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净土三流/第一节

作者:出处:
分享到:

 
    第一节  净土称“宗”及其三流

    唐初,中国佛教的各个宗派纷纷成立。这是经过南北朝长期酝酿、水到渠成的结果。

    先是智*(左岂右页)(538—597)建立天台宗。这是中国佛教最早建立的宗派之一,是隋代的事。吉藏(549—623)建立三论宗,已经进入唐初了。玄奘(600—664)、窥基(632—682)建立法相宗,约在唐高宗之时。法藏(643—712)建立华严宗,在唐高宗及武则天时。慧能(638—713)建立禅宗(南宗)。道宣(596—667)建立律宗(南山宗)。密宗建立稍晚,是唐玄宗时善无畏(637—735)、金刚智(671?—741)、不空(705—774)建立的。

    这些宗派多数都成立于唐高宗及武则天之时。人们意气风发,形成创宗立派的意识。净土思潮在这时已经成熟,至善导而集其大成。它和其他宗派一样,有自己独特的教判、教理、教法和仪轨,人们自然也称之为“宗”。迦才在《净土论·序》中说:“此之一宗,窃为要路矣。”窥基《阿弥陀经疏》说:“因为广说西方净土之事,即以净土为宗。”又在《西方要决》中说:“仰愿同缘正事,敬发身心,依此一宗,宗为拒割。”元晓(617—?)《游心安乐道》引迦才之说:“故知净土宗意,本为凡夫,兼为圣人也。”

    可见,约在唐高宗时,已开始称净土为“宗”,即净土宗。净土为宗,日本佛教界曾名之为“寓宗”,或称“附宗”,意指不独立为一宗,而寄寓于其他宗派。《元亨释书·诸宗志》载,净土、成实、俱舍三宗为寓宗,譬如国之附庸。日本镰仓时代(1192—1333),这三宗为其他诸宗所兼学,未成独立之一宗,故称寓宗。“寓宗”一词,用以称呼中国净土宗是合适的。

    中国净土宗有自己崇拜的教主阿弥陀佛,有自己的净土理论及仪轨,具备完全的宗教形态,就是缺乏一套组织,没有自己的僧团,所以,一直没有独立。但是,这也恰恰是净土宗的优势。因为净土宗本来就是与大乘佛教并列的净土教,大乘佛教中的哪个宗派都不能与净土宗并列(密宗除外),只能兼学净土,由此,净土宗成为大乘佛教各宗兼学的内容,逐渐取得了代替大乘佛教的态势。尽管历史的进程使净土宗未能走完取代过程,“佛门即净土”的局面却清楚地展示出这个态势。反过来说,尽管净土宗具有取代大乘佛教的态势,却始终没有完成,因而从唐初以来直至今日,净土名“宗”而不名“教”,一直就是寓宗。

    净土宗至善导而完全成熟,风行于天下。大量的人归依净土,势必形成不同的流派。当然,这个问题在善导之前就出现了,如关于报土化土之争,关于别时意说,关于修行方法,便有不同的解释。从善导起,主要围绕修行方法有种种意见,形成各有侧重的流派。

    日本净土宗的宗祖源空(1133—1212)在其名著《选择集》中认为,中国净土宗有东晋庐山慧远、唐代慈愍(慧日)和道绰、善导三系。曲此形成净土三流之说。

    净土三流之说是有一定道理的。善导以后的净土宗人,其修行方法总的来说都以称名念佛为主,不过,有的专修称名念佛;有的兼修教、禅、戒;有的则同时强调悟解,兼修观想念佛以至实相念佛。所以,分净土宗为三流,大体上可以概括净土宗的多种修法。只是以善导、慈愍和慧远命名这三流则欠妥。

    其实,善导的净土学说包括了三流,三流各自发展了善导的一面,而不是善导之外另有二流。

    先说慈愍流。慈愍流修行的主要特色是教、禅、戒、净四行并修。戒与净为各宗所共修,这是共识,不必多说。其实,教与禅之间也没有根本矛盾,宗密曾解说其一致性道:“教也者,诸佛菩萨所留经论也;禅也者,诸善知识所述句偈也。”(《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一)

    宗密认为,教是佛语,记录在诸多经论中;禅体现在禅宗祖师的句偈里,也是佛意,是佛在灵山会上,把不立文字的教外别传付嘱迦叶尊者,从迦叶尊者系统传下来的。佛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对不同听众所说的教理有很大差别,其哲理的深浅不同,甚至文字上出入相违。依据不同经典建立的教派因此互相排斥,其实都是佛所说法,精神实质不相矛盾。教门的修证是六度万行;禅宗则依禅定起家,主要是修禅。

    善导修禅是很有心得的,他的《观经定善义》就专说念佛三昧。在他的著作中,引用多种经论来论述净土是报非化,凡夫可入,论述别时意说等等,表现出他对经教具有很深的造诣。他的戒行高洁,令人钦佩。这位净土宗师的禅、教、戒、净,无一不堪称为楷模。慈愍流的基本主张,实际上是继承了善导的全面性的风范。

    善导以称名念佛为正行、正业,少康等专修称名念佛,便是按照善导的主张修行的。

    至于慧远流侧重观想念佛以至实相念佛,本就在善导的净土理论之内。从昙鸾、道绰到善导,无不论述观想念佛以至无生之生、无相之相等哲理,丝毫没有否定悟解一途。

    可见,所谓净土三流,应该是善导三流,是由善导分出的三个流派。禅、教、戒、净并修者,由慈愍慧日所强调,可以仍然称为慈愍流。专修称名念佛者,其代表人物是少康,可以称为少康流。重悟解者,迦才、飞锡、法照缅怀慧远,可以以慧远为代表,称为慧远流。慧远所倡念佛三昧,是《观无量寿经》、《般舟三昧经》所说的念佛之法,其中以观想念佛为主,也包括实相念佛,已被昙鸾、道绰、善导吸收在他们的净土理论之中。后世重悟解者修念佛三昧,已经不完全是慧远的念佛三昧,而是昙鸾、道绰、善导的念佛三昧,即在称名念佛为主前提下的观想念佛和实相念佛。所以,虽然可以打出慧远的旗号称慧远流,实际上是昙鸾、道绰、善导净土学说中的一派。

    源空的净土三流之说,把道绰、善导降为净土三流之一,而与慈愍流、慧远流并列,是不符合事实的。事实上,道绰、善导绝不只是中国净土宗史上的一个流派,而是中国净土宗史上的正宗。中国净土宗经昙鸾、道绰至善导而集其大成,吸收了包括慧远念佛三昧在内的中国净土思想的精华,创立了净土宗。然后,由于对善导学说的内容各有侧重而分为慧远流、慈愍流和少康流。昙鸾、道绰、善导是中国净土宗的三位祖师。

    而在净土三流之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少康流。净土宗成为民众性的宗教,其标志及群众基础正是少康流。

    下面谈唐代善导之后的净土宗情况。除迦才的活动年代不详,与善导有所不同之外,净土三流各自崭露头角。当然,三流之分不是绝对分明的,体现在一个人身上往往很难说属于哪一流,这就使净土宗的发展呈现出纷繁面貌。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