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净土宗的衰落/第一节

作者:出处:
分享到:

 
    第一节  元代的净土宗

    元代以藏传佛教喇嘛教为国教,但汉地佛教也是佛教,历代帝室也是崇尚的。元世祖忽必烈入主中原,带头崇佛。他于“万机之暇,自奉施食,持数珠而课诵”(《佛祖通载》卷三十五)。同时大建寺院,大做佛事,寺院田产蠲免二税,使僧侣安心布道。此后诸帝,大都依世祖的范例对待佛教,营造大寺院和大规模赐田赐钞不断。两宋以来社会经济日趋繁荣,衰退的佛教此时又呈现高涨气象。至元代中叶,境内僧尼总数约计百万以上,他们除经营土地,还从事商业、手工业活动,各地当铺、酒肆、碾硙、货仓、旅店,不少是由寺院经营的,较之宋代还要活跃。但这时的汉地佛教则以禅宗为主流,净土宗的弘传也主要靠禅宗。

    一、中兴莲宗的普度

    1.普度生平

    普度(?—1330),俗姓蒋,丹阳(今江苏镇江市)人。弱冠即在庐山东林寺出家,专修念佛三昧。其时,弥勒劫变观念、明教、道教的信仰,已混入白莲宗,利用白莲宗组织起事造反已有数起。普度为此非常忧虑。他说:“尝见称莲宗者,未谙念佛旨趣;弃本逐末,著相修行净业正因,逮将沉没,皆是怀宝迷邦,背真向伪。从其事者纷如牛毛,具正见者鲜若麟角,致令上慢之徒轻忽吾佛之道。”(《莲宗宝鉴序》)于是,他于大德九年(1305)撰《莲宗宝鉴》十卷,阐明白莲宗创始者茅子元的净土教义,即正统的净土宗教义,希望把“蹉入邪途”的白莲宗引回到净土正途上来。

    武宗至大元年(1308)五月下诏“禁白莲社,毁其寺宇,以其人还隶民籍”(《元史》卷二十二)。同年,中书省奏,建宁路(今福建建瓯县)有一支白莲道,其成员均已婚,拥有妻室孩儿,“盖着寺,多聚着男子妇人,夜聚明散,佯修善事……与上位祝寿……”朝廷的反映是:“将应有的白莲堂舍拆毁了,他每的塑画的神像,本处有的寺院里教放着。那道人每发付元籍……已后若不改的人每根底,重要罪过。更其余似这般聚着的,都教管民宫禁约。”(《大元通制条格》卷二十)

    这里反映出白莲宗此时已建立了在世俗寺院(堂庵)制度的基础上过公有性质的生活。元代的宗教政策是非常宽容的,调查的官员大都懂得佛教和民间宗教的区别,不使用佛教、佛像的说法,而使用道、道人、神像这类词。

    朝廷禁断白莲社,结社念佛成为非法。普度在同年十月便携带《莲宗宝鉴》进京,决计复兴。他到京师法王寺与灌顶国师商议后,亲捧所撰奉进于隆福宫皇太子处。皇太子即位为仁宗,他又上书乞请再兴。皇庆元年(1312)正月,仁宗敕令刊板印行《莲宗宝鉴》,颁行天下,并以普度为莲宗之教主,赐号“虎溪尊者”,世称“优昙宗主”。“优昙”,花名,传为世间所无之天花,因以称普度。

    由于普度的努力,白莲宗得到了公开的承认和保护。他们有牢固健全的组织结构,受到各种经济组织的支持,为皇帝祝福祝寿,做好事,经营土地及手工业、商业活动,并趁机发展势力。白莲宗由此中兴。可惜好景不长,英宗即位的第二年,即至治二年(1322),宣布“禁白莲佛事”(《元史》卷二十八),白莲宗再遭禁断。此后称为白莲教,成为民间秘密的教派。

    至顺元年(1330),普度示寂,世寿不详。

    2.《莲宗宝鉴》

    《莲宗宝鉴》,全称《庐山莲宗宝鉴》,或称《庐山优昙宝鉴》、《庐山莲宗宝鉴念佛正因》、《念佛宝鉴》,十卷。

    普度自称为东晋慧远白莲社念佛之正系,尊奉茅子元白莲宗的教旨,编集有关念佛三昧的经说、史传等,加以增删或润色而成此书。

    该书第一卷《念佛正因》,十四章;第二卷《念佛正教》,十九章;第三卷《念佛正宗》,八章;第四卷《念佛正派》,二十二章;第五卷《念佛正信》,六章;第六卷《念佛正行》,十四章;第七卷《念佛正愿》,七章;第八卷《念佛往生正诀》,十二章;第九卷《念佛正报》,五章;第十卷《念佛正论》,二十五章。每卷先有总说,然后是经论要文、古德行状、教语等。

    普度在《莲宗宝鉴》中的基本主张是禅净一致,即唯心净土与西方净土是实与权、理与事的统一。他解释念佛三昧说:

    所谓念佛三昧者……如睡梦觉,如莲花开。为令有情返照回光,净念相继,久久纯熟,惑尽障除,一念不生,前后际断,悟此觉性。内无能念之心,外无所念之境,能所两忘,生佛无二,故曰念佛。梵语三昧,此云正定,谓思专想寂、神智明妙也。(《莲宗宝鉴序》)

    在《念佛正宗说》中,他又说道:

    净土一宗念佛之法,有实有权有顿有渐,皆以显如来所证之实理,廓众生自性之本源,以念佛三昧摄一切人,明心见性,入于佛慧……盖佛者心也,念佛念心,心心不二。心既不二,佛佛皆然,一念贯通,无前后际。三际俱断是真道场,尘尘显示,刹刹全彰,是谓入于如来正遍知海,具足如来一切种智。念佛之旨,大略如斯。(《莲宗宝鉴》卷三)

    这个基本观点,与茅子元及宋代禅净一致的潮流差不多,没有多少新意。

    《莲宗宝鉴》的价值主要在于保存了一些难得的资料,如关于茅子元的传记及其著作的片断就很难得。

    二、中峰明本

    1.明本的生平

    明本(1263—1323),俗姓孙,号中峰,又号幻住道人,杭州钱塘人。十五岁立志出家,除学习儒家经典外,还习佛典。二十四岁落发。

    英宗至治二年(1322),行宣政院请他住持径山,不应命而结茅于中佳山,十月英宗特旨赐香并金襕袈裟,丞相脱欢乞法语、参知政事敬俨通书问法。至治三年安坐而逝,寿六十一。文宗赐谥号“智觉”,塔名“法云”,命奎章阁学士虞集撰《中峰塔铭》。顺帝元统二年(1334),敕谥“普应国师”,成为元代九位受封国师的僧人之一。所著分别收录于《天目中峰和尚广录》和《天目明本禅师杂录》中。

    明本平生自奉甚薄,艰苦朴素,在政治上始终与元王朝保持一定距离,不卑不亢。他志行高洁,威望极高,故士大夫慕名求教者甚多,尤与赵孟頫关系最近。明本作《劝修净土偈》,赵氏赞云:

    《净上偈》者,中峰和尚之所作也。偈一百八首,按数珠之一周也。悯众生之迷途,道佛境之极乐,或驱而纳之,或诱而进之,及其至焉一也,弟子赵孟頫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三千大千世界中,恒河沙数之众生,一一众生一一佛,一一惟心一佛土……若人依师所教诲,一念念彼阿弥陀,一念念已复无念,自然往生安乐国。(《天目中峰广录》卷二十五)

    2.看话禅与净土结合

    明本的净土观主张禅净一致,把唯心净土与西方净土融合起来。他说:

    学者不识建立之旨(指延寿关于禅净关系的“四料简”),反相矛盾,谓禅自禅,净土自净土。殊不知参禅要了生死,而念佛亦要了生死。原夫生死无根,由迷本性而生焉。若洞见本性,则生死不待荡而遣矣,生死既遣,则禅云乎哉,净土云乎哉?(同上卷五下)

    禅净两家都是追求“洞见本性”,达到“遣生死”、“了生死”的目的,本来就是一致的,“净土心也,禅亦心也,体一而名二也”,两家说到底是一家,何必分歧以至对立?所以明本批评道:

    盖二宗之学者不本乎生死大事耳。以不痛心于生死,禅则耕空言以自高,净土则常作为而自足,由是是非倒见,杂然前陈。(同上卷十一上)

    这个主张不是新的东西。明本毕生捍卫和弘传宗杲的看话禅,类似真歇清了,把看话禅引入净土法门,倒是引人注目。他给一位吴居士的信中说:

    居士久来亲净土之学,复慕少林直指之道,直以“父母未生前那个是我本来面目”话,置之念佛心中,念念不得放舍,孜孜不可弃离。工夫纯密,识见愈精明,道力愈坚密。一旦忘能所,绝气息处,豁然顿悟,始信予言之不尔欺矣。(同上卷五下)

    在这里,“父母未生前那个是我本来面目”是话头,“念佛心”属净土,把话头置于念佛心中,念念不忘,产生种种疑问,一旦豁然开悟,心中一片空灵,能念佛之心与所念之佛都忘了,便成功了。这便是他所强调的“禅即净土,净土即禅”。

    3.《幻住庵清规》

    明本撰有《幻住庵清规》,或称《幻住清规》。

    清规,是中国禅宗寺院组织的规程和寺众(清众)日常行事的章则,也可以说是中世纪以来禅林创行的僧制。东晋道安始订僧尼轨范,包括行香、定座、讲经、上讲、布萨、差使、悔过、常日六时行道、饮食、唱食等诸法。中唐禅宗盛行,百丈怀海禅师于元和九年(814)制定丛林新制,世称《百丈清规》,在天下丛林中流行。北宋时,《百丈清规》历时已久,未免混乱。宗颐重编《禅苑清规》,因是崇宁二年(1103)编的,又称《崇宁清规》,百丈之作则被称为“古规”。南宋咸淳十年(1274),金华惟勉编出《丛林校定清规总要》,又称《咸淳清规》。元代至大四年(1311),东林戈咸编《禅林备用清规》,又称《至大清规》。这些清规不统一,元顺帝元统三年(1335),由朝廷命江西百丈山德辉取《崇宁》、《咸淳》、《至大》三本互参,删繁补缺,折衷得失,编成定本,名为《敕修百丈清规》,颁行全国,共同遵守。虽其名仍为《百丈清规》,而内容精神已去古益远,面目全非。从明至今,一直通行这个本子。但比《敕修百丈清规》早十八年的延祐四年(1317),明本便撰出《幻住清规》。其中,行祈祷之仪不少,有祝圣、青苗会(田畴保护之祈祷)、祈晴、祈雨、祈山门镇静、祈病人轻安、亡僧的回向等等。由于净土法门兴盛,从宗颐《禅苑清规》到《敕修百丈清规》都有净土内容。《幻住清规》中的亡僧、病僧条也行十念阿弥陀佛之仪。他有《观念阿弥陀佛偈》云:

    阿弥陀佛真金色,相好端严无等伦。

    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

    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

    (《天目明本禅师广录》)

    这首偈流传极广。现今的朝暮课诵、蒙山施食仪等都采用这首偈,成为历代僧人朝暮反复吟诵的内容。

    亡僧之回向有文云:

    伏愿神超净域,业谢尘劳,莲开上品之花,佛授一生之记。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同上)

    浴佛的仪式,自古以来即有两种意见:一种是十二月初八浴佛,与腊八粥相结合;一种定在四月初八。《幻住清规》及《敕修百丈清规》都定在四月八日,日期由此统一了。

    《幻住清规》还有密教的内容,如念《大悲咒》、《楞严咒》,其普施法食文与现今日本所行之施饿鬼文没有多大差别,都依密教之仪,有持诵咒语、结印。掺杂密教的仪轨,是禅宗一般之风,日用轨范中唱念咒文,至今如此。

    《幻住清规》的最大特色是多神教信仰。其中所举的神灵如下:

     光明会上护法列席诸天、三界万灵、十方真宰,主执阴阳,权衡造化,赏善罚恶,幽显灵聪,五岳四渎,名山大川,圣帝名王,忠臣烈士,五方行雨龙王,六合雷公雷姥,主风主雨主百谷苗稼,发生万物无量圣贤,府县城隍大王、当境土地某神、近远庙貌、遐迩神祇,本院土地翊应俟周宣王护伽蓝神合堂真宰、厨司监斋使者、主汤火井灶神祇、山林界相守护百灵,修造方隅周回禁忌、建院檀越本命星君、上界玉皇大帝、北极紫微帝君、日月两宫天子,南北二斗星君,周天列宿、河汉星辰。(同上)

    大大小小、方方面面的道教的、儒家的、民间的一切神祇都祈请了,这是《禅苑清规》、《敕修百丈清规》中见不到的。

    4.《怀净土诗》

    试图外统儒释道,内统教禅戒净的明本,是一位很有才华的人。他写《怀净土诗》一百零八首,历来脍炙人口。这里举数首为例:

    成住坏空真净土,见闻知觉古弥陀。

    但于当处忘生灭,父子相牵出爱河。

    禅外不曾谈净土,须知净土外无禅。

    两重公案都拈却,熊耳峰开五叶莲。

    藕池无日不花开,四色光明映宝台。

    金臂遥伸垂念切,众生何事不思来。

    十万余程不隔尘,休将迷悟自疏亲。

    刹那念尽恒沙佛,便是莲华国里人。

    要将秽土三千界,尽种西方九品莲。

    仔细思量无别术,只消一个念心坚。

    动地惊天勤念佛,捶门打户劝修行,

    问渠因什么如此,只怕众生入火坑。

    (同上)

    三、天如惟则

    惟则(1276—?),俗姓谭,号天如,庐陵(今江西吉安市)人。幼入禾山落发后,游天目山依附明本习禅多年。无意于世,但四方求道者甚多。顺宗至正十四年(1354),赐号“佛心普济文慧大辩禅师”,并赐金襕法衣。寂年及世寿不详。所著有《净土或问》、《楞严经圆通疏》、《十法界图说》和《天如惟则禅师语录》。

    惟则弘扬净土,走的是明本的路子,化西方净土为唯心净土,把看话禅与念佛结合起来。

    他说:

    当知净土惟心,心外无土,如大海之现群沤,无一沤能外海;惟心净土,土外无心,犹众尘之依大地,无一尘不名地也。(《净土或问》)

    “心”既指客观的真心、本心、佛性、真如,即宇宙的本体,又指肉体之内、方寸之间的主观的肉团心。把这二者统一起来,是禅宗传统的观点。惟则根据禅宗这个观点,从客观的心与主观的心两个方面论述净土在心内。他说:

    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且十方虚空无量无边,被我心量都虑包了,恒沙世界无量无数,我之心量一一周遍。如此看来,十万亿国在我心中,其实甚近,何远之有?命终生时,生我心中,其实甚易,何难之有?(同上)

    这是说的客观的心。至于主观的心,他说了个譬喻:

    我如今且莫说广大心量,且只就汝色身之内、方寸之间,说今譬喻。譬如此方到西天竺,动经十万余里,一路之间,多经国土。有一人虽未亲到,曾闻他人讲说一遍,记忆在心。其人后时坐卧之间,忽动一念,思量彼国,思量千里便到千里,思量万里便到万里,思量天竺便到天竺。以此比之,生净土便是这个道理。岂不是弹指之顷,一念便到,何难到之有哉?(同上)

    这就是说,只要知道路途,一念便到,净土就在主观的肉团心中。所以,无论是主观的心或客观的心,西方净土就在心中。这个西方净土即唯心净土之论,不是新的,但解释得比较透彻。同时,他又大谈特谈西方净土之可信,力说禅者念佛之必要。对于唯心净土和西方净土之间的矛盾,没有多说。

    惟则认为修净土总有三门,一观想,二忆念,三众行。关于忆念,有理念与事念,事念指称佛名号,理念即看话头。他论述理念道:

    若理一心,亦非他法,但将阿弥陀佛四字做个话头,二六时中,直下提撕。不以有心念,不以无心念,不以亦有亦无心念,不以非有非无心念。前后际断,一念不生,不涉阶梯,径超佛地。余尝评之,不以有心念等文有四节,可配三观:初节配空,次节配假,第三双离,第四双即,双离双即即可配中观,盖彼中观亦含遮照之义也。合而言之,无非以修契性,显其当处即空,全体即有亦非空有、亦是空有,不可凑泊,不可拟议,心路绝处,即名为佛。(同上)

    这种看话头的理念,是上上根之人所行。至于事念,则“或一生系念,或三月系念,或晨朝十念,或七七日念,或十日十夜六时中念,或一日一夜不断专念,加以深信之力、净愿之力、佛加被力,皆生极乐。又下而至逆恶凡夫,临终十念亦许得生。此摄中根及下下根也”(同上)。

    惟则认为只有上上根之人能把看话禅与净土结合,中根及下下根则称念名号,对于看话禅在净土法门中的地位总算有个限制,尽管摆列到最高级修行法的地位上去了。

    四、楚石梵琦

    梵琦(1296—1370),明州(今浙江宁波市)象山人。俗姓朱,字楚石,小字昙曜。九岁出家,十六岁受具足戒。元至正十年(1347),顺帝赐号“佛日普照慧辩禅师”。入明,洪武元年(1368)和二年(1369),曾受敕说法于蒋山(即今江苏南京市钟山),所著有《北游集》、《凤山集》、《西斋集》等。弟子编有《楚石禅师语录》二十卷。

    梵琦信奉华严圆教,认为教禅一如,但他重视净土,扬净抑禅。他说:

    如来涅槃心,祖师正法眼,衲僧奇特事,知识解脱门,总是十字街头破草鞋,抛向钱塘江里著。(《楚石禅师语录》卷四)

    梵琦几乎每次法会上宣讲禅宗教义,在开场白上都要强调普度众生归于净土。他说:

    臣僧梵琦,举唱宗乘,所集功勋,并用超度四生六道,无辜冤枉,悉脱幽冥,终生佛土,成就菩提。(同上卷二十)

    他有《西斋净土诗》一卷,赞颂净土。如:

    遥指家乡落日边,一条归路直如弦;

    空中韵奏般般乐,水上花开朵朵莲。

    杂树枝茎成百宝,群居服食胜诸天;

    吾师有愿当垂接,不枉翘勘五十年。

    一寸光阴一寸金,劝君念佛早回心;

    直饶凤阁龙楼贵,难免鸡皮鹤发侵。

    鼎内香烟初未散,空中法驾已遥临;

    尘尘刹刹虽清净,独有弥陀愿力深。

    (《净土资粮全集》卷一)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