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净土宗文献
从慧远、昙鸾以来至宋代,关于净土门的经注、论疏、专著、记传已经很多,还有大量的净土文,如礼赞偈、忏愿仪、发愿文、自信录、念佛疏、正念偈、安养赋、观经颂、净土咏、三昧诗、序跋、碑文、诗词、偈颂、杂文等等,体裁广泛,内容丰富,构成了佛教文化中的一个分支——净土文化。在这个基础上,宋代出现了净土宗文献的汇编,有的是全面性的,如《乐邦文类》;有的是专门性的,如遵式的《往生西方略传》、戒珠的《净土往生传》、王古的《新修往生传》、陆师寿的《净土宝珠集》等。这些著述,不仅保存了不少史料,而且有一定的观点,值得重视。
一、《乐邦文类》与《乐邦遗稿》
《乐邦文类》与《乐邦遗稿》的编者是宗晓。宗晓(1151—1214),俗姓王,字达先,四明(今浙江鄞县)人,十八岁受具足戒,后居延庆寺第一座,讲演之余,编纂《乐邦文类》、《法华显应录》。弘传教义四十余年,因号石芝,世称石芝宗晓。所著还有《乐邦遗稿》二卷、《四明教行录》七卷、《三教出兴颂注》、《宝云振祖集》、《金光明经照解》二卷、《施食通览》、《明教编》等。
关于《乐邦文类》的编辑宗旨,宗晓在该书《序》中说:
务学必求师,进业必托法。故兹社(指白莲社)之兴,专以弥陀为宗主,诸经为司南。自晋唐以来,高僧巨儒,咸有著述赞美斯事。虽其间说义有浅深,属辞有工拙,譬如万派东流,同归沧海,使夫饮用者咸沾一味焉。宗晓……囊括诸经,网罗众制,伏而读之,意图良导。虽微辞奥旨,未易窥侧,然研味有年;粗亦识其梗概……遂于假日,即其所得,次而编之,始于经咒,终乎诗词,凡十有四门,总二百二十余首,析为五卷,目曰《乐邦文类》,盖仿儒家柳宗直《西汉文类》之作也。
这就是说,他并非兼收并蓄,而是按照自己的观点有选择地编集。“乐邦”指西方极乐世界,“文类”指文献的类编,《乐邦文类》即净土文的总集。全书共分经、记、论、序跋、文、赞、记碑、传、杂文、赋铭、偈、颂、诗、词十四门,收各种诗文二百四十七篇(按卷目统计数)。其中有些诗文之后附有宗晓的案语。各卷收录如下:
第一卷,三门:一、经。摘录《法华经》、《悲华经》、《无量寿经》、《首楞严经》、《鼓音王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等有关净土的论述四十六处。二、咒。摘录《无量寿修观行供养仪轨》、《乌瑟腻沙最胜总持经》、《不空羁索神变真言经》、《弥陀不思议神力传》中有关净土的咒语十道。三、论。摘录《无量寿论》、《毗婆沙论》、《大智度论》、《大乘起信论》、《思惟要略法》中关于净土的论述六处。卷末还有《阿弥陀佛尊号》。
第二卷,三门:一、序跋。庐山慧远《念佛三昧诗序》、智*(左岂右页)《观无量寿佛经疏序》、窥基《阿弥陀经通赞疏序》、遵式《往生西方略传序》、飞锡《念佛三昧宝王论序》、义和《华严念佛三昧无尽灯序》、元照《净业礼忏仪序》等凡三十二家(即“篇”)。二、文。柳宗元《东海若》、赞宁《结社法集文》、宗颐《莲华胜会录文》等十三家。三、赞。李白《金银泥画净土变相赞》、白居易《绣阿弥陀佛赞》、苏轼《画阿弥陀像赞》等十七家。
第三卷,二门:一、记碑。柳宗元《龙兴寺修净土院记》、《岳州无姓和尚碑》,白居易《画西方净土赞记》,智圆《钱唐白莲社主碑》等十九首(即“篇”)。二、传。《东晋莲社始祖远法师传》、《历代莲社继祖五法师传》、《后魏壁谷神鸾法师传》、《大宋永明智觉禅师传》等十四传。
第四卷,一门:收杂文三十三篇,主要有智*(左岂右页)《维摩疏示四种佛国》、善导《临终正念诀》、延寿《万善同归集拣示西方》、智圆《西资钞拣示偏赞西方》、择瑛《辨横竖二出》、遵式《晨朝十念法》等。
第五卷,五门:一、赋铭。各一家,即延寿《神栖安养赋》(附吴越王钱椒《进安养赋奉制文》)、遵式《日观铭》。二、偈。苏轼《画阿弥陀佛像偈》、遵式《释华严贤首赞佛偈》等六家。三、颂。元照《劝修净业颂》,宗颐《劝念佛颂》、《西方净土颂》等二十家。四、诗。晋琅玡王乔之《念佛三昧诗》、白居易《东林寺临水坐》、祖可《庐山十八贤》等二十二家。五、词。任彪《拟渊明归去来》、可旻《赞净土渔家傲》等七家。
《乐邦文类》收罗宏富,概括而言,其价值主要有三:
首先,为净土宗定祖。宗晓在《莲社始祖庐山远法师传》中说:
时教虽本佛说,然而宏时教者,必以天台为始祖;律藏虽本佛制,然而张律藏者,必以南山为始祖;禅宗虽本佛心,然而传禅宗者,必以达磨为始祖;劝生净土,固出大觉慈尊,然而使此方之人知有念佛三昧者,应以远公法师为始祖焉。(《乐邦文类》卷三)
这是明确的以慧远净土宗为始祖。
他在《莲社继祖五大法师传》中又说:
莲社之立,既以远公为始祖,自师归寂,抵今大宋庆元五年己未(1199),凡八百九年矣。中间继此道者乃有五师:一曰善导师,二曰法照师,三曰少康师,四曰省常师,五曰宗颐师。是五师者,莫不仰体佛慈,大启度门,异世同辙,皆众良导。传记所载,诚不可掩,以故录之,为继祖焉。(同上)
于是,宗晓为净土宗排列出世系:慧远、善导、法照、少康、省常、宗颐。这就是所谓的六祖说。六祖说是为净土宗立祖之始,此后才有七祖说、八祖说、十一祖说、十二祖说以至十三祖说。这些祖师说,都是人为地加之于净土宗的,而且也没有反映出净土宗发展的脉络。
其次,保存了一些已佚失的有价值的文献。如择瑛的《辨横竖二出》,以“横出”比喻修持净土法门,以“竖出”比喻修持其他法门。这一学说被日本净土真宗开祖亲鸾吸收,成为“二双四重”教判的基础(参见日本《大藏经索引·收录典籍解题》)。再如慈云忏主遵式的《晨朝十念法》,就记载了有代表性的念佛方法。义和的《华严念佛三昧无尽灯》已经佚失,《乐邦文类》卷二保存了此书之序,也为研究义和及华严宗念佛提供了线索。于光的《明师胜地论》三卷已佚,《文类》中保存了林镐的《明师胜地论跋》,宗晓为此跋作了案语,其中提到了光主修西方,兼修弥勒的事迹。久已无闻的弥勒信仰,至此又透出存在的消息。其他如元照《净业礼忏仪序》、杨杰《直指净土决疑集序》、陈瓘《宝城易记录》、元颖《净土警策序》等,也都保存于《文类》中,并有一定的价值。
再次,《文类》中收罗了从晋至宋净土宗的历史、人物、述作、教理、仪式、诗词以及关于净土院、弥陀阁、弥陀塔、弥陀像、莲社画壁等的记述,为研究净土宗的历史及文学艺术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不过,从内容上看,宗晓的净土思想应属净土三流中的慧远流。他的注意力主要放在上根者身上,以唯心净土解释西方净土。这个立场限制了他的眼界,在《乐邦文类》中,人们接触到的全是名僧、名文人、名官宦、名士大夫、名尼、名夫人,他们有名望、有地位、有学问、有影响,虽然也归心净土,但在整个社会中毕竟是少数。广大的普通民众念佛修净土,汇为强大的少康流,在《乐邦文类》中却缺乏反映。像茅子元的白莲教,其时在民间颇有影响,宗晓在此却一字不提。这个教派与他同时而稍早,而且就在浙江一带,又是在天台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不可能毫无所知。视野窄一些,没有把净土宗的主流反映出来,这是宗晓的局限。
《乐邦文类》编成后四年,宗晓把陆续收集到而《乐邦文类》未收的编成《乐邦遗稿》二卷,其意“盖仿效儒家典籍拾遗之说也”。因为此书“专导群生归于净土”,所以宗晓认为也可称为《乐邦归志》。全书共收文一百二十六篇,多为净土类文章的摘录,宗晓间或在篇末加案语。该书卷上六十篇,有《念佛名者必成三昧》、《发菩提心求生净土》、《陈了翁谈唯心净土》、《发心决定必得往生》、《布法师净土非所愿》、《评龙牙禅师颂》、《辨心净则国土净》等。卷下六十六篇,有《海慧禅师示心净土净》、《大智律师示事理不二》、《生死本无随妄而有》等,其中有大量的因果报应故事,如《古长老后身生宰相家》、《韦皋前身诸葛武侯》、《裴相国为于阗国王子》、《石延年堕鬼仙》、《苏东坡前身五祖戒禅师》、《黄山谷前身诵莲经妇人》等。这些内容,总的说来门类不分,比较芜杂,但其中心却十分清楚,这就是论述唯心净土即西方净土,劝归西方。如《陈了翁谈唯心净土》一文说:“一念心起,三千性相一时起;一念心灭,三千性相一时灭。念外无一毫法可得;法外无一毫念可得。此乃本性不迁之法,中理圆明之体。此体以如理为命,其寿无量,非报得命根,亦无运持。本无名字而不拒诸名,名其土曰极乐国,名其身曰阿弥陀,身土交参,融乎一妙。”(《乐邦遗稿》卷上)这是典型的唯心净土的表达方法。
陈了翁,即陈瓘,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市)沙县人,又号华严居士。他认为唯心净土与西方净土是一回事,唯心净土即西方净土,西方净土即唯心净土。前人都把两种净土相对立,或互相排斥,主唯心净土者排斥西方净土,主西方净土者排斥唯心净土;或在两种净土对立的基础上,由真俗不二、事理一如来论述两种净土的统一。陈瓘打破两种净土的对立,直截了当地主张两种净土一致。既然如此,那么,修唯心净土就必须修西方净土,自是无可争辩之事。
在《乐邦遗稿》中,也保存了一些今已散佚的著作片断或序记,如文法师的《净行法门序》等,对研究净土宗也是有价值的,可补《乐邦文类》之不足。
二、《龙舒净土文》与《大阿弥陀经》
1.关于《龙舒净土文》
《龙舒净土文》的作者是王日休(?—1173),系龙舒(今安徽舒城)人,字虚中,又号龙舒居士。南宋高宗时举国学进士,弃官不就。端静简默,博通群书,训传六经诸子达数十万言。后弃而专修净业。年六十布衣蔬食,日课千拜。
《龙舒净土文》全称《龙舒增广净土文》,十二卷。王日休在自序中称:
予遍览藏经及诸传记,取其意而为净土文,无一字无所本,幸勿以人微而忽其说。欲人人共晓,故其言直而不文。
这就是说,此文是他根据经、传写的,无一字无来历。为了人人能懂,直说而不加文采。
该文第一卷《净土起信》九篇;第二卷《净土总要》七篇;第三卷《普劝修持》九篇;第四卷《修持法门》十五篇;第五卷《感应事迹》三十篇,包括慧远、昙鸾、善导、怀玉、少康、延寿及普通的铁匠、杀鸡者、杀牛者;第六卷《特为劝喻》三十七篇,劝三十六种人修净土;第七卷《指迷归要》七篇,讲三界六道轮回事例;第八卷《现世感应》十八篇;第九卷《助修上品》十六篇,讲由浅而深之善事;第十卷《净浊如一》十篇,讲大乘佛理;第十一卷引智*(左岂右页)、宗颐、延寿等劝修净土之文六篇,与第四卷《修持法门》宗旨相同,为王日休编撰时不用之稿,后人不忍弃之,编为一卷;第十二卷为《附录》,有《如如颜丙劝修净业文》、《慈照宗主临终三疑》、《善导和尚临终往生正念文》、《晨朝十念法》、《赞佛偈》等八篇。还有聂允迪采而附后之《普劝修持》、《超脱轮回捷径》、《念佛报应因缘》三篇。
《龙舒净土文》比《乐邦文类》视野开阔。从内容看,它包括教理与修持、净土之乐与地狱之苦、六道轮回与现世感应、历史与劝喻,涉及的面比较完整。从范围来看,它不仅针对上根及中根,而且针对普通民众,杀牛屠猪者也在劝之列。净土宗从根本上说是民众的宗教,王日休着力劝喻普通民众归信净土,为此写得尽量通俗,并特请仁人君子为不识字者解说,这是符合净土宗的基本精神的。
值得注意的是王日休力主戒杀念佛。“戒杀念佛”即戒杀生、修念佛,为宋代以来特别强调的行仪。佛教本来严守杀戒,戒杀为五戒中之第一戒。南北朝齐梁之际,学佛者就依据《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四“不应食肉”的话而断肉食。隋唐时期,依《梵网经》及《金光明经·流水长者子品》,举行戒杀放生法会。到宋代,王日休及真歇清了等根据《观无量寿经》所说三福中“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之文,主张念佛行者须受持杀生戒,以为警策。王日休在《维持法门八》中说:
杀生为五戒之首,亦为十戒之首,亦为比丘五百五十戒之首,是不杀则为大善,杀则为大恶。故曰:凡欲杀生者,但将自己看,自身不可杀,物命无两般。所以,不杀得长寿报,杀则短命报。盖谓己欲其命长,物亦欲其命长,乃杀物命而欲己之命长,乌有是理?故杀生不可不戒也。……若止持此不杀之一戒以修净土,已不在下品生矣。(《龙舒净土文》卷四)
若有疾病,不免食三种净肉,则须对所食众生祝云:
弟子某,谨为此南阎浮提今日所杀所食之众生,念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圣号一百二十遍。仰惟如来大慈大悲,以某念诵如来名号,一声一如来,度一众生,尽其念诵之数,亦复如是,尽度生极乐世界。礼拜。(同上《大菩萨修净土法门五》)
这种说法,为明代以后居士行法之轨范。
《归元直指集》卷上也载真歇清了的《戒杀》文。其中说:
堪叹世人大错,却将苦事为乐。迎宾待客安排,杀害生灵造作,耳畔痛声未绝,便把沸汤淋渌。不是镬里烹炮,便向火中炙烙。堂上聚集亲朋,堂下喧喧鼓乐。恣其一世奢毕,岂觉千生坠落。……诸善男女,各自回头相度,如何改悔身心,庶免沉沦三恶,若教赚却路头,万劫难为转脚。但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
清了也强调念佛与慈悲戒杀放生兼修。王日休与清了都是徽宗时人,他们的共同主张,造成了戒杀念佛的潮流,在净土宗史上别具一格。净土宗普度众生的“众生”一般是指人而言的,不杀生为的是人能往生净土,王日休却强调愿与被杀畜生同生净土。
优点往往同时是缺点。为了通俗,《龙舒净土文》多不引出处,不录原文,这就减低了它的研究价值。
2.关于《大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自汉迄宋有十二译,宋元以后仅存五种,称为“五存七欠”。五本互有详略,内容也不尽一致。如魏、唐两译愿文四十八,汉、吴两译二十四,宋译三十六。二十四者不仅二十四,四十八者又不足四十八。又如四十八愿中,最重要的是莲花化生与国无妇女两愿,汉、吴本有而曹魏没有。
王日休把汉、吴、魏、宋四译汇为一本,称《大阿弥陀经》,全书共五十六分。他晚年自述:“大藏之中有《无量清净平等觉经》、《阿弥陀过度人道经》、《无量寿经》、《无量寿庄严经》,四者本为一经,译者不同,故有四名。其舛讹甚多,予久已校正,亦刊板以行。”(《龙舒净土文》卷二前言)说明此书并非新译,而只是四种旧译的会集本,与五译本并行,明代袾宏批评其抄前著后,未顺译法。清代彭际清批评其凌乱乖舛,不合原旨。今人黄超子批评其取繁遗要,改深为浅。尽管如此,王日休看出了五种译本的矛盾,企图加以调和,互相补充,成为新本,从而开启了节会本的大门。彭际清取康僧会译本,删其繁冗为《无量寿经》;魏默深把五种译本融会为《无量寿经》;今人夏莲居又会集五种译本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便是走的王日休开启的道路。
三、净土往生传
自唐代少康、文谂《往生西方瑞应删传》刊行以来,宋代的净土往生传显著增多。净土往生传或称往生传,指命终生于西方净土者之传记集录。“往生”本指命终时生于他方世界,或西方净土,或兜率净土,或十方净土,或药师佛净琉璃世界,或观音补陀落迦等,并非专指生于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少康、文谂的《瑞应删传》全称为《往生西方净土瑞应删传》,特意标明是往生西方净土者之传记,这在当时是必要的。宋代,西方净土信仰在各种净土信仰已占绝对优势,以至用不着标明“西方”二字,直接便称为净土信仰,往生西方净土传当然也就称往生传便行了。
戒珠的《净土往生传》是比较著名的。戒珠(985—1077),俗姓黄,字耀之,幼即笃学,日诵万言。师事法性子光,并尝试讲经。剃发后,好修善根,博览群经,善文词,时人以“默书”称之。生平杂著多为师焚灭,仅存《净土往生传》及《碑记传序》。《净土往生传》又称《往生净土传》、《戒珠传》。戒珠由梁代慧皎、唐代道宣等十二家所撰之传记及宋代赞宁撰《宋高僧传》中,选集僧显以下至北宋悟恩共七十五人之传记,编成本书。其他如慧明等六十二人,因无临终来迎之事实,故不收录。
北宋王古撰《新修净土往生传》,收一百十五人。《乐邦文类》卷二载王古《净土宝珠集序》中说收一百零九人,很可能他原收集一百零九人,名《净土宝珠集》,后来增补为一百十五人,改名为《新修净土往生传》。
陆师寿有《新编古今往生净土宝珠集》,书已佚失,不知收录人数。王日休《龙舒净土文》卷五透露出消息说:
东晋远法师倡首修净土。本朝王敏仲侍郎及近年钱塘陆居士编集感应事迹,凡二百余传,皆镂板流传。今不及尽载,略取其斋戒修者及中人修者及罪恶人修者及疾苦中修者,共三十传,所以发人之信心也。
这里说的王敏仲即王古,字敏仲,宋徽宗时曾为礼部侍郎。他高唱禅净一致之旨,终日修观念佛,精进不息,临终不觉苦痛,满室生光明,端坐而逝。钱塘陆居士,很可能便是陆师寿。两人都撰往生传,共计有二百余传,王古所撰为一百十五传,则陆师寿所撰也有一百余传。
已佚失的还有北宋遵式的《往生西方略传》一卷,北宋清月的《往生净土略传》一卷,南宋海印的《净土往生传》十二卷,辽代非浊的《随愿往生集》二十卷。
此外,类书中南宋志磐《佛祖统纪》卷二十六至卷二十八中题为《净土立教志》,即为往生传,共七十五人。在卷二十六,志磐把宗晓所立净土宗六祖改为七祖,即: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七祖说被认为定论,实际上七祖说也是有问题的,前面说过,不再赘述。
宗晓的《乐邦文类》卷三有《荆王越国夫人往生记》、《马侍郎往生记》、《广平夫人往生记》及慧远等十七人传,都是往生传。《龙舒净土文》卷五有三十人往生传,是从王古、陆居士往生传中选取的,已如上述。这些往生传,多按历史顺序排列,没有分类。像《龙舒净土文》按斋戒修者、中人修者、罪恶修者、疾苦中修者分类,也极简单。
往生之法有多种,如:念佛往生,即因念佛名号而往生;诸行往生,又称万行往生,即修习念佛之外的诸善万行而得往生;助念往生,即以念佛及修诸善行而得往生;闻名往生,闻佛名号而生信,得以往生。宋代的往生传以念佛往生为主,但也往往兼诸善行。
往生传的目的是使人发起信心,但又有树立榜样的作用,也可明了历史源流。宗晓在慧远等十七人往生传前有案语说:“净土往生事迹,先贤作传凡数家,所载者亡虑半(别本作‘百’)千人。……盖欲将来知源流、识模范,非止为发起信心而已矣。”(《乐邦文类》卷三)因此,元、明、清不断有人撰修往生传,留下了不断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