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净土三流/第二节

作者:出处:
分享到:

 
    第二节  迦才《净土论》

    一、迦才的生平与著作

    迦才,唐高宗时长安弘法寺僧。生平不详。贞观年间,住于弘法寺,勤修净业,弘扬净土法门。受道绰之影响,整理净土诸论著,撰《净土论》三卷,主张念佛以观想为主。

    据《续高僧传·静琳传》载,弘法寺为唐高祖武德三年(620)正平公李安远所造,静琳住在这里,为《摄论》学者。日本净土宗长西《净土依凭经论章疏目录》据此推定迦才为摄论宗僧。迦才《净土论》中多引《摄论》,所以,这个推论是可能的。

    《净土论》共九章,其内容继承道绰,评定弥陀净土之报化及往生机品等,举理证及实例论述凡夫可以往生,是净土宗的重要论著,颇有影响。

    其往生者传记中不但有道绰,而且有道绰之弟子大明月、僧衍等人。逝世最晚的到贞观二十二年(648),而650年太宗驾崩,高宗即位。所以,说迦才的活动时间在高宗之时,大抵是不错的。

    善导的活动年代也主要在高宗之时。贞观十九年道绰示寂后,善导三十二岁,到长安弘法三十多年,名声远播。对道绰的弟子都很了解的迦才也在长安,竟对善导无一字提及,善导也从来没有谈过迦才。善导、迦才都继承道绰,又在同时代同一地方活动,互相竟毫无所知,这是不大合情理的现象,史料缺乏,只能存疑了。

    值得注意的是迦才说慧远:

    上古已来,大德名僧及俗中聪明儒士并修净土行。谓庐山远法师、睿法师、刘遗民、谢灵运乃至近世绰禅师,此等临终并感得光台异相,圣众来迎,录在别传。此等大德智人,既欣净土,后之学者,但可逐他先匠,不须疑也。(《争土论·第四》)

    又在序中说:

    然上古之先匠远法师、谢灵运等,虽以佥期西境,终是独善一身,后之学者,无所承习。

    他在这里是谈净土信仰史,以庐山慧远为首。并没有说十八高贤结莲社之类,认为慧远没有著述,无法承传。但他确实把慧远当作修净土的“先匠”,要人们学习。

    在迦才之前的昙鸾、隋慧远、智觊、吉藏、道绰等,以至与迦才同时代的窥基、善导等,谁都没有说到慧远,善导曾慕慧远遗风而专门访寻庐山,也没有说过,因为慧远只是一般的弥陀净土信仰者。所以,二百多年来,他在净土学者中没有什么影响,没有人谈他。特意提出慧远为修净土之“先匠”的,迦才是第一人。这个说法,实为宋代以慧远为净土初祖之滥觞。

    相反,《净土论》往生者二十人中有昙鸾,提到昙鸾撰有《往生论注》二卷及《赞阿弥陀佛偈》百九十五行,应该不是“后之学者,无所承习”之人,而是“临终并感得光台异相,圣众来迎”的“大德智人”,迦才却并没有把昙鸾作为“先匠”。他对道绰虽有赞扬,也有批评。而对善导,则似乎不知。凡此,都因为他与昙鸾、道绰、善导一系的立场不一致的缘故。

    二、亦报亦化、亦三界亦非三界

    迦才总结摄论学者、隋慧远、智*(左岂右页)、吉藏诸家之说,明确主张凡夫不能入报土。

    1.净土之体性

    迦才认为,净土之体性有三:法身净土、报身净土、化身净土。

    法身净土不必说了,因为各家一致。

    报身净土分两种:一为实报土,二为事用土。实报土相当于隋慧远所说的真净土中之离妄真净土、智*(左岂右页)所说的实报无障碍土。迦才说是“一切下位乃至金刚心菩萨,亦不得见。唯佛与佛自相见耳”(《净土论·第一》)。这种实报土是没有封疆的,“其犹龙吟云应,虎啸风随,宁得以珠宝饰,不可以封疆限”(同上)。事用土以大定大悲为体,身充万德、土盈众美,有妙色相好,当然有封疆国界,如莲华藏世界便是。但初地以上菩萨才能得见,从初地至十地所见有上下之别,有粗细之异。如不是初地以上菩萨,菩提资粮不具足,那是不能见的,当然也没有资格往生。

    化身净土也分两种,即常随化土与无而忽有化土。常随化土即“此身及土,此界他方,恒现不绝,或一劫或百年,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等。谓新新生世,数数涅槃也”(同上)。如释迦如来即是常随化身。无而忽有化土,指如释迦佛之常随化身又起分身,或现猿猴、鹿、马等形,不必只现佛形。《维摩经》说如来足指按地,三千大千世界即现净土,便是无而忽有化土。这两种化土,是为二乘、凡夫及地前菩萨所得见之净土。

    2.弥陀净土为化土

    迦才承认,弥陀净土具有三种体性,是法身净土,也是报身净土,又是化身净土。但对二乘、凡夫及地前菩萨而言,只能生于化土,不能见法、报二土。也就是说,对于二乘、凡夫及地前菩萨而言,弥陀净土为化土。

    迦才认为,化土往生有两种,即胎生与化生。胎生者又有两种:一种是《无量寿经》所说的怀疑佛智者生于净土之边城七宝宫殿中,五百岁不见佛,称为胎生;另一种是《鼓音声王陀罗尼经》所说的,阿弥陀佛父名月上转轮圣王,母名殊胜妙颜,既实有父母,即是胎生。

    往生弥陀净土者一般为化生。三辈九品之中,上辈三品生于大乘土,中辈二品生于小乘土,中辈之中品下生及下辈三品生于大小乘杂土。大乘土、小乘土、大小乘杂土都是化生土。

    迦才指出,或报或化可以灵活。他说:

    众生起行,既有千殊;往生见土,亦有万别也。若作此解者,诸经论中,或判为报,或判为化,皆无妨也。(同上)

    这就是说,众生之修行千差万别,有凡夫,有修成小乘圣人的,有修成十地菩萨的。所以,判定他们往生之土是报是化,都是可以的。迦才这个说法,把诸家报化之争全调和了。

    问题在于,凡夫只能往生化土,不能生于报土,这一点在迦才这里是明白无误的。

    3.弥陀净土在三界也不在三界

    昙鸾、道绰都主张弥陀净土超出三界,吉藏则认为弥陀净土在三界之内,没有超出三界。迦才采取调和态度,认为在三界也不在三界。

    迦才认为,从佛而言,弥陀净土当然“妙绝三界”,在三界之外;从众生而言,则在三界也不在三界。

    众生中的初地以上菩萨、小乘的罗汉、辟支佛及无学人(尽证佛教真理,无迷惑可断,也无可学之人。小乘指阿罗汉,大乘指十地之菩萨),已断正使(指现起之烦恼正体,即主体),所以,出过三界,不在三界之内。

    至于其余的众生,主要是凡夫,则在三界的欲界之内。迦才认为,秽土之欲界有上心欲,即“男女杂染,贪遂色声,乐住三有火宅中”;净土之欲界没有上心欲,只有种子欲,即“无前等过失,亦无恶心及无记心,唯有善心”。迦才认为,把净土判在三界之内很有好处。因为在三界之内,没有断除三界惑的众生便可以得生,“往生则易”。如果净土在三界之外,超出三界,凡夫学人便不能往生了。他针对道绰把净土作为三界外报土之论说:“不可以将在三界中众生,皆具足烦恼,令生三界外报土中也。”(同上)

    可见,弥陀净土尽管也在三界也不在三界,但从凡夫来说,弥陀净土便在三界之内的欲界,不能“跳出三界外”。

    4.往生净土可获不退

    迦才认为,作为化土,净土有三品:①东方妙喜净土(阿閦佛净土)是下净土,因男女杂居;②西方极乐世界是中净土,因有声闻、缘觉二乘杂居;⑧上方众香世界(《维摩诘经》所说之香积世界)是上净土,因无二乘。这三品净土都在欲界。

    秽土也有三品:①《正法念经》所说有一世界,虎狼蛇蝎都能飞行,见逢则相食,不分善恶,此为下秽土;②《正法念经》说东北方世界名为斯诃,土田惟有三角沙石,众生只能食草子,树皮为衣,求生不得,求死不得,是为中秽土;③娑婆世界,常有诸佛出世,有发菩提心众生,地出粳粮,人人礼义,是为上秽土。

    秽土三品,生者普退。净土三品,得生者都不退。其中的西方弥陀净土,有四因缘,能只进不退:①由长命故,三大阿僧祇劫修道则得成佛,故不退;②有诸佛菩萨为善知识,故不退;③没有女人,六根境界都是进道缘,故不退;④只有善心,无毛发许造恶之地,故不退。

    世亲、昙鸾、道绰都以为弥陀净土中没有声闻、缘觉二乘,而且,都认为弥陀净土在三界之外。显然,迦才是和他们的立场截然不同的。

    三、往生之因

    1.弥陀净土为不遇

    生于净土者,皆是阿毗跋致,即不退转。迦才解释不退说:

    今依经论,释有四种:一是念不退,谓在八地已上;二是行不退,谓在初地已上;三是位不退,谓在十解(即十住)已上;四是处不退,谓西方净土也。(《净土论·第二》)

    这今解释,是经论的总结,也是一个发展,在佛教界常被引用。

    2.多种往生者

    至弥陀净土即获不退,什么人可以往生呢?迦才认为有菩萨、二乘、凡夫之别:

    一、菩萨。弥陀经典中只说凡夫往生,不说菩萨。因为菩萨要普度众生,发心愿生恶道,而不愿往生净土。不发愿求生净土的菩萨,当然不得往生。如对净土有爱乐心,求生净土,则得往生,往生者有菩萨三辈九品。

    二、二乘。声闻、缘觉二乘中不接受大乘教法之人,即“愚法学人”,他们既没有尽证佛教真理,又不接受大乘,不相信十方净土,不得往生。至于二乘之无学人,不管愚法不愚法(即不管是否接受大乘),也不管是否求生净土,都得往生。因为在三界秽土中再无受生之处。他们的往生,有其自己的三辈九品之别。

    三、凡夫,他们堕于恶道,在秽土中不能修道发心,净土本是为他们设的。迦才一再强调:“净土兴意,本为凡夫,非为菩萨也。”(《净土论·第四》)“法藏比丘四十八大愿,初先为一切凡夫,后始兼为三乘圣人。故知净土宗意,本为凡夫,兼为圣人也。”(同上)所以,迦才称凡夫为“正生人”,圣人是“兼生人”。

    凡夫往生,自有凡夫的三辈九品。但凡夫中谤大乘人不得往生,因已断善根。

    在迦才这里,往生者就不止三辈九品,而是三种三辈九品,即九辈二十七品。按迦才的说法是:“大小凡夫,合论九品,实即有无量差别也。”(《净土论·第二》)

    善导认为往生者全是凡夫。迦才虽说主要为凡夫,但兼为圣人,而且分别有各自的三辈九品,这是与他的凡夫不能入报土之论相联系的。因为凡夫只能入化土,报土谁入?于是便有菩萨、二乘的往生。至于凡夫中谤大乘者不得往生,与善导的谤大乘者并得往生也是异趣的。

    3.往生之因

    迦才说往生之因,有通有别,有上根有中下根。发菩提心、具修三福净业,可通感十方三世诸佛净土,称为通因。别因指专求往生弥陀净土之因,列举六条:一、念佛;二、礼拜;三、赞叹;四、发愿;五、观察;六、回向。这六条是为上根者设的。中下根则有五条:一、忏悔;二、发菩提心;三、专念阿弥陀佛名号;四、总相观察弥陀净土之地、池、楼阁、林树、佛之花座、相好、徒众、说法等;五、回向。上根及中下根两种修行法,重点都在观想念佛上。迦才按“时教相符”原则指出:

    今是第四五百年余,既无定、慧之分,唯须修福忏悔。修福忏悔最为要者,观诸经论,礼佛念佛,观佛相好,此最为胜也。(《净土论·第八》)

    佛度众生之法有四种:以说法度,以光明相好度,以神通道力度,以名号度。迦才说:

     此四之中,相好、名号,正当今时,观察阿弥陀佛相好及称佛名号也。《同上》

    道绰由《大集月藏经》所说的第四个五百年,得出“称名是正”的结论。善导继承道绰,以称名为正定之业。迦才则以观佛相好及称名为胜,他始终强调观想念佛之重要,没有像善导那样在道绰的基础上前进。

    四、西方与兜率优劣

    在迦才的视野中,兜率天宫的信仰仍盛。所以,他论述了西方与兜率的优劣,比较全面,可以说是关于这个问题的总结。

    他按化主、处所、往生者三个方面来比较:按化主,即按佛而言,弥陀与弥勒都是佛,身充万德,土盈众美,无所谓优劣。按处所而言,有地点与净秽问题。以地点论,兜率天宫构空而立,极乐世界则就地而安,空实异居,人天趣别,天优人劣。若论净秽,则弥陀净土优于天宫。按处所展开而说,弥陀净土有十优。

    按往生者而言,往生西方易,上兜率者难。这种难易,展开说有七条:

    一、处别。极乐是人,兜率是天,天难人易。

    二、因别。极乐只持五戒,也得往生;兜率则具修十善,才得上生。

    三、行别。兜率须具施、戒、修三种,才能上生;极乐则乃至临终十念成就,即得往生。众生罪恶山积,为何十念便能往生?迦才据昙鸾、道绰之说论述道:“此有三义:一者,不须灭尔许恶业,但临命终时,净土受生者,若临命终时,正念现前者,此心能引无始已来及一生已来所作善业,共相资助,即得往生也。二者,诸佛名号总万德成,但能一念念佛者,即一念之中,总念万德。……三者,无始恶业从妄心生,念佛功德从真心生。真心如日,妄心如暗。真心暂起,妄心即除,如日始出,众暗悉除。由此三义,乃至临终十念成就者,定得往生。”(《净土论·第九》)

    四、自力他力别。极乐凭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他力往生,兜率无愿可凭,惟自力上生。

    五、有善知识无善知识别。极乐有观世音、大势至,常来此土,劝进往生,临命终时,擎金刚台来迎行者,种种赞叹,劝进其心,即得往生;兜率无此二菩萨故,只能自进上生。

    六、经论劝生处多少别。极乐世界,经经中赞,论论中劝;兜率则经赞处稀,论劝处少。

    七、观古来大德趣向者多少别。极乐上古以来大智名僧趣向者多,兜率则上古以来大德愿乐者少。

    由此可见,“往生西方则易,上生兜率稍难也”(《净土论·第七》)。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