决定不堕,不是别时意。

    2.念佛便可即生

    《摄大乘论》认为唯发愿往生弥陀净土,即得往生,为别时意。这叫唯愿别时意。有人由此引申说,《观无量寿经》下品下生之十声称佛,便是唯愿别时意,其实不得即生。

    善导认为这种说法违背经典。他引《阿弥陀经》说:

    佛告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即应执持名号,一日乃至七日,一心愿生。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迎接往生。(同上)

    释迦佛不但有此教导,而且说有十方诸佛赞叹护念:

    十方各如恒河沙等诸佛,各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皆应信是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言护念者,即是上文“一日乃至七日称佛之名也”。(同上)

    念佛名号即可往生,这是佛经所载之佛的教导,人们不信而去信“凡小之论”,真妄颠倒,是非混淆,引起善导的愤慨,他指责道:“今既有斯圣教以为明证,未审今时一切行者,不知何意,凡小之论乃加信受,诸佛诚言返将妄语,苦哉奈剧,能出如此不忍之言?虽然,仰愿一切欲往生知识等,善自思量:宁伤今世错信佛语,不可执菩萨论以为指南。若依此执者,即是自失误他也。”(同上)

    无著、世亲都被尊称为菩萨,所谓“菩萨论”指的是无著《摄大乘论》与世亲《摄大乘论释》。善导认为,宁可错信《阿弥陀经》中的佛说,不可以《摄论》及《摄论释》为指南。对倡言别时意的这两部菩萨论书,公开地表示反对。

    在善导看来,经记载的是佛说,为绝对真理;论则是菩萨的解释和发挥,可能有错误。经与论相比,经重于论。经与论有矛盾,以经为准。实际上,大乘兴起时,沿袭小乘以“如是我闻”作为佛经开首的惯例,不断创造出新的佛经——大乘经典。还有大量个人署名的专论以及少数讲大乘戒律的典籍。大乘经典对佛说具有自由发挥、解释的色彩,小乘一直认为大乘经典“非佛说”,甚至攻击为“外道”、“魔说”、“愦闹行者”。所以,经与论何者为重,何者为轻,很难说得清,也就很难以何者为准。不过,对于经与论之间的矛盾,以至于经与经之间的矛盾,一般多采取调和态度,无法调和则以经为准。经毕竟是“佛说”、“圣教”,其真理性是不容丝毫怀疑的。善导非常重视这一点,他指出:

    仰愿一切行者等,一心唯信佛语,不顾身命,决定依行,佛遣舍者即舍,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处即去,是名随顺佛教,随顺佛意,是名随顺佛愿,是名真佛弟子。(《观经散善义》)

    若佛所说,即是了教;菩萨等说,尽名不了教也,应知。是故,今时仰劝一切有缘往生人,唯可深信佛语,专注奉行。不可信用菩萨等不相应教,以为疑碍,抱惑自迷,失往生之大益也。(同上)

    自古以来,关于真理标准问题有过多种意见。作为僧人,善导坚持以佛语为真理标准,这是可以理解的。正是以佛语作为真理的标准,善导否定了以念佛为别时意之说,坚决主张念佛即得往生,从而推翻了无著、世亲两位菩萨的权威,从理论上扫除了念佛往生的障碍。

    3.称名即行愿具足

    《摄大乘论》认为唯愿无行是别时意。有人据此以为,称念佛名即是唯愿无行,只能为往生作远因,不能即生。善导承认必须愿行具足才能往生。他说:

    但有其行,行即孤,亦无所至;但有愿,愿即虚,亦无所至。要须愿行相扶,所为皆克。(同上)

    没有往生净土之愿心,光修诸善万行,这种修行脱离了净土,到不了净土;只有往生净土之愿,没有修行,这种愿心是虚的,也到不了净土。必须有愿有行,行愿相扶,才能达到往生之目的。所以,《摄大乘论》说有愿无行不能即生,此话不错。

    但称名念佛并非有愿无行,而是行愿具足的。善导论述道:

    今此《观经》中十声称佛,即有十愿十行具足。云何具足?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同上)

    所谓称名念佛,是口念(包括心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或简称为“阿弥陀佛”四字。“南无”为梵文音译(读“那摩”),意译为归命、敬礼、礼拜、归依等。一般说,归命有三义:①一身之要,惟命为主。万生所重,莫此为先。举此无二之命,以奉无上之尊,故称归命。②归顺佛之教命。③众生六根,从一心起,而违背自源,驰散六尘,今举命总摄六情,还归其一心本原,即归一心于佛,称为归命。昙鸾在《往生论注》卷上比较“礼拜”与“归命”两词说:

    既愿往生,岂容不礼?故知归命即是礼拜。然礼拜但是恭敬,不必归命,归命必是礼拜。若以此据,归命为重。

    善导按昙鸾的意思,说“南无”为归命。但善导认为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这便是他的发展了。

    他以称“南无”为发愿,称“阿弥陀佛”为起行,也有所本。昙鸾《往生论注》卷上说:“愿生安乐国者,此一句是作愿门。天亲菩萨归命之意也。”这就是说,归命之意便是发愿往生。世亲《往生论》中则说:“入第二门者,以赞叹阿弥陀佛,随顺名义,称如来名,依如来光明智相修行故,得入大会众数。”也就是说,称佛名号与依佛智相修行是一回事,称“阿弥陀佛”便是行。

    善导明确地宣称称佛名号即是愿行具足,为称名念佛确立了独立的地位。从此以后,净土宗转向了专称佛名。

    五、要门即二善

    1.定善与散善

    定善与散善是善导就《观无量寿经》说的:

    云何名定善?云何名散善?答曰:从日观下至十三观已来,名为定善;三福九品名为散善。(《观经玄义分》)

    先是隋慧远提出定、散二善问题:

    造逆之人,行有定散:观佛三昧名之为定,修余善根说以为散。散善力微,不能灭除五逆重罪,不得往生……定善力强,能消逆罪,容得往生。(《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卷下)

    智*(左岂右页)的观点与此一致,也认为《观无量寿经》说的十六观,都是观佛三昧的内容,都是定善。善导不同意这种解释。他认为十六观中前十三观是观想净土依正二报总别相,为观想三昧的内容,佛因韦提夫人请求而说,称为定善。后三观三福九品是佛自说的,称为散善。

    善导认为,佛之说法,“处别、时别、对机别、利益别,今说《观经》定散二善,唯为韦提及佛灭后五浊、五苦等一切凡夫证言得生”(《观经散善义》)。而“一切众生,机有二种:一者定,二者散。若依定行,则摄生不尽,是以如来方便,显开三福,以应散动根机”(《观经序分义》)。也就是说,对于散动根机的人来说,不能修定善,他们没有入定的时间和修养。如果要求都修定善,则把他们排斥在净土之外了,所以佛方便说三福九品,只要求废恶修善,称为散善。

    善导说定散二善,为的就是要收摄散动根机的众生,使他们不从三昧也能修净土法门。

    2.指方立相

    善导说的定善,便是净土宗所说的“指方立相”。指方立相,即指示西方这一方,而观想弥陀净土依报、正报之事相,即观想念佛。定善、指方立相、观想念佛,实际上是一回事。

    为什么要指方立相?善导说:

    众生散动,识剧猿猴,心遍六尘,无由暂息。但以境缘非一,触目起贪乱想,安心三昧何容可得?自非舍缘托静,相续注心,直指西方,简余九域。是以一身、一心、一回向、一处、一境界、一相续、一归依、一正念,是名想成就明正受,此世后生,随心解脱也。(《观经定善义》)

    意思是说,众生根机散动,心赛猿猴,遍游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法处这六种外境,不得暂息。由于接触的外境多,触目即起贪乱想,哪能安心入定?必须舍绝外缘,安静下来,专心西方,不管其余九方,才能使身、心、回向、处、境界、相续、归依、正念都统一集中,入定观想,此世之后生,便可随心解脱。

    十方中集中心意观想一方是可以的,但为什么偏指西方呢?善导回答道:

    诸佛所证,平等是一。若以愿行来收,非无因缘。然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是故释迦及以诸佛劝向西方。(《往生礼赞偈》)

    这就是说,十方诸佛是一样的,只是阿弥陀佛因地时有深重誓愿接引众生,仗佛愿力易往,故偏指西方。换句话说,因为有缘。

    指西方为什么要立相?善导回答道:

    群生障重,真佛之观难阶,是以大圣垂哀,且遣注心形象。(《观经定善义》)

    今此观门等,指方立相,住心而取境,总不明无相离念也。如来悬知,末代罪浊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况离相而求事者?如似无术通入居空立舍也。(同上)

    善导按照道绰“教赴时机”的原则,认为末法时代,众生障重,难行实相念佛,所以指方立相,让众生注心形象,行观想念佛之法。就是此法也难办到,何况离相呢?

    指方立相,以求见佛、见净土,关键在于修行者注心。他指出:

    言入众生心想中者,乃由众生起念,愿见诸佛,佛即以无碍智知,即能入彼想心中现。但诸行者若想念中、若梦定中佛者,即是斯义。(同上)

    他叙述观想佛像之法说:

    从顶至足,心想不舍,一一观之,无暂休息。或想顶相,或想眉间白毫乃至足下千轮之相。作此想时,佛像端严,相好具足,了然而现。乃由心缘一一相故,即一一相现。心若不缘,众相不可见。但自心想作,即应心而现……言是心作佛者,依自信心,缘相如作也。言是心是佛者,心能想佛,依想佛身而现,即是心佛也。离此心外,更无异佛者。(同上)

    观想所见之佛为心中之佛还是客观外来之佛?关于这个问题,东晋慧远与鸠摩罗什曾讨论过。慧远以为是客观外来之佛,鸠摩罗什以中观答复,模棱两可。昙鸾则以为既是心中之主观佛,又是客观外来之佛。善导赞成昙鸾,认为众生起念,具无碍智之佛知之,便入其想心中,可见佛为客观外来。这一点,他又曾强调说:

    诸佛得圆满无障碍智,作意不作意,常能遍知法界(众生界)之心,但能作想,即从汝心想而现,似如生也。(同上)

    但另一方面,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心外无佛,故佛为心佛。观想之佛,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观想净土其他事相,也是如此。因为观想时须注心于境,缘境而观,善导把十三观中为何作此观,观什么,如何观,一一详加说明。文多故不录。

    3.三福九品

    善导以三福九品为散善。三福指世俗善、戒善、行善。《观无量寿经》之原文为: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

    善导对此一一作了解释:

    一、世俗善。又称世福、世善。这是从来未闻佛法之五浊凡夫在世自然而行之善,所以,吉藏等又称之为凡夫善。这种善的内容,《观经》列举四条,善导之解释,重点在孝养父母上。

    善导认为,无论化生、湿生、卵生、胎生,都“以自业识为内因,以父母精血为外缘,因缘和合,故有此身。以斯义故,父母恩重”(《现经序分义》)。他举佛为例说明孝养父母为“世间福田之报”的道理。还举一例,说的是佛母摩耶夫人生佛后七日死,生于忉利天,佛成道后,至四月十五日(佛诞生日)便到忉利天为母说法,报十月怀胎之恩。善导由此总结道:“佛尚自收恩,孝养父母,何况凡夫而不孝养?”(同上)

     善导强调孝养父母,适应了佛教中国化的潮流。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形成了一套血缘关系与社会关系合一的宗法制度,由此产生了以孝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孝成为维护封建秩序的重要杠杆。佛教传入中国后,印度僧人的那一套观念便与中国伦理发生冲突,儒家批评僧人无父无君是不错的。为了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扎下根来,佛教不断地改造自己而中国化,其中包括接受儒家的孝亲观念,以孝道作为自己伦理道德的重心。唐朝正是佛教盛倡孝道之时。唐初产生了《父母恩重经》,经中描写了一般庶民的母子深情,叙述父母之恩和儿子的孝养,强调当报父母孕育之恩,提倡造经烧香,请佛礼拜,供养三宝,饮食众僧,为父母造福。善导在世善中强调孝养父母,便是适应这股潮流的表现。善导等大师说孝,得到儒家中有识之士的赞扬。中唐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柳宗元便赞扬道:“金仙氏(佛)之道,盖本于孝敬,而后积以众德,归于空无。”(《送濬上人归淮南觐省序》)

    与孝养父母相联系的便是奉事师长。善导指出:“教示礼节,学识成德,因行无亏,乃至成佛,此犹师之善友力也。此之大恩,最须敬重。”(《观经序分义》)

    世善中还有“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两条,这两条实际上是一条。因为十善之中,长命最善;十恶之中,杀业最恶。所以把不杀列在前面,要求对一切生命起慈心。

    二、戒善。又称戒福,或称小乘善。善导认为戒善重于世善。他说:“世善轻微,感报不具;戒德巍巍,能感菩提之果。”(同上)

    戒,指佛教为出家和在家信徒制定的戒规,借以防非止恶。按其内容分为止持戒和作持戒两类。止持,指防恶止非的各种戒;作持,指奉持一切善行的戒。止持戒和作持戒分别止恶作善,相辅相成。戒常与律字连用,称为戒律。如单独说律,则指专为出家比丘、比丘尼制订的禁戒,是所谓能制伏诸恶的,在家佛教信徒不得闻知。

    据说释迦牟尼认为,在世俗社会中修行非常困难,便要求信徒出家,在僧团中生活。僧团有一定的组织原则,形成了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适应这种生活的需要,释迦牟尼亲自制定戒律。后来的佛教学者又根据僧团的生活变化,逐渐增制戒律,发展成为三藏中的律藏,对于戒体、戒法、戒行、戒相和受戒仪式等都有详细的说明和规定。小乘佛教根据在家和出家、男和女的区别,制定出深浅不同的戒规,内容繁杂。大乘佛教的戒律较为宽松,主要是三聚戒和十无尽戒等所谓的菩萨戒。但中国佛教自古是以小乘戒和大乘戒兼修的。

    善导所说戒善,自然包括了大小乘戒。他说:

    言具足众戒者,然戒有多种,或三归戒,或五戒、八戒、十善戒、二百二十戒、五百戒、沙弥戒,或菩萨三聚戒,十无尽戒等,故名具足众戒也。又一一戒品中亦有少分戒、多分戒、全分戒也。(同上)

    这里的具足众戒,戒的种类不少。每种戒中,受持全部戒条的,称为全分戒;受持其中多数戒条的,称为多分戒;受持其中少数戒条的,称为少分戒。善导并不要求每种戒都受全分,多分或少分都行。

    受持诸戒,则不犯威仪。无论身业、口业、意业,行、住、坐、卧,都有威德有仪则,犯即悔过,称为不犯威仪。《观无量寿经》所说“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实际上就是一个持戒问题。所以,善导总名之为戒善。

    三、行善。又称行福、大乘善。内容包括: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善导指出:“言菩提者,即是佛果之名;又言心者,即是众生能求之心,故云发菩提心。”(同上)这就是说,发菩提心即众生发求佛果之心。

    深信因果即深信世间苦乐因果,作苦因即感苦果,作乐因即感乐果,不生疑谤。善导说:“善心数退,恶法数起,此乃由不深信苦乐因果也。若深信生死苦者,罪业毕竟不重犯。若深信净土无为乐者,善心一发,永无退失也。”(《观经散善义》)

    读诵大乘可以开发智慧,明解脱之路。善导说:“言读诵大乘者,此明经教,喻之如镜,数读数寻,开发智慧。若智慧眼开,即能厌苦欣乐、涅槃等也。”(《观经序分义》)

    劝进行者即劝化有缘众生,舍恶持心,回生净土。

    以上四条,可以发菩提心概括。善导说:“唯发一念厌苦,乐生诸佛境界,速满菩萨大悲愿行,还入生死,普度众生,故名发菩提心。”(《观经散善义》)

    以上三福之中,只行一福便可往生净土。善导说:“就此三福之中,或有一人单行世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单行戒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单行行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行上二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具行三福,回亦得生。或有人等,三福俱不行者,即名十恶、邪见、阐提人也。”(同上)

    散善包括三福,还有九品。善导说:“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观经玄义分》)

    九品都是废恶修善的,则都是散善。只是善恶之业不同而有九品之别。善导分别论述了九品之善业。

    上品上生,即修学大乘上善凡夫。这种人发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三种心,具此三心,无行不成,愿行既成,必生净土。还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①慈心不杀,具诸戒行。即合于三福中之第二福戒善。②读诵大乘。即合于三福中之第三福行善第三句“读诵大乘”。③修行六念,指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布施)、念天。即通合于三福中之第三福大乘善之意义。这三种功德中,有人具上二种,有人具下二种,有人三种尽具,不管具三不具三,回向发愿往生尽得往生。

    上品中生,即大乘次善凡夫。这种人所作之善业为:①读诵或不得读诵大乘经典。②善解大乘空义。③深信世间、出世间之苦乐因果及诸道理,不生疑谤。善导解释世间、出世间苦乐说,三界苦指三涂、八苦等,乐指人天五欲放逸系缚等乐。从根本上说,三界之乐是大苦而不是真实乐。净土苦乐是相对而言的,净土中全是圣人,但阶位有别,上位望下位为苦,下位望上位为乐。善导认为,这一条即合于三福之中第三福“深信因果,读诵大乘”两句。④以此功德,回向愿生净土。

    上品下生,即大乘下善凡夫。这种人之善业为:①亦信因果,即或信或不信,或不深信。②不谤大乘。③上述诸善虽似无功,但一发菩提心,即可速满菩萨大悲愿行,还入生死普度众生。即三福之中第三福行福之义。

    中品上生,即小乘根性上善凡夫。这种人受持小乘斋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即三福中之第二福戒福。

    中品中生,即小乘下善凡夫。这种人受持八关戒斋、沙弥戒、具足戒,一日一夜,清净无犯,如犯极重之过,三业威仪不令有失,即合三福中第二福戒福。

    中品下生,即世善上福凡夫。这种人不曾见闻佛法,自行孝养父母,行世仁慈,得生净土。

    下品上生,即造十恶轻罪凡夫。这种人作众恶业,虽不谤大乘,但是愚人而非智者,造恶不生愧心。临终遇善知识,为赞众经,教称弥陀名号,以此功德而得往生。

    下品中生,即破戒次罪凡夫。这种人造众恶应下地狱,临终遇善知识,为说弥陀功德,既闻弥陀名号,即除罪多劫,化众来迎。

    下品下生,即造五逆等重罪凡夫。这种人临终遇善知识,知其死苦来逼,不能念佛,教称弥陀名号,声声不断,便除罪多劫,往生净土莲花之中多劫,闻观音、势至说法,发菩提心。按善导的描述,这种人往生之处,即是净土中之宫胎。

    九品往生者,为善恶凡夫,释迦指劝,归心净土,专心修善,即得往生。

    六、安心起行与作业

    凡夫乘弥陀之本愿力往生净土,为易行道。但必须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往生的正因。善导在这方面有许多论述,通常概括为安心、起行和作业。

    1.安心

    安心指至诚心、深心和回向发愿心三心。

    一、至诚心,即真实心。善导说:

    至者真,诚者实,欲明一切众生身、口、意业所修解行必须真实心中作。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贪瞋邪伪,奸诈百端,恶性难侵,事同蛇蝎,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业也。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纵使苦励身心,日夜十二时急走急作,如炙头燃者,众名杂毒之善。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观经散善义》)

    这就是说,一切修行都必须真实心作。真实有自利真实和利他真实。净土宗人称为“二利真实”。

    自利真实分为舍与修二种。善导谓:“真实心中制舍自他诸恶及秽国等,行住坐卧想同一切菩萨制舍诸恶,我亦如是也。”(《观经散善义》)

    真实心中勤修自他凡圣等善。分为六重:①真实心中之口业,赞叹彼阿弥陀佛及依正二报。②真实心中口业,毁厌三界六道等自他依正二报苦恶之事;③真实心中身业,合掌礼敬四事等,供养彼阿弥陀佛及依正二报。④真实心中身业,轻慢厌舍此生死三界等自他依正二报。⑤真实心中意业,思想观察忆念彼阿弥陀佛及依正二报,如现目前。⑥真实心中意业,轻贱厌舍此生死三界等自他依正二报。

    不善三业必须真实心中舍;若起善三业,必须真实心中作,不论内外明暗,都须真实,故名至诚心。

    关于利他真实,善导没有解释。因此,后来产生种种说法,但见解不一。日本良忠在《散善义传通记及略钞》中说此二利,认为虽然标出二利而只解释自利之义,是因为既知自利,则利他之义也就清楚了,故无须再说。

    二、深心,即深信之心。善导说:

    深心,即是真实信心。信知自身是具足烦恼凡夫,善根薄少,流转三界,不出火宅。今信知弥陀本弘誓愿,及称名号,下至一声十声等,定得往生。乃至一念无有疑心,故名深心。(同上)

    深信己身之无力,他力之可靠;信弥陀誓愿,信称名十声一声定得往生。

    三、回向发愿心。善导解释说:

    所作一切善根,悉皆回愿往生,故名回向发愿心。(《往生礼赞偈》)

    在《观经散善义》中,则解释得比较详细:

    过去及以今生身、口、意业所修世、出世善根及随喜他一切凡圣身、口意业所修世、出世善根,以此自他所修善根,悉皆真实深信心中回向,愿生彼国,故名回向发愿心。

    又言回向者,生彼国已,还起大悲,回入生死,教化众生,亦名回向也。

    这就是说,回向发愿心包括回向往生净土及生净土后回向娑婆世界两个阶段,善导主要是强调回向往生。

    昙鸾的《往生论注》卷下很重视信心。善导的“三心”是对昙鸾学说的发展。

    昙鸾说信心,有三条要求,即淳心、一心、相续心。信心要真、要专、要恒。他对信心的分析很细很严。但信什么?昙鸾只说到信称名念佛“能满众生一切志愿”,即能往生净土。善导则把信心的内容分为“信机”、“信法”二种:信机是信自己之虚假和信自己之无力;信法是信如来之愿力和名号之真实。知此之虚,则知彼之实;知自己之无力,则知如来之绝对力量,这叫“机法一体”。得到信心的人,我相全弃,能达空境,冥合于永远的生命和绝对的光明,达到不生不灭的安乐境界(解脱),这叫做往生。由于善导的净土观以信心为生命,净土宗人认为善导的净土观是最透彻的信心净土观,这是有道理的。

    “机法一体”显然也包含了道绰的“教赴时机”之说。因为“教赴时机”即教、时、机一致,“教”即“法”,“时”为末世不必说,故“教赴时机”即教机一致。“机法一体”便是从“教赴时机”化出的。当然,一经化出,便具有新的意义,成为信心的内容,为往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2.二行与二业

    隋慧远把《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往生修行分为四类:一、修观往生。指十六观。二、修业往生。即修世俗善、戒善、大乘善三福之净业。三、修心往生。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三心。四、归向往生。“自虽无行,善友为说佛、法、僧名,或为叹说弥陀佛德,或叹观音、势至,或叹彼土妙乐胜事,一心归向,故得往生。于中或念、或礼、或叹、或称其名,悉得往生。”(《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卷下)

    《涅槃经》认为一切善业都为净土因,不可具列,粗要有四:一、修戒为因。远离十恶,修行十善,自持净戒,不与犯重,同共止住,得生净国。二、修施为因。旷路作井,种植果林,施病医药,造立僧房供持戒人及说法者,造像立塔,种种供养。如是一切,悉得往生。三、修慧为因。书写经卷,乃至一偈,听受读诵,为他演说,得生净土。四、护法为因。守护正法,不谤方等(大乘经典),得生净土。

    《维摩诘经》说,具足八法,生于净土:一、饶益众生而不望报。二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三、所作功德,尽以施之。四、等心众生,谦下无碍。即舍除怨亲,卑己厚人,等心尊卑,故无障碍。五、于诸菩萨,视之如佛,所未闻经,闻之不疑。于自所学,起敬信心,于人起敬,于法生信。六、不与声闻而相违背。七、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于其中调伏其心。八、常省己过,不讼彼短,恒以一心,求诸功德。

    《大品经》宣说般若空慧为因,修空慧除灭罪障,故于净土,欲生即生。

    世亲的《往生论》则说五念门。昙鸾《往生论》便是解释和发挥这五念门的,道绰的《安乐集》中根据五念门论述发菩提心,善导认为修五念门便是起行。他解释这五念门说:

    一者身业礼拜门。所谓一心专至,恭敬合掌,香华供养,礼拜阿弥陀佛。礼即专礼彼佛,毕命为期,下杂余礼,故名礼拜门。

    二者口业赞叹门。所谓专意赞叹彼佛身相光明,一切圣众身相光明,及彼国中一切宝庄严光明等,故名赞叹门。

    三者意业忆念观察门。所谓专意念观彼佛,及一切圣众身相光明、国土庄严等,如《观经》说。唯除睡时,恒忆恒念恒想恒观此事等,故名观察门。

    四者作愿门。所谓专心,若昼若夜,一切时一切处,三业、四威仪所作功德,不问初、中、后,皆须真实心中发愿,愿生彼国,故名作愿门。

    五者回向门。所谓专心,若自作善报,及一切三乘、五道一一圣凡等所作善根,深生随喜,如诸佛菩萨所作随喜,我亦如是随喜。以此随喜善根及己所作善根,皆悉与众生共之回向彼国,故名回向门。又到彼国已,得六神通回入生死,教化众生,彻穷后际,心无厌足,乃至成佛,亦名回向门。

    五门既具,定得往生。(《往生礼赞偈》)

    上述各经论所说之修行,重点不同,也比较杂乱。善导“楷定古今”,仿效判教的方法,把各经论所说的诸善万行判为正杂二行和正助二业,从杂乱的诸修行方法中清理出正行正业出来,为净土宗制定了一条规范易行的修行方法。善导说:

    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

    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是名为正。

    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

    除此正助二行已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观经散善义》)

    由此形成了“五正行”、“五杂行”及“正业”、“助业”等概念。

    五正行为:读诵正行、观察正行、礼拜正行、称名正行、赞叹正行。五杂行为:读诵杂行、观察杂行、礼拜杂行、称名杂行、赞叹供养杂行。

    善导从诸善万行中抽出五正行,而以其他为杂行,又从五正行中抽出称名正行为正业,而以其他正行为助业。于是,只有称名为正行正业,其余诸善万行都是助业或杂行。净土宗以称名念佛之法的特色,由此确立。

    前面说过,昙鸾主张称名念佛独立,并明确提倡口念。道绰把修行诸法分为正学与兼学,以称名念佛为正学,而把其他诸法包括定学、慧学以及实相念佛、观想念佛等通通名为兼学,从而确立称名念佛的主要地位。善导继承昙鸾和道绰,提出二行二业之说,以念弥陀名号为正行,以称名念佛为正业,建立起净土宗修行的完整体系。

    善导的二行二业可表示如下:

    关于称名念佛,善导有多方面的论述。他认为专称佛名乃是佛意:

    如《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又如《弥陀经》中,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又十方恒沙诸佛证诚不虚也。又此经(《观无量寿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比例非一也。(《观经定善义》)

    望佛愿意者,唯劝正念称名,往生义疾,不同杂散之业。如此经及诸部中处处广叹,劝令称名,将为要益也。(《观经散善义》)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同上)

    为什么佛意专称佛名,不劝专修观想?他回答道:

    乃由众生障重,境细心粗,识扬神飞,观难成就也。是以大圣悲怜,直劝专称名字,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主。(《住生礼赞偈》)

    这是说,观想念佛很难成功,称名易行,所以专劝称名。

    在念佛诸法中,实相念佛是哲理性的,常人难行,早已公认。念佛三昧,即于定中观想念佛,是形象教育方法,历来被认为是念佛的主要方法,甚至一说念佛,便是指观想念佛。称名念佛是念佛三昧的附属,历来不受重视。从昙鸾、道绰以至善导,把称名念佛从念佛三昧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方法,并放在主要地位。也有时仍以口称佛名为三昧,叫做“口称三昧”,或与观佛三昧对立而称为“念佛三昧”。但由于传统的力量,对观想念佛仍然是重视的,昙鸾的《往生论注》、道绰的《安乐集》、善导的《观经四帖疏》都详细论述了观想念佛,就是证明。实际上,观想念佛很难,在第二章第二节中说过难行的原因,认真实行起来,怕是谁也难得办到。不过,公开提出“观难成就”,排斥观想念佛的,在中国净土宗史上善导为第一人。此后,正是根据善导的论点,净土宗人绝少实行观想念佛,称名念佛成为净土宗的正统方法。

    称名念佛有何功德,获何利益?善导说五种增上利益因缘,回答这个问题:

    一、灭罪增上缘。如下品上生人,一生具造十恶重罪,临终遇善知识教称弥陀佛一声,即除灭五十亿劫生死重罪。

    二、护念增上缘。蒙诸佛护念,即得延年转寿,长命安乐。

    三、见佛增上缘。念中能见三世诸佛。

    四、摄生增上缘。修行人临命终时,佛之愿力摄得往生。

    五、证生增上缘。即保证一定往生之缘。

    这五种增上缘,又称五增上缘、五缘。说的是以佛为增上缘,念佛者所受之利益。前三种为现益,后二种为当益(将来之益)。

    为什么能被佛所摄取而获益呢?善导说三种缘由,即亲缘、近缘、增上缘。这三缘称摄取三缘:

    一、亲缘。众生起行,口常称佛,佛即闻之;身常礼敬佛,佛即见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众生忆念佛,佛也忆念众生,互相忆念,两者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比之为母子相忆,感应道交,如母忆时,定蒙接引。

    二、近缘。众生愿见佛,佛即应行者之念而亲近其身,现身目前。

    三、增上缘。众生称念佛之名号,即除多劫罪,命欲终时圣众来迎,不为业障所系缚,必定往生。

    这就是说,众生念佛,佛即亲之、近之、帮助之,故能被佛光摄取,蒙受诸益。

    前面说过,关于“十念”,留下一些猜测,昙鸾认为“十念”便是多念,不必计数。道绰赞同昙鸾的解释。善导则明确解释为“十声”,一念为口称佛号一声,十念即十声。如他说:“今信知弥陀本弘誓愿,及称名号,下至十声一声等,定得往生。”(《往生礼赞偈》)

    “十念”即十声,这个解释简单明了,被大众接受。宋代遵式说晨朝十念法,把“十念”解释为十口气念,也被大众接受,这是后话了。

    总之,关于“起行”,善导把诸善万行分为正杂二行和正助二业。舍杂行,归正行;正行中,旁修助业,专修正业。那末,五念门属于正行还是杂行,正业还是助业呢?

    这个问题,善导没有解释。就五念门与五正行的内容而言,两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有合有开,半合半开,并无实质的不同。

    礼拜、赞叹、观察三行,五念门有,五正行也有。五念门缺读诵、称名二门,五正行无作愿、回向二门。但如果按身、口、意三业来分类,则读诵、称名都是口业,可以合于赞叹门;作愿、回向都是意业,可以合于观察正行。所以,五念门与五正行其实一致。

    3.作业

    作业,即依四修法策励三心五念之行。善导说四修法为:一恭敬修,二无余修,三无间修,四长时修。能够如此安心、起行、作业之念佛者,善导称之为分陀利。分陀利为梵语音译,或名蔡华,即白莲花。以其清净无垢,故用以比喻佛、法性。善导用来比喻念佛者。他说:

    若能相续念佛者,此人甚为希有,更无物可以方之,故引分陀利为喻。言分陀利者,名人中好华(花),亦名希有华,亦名人中上上华,亦名人中妙好华。此花相传名蔡华。是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希有人,人中最胜人也。(《观经散善义》)

    七、“阎罗遣使牵将去”

    地狱思想是善导净土学说的重要内容,现概述如下。

    1.佛教的地狱思想

    地狱,梵文音译作捺落迦、那洛迦、奈落、泥梨耶、泥犁。意译为不乐、可厌、苦具、苦器、无有等,以译为“地狱”最贴切生动。

    地狱为佛门“十界”中最恶的一界,数量之多,名目之繁、刑罚之酷,都大大超过人间牢狱。有以下几类:

    一、根本地狱。包括八大地狱和八寒地狱。

    1.八大地狱。又称八热地狱、八大热地狱。具体为:

    ①等活地狱。又称想地狱。狱中众生,手生铁爪,互相瞋忿,怀毒害想,以爪相攫,或砍刺磨棒,想为已死,但冷风吹之,皮肉还生,死而复活,再互相残杀。

    ②黑绳地狱。狱卒以黑热铁绳绞勒罪人。

    ③众合地狱。又作堆压地狱。狱中有大石山,罪人进狱后,山自然合起,堆压其身,骨肉糜碎。

    ④叫唤地狱。狱卒把罪人掷入大锅中,沸汤烹煮,受诸痛苦,号啕叫唤。

    ⑤大叫唤地狱。罪人被沸汤烹煮后,业风吹活,又被捉回热铁*(左饣右敖)中煎熬,痛苦更甚,大声号叫。

    ⑥烧炙地狱。又作焦热地狱、炎热地狱。此狱以铁为城,烈火猛焰,内外烧炙,皮肉糜烂,痛苦万端。

    ⑦大烧炙地狱。又作大焦热地狱、大极热地狱。把罪人放铁城中,烈火烧城内外皆赤,又有火坑,火焰炽盛,坑两岸又有火山,捉罪人贯铁叉上放火中烧。

    ⑧阿鼻地狱。阿鼻为梵文音译,意译无间。罪人在此狱受苦无间,包含趣果无间(招受果报不经他世,现世即报)、受苦无间(受苦无间断)、时无间(于一劫中,受苦不间断)、命无间(受苦之寿命相续不间断)、形无间(身形生死流转中无间隙)等五种无间。为极苦之地狱。

    《俱舍论》卷十一、《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二等载,无间地狱位于南瞻部洲之下二万由旬之处,其余七大地狱次第重叠其上,或旁布其侧。八寒地狱则是横着排列的。

    2.八寒地狱。又称八寒冰地狱。其名称与解释各说不一,按《俱舍论》卷十一所举为:

    ①頞部陀,意译为疱,罪人因寒生疱;

    ②尼剌部陀,意译为疱裂,罪人因寒疱裂;

    ③頞哳吒。又作阿吒吒,此为象声,罪人因寒苦增极唇舌冻僵,发出此声;

    ④*(左月右霍)婆婆,又作阿波波,象声,罪人冻得发出此声;

    ⑤虎虎婆,象声,冻得不能发声,只在喉间作此声响;

    ⑥嗢钵罗,译为青莲花,即冻得皮肉开拆似青莲花;

    ⑦钵特摩,译为红莲花,肉色大拆似红莲花;

    ⑧摩诃钵特摩,指皮肉冻裂,全身变红,似大红莲花。

    另外,《大智度论》卷十六说,在八大地狱周围还有八炎火地狱,即:

    ①炭(火炭)坑地狱;

    ②沸屎地狱;

    ③烧林地狱;

    ④剑树地狱;

    ⑤刀道地狱;

    ⑥刺棘地狱;

    ⑦咸河地狱;

    ⑧铜(热铜)柱地狱。

    二、近边地狱。又称游增地狱、眷属地狱。罪人游此狱,会倍增苦恼,故称游增。在八大地狱每一大狱城之四面门外,各有“炉煨增”、“尸粪增”、“锋刃增”、“烈河增”四处小地狱。每大狱城合有十六小地狱,八大地狱共计有一百二十八小地狱,连同八大地狱共一百三十六地狱。

    《大智度论》卷十六则称八寒冰、八炎火合为十六小地狱,为八大地狱之眷属,即副地狱。

    《观佛三昧海经》卷五说,属于阿鼻地狱的有十八小地狱,每一小地狱各有十八寒地狱、十八黑暗地狱、十八小热地狱、十八刀轮地狱、十八剑轮地狱、十八火车地狱、十八沸屎地狱、十八镬汤地狱、十八灰河地狱、五百亿剑林地狱、五百亿刺林地狱、五百亿铜柱地狱、五百亿铁机地狱、五百亿铁网地狱、十八铁窟地狱、十八铁丸地狱、十八尖石地狱、十八饮铜地狱等共十八种地狱。

    三、孤独地狱。又称孤地狱、边地狱。不属于上述各大小地狱,没有定处,单个存在,据称有八万四千之多。或位于四洲之中,江河山边旷野,或位于地下、空中等处。

    四、十八层地狱。又称十八重地狱、十八地狱。《十八泥犁经》(即《十八地狱经》)说十八层地狱受苦之惨状及时间之长远。十八层的名目是:①泥犁地狱;②刀山地狱;③沸沙地狱;④沸屎地狱;⑤黑身地狱;⑥火车地狱;⑦镬汤地狱;⑧铁床地狱;⑨嵯山地狱;⑩寒冰地狱;(11)剥皮地狱;(12)畜生地狱;(13)刀兵地狱;(14)铁磨地狱;(15)冰地狱;(16)铁笧(册)地狱;(17)蛆虫地狱;(18)烊(焚烧)铜地狱。

    第一层地狱的刑期是阴间年岁一万年,阴间年岁一日为人间三千七百五十年,一万年为人间一百三十五亿年。从第二层地狱开始,都要比前一狱痛苦二十倍,时间翻两番。如此算来,第二狱刑期为四万年,相当于人间五百四十亿年。到了第十八层地狱,刑期长达人间二十三亿亿亿年以上。

    关于地狱之主阎罗王,也有多说。阎罗,为梵文之音译,又作夜摩、焰摩、琰魔、剡魔,意译为双、双世、遮止、静息、缚、可怖众、平等。阎罗王又称阎魔王、阎王魔、琰魔王等,略称阎罗、焰罗、剡王、阎王、死王。上述译语中,双,指兄妹共为地狱之主,兄治男事,女治女事,故又称双王。双世,指于世中并受苦乐二报之意。遮止,指阻止恶人更造恶业之意。静息,指罪人依王所示,知己罪而静息之意。平等,则指业镜平等,自彰其罪之意。在这些名称中,以“阎罗王”之称流行最广。

    早在印度古代史诗《四吠陀》中,便载有夜摩神,为日神与娑郎尤之于,与其妹阎美为同时出生之神祇,故称双王。夜摩神愿自舍其身,入于冥界,而为众生发现冥界之路,是人类最初之死者,被称为死者之王。他专依死者生前行为之记录而司掌赏罚,住在南方地下夜摩城中。后来印度教则把夜摩视为专为死者灵魂带来苦恼之恐怖神。

    夜摩思想被引入佛教,一方面为居于六欲天中第三天之夜摩天;另一方面则为冥界的支配者,人类行为审判者之阎罗王。

    《经律异相》卷四十九则引《问地狱经》、《净度三昧经》说,阎罗王前身为毗沙国王。

    2.强烈化的因果报应

    善导的《净土法事赞》卷上大谈地狱诸苦,《般舟赞》又以偈的形式对地狱诸苦作具体的描述。他是按照《观佛三昧海经》卷五描述十八层地狱的阿鼻地狱的,旁及八万孤独地狱。他描述罪人地狱受苦情形道:

    七重铁城门门外,铁蟒举头城上出。

    火炎刀轮从口出,亦皆流注罪人上。

    四角铁狗身毛孔,亦雨烟火人身上。

    罗刹擎又刺心眼,皆由心眼堕泥犁。

    热铁地上无穷苦,罪人或卧或行走。

    大劫尽时眼中见,东门城外清林泉。

    罪人一时向东走,临临欲到门还闭。

    如是四门遥半劫,铁网铭身如棘林。

    上有鸾鸟啄人肉,地有铜狗争来食。

    地上虚空无避处,动即苦具转弥多。

    (《般舟赞》)

    诸如此类的描述,勾画出了地狱恐怖、残酷、凄惨的情景。其效果正如善导自己所说的:“今闻佛说阿鼻地狱,心惊毛竖,怖惧无量,惭愧无量。”(《法事赞》)

    建立在因果报应基础上的净土理论谈善因乐果,恶因苦果。乐果与苦果对立,乐果为净土;苦果为秽土,包括人、天在内的六道通通是苦果。弥陀诸经典与昙鸾、道绰诸师通常都是把六道与净土相对而作苦乐对比的;有时把六道中的三恶道与净土相对;偶而单说地狱为六道中最苦一道,与净土相对,却没有着意渲染,一提而过。浓笔重彩描绘地狱之苦,并特别论述地狱为一切众生必受之苦果的,那是善导。他在《净土法事赞》卷上写道:

    弟子道场众等内外尔许多人,自从过去,尽过去际、现在际、未来际,身、口、意业,行、住、坐、卧,于一切三宝、师僧、父母、六亲眷属、善知识、法界众生上,具造一切恶,常起一切恶,相续起一切恶,方便起一切恶障、业障、报障、烦恼等障、生死罪障、不得见闻佛法僧障。弟子众等自从旷劫已来,乃至今身至今日,于其中间作如是等罪,乐行多作,无量无边,能令我等堕于地狱,无有出期。

    这里说的不仅是下品往生之人,而是一切凡夫,旷劫以来都曾造作无量无边罪恶。按照因果报应的规律,死后都将入地狱。怎么办呢?善导指出:

    弟子等众今闻地狱,心惊毛竖,怖惧无量。恐畏残殃不尽,还复流浪。今生已来,纵暴三业,造众重罪。若不忏悔,定招此苦,无有出期。今对三宝道场大众前发露忏悔,即安乐,知而不敢覆藏。唯愿十方三宝法界众生,发大慈悲,广大慈悲,不计我恶。如草覆地,布施欢喜。受我忏悔,忆我清净。唯愿不舍慈悲,摄变我等,已作之罪愿除灭,未起之罪愿不生,已作之善愿增长,未作之善方便令生。愿从今日乃至不起忍已来,誓共众生舍邪归正,发菩提心,慈心相向,佛眼相看,菩提眷属、真善知识,同生净土,乃至成佛。如是等罪,永断相续,更不敢覆藏。(《法事赞》卷上)

    出路就在于诚心忏悔,求生净土。

    这样一来,凡夫死后如何?只有两条路:一条通向地狱,一条通向极乐世界。按众生之宿业,就应该入地狱去,即便入于畜生、饿鬼,归途还是地狱。闻地狱之苦,心惊毛竖,才能“誓愿顿舍世间荣,昔愿同心生净土”。

    把凡夫明确定为造恶无量的罪人,又把地狱从六道轮回中专门提出来与净土作强烈对比,无疑加深加重了众生的危机感,也加强了对净土的欣求,这是善导的贡献。

    从善导之后,净土教中大大增加了地狱诸苦的宣传,与净土之乐的宣传紧密相结合,促进了净土教的流行。如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三“洛阳敬爱寺”条称:“(东禅院殿内)东壁西方变,苏恩忠描,陈庆子成(色)。”又说:“东禅院殿内十轮变,武静藏。”西方变即弥陀净土画相,十轮变指根据《地藏十轮经》等所绘之地狱图,在同一座殿内墙壁上,画有净土图与地狱图。当时,以地狱图劝善惩恶,劝导众生往生西方净土的,称为净土图,在善导之后盛行,吴道子、张孝师为著名高手。开元二十四年(736),吴道子在景公寺之壁上绘出地狱图相,构图阴怪,长安轰动。《佛祖统纪》卷四十说,长安观者都惧罪修善,两都之屠夫因肉卖不出去而转业,可见效果之佳。

    净土图之盛行不是偶然的。唐初三阶教势力颇大,他们称末法时期五浊之世,必须认识自己之过恶,求地藏菩萨救助。他们宣传地狱之苦及地藏菩萨之悲愿力,对于善导必定有过影响,以致他把地狱思想的宣传引进到净土信仰之中。

    从更深层次来看,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从唐初太宗的贞观之治,到玄宗的开元盛世,经济富裕,国力强盛,人民生活比较安定,社会矛盾相对比较缓和。按照某些人的观点,宗教盛行于社会动乱、人民贫穷,以至白骨蔽野、十室九空之时。似乎只在这种时候,宗教才具有肥沃的兴盛土壤。其实不然。繁荣的唐代也正是佛教的鼎盛时期,道教很兴盛,袄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纷纷传入流行,一派兴旺发达景象。宗教的发达与否,取决于多种因素,决不仅仅取决于社会矛盾的尖锐与否。按善导所弘扬的净土宗来说,比较稳定富裕的社会生活使社会心理趋向于追求长寿,希望死后能保持这种稳定富裕的生活,很容易接受往生弥陀净土的信仰。但同时,他们缺乏危机感和紧迫感。所以,善导要求往生者具有深信之心,“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而地狱思想之宣传,使他们“心惊毛竖”,无疑对于加强他们的罪恶感、危机感和紧迫感起着重大作用。由此,包括善导在内,纷纷加入地狱思想的宣传行列,使地狱思想广泛流行,以致形成了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这是后话了。

    八、净土仪轨

    宗教除了宗教观念及感情之外,必然表现为宗教行为,这些行为是通过一定的仪轨来表现的。没有仪则轨范或不符合规定的行为,一般被认为是渎神行为。因此,仪则轨范是宗教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或称为礼仪、仪式、行仪、仪轨等。佛教也有自己的仪轨。作为佛教宗派之一的净土宗,至善导之时,在教理方面已经成熟,需要制订出相应的仪轨。这个任务是善导完成的。善导的著作五部九卷,其中的《观无量寿佛经疏》四卷主要说教义,解释他力信仰之正意,可谓善导净土学说之核心。其余的四部五卷都称为“具疏”,附属于《观经疏》,讲的是实践的仪轨,与《观经疏》配合而形成完备的净土学说。这四部五卷由颂赞组成,为转经行道而作,所以也称“行仪卷”。

    1.转经行道的仪轨

    《法事赞》全名《转经行道愿往生净土法事赞》。“转经”即读诵经典,与讽经同。但有的大部头经卷,如《大般若经》,只读其初、中、后的数行,或只翻页拟作读经状,都称为转经,又称转读。

    “行道”,指排列成行绕行礼拜。一般指绕佛、绕堂而言,右绕一周、三周、七周以至百千周。除绕行佛殿内、堂内等,更一面散花、诵经或唱梵呗。

    这是净土宗法事时所用之形式,其内容是愿往生净土,经文参杂赞文,故名为《转经行道愿往生净土法事赞》。

    上卷揭举奉请偈、启白、召请、三礼、表白、赞文等;其次明示行道赞梵偈、赞文、七周行道、披心忏悔乃至发愿等行事之次序。下卷则是“转经”,并记述十恶忏悔、后赞、七周行道、叹佛咒愿、七敬礼及随意等轨式。

    转经是下卷的主要内容,把《阿弥陀经》全文分为十七段,各段之后都有赞文,多少不等,有的段一条赞文,有的段赞文多至五条。这些赞文不仅是赞,而且是对经文的补充。如关于极乐国土的依报庄严,经文很简练,善导则在赞文中按《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之意作补充甚至发挥。

    《法事赞》上下两卷,依般舟三昧之法而明示转经行道的仪轨,立下了净土宗的忏法。善导要求:“白行者等:一切时常依此法,以为恒式,应知。”

    这个忏法一方面描述地狱诸相以激发行者厌秽之情,又以对《阿弥陀经》之转读赞扬,来发启行者欣净之心,充分体现出善导的良苦用心。

    2.六时礼忏之法

    善导主张昼夜六时必须拜佛忏悔,为此制定各时唱诵之赞文及其礼拜之法,称为《往生礼赞偈》,又称《往生礼赞》、《六时礼赞偈》、《六时礼赞》、《礼赞》、《六时忏》,是净土宗之日课。附以曲调,在法会时使用,为净土宗法会时必用之重要法仪,实际上也是一种忏法。

    此偈开始,即说明作偈之目的及全偈基本内容,劝愿往生者安心、起行、作业。

    他指出写作目的道:“谨依《大经》及龙树、天亲、此土沙门等所造往生礼赞,集在一处,分作六时,唯欲相续系心,助成往益;亦愿晓悟未闻,远沾遐代耳。”也就是说,定出六时功课,可以使愿往生者心系西方,相续不断,助其获往生之益;也可以劝化未闻西方净土者,使后人信仰弥陀。

    六时礼忏为:一日没时礼,二初夜时礼,三中夜时礼,四后夜时礼,五旦起时礼,六日中时礼。六时礼毕,归命忏悔。

    善导指出,忏悔法有要、略、广三种:要忏悔,即“日没时礼”中听举之十句偈;略忏悔,即修行“中夜时礼”中忏悔、劝请、随喜、回向、发愿等五悔;广忏悔,即广于佛、法、僧三宝及同修大众之前忏悔过去或现在之罪业。

    善导除把忏悔分为要、略、广三种外,又把忏悔之相分为三品:一上品忏悔,二中品忏悔,三下品忏悔。又有“念时日三忏悔”:忏悔之心一起,立即不取造罪之念者,是为上品;隔时不取念者为中品;隔日不取念者为下品。

    善导把忏悔分为三品,用意在于鼓励人们努力行上品忏悔。但只要真心忏悔,总是好的,所以,善导又说:

    此等三品虽有差别,即是久种解脱分善根人,致使今生敬法重人,不惜身命,乃至小罪若忏,即能彻法彻髓。能如此忏者,不问久近,所有重障顿皆灭尽……应知虽不能流泪流血等,但能真心彻到者,即与上同。

    3.般舟三昧行道往生之法

    善导撰《般舟赞》,全称《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又称《般舟三昧往生赞》,一卷,是依《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般舟三昧经》等而作之净土赞文,说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之法。分序文、正赞、结劝三部分。

    一、序文。有两个内容:

    1.生净土正因。

    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是自利利他。把这个精神运用到求生净土者身上,便是自劝劝他,广赞净土依正二报之庄严。无论身、口、意业,都不要违背这个精神,这就是清净业,就是生净土之正因。善导指出:

    行者等必须于一切凡圣境上,常起赞顺之心,莫生是非慊恨也。

    一切不善之法,自、他身口意业总断不行,是名清净。又,自、他身口意相应善,即起上上随喜心,如诸佛菩萨所作随喜,我亦如是随喜。以此善根回生净土故,名为正因也。

    若自、他境上护得三业,能令清净者,即是生佛国之正因。

    2.三业无间。

    善导解释了般舟三昧。“般舟”,梵文音译,意译为佛立、常行。原为现前、现在之意。三昧之一种。善导说是“或七日、九十日身行无间总名”,按三业无间之意,把“般舟”意译为常行道。

    《般舟三昧经·行品第二》说:

    若沙门、白衣,所闻西方阿弥陀佛刹,当念彼方佛,不得缺戒,一心念若一昼夜,若七日七夜,过七日以后,见阿弥陀佛。于觉不见,于梦中见之。

    天台宗据此立常行三昧,依《般舟三昧经》于七日乃至九十日中旋绕行道以期见佛。修行时,独居闲处;常乞食,不受别请,严饰道场,备诸供具、香肴、佳果,盥沐其身。修行期内,在阿弥陀佛像周围步行,口中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心中想念阿弥陀佛,除用食外,常行无休息,步步声声念念,皆在阿弥陀佛。

    善导的般舟三昧也是这种修法,他强调行此三昧,身、口、意三业相应,称为“三业无间”。他说:“三业无间,故名般舟也。”

    二、正赞。

    有七言偈赞三十七篇,二百八十一行半。每篇的行数句数不等,有多有少,比较灵活。其基本内容为广赞弥陀净土依正二报庄严,描述阿鼻大地狱诸苦;劝众生舍地狱而生极乐世界,说三辈九品往生;盛赞弥陀弘誓愿力,称扬释迦教求净土;阐明“利剑即是弥陀号,一声称念罪皆除”,劝“若能念佛人中上,愿得同生诸佛家”。

    其形式,上句附“愿往生”,下句附“无量乐”相唱和。如:

    般舟三昧乐(愿往生),毕命同生誓不退(无量乐)。

    如此逍遥快乐地(愿往生),更贪何事不求生(无量乐)。

    救苦分身平等化(愿往生),化得即送弥陀国(无量乐)。

    众等咸蒙大悲力(愿往生),碎身惭谢报慈恩(无量乐)。

    三、结劝。

    一劝奉行释迦之教,求生弥陀净土;二劝广为流通。善导指出:

    行者等知自身心,与空际同时有,乃至今身今日不能断恶除贪,一切烦恼,唯觉增多。又使释迦诸佛同劝,专念弥陀,想观极乐。尽此一身,命断即生安乐国也。岂非长时大益?

    凡夫生死,不可贪而不厌;弥陀净土,不可轻而不忻,厌则娑婆永隔;忻则净土常居。隔则六道因亡,轮回之果自灭。因果既亡,则形名顿绝也。仰惟同生知识等善自思量。

    结劝之终说:“行者等努力努力,勤而行之,常怀惭愧,仰谢佛恩,应知。”实际上,《般舟赞》多次指出要报谢弥陀、释迦之慈恩,其主旨也正在于此。

    4.观念法门

    善导撰《观念法门》,全称《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又称《观念阿弥陀集》。一卷。叙述观念阿弥陀佛之行相作法及功德。

    其内容有两部分:观佛法门、念佛法门。

    一、观佛法门。

    依《观无量寿经》、《观佛三昧海经》说观想念佛之法。观想阿弥陀佛之身相及依报庄严,一切时处昼夜常作此想,行住坐卧也作此想。善导说坐观,因为这是常规姿势:

    行者若欲坐,先须结跏趺坐,左足安右髀上与外齐,右足安左髀上与外齐,右手安左手掌中,二大指面相合。次端身正坐,合口闭眼,似开不开,似合不合。即以心眼,先从佛顶上螺髻观之。

    从头、脑至额、眉、眉间白毫、眼、鼻、面、耳、唇、齿、舌、心、咽、项、肩、臂、手、胸、腹、脐、阴、髀、膝、脛、足,以至结趺坐相、足下千辐轮相。这是观佛色身庄严。

    其次观华座,华茎依宝地,地上众宝放光明,照触行者自身,得见净土中事。善导告诫说:

    若见但自知,不得向人说,即大有罪,横招恶病短命之报。若顺教门者,临命终时,上品往生阿弥陀佛国。如是上下依前十六遍观,然后住心向眉间白毫,极须捉心令正,更不得杂乱,即失定心,三昧难成,应知。是名观佛三昧观法,一切时中常回生净土。

    二、念佛法门。

    大致分:①入三昧道场之行相;②五缘聚德;③劝人修行。入三昧道场之行相,主要讲念佛法门之种种仪轨,内容繁杂。五缘功德,即依《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般舟三昧经》、《十往生经》、《净土三昧经》六部往生经,说念佛五种增上利益因缘,即五种利益。

    《观念法门》说五缘功德,突出了佛力为增上缘,表达出了易行道的特色。

    综上所述,在中国净土宗发展史上,善导承上启下,是一座里程碑。他继承并发展了昙鸾及道绰的思想,一方面把净土之清净美妙叙述得生动具体,淋漓尽致;另一方面,认为秽土人是宿世造恶无量的罪人,前途将归地狱,把地狱描绘得阴风惨惨,苦楚不堪。净秽的这种尖锐对立,大大深化了“忻净厌秽”的内容,使净土教义面貌一新,极富说服力和感染力。

    他大倡一切凡夫可入报土之论,认为净土是报非化,为三界外真实之极乐世界;净土为凡夫而设,非为圣人;带业可以往生。这就为一切善恶凡夫彻底敞开了净土的大门,体现了净土的博大精神。

    善导坚持昙鸾、道绰的二道二力说,强调乘佛力往生,突出弥陀超世本愿的作用,充分反映出易行道之本质。强调“信心”为本,信自己无力,佛力无边,机法一体,必得往生。把修行之法分为正杂二行,又把正行分为正助二业,而以称名念佛为正定之业,简化了修行方法。制定了法事、六时礼忏、般舟三昧、观念法门等仪轨,使净土宗具有了完备的宗教形态。

    由此,净土宗至善导而完全成熟。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