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宗门懿范·临济宗/三、松源系

作者:出处:
分享到:

 
    松源系在蒙元朝廷统治江南不足百年的岁月中,曾先后有四十余员精持戒律、愤悱进修、教化鼎盛、名振海宇之大善知识应世。

    入明后,众门叶中,如大千慧照、大圭正璋(此二人嗣东屿德海)、了堂惟一、恕中无愠、木庵司聪、大宗法兴(上述四人嗣竺元妙道)、穆庵文康、天彰文焕(上二人嗣了庵清欲)、觉初慧恩(嗣孚中怀信)、南洲文藻(嗣月江正印)、见心来复(嗣南楚师悦)、无旨可授(嗣独孤淳朋)、蘭江清濋(嗣昙芳守忠)等禅德,均能恪遵祖训,续焰接辉,孜孜于绍承先圣之道。然经二、三传之后,渐现胶滞局促之弊,终致式微。

    大千禅师(1289—1373年),讳慧照,别号“梦世叟”,浙江永嘉人,俗姓麻,父名均,母黄氏。慧照自幼骏利,15岁,出家于永嘉瑞光院。圆具大戒后,誓趋顿门,究大乘不思议事。首谒晦机元熙禅师于杭州净慈寺。一日,阅宋代真净克文和尚语录至“头陀石被莓苔里,掷笔峰遭薜荔缠”处,默识悬解,汗流浃背。已而,走江苏昆山荐严,叩东屿德海禅师之门。后者见其来,劈面喝问:“东奔西走,将欲何为?”慧照道:“特来参礼。”东屿德海禅师进问:“天无四壁,地绝八荒,汝向什么处措足?”①慧照拍案而退。东屿德海禅师识其为法器,遂将其召回,反复勘辨。慧照于硕师神机下瞥尔触地,凡情顿尽,浮翳皆敛,被留为侍者。既而,又至万寿寺主藏钥,深入经藏。东屿德海禅师迁住净慈后,慧照受命分座,阐扬正教,表仪四众。

    天历元年(1328年),大千慧照禅师出世乐清明庆寺,澍大甘雨:“佛法欲得现前,莫存知解。缚禅看教,未免皆为障碍。何如一法不立,而起居自在乎!德山棒,临济喝,亦有大不得已尔。”②至正十五年(1355年),迁主补陀洛迦山,以超越群品之无诤三昧处众,潮音吐吞,寺兴众化。未几,奉行宣政院檄,升主阿育王山。上堂开示,出语质朴,不尚葩藻,孳孳诱掖,不遗余力。致使群疑景附,远众向臻。帝师锡以“佛德圆明广济禅师”尊号。

    大千慧照禅师锐思绝尘,智度冲深,机神坦迈,觉观湛然,室中尝垂“三关语”,以验来学:

    山中猛虎,以肉为命,何故不食其子?

    虚空无向背,何缘有东西南北?

    饮乳等四大海水,积骨如毗富罗山,何者是汝最初父母?③

    遐迩学子,多只能透前二关,少有契其峻切之机者。故住持九年后,退居妙喜泉。于泉上搭一茅蓬,匾曰“梦庵”,自号“梦世叟”,掩关独处,不与时俗低昂。昼夜用功,禅净双修。

    洪武六年(1373年)十月,沐浴更衣,索笔书偈毕,翩然西归。世寿八十五,僧腊七十。荼毗牙齿、眼睛及数珠不坏,灵光晶荧之五色舍利无数。

    大圭禅师,讳正璋,号“斗峰”,福建福清人,生卒年及家世失考。早年业儒,深究圣贤理学。后企慕佛门顿教,遂走湖南,依沙门绝听祝发,试经得度。一日,有一寄宿禅者大声诵石林行鞏禅师之偈:“水乡水阔地多湿,六月花蚊嘴似铁。夜半起来恼不彻,恼不彻。床头一柄扇,无端又打折。”正璋闻后惊喜连连,急问作者是谁。禅者答曰:“其人往矣!当今东屿禅师,是其嫡传也。然不契其语者,难入其室。即契其语者,亦然。”④正璋心下大疑:机语相契却不容入室,岂非咄咄怪事?于是径奔杭州,见东屿德海禅师于灵隐寺,投心请益。东屿德海禅师直捷道:“深深无底,高高绝攀,思之转远,寻之复难。上座作么生会?”正璋慄执不敢犯,默然良久。东屿德海禅师又颂“俱胝竖指”话相引,正璋顿于言下豁开心地,厉声对曰:“古今现成事,何必待思惟。”东屿德海禅师微微一哂:“既不涉思惟,汝来这里作么?”正璋道:“请和尚证明。”东屿德海禅师进问:“证明个什么?”⑤正璋大喝一声,趋出方丈。东屿德海禅师颇器之,遂挝鼓集众:“山僧三十年举‘狗子无佛性’话,鲜有善别机宜者。今晚不用如何若何,速道将来。若也相应,有条断贯索子,亲手分付。”正璋出列对曰:“狗子佛性无,觑著眼睛枯,瞥地翻身去,唵室利苏卢。”⑥东屿德海禅师为之印可。自此,机锋错出,纵横驰骋,众莫能御。

    不久,东屿德海禅师举荐正璋赴吴门主法。正璋认为,自己虽已亲证本来,但亟需发奋精修,上上升进;若离师过早,难免盲类交引,毒流万世。故坚辞道:“正璋应世之才,固不如人,但平居简点,触境逢缘,设有一念不与古圣相合,欲为人师范,则其患害可胜言哉!正璋知为人师之患,实不敢居也。”⑦东屿德海禅师嘉叹相从。

    乃师圆寂后,正璋应朝礼灵隐寺之福建信士坚请,治装南行。至福建建宁,游斗峰,喜其林壑幽邃,遂结茅而居。四方疏请,均不起应。衲子闻风而聚,渐成法席。

    大圭正璋禅师见地纯正,门风峻拔。鉴于当时如麻似粟的禅和子多信不真切、志不坚毅、行不痛彻,一味热衷于“知”禅、“会”禅、“说”禅,大圭正璋禅师特别要求会下衲子斩断生死情识,真参实究,决以妙悟为期。日常做工夫时,必须像深入敌军阵地、以一挡万的猛将一样,奋勇向前,决不理会妄念起落,更不可随妄念流转:“若是战将,百万壁中,如入无人之境。稍有较强弱、顾矢石之心,则屈矣!”⑧告寂前,说偈道:“生本不生,灭亦无灭。幻化去来,何用分别。大众珍重,不在言说。”⑨言讫,合掌端坐,如游子返家一般,欣然西归。

    了堂禅师(1301—1384年),讳惟一,别号“芥室”,浙江宁海人,俗姓叶。早年从四明万寿寺雪崖庄公学出世法,末于竺元妙道禅师座下得悟阃奥,并嗣其法。出世首住延庆寺,至正二年(1342年)迁紫箨山广度寺。后又相继住持天宁寺和天童寺,并付法敬中普庄。

    敬中禅师(1346—1403年),讳普庄,自号“呆庵”。浙江仙居人,俗姓袁,家世业儒。普庄啐岁岐嶷颖异,常结跏趺,喜学梵呗,厌绝荤腥,善若夙习。族人因此称其为“佛童”。8岁负笈入乡校,授以诗书,经耳成诵。12岁,征得父母同意,从天童寺左庵原良禅师学出世法。翌年剃染、受具,服劳参侍,久之不契。遂走天宁,径趋丈室,叩了堂惟一禅师之门。后者问从何而来,普庄答曰:“天童。”了堂惟一禅师喝道:“冒雨冲寒,著甚死急?”普庄对曰:“正为生死事急。”了堂惟一禅师进问:“如何是生死事?”普庄提起坐具作摵势。了堂惟一禅师震威大喝:“敢来这里捋虎鬚?参堂去!”⑩

    一日,了堂惟一禅师室中举“庭前柏树子”话。普庄正拟开口,了堂惟一禅师劈口一掌,普庄顿于机下豁然省悟。自此得许入室,朝夕决择,爰臻阃奥。既而归省左庵原良禅师,后者察其机警异常,命典藏钥。左庵原良示寂后,了堂惟一禅师莅天童法席。普庄喜形于色,执勤愈谨。

    同门师弟恕中无愠禅师归隐后,了堂惟一禅师命普庄前往候问。恕中无愠禅师与语大奇:“天童法兄,得人如此,不负紫箨先和尚矣!”随后,普庄又将自己所著之《呆庵集》呈恕中无愠禅师,请法叔赐教。恕中无愠禅师阅后大喜:“吾侄当有大名于世!惜吾老耳。然兰以幽而香,松以曲而寿。惟吾侄勉之。”(11)并付长偈相赠:

    烛龙吐火烧虚空,处处江河尽枯竭。方士神僧世已无,谁倒天瓢洗炎热。

    柴门日高关未抽,岂为一口生闲愁。南村北村青稻死,上田下田黄埃流。

    竹外忽然闻剥啄,姪也何为到林壑。油黄卷子手持来,玉润珠辉见新作。

    载舒载读心眼开,便如饮我甘露杯。老怀从此顿苏豁,末运不畏宗纲颓。

    我有一句须听取,无智人前莫轻举。山前石虎咬菸菟,吒沙猎颔九条尾。

    洪武十年(1377年),朱元璋敕天下僧徒讲习《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三经。时住镇江金山寺的性原慧明禅师,延请普庄莅寺讲授,启发学徒。普庄剖释经义,深契机理,听众悦服,声誉藉隆。

    洪武十一年(1378年),普庄杖策抵京,寓居大天界寺,与位尊望重之季潭宗泐等高僧反复论辩,穷彻底蕴,令诸位硕学高僧叹赏不已。

    洪武十二年(1379年),敬中普庄禅师出世江西抚州北禅寺。椎拂之下,发蔀振蒙,缁白倾向。马祖、百丈之威仪,至此勃然中兴。其后,因感念唐代道遍天下之高僧弘觉道膺所创云居道场荒废岁久,敬中普庄禅师携数十禅徒,至云居山真如寺旧址结茅而居,叠柴为床,刬荆棘,除瓦砾,募施经营,倾力兴举废坠。仅五载,寺宇落就,鲸鼍震吼,金碧晕飞,大阐玄机。衲子闻风,如云归岫。法席之盛,独步江右。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春,诏征天下高行沙门。敬中普庄禅师名列首位。是年秋,奉旨登庐山主持祭祀立碑事,感得祥霭氤氲,灵瑞迭现,荡眩万目。陪祀之众官僚及僧道士庶,一一目睹,叹未曾有。同年冬,道怀亲王、交倾名宦的敬中普庄禅师奉旨升住杭州径山,继前烈光焰,级后进阶梯,培植教基,恢弘道本,使竺元祖风复振东南。

    永乐元年(1403年)十月,敬中普庄禅师挝鼓集众,告诸禅侣:自己即将示寂。至二十二日,有二禅者自江西来访。敬中普庄禅师挽其至方丈,相叙甚欢,谈至半夜,精神倍胜,二禅者自叹不如。其后,敬中普庄禅师又就二禅者关于参禅悟道之事“甚难,不可得而拟议”以及“甚易,但自不能承当”这两种观点,分别以偈作答:“难难!万种千般,不拟议亦瞒顸,青天霹雳,平地波澜,无说是真说,它观非正观,沉沦枉经巨劫,契悟柢在毫端,莫教坐却含元殿,逢人只管觅长安。”“易易!多方一致,绝承当,忘此喻,耀古腾今,经天纬地,知有亦无知,利它还自利,明明般若真乘,念念尘劳杂事,拔却多年若瓠根,释迦不受燃灯记。”(12)言毕,适逢寺内晨钟响起,敬中普庄禅师溘尔示寂。世寿五十八,僧腊四十五。龛留七日,依法阇维,烟焰所至,舍利烨煜。

    恕中禅师(1309—1386年),讳无愠,号“空室”,浙江临海人,俗姓陈,父名寿,母林氏。无愠7岁入乡校,所读之书,不烦再授。未及冠,请得父母准许,登径山依元叟行端禅师剃落。于昭庆寺受具足戒后,历参灵石芝、一元灵等造诣深远之禅丛耆宿。既而,归省元叟行端禅师,居择木寮。复东游四明,谒天童寺平石如砥禅师,司掌藏钥。苦参十年,博达之名日著,然于“狗子无佛性”话独有疑碍。不甘心死于祖师语下或被知解埋没一生,更不愿以博达自肯的无愠,遂力挽木庵司聪、大宗法兴二位道友前往台州紫箨山,参竺元妙道禅师。经后者如雷棒喝,顿消积滞,豁然大悟,随即呈颂一首:“狗子佛性无,春色满皇都,赵州东院里,壁上挂葫芦。”(13)竺元妙道禅师深肯之。

    一年后,无愠辞师还天童。行前,竺元妙道禅师谆谆教诲:“汝知瓦乎?联之千百,则有盖覆之功。汝知玉乎?露之径寸,却贻偷窃之患。与其碎玉以矫世,不若全瓦以济时。今古至人,惟得此而已矣。”(14)无愠顿首受教。

    古鼎祖铭禅师主径山法席后,招无愠居蒙堂,开发玄旨,为学者矜式。参请者颇众。

    越五年,恕中无愠禅师出世明州灵岩广福寺,拈香酬法乳,供养竺元妙道和尚。居三载,迁住台州瑞岩寺,驱耕夺食,运灵山奥旨,显少室真传,致“道价日高,湖江英俊,趋台者不绝。”(15)为接引具器,机锋峻拔的恕中无愠禅师特设“瑞岩三关”,以勘禅流,不契者即逐出,不许入室:

    稳坐家堂,因甚主人翁不识?

    掀翻大海,掴碎须弥,平地上因甚抬脚不起?

    眼光烁破四天下,自家眉毛落尽,因甚不见?

    居三年,毅然谢绝院事,拽杖独登万山之巅,隐于人迹罕至的松岩之顶。

    洪武七年(1374年)夏,日本国遣使入明,以水晶数珠、峨山石研为贽礼,请太祖朱元璋准恕中无愠禅师赴日弘化。朱元璋遂召其至阙下。恕中无愠禅师以老病为由,坚辞日本之请,留处大天界寺,深得季潭宗泐之敬重。明代“开国文臣之首”、翰林侍讲学士宋濂等人,时称有道,每逢休沐日,必至大天界寺,击节道要。恕中无愠禅师正色道:“我家衲子,磨肩擦脚数十载,尚不奈何。公辈,安得草草图作口头人事耶?”(16)一时,朝中贤达,靡不敬慕。

    洪武七年(1374年)冬,恕中无愠禅师奉诏东还,隐居慈溪永乐庵。十七年(1384年),住持鄞县翠山的嗣法弟子圆极居顶迎其就养。四方学子,入翠山参扣者络绎不绝。十九年(1386年)七月十日,索笔书偈:“七十八年,无法可说,末后一句,露柱饶舌。”(17)掷笔端坐而化。世寿七十八,僧腊五十九。有《山庵杂录》二卷、《重拈雪窦颂古一百则》、《续颂大慧竹庵颂古一百一十则》、《净土诗》一卷、《语录》六卷等著作行世。

    恕中无愠禅师天性纯粹端慤,一生谦抑自持,进道若不逮,修德若不足,处心尤仁恕,见学子有尺善寸长,即极力奖誉,冀其有所成就,俾益法门;遇英气刚强、直言难受者,则历举先贤名德之嘉言懿行相诱掖,俾其潜消默警。故四方衲子,爱慕如慈母。恕中无愠禅师还异常好学,毕生手不释卷,内外典籍,无不该博,发为文章诗偈,辄为人传诵不已。若有衲子请求法语禅偈,往往不假思索,挥洒若神,且能各副其意。

    圆极禅师(?—1404年),讳居顶,别号“圆庵”,浙江黄岩人,俗姓陈,父名颐道,母叶氏。15岁,投乡里净安寺为沙弥,依止迪元瑀公习学《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等大乘经典。恕中无愠禅师主瑞岩法席后,居顶入门参学,从其得度,继为侍者,昼夜咨参,尽得心要。乃师退寓慈溪永乐庵后,居顶一直随侍左右。

    洪武十六年(1383年),圆极居顶禅师出世鄞县翠山。翌年,延恕中无愠禅师奉养,直至送终塔葬,克尽其礼,孝誉溢于江湖。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蜀王朱椿礼请其住持成都大慈寺。圆极居顶禅师坚辞弗就。不久,金华双林虚席,僧录司檄请其补处。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太祖朱元璋召圆极居顶禅师至京,对扬称旨。翌年正月,敕补僧录司左讲经,继住灵谷寺,又升左阐教。成祖朱棣永乐二年(1404年)二月初二示寂。阇维异香袭人。

    受乃师熏陶,圆极居顶禅师妙尽作文之法,其诗文偈颂,深得宋濂等人称赏叹美。就佛教史视角而言,圆极居顶禅师最著名的代表作,当属《续传灯录》。此书意在续道原和尚《景德传灯录》以后之禅宗历代传法机缘。圆极居顶禅师继承中峰明本大和尚关于“所谓五家宗派者,五家其人,非五其道”的思想,坚决反对自失本真、丧坏道眼的末学庸流分裂诸宗、妄生穿凿、曲谈巧辩、各标一胜的荒诞之举,认为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五家宗派互相激扬,同出大鉴。故《续传灯录》一书严格按照大鉴世次统摄五家宗派。全书共分三十六卷(另有目录三卷),始自汾阳善昭,终至诺庵若肇。其中,卷一至卷二为大鉴下第十世汾阳善昭至彰法悟显;卷三至卷六为第十一世石霜楚圆至延庆法珠;卷七至卷十一为第十二世黄龙慧南至南台善圆;卷十二至卷十六为第十三世法云惟白至甘露明广;卷十七至卷二十二为第十四世天童正觉至居士王安石;卷二十三至卷二十六为第十五世长灵守卓至云溪文庆;卷二十七至卷三十为第十六世大慧宗杲至龙华高;卷三十至卷三十三为第十七世虎丘绍隆至天童如净;卷三十四至卷三十六为第十八世公安祖珠至第二十世诺庵若肇。全书共计收录禅师3110人;其中,载录机语、事迹者1203人,另外1907人则仅列有空名。与《景德传灯录》相比,此书显得太过简略。

    木庵禅师(1312—1381年),讳司聪,别号“东院”,浙江临海人,俗姓谢,父名岳,母黄氏。15岁,从鄞县灵峰汶公学出世法。祝发、受具后,首谒天童寺平石如砥禅师,居侍司。继登径山,叩元叟行端禅师之门,典藏钥,藉机深入经藏。博通内典后,自察所得,不离见闻觉知,决非究竟,遂偕恕中无愠等道友走紫箨山参竺元妙道禅师。其时,竺元妙道禅师春秋已高,屏绝人事。司聪连续三次求见,均遭拒;坚持再请,方被接纳。一日,竺元妙道禅师举圆照和尚以“庭前柏树子”话答僧问之公案。司聪汗下浃背,积滞顿豁,彻见从上诸祖用处。

    至正十一年(1351年),司聪东还天童,如法闭关,勇猛精进。出关后,奉行宣政院檄,主临海洪祐寺法席,继迁天台国清寺。

    洪武二年(1369年),木庵司聪禅师升住天童寺,法席鼎盛。上堂示众之语,显见其尽得竺元妙道禅师之骨髓:“从缘有者,终成败坏,不从缘有者,历劫常存。举起拂子,穿却德山鼻孔,换却临济眼睛。”(18)

    洪武五年(1372年),朝廷于钟山设无遮大法会,诏两浙高僧会集京城。木庵司聪禅师预一时之选,屡入禁中,从容论道,并奉诏说法,开示幽显。南还后,谢去院事,一心精修。十四年(1381年)四月入灭。

    大宗禅师(?—1388年),讳法兴,别号“松石”,浙江黄岩人,俗姓陈。儿时岐巍重默,犹如成人。15岁,投瑞岩寺出家。圆具大戒后走天童寺,谒平石如砥禅师,颇受后者雅重,留为侍香。复参古鼎祖铭禅师于径山,延入藏司。因痛念生死岸头作不得主,遂与恕中无愠、木庵司聪一同叩竺元妙道禅师之门,折节轮诚,咨决法要,奋励彻究,终于豁开心地,得蒙印可。出世永嘉太平寺,后相继住持乐清寿昌、鹰山能仁等古刹。

    洪武二十年(1387年),因僧录司之选,大宗法兴禅师升住径山。身荷大法,名尊诸方,衲子云合,檀施四来。二十一年(1388年)三月十一日,忽顾谓左右:“吾行矣。”侍者急问:“临行一句作么生道?”大宗法兴禅师云:“空手捏双拳,开口落第二。”随后书偈:“生也如是,死也如是,如是如是,咄!咄!”(19)掷笔而逝。荼毗舌根、牙齿不坏。

    天彰禅师,讳文焕,别号“本光”,生卒年失考,浙江温州人,俗姓林。了庵清欲禅师主苏州灵岩山寺法席之时,文焕往依。服勤颇久,从容就扣,智证日深。既而分座说法,并精究《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要旨。后不知所终。

    穆庵禅师,讳文康,家世及生卒年失考,浙江慈溪人。于了庵清欲禅师会下得法后,不应檀斋,不交世事,清苦自炼,日夜精勤。后住镇江金山寺弘法。

    觉初禅师,讳慧恩,家世及生卒年均失考,久依孚中怀信禅师。后者升住大龙翔集庆寺之日,慧恩受命分座说法。至正十七年(1357年),孚中怀信禅师示寂,慧恩出世建业圣泉寺,次迁永嘉雅山,晚主温州江心寺法席。有《三会语录》行世。

    南洲禅师,讳文藻,家世及生卒年失考,浙江温州人,从月江正印禅师彻见本来,出世湖州何山宣化寺,后升主杭州净慈寺,据莲花座,大振玄风。

    见心禅师(1319—1391年),讳来复,别号“蒲庵”,江西丰城人,俗姓王,自幼有脱尘之志。元顺帝至正二年(1342年)出家于丰城西方寺,屏绝诸缘,誓以究明涅槃妙旨为急务。久之,恍然有省,然不自肯,走杭州径山谒南楚师悦禅师,自陈所得。南楚师悦禅师棒喝兼施,痛加钳锤。当机锋交触,如鹘落兔走,不间一发,豁然得入悟关,留掌内记。巾侍三年,复约同志数人,于江苏天平山修净土法门,“刻期破障,比禅观尤力。”(20)江浙行省左丞相达九成钦其为法精进,请住苏州虎丘,来复坚辞不就。

    元末,天下大乱。来复隐于会稽山中。既而,出世慈溪定水院,激扬第一义谛,并依禅门规制,有兴必行,无坠弗举。远近衲子,翩翩来萃。间因兵戈四起,不能归省母亲大人,遂效法唐代高僧睦州道明故事,于定水院东涧筑一室,取名“蒲庵”。其后,又相继住持四明天宁寺、杭州灵隐寺,重启法筵,声华远扬。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诏征江南有道高僧。见心来复禅师预其列,至京城,赐食内廷,慰劳优渥,并奉敕于钟山大法会上升座说法,因词意剀切而深受四众倾仰。既而,奉命辅侍雅志释典的蜀王朱椿。一时,名溢京城。其间,因蜀王请问参禅法要,见心来复禅师旁征博引,为之详细解答:

    禅宗正脉,以心传心,单提径示,直接上根,不涉言诠,不存知解,如击石火,似闪电光,见即便见,了即便了,得即永得,一闻千悟,获大总持,用而无尽,体不可穷。若乃展转思量,取舍分别,悉属邪禅邪道,非菩提智,生死到来,总用不著。是则参须实参,悟须实悟,良由自证,非假他求。所以达摩西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谓之教外别传。其接二祖可大师,只是点示心体,使之自悟。及征所得,乃曰“了了常知,言不可及。”达摩方与印证,曰:“即此是自性清净心,更勿疑也。”当时二祖所言“知”字,正是亲证心体。盖心是名,以知为体。此知乃灵知之知,具含众妙,性自神解,不藉缘生,不因境起,不是作意运想思虑而知。直是真净明妙,虚彻灵通,遍应无穷,了然常知。众生由迷此知,即起我相。若了此知,刹那成佛。大抵亘古亘今,通凡彻圣,别无异法,惟是一心。此心即法,法外无心,此法即心,心外无法。岂不见,文殊师利告妙德菩萨言:“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沉沦。”《首楞严经》亦曰:“众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我以妙明,不生不灭,合如来藏,而如来藏惟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是知欲证菩提,即心而已。离心无佛,离佛无心。了了识心,惺惺见佛。此实妙明真觉,圆照无碍,非智可测,惟证乃知。大凡参学,日用心体不明,为境所转,妄生颠倒。心体若明,如昼见色,分明无惑。故先德曰:“若心驰散,即当摄来,令住正念。”其正念者,当知惟心无外境界,即复此心,亦无自相,念念不可得。故又曰:“迷时人逐法,悟了法由人。”盖迷时是执心为境,被境所夺,法有千差;悟时是了境即心,尘尘合道,法法全真,出没卷舒,一切由我。为是,从上已来,禅门相传,单提直指,总无许多言解。但了即心是佛,顿绍祖位,便坐觉场。如迦陵鸟在谷而声压群禽,似好坚树出地而高升众木。且如大乘顿教顿修之人,一念不生即名为佛,岂论积功累德劫号次第而后为证果哉!盖一切众生心本是佛,以妄念起故乃为众生。若一念妄心不生,何为不得佛!又如《华严经》云:“佛子,如来智慧,无处不至。何以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此吾祖所谓圆解圆修一超直入而功高累劫者,岂诳语耶!但今时人多信不及、见不亲、行不到。若信得及、见得亲、行得到,昼夜心无间断,寤寐一如,返照灵源,真性显现,无法不达,无理不融,自然应用普周,纵横任运。到这田地,不愁佛不解语,虽在生死,常入涅槃,虽处尘劳,常居净刹,念念释迦出世,步步弥勒下生,菩提不修而自成,烦恼不断而自除。境智双泯,情器俱忘,当体即真,一心不动。今殿下宿具正信,佛法缘熟,识诣见超,心体已明,有大力量,不用堆堆兀兀,竟日穷年,但只圆解圆修。于出入起居,语默动静,乃至应事接物,发号施令,一切处一切时,念起即觉,常觉不昧,澄虑忘情,久而自契。此三祖所谓“虚明自照,不劳心力。”又曰:“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即知君不可见。”于此直下荐得彻去,则是无为而为,无修而修,无得之得,无功之功,无证之证,最为切当,最为省要。昔闽王请罗山闲禅师开堂演法。山升座,方收敛僧伽黎,乃曰:“珍重!”便下座。闽王近前执山手曰:“灵山一会,何异今日!”看他罗山作家,不假言说,而闽王天鉴自出常情。后来洞山聪曰:“罗山忍俊不能禁,大展家风吼一音,纸墨如山书莫尽,衲僧休向义中寻。”此古人直指示处,宗眼明白,与众不同。正所谓相逢不拈出,举意便知有。岂有扬眉瞬目鼓唇动舌耶!贫僧恁么忉怛,早是画蛇添足,冒渎睿听。然蒙赐问,不容缄默。冀国政之暇,大圆照中少加垂览,亦见灵山宿愿,不忘祖道,不胜至幸也!(21)

    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置僧录司,授见心来复禅师左觉义,负责检束诸山僧行。二十四年(1391年),以“吟诗含讽”,遭朱元璋肆意虐杀。据《四库全书·御定渊鉴类函》三百一十七卷《僧二》所记,所谓“吟诗含讽”之始末为:一日,朱元璋召见,赐御饍。既罢,见心来复禅师作诗称谢,诗云:“祇园风雨晓吹香,手挽袈裟近玉床。阙下彩云生雉尾,座中金茀动龙光。金盘苏合来殊域,玉盌醍醐出上方。稠迭滥承天上赐,自惭无德诵陶唐。”朱元璋览诗大怒,曰:“汝诗用‘殊’字,是谓我为‘歹’‘朱’耶!又言‘无德诵陶唐’,谓朕‘无德!’则虽欲以陶唐诵我而不能耶。何物奸僧,敢大胆如此!”随即借口其为胡惟庸“同党”而虐杀之——顺便说说,仅在这一年,被指与胡惟庸交结而遭杀戮之僧人,便达64位!

    见心来复禅师敏朗渊毅,学通内外,擅长书法文章。所作诗文,“气魄雄而辞调古。有识之儒,多自以为不及。”(22)李好文、陈祖仁、欧阳玄、张翥、宋濂等名流士夫,均对其作品推誉备至。遗有《四会语录》、《蒲庵集》、《蒲庵外集》、《澹游集》等著作。

    见心来复禅师之嗣法弟子如筏,戒行端谨,通内外典,亦善书能吟。永乐年间(1403—1424年),奉敕住持奉化岳林寺,后迁抚州翠云寺。

    无旨禅师(1307—1375年),讳可授,别号“休庵”,浙江临海人,俗姓李。12岁,从叔父、石门寺沙门仲智为沙弥。后从万壑观公习学内外典,能了达大义。19岁得度,受具为大僧。既而,为究明心宗,杖策出游,遍历诸名山。复退潜用功,久久不得入,遂走灵隐寺参独孤淳朋禅师,“问答之顷,疑情顿释。”(23)蒙印可后,留充堂司,振挈纲维,四众悦服。继被延为真如寺首座,助扬正化。

    元顺帝至元六年(1340年),无旨可授禅师出世大雄山安圣寺。阅五年,迁隆恩寺。至正七年(1347年),补处真如寺。八年(1348年),奉行宣政院檄,主龙华法席,一住13年,革其弊习,新其规制,百废俱举。后退隐西坞,日修净土法门,入念佛三昧。

    洪武六年(1373年),视荣名利养为粪土的无旨可授禅师,迫于无奈,应请出住杭州中天竺。行至钱塘江滨,净慈寺诸勤旧力邀于道,却之再三而未果,被拥居净慈。问道者如云来集。八年(1375年)八月初,集众申精进之戒毕,挝鼓告退。不久示疾,召左右相告:“吾将逝矣。”左右进觚翰请留偈,无旨可授禅师麾去:“吾宗本无言说。”(24)随后合掌端坐,于称念佛号中泊然而寂。世寿六十九,僧腊五十。龛留七日,颜貌如生。阇维牙齿、贯珠不坏,舍利光洁晶莹。

    蘭江禅师,讳清濋,浙江天台人,俗姓镏,生卒年失考。出家后初习天台教观,继依岳林寺水南湘公参禅,久久不契,遂赴金陵叩保宁仲方天伦禅师之门。后者以唐代高僧大随法真和尚因学人问“劫火洞然,大千俱坏,未审这个(指佛性)坏不坏?”答曰“坏”之话相诘。清濋震惊之余,苦参半年,了无消息。一日晨起,于龙护河上边走边参,触机省悟,喜不自禁:“大随鼻孔,令入我手矣!”(25)仲方天伦禅师则告以“此固善矣,未可以自足也。”既而,清濋离开保宁,四出行脚,然“未可以自足”之语,犹如巨石碍胸,须臾都不敢忘,也不能忘。如此一路用功,虽于街市愦闹之处,亦如入无人之境。一日,至湖州菁山市中,忽于俯仰之间顿忘移步,终于明白仲方天伦禅师“未可以自足”话之含意。随后,清濋又谒“广慈圆悟大禅师”昙芳守忠于蒋山太平兴国禅寺,留居侍司,复掌藏钥。

    广慈大师示寂后,蘭江清濋禅师出世常州翠微寺,继迁湖州显慈寺。入明后,一度出任大天界寺首座。后主法昆山荐严寺。

    ①②  [明]箬庵通问编、施沛汇集:《续灯存稿》卷七,见《卐续藏》第145册,第174页。

    ③  [明]箬庵通问编、施沛汇集:《续灯存稿》卷七,见《卐续藏》第145册,第174页。

    ④⑥⑦  [清]自融、性磊:《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三,见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第18册,第1371、1372、1372页。

    ⑤  [明]箬庵通问编、施沛汇集:《续灯存稿》卷七,见《卐续藏》第145册,第175页。

    ⑧⑨  [清]自融、性磊:《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三,见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第18册,第1372页。

    ⑩  [明]箬庵通问编、施沛汇集:《续灯存稿》卷八,见《卐续藏》第145册,第193页。

    (11)  [清]自融、性磊:《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三,见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第18册,第1377页。

    (12)  [清]自融、性磊:《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三,见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第18册,第1378页。

    (13)  [明]南石文琇:《增集续传灯录》卷六,见《卐续藏》第142册,第880页。

    (14)(15)  [清]自融、性磊:《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二,见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第18册,第1368、1369页。

    (16)  [清]自融、性磊:《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二,见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第18册,第1369页。

    (17)  [明]南石文琇:《增集续传灯录》卷六,见《卐续藏》第142册,第881页。

    (18)  [明]南石文琇:《增集续传灯录》卷六,见《卐续藏》第142册,第881页。

    (19)  [明]南石文琇:《增集续传灯录》卷六,见《卐续藏》第142册,第882页。

    (20)  [明]汰如明河:《补续高僧传》卷二十五,见《卐续藏》第134册,第373页。

    (21)  [明]箬庵通问编、施沛汇集:《续灯存稿》卷八,见《卐续藏》第145册,第197—199页。

    (22)  [明]汰如明河:《补续高僧传》卷二十五,见《卐续藏》第134册,第374页。

    (23)(24)  [明]箬庵通问编、施沛汇集:《续灯存稿》卷八,见《卐续藏》第145册,第200页。

    (25)  [明]南石文琇:《增集续传灯录》卷六,见《卐续藏》第142册,第906页。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