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师表人天、续佛慧命的居简系众硕德中,诸如介庵辅良、约之崇裕、懒庵廷俊、仲邠克岐、清远怀渭、觉原慧昙、季潭宗泐等辈,均出自名播海内、累膺帝眷之笑隐大沂和尚门庭;另有祖芳道联,承晦机元熙和尚三叶之正传,矩度雍容,进退有则,颇受诸山之推重。
介庵禅师(1317—1371年),讳辅良,字用贞,江苏吴县人,俗姓范,父伯和,母郑氏。辅良自幼聪慧颖悟,喜读佛书,爱慕阿兰若。15岁,从迎福院比丘寿弥落发。圆具大戒后,慨然道:“学佛将以明心,心非师无以示肯綮,终日墙面可乎?”①遂礼北禅泽法师习天台教观,研其精华,摄其密微,充然若有所契。又参天平山白云寺士瞻杓公,后者诲其更衣:“教乘固当学,若沉溺不返,如入海算沙,徒自困耳,何不更衣以事禅寂乎?”②并指见笑隐大?。于是,辅良诣龙翔集庆寺见广智大师。问答之际,棒喝兼施,情解顿丧。巾侍日久,深入玄奥,妙契心髓,云空川流,尽释所滞。
石室祖瑛禅师主四明阿育王山法席后,延辅良掌藏钥,纵横叩击,极受石室祖瑛禅师之推誉。
元顺帝至正二年(1342年),介庵辅良禅师出世嘉兴资圣寺弘法,杀衣黜食,增崇殿宇,鼎新伽蓝,极其弘丽。居十三年,迁越州天章寺。四年后又移住杭州中天竺,法道宣振,倾向日众。
元末,天下大乱,兵燹相仍,南北诸刹,一夕而烬。古称“绝胜觉场”的灵隐寺,亦凉烟荒草,凄迷于夕照之间。介庵辅良禅师应江浙行省丞相康里公之请,慨然以起废兴复为己任。剪剔荆丛,葺茅为庐,以栖四方学者。虽当凋零之秋,开示徒众,语尤激切:“达摩一宗,陵夷殆尽,汝等用力如救头燃可也。然百千法门,无量妙义,于一毫端可以周知。如知之,变大地为黄金,受之当无所让,否则,贻素餐之愧矣。岁月流电,向上之事,汝等急自进修。”③参学之士,多有因其悲切策励而契入者。
洪武四年(1371年)正月十五日,介庵辅良禅师顾谓左右:“翌日巳时,吾将逝矣。”次日,沐浴更衣,端坐而寂。世寿五十五,僧腊四十。龛留五日,顶有暖气,体貌与生时无异。阇维齿牙坚洁,舌根红润,皆不坏,舍利盈升。弟子等瘗于灵隐寺东侧之归云塔。
介庵辅良禅师诞钟粹气,聪悟夙发。得笑隐大?和尚妙密钳锤,顿证不染不迁之域,又上上升进,泯差别次第之门。既深契如来涅槃妙心,复以净土观门,苦海舟航,时兼精修,未尝少怠。故见地卓然,蔚成名家。其解结发覆,如利刃之破罥索,无不断绝;似甘露之洒稠林,无不霑润。
约之禅师(1304—1378年),讳崇裕,毗陵(今江苏常州)人,俗姓陈,幼睹佛菩萨像,即知依恋瞻礼。16岁从寿昌院东林晓公出家。受具足戒后,登径山谒元叟行端和尚,鞠明究曛,唯以观心为急务。留居两年,未有所入。偶游寺侧东坡池,操觚成一偈。元叟行端和尚览偈颇喜:“此龙象器也!”④遂命为侍者,俾便于咨叩。崇裕不从,走西天目山参断崖了义禅师,后者令参“万法归一”话,并时加警发。崇裕淬砺益力,虽金墙铁壁,亦决要拓开而后已。其后,求悟心切的崇裕又至中天竺叩笑隐大?和尚之门,一造户庭,如胶漆相入。一日,笑隐大?和尚举临济大师“无位真人”之言相诘,崇裕释然下拜。笑隐大?和尚问:“汝何所见而作礼广崇裕答曰:“更无第二人。”笑隐大?和尚道:“从门入者,不是家珍。”崇裕对曰:“和尚慎毋压良为贱。”⑤
笑隐大?和尚升主大龙翔集庆寺后,崇裕复往依止,选充维那,继主藏室,留侍十余年,尽得乃师之道。一日,御史中丞张起岩造访,问笑隐大?和尚:“选佛场中僧伽如此众多,其有弗悖般若者乎?”笑隐大?和尚答曰:“戒律精严,言行不相背驰,唯崇裕一人。自受度以来,肋不沾席者三十载矣!”⑥自此,约之崇裕禅师之声光日起于丛林间。
后出世太平南禅报恩光孝禅寺,香祝广智。棒喝纵横,黑白翕然宗之。一日,因令圬人塓壁而得佛牙所刻之悉达多太子像。约之崇裕禅师随即召工匠傅以黄金,不料黄金进裂,舍利自像中涌出。寺中僧伽及十方信士均认为,此灵异瑞相实为约之崇裕禅师道法精诚所感而致。自是,遐迩施奉者日新月盛。数载之内,百废俱举,庞丽雄特,为一方丛林之冠。朝廷赐“扶宗宏辨禅师”尊号。继而,迁主九江圆通崇胜禅寺。总戎江西的荣国公火你赤,执弟子之礼,从受五戒。
洪武改元后,约之崇裕禅师以敦笃之资、凝定之学,被选移主四明阿育王山广利禅寺。晋院之日,香花远迎者接踵于道。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建广荐法会于钟山,诏征高僧十人,约之崇裕禅师居其首。
懒庵禅师(1299—1368年),讳廷俊,字用彰,江西饶州乐平人,俗姓董,幼从大云辑公习学内典。20岁剃发受具,25岁游方,遍历庐山诸刹,后往浙中谒月江正印禅师。展礼毕,月江正印禅师道:“未入门来,相见了也。”廷俊对曰:“凤栖不在梧桐树。”月江正印禅师摇头:“不是不是!”⑦廷俊顿起疑情,执侍期年,终不契,遂奔杭州中天竺,参笑隐大?和尚。后者见其来,不发一言,展两手示之。正困于银山铁壁中寸步难进的廷俊顿于机下豁开智眼,随即展大礼。笑隐大?和尚勘问:“见什么?”廷俊道:“骅骝堕地,志在千里。”笑隐大?和尚赞叹道:“子黄龙、佛印流也,善自护持。”⑧廷俊遵嘱而退。
不久,主法灵隐寺的东屿德海禅师延廷俊执掌记室。笑隐大?和尚开山大龙翔集庆寺后,又召其为第一座,讲行清规,号令广众,遂致法席全盛。
元顺帝至正二年(1342年),懒庵廷俊禅师出世江苏白马寺。其后,又相继住持吴兴资福寺、绍兴能仁寺、杭州中天竺和净慈寺。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浙西名僧奉召会集金陵,其中不少人纷纷赋诗呈偈,盛赞朱元璋立国之功。懒庵廷俊禅师亦寓居钟山。五月二十三日,懒庵廷俊禅师一如平常跏趺端坐,寂然久之。侍者以为其欲去膜拜朱元璋,故整备笔墨,请其书偈。懒庵廷俊禅师瞠目呵责:“缘未尽则住,缘尽则去,何偈为!”⑨言讫,飘然化去。世寿七十,僧腊五十。
仲邠禅师(1309—1391年),讳克岐,别号“尚素”,浙江临海人,俗姓徐。13岁依天台明岩太古熙得度,继参无际本禅师于温州江心寺;谒广智全悟大师于大龙翔集庆寺,掌内记;又礼元叟行端和尚于径山,典藏教。声誉鹊起,丛林易观。出世四明五峰寺,后相继主大梅、净慈法席。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八月十七日示寂,世寿八十四,僧腊六十九。
清远禅师(1317—1375年),讳怀渭,号“竹庵”,江西南昌人,俗姓魏,既为笑隐大?和尚法门嗣子,又是其俗姓外甥。少年时读书攻文,不待师授,而知解日胜。笑隐大?和尚欢喜异常,招致座下。不数年,修为大进。一日,笑隐大?和尚警励诸徒,众无所对,怀渭直前肆言,如俊鹘横秋,目无留行。笑隐大?和尚诘难再三,莞尔印可。乃师示寂后,怀渭居匡庐精修,且不遗余力地以文字光润宗教。其道德文章,极受虞集、欧阳玄等名流之雅重。
洪武改元前夕,清远怀渭禅师入主杭州净慈寺。钟山之会,名德云集。清远怀渭禅师自金陵返杭后,即退居余杭良渚,然向道者接踵而至,丝毫也不亚于住山之时。
洪武八年(1375年)十二月四日,清远怀渭禅师大若有所恼,训诫弟子后,即怡然示寂。世寿五十九,僧腊四十。荼毗舍利累累。
清远怀渭禅师神宇超朗,守道坚毅,为法求人,无少退转。终身持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不曾有一日或断。举扬大法,导人至深。其伟行业绩,灯册斑斑。
嗣法弟子巽中道谦,后相继住持杭州报国寺、南京灵谷寺,并授僧录司左阐教。
再传弟子洁庵正映,清心洁己,持戒精严,奉诏相继住持金陵天界寺、泉州开元寺和雪峰崇圣寺,颇得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两代帝王之敬重。
觉原禅师(1304—1371年),讳慧昙,浙江天台人,俗姓杨。幼依绍兴法果寺大均法师出家,16岁受具足戒后,相继学律于昭庆杲公,习教于高丽教公,听止观于上竺澄公。当时,笑隐大?和尚正莅中天竺敷扬大法,备受海内学子景仰。慧昙闻风往造,力陈拳拳求道之心。遭笑隐大?和尚斥退后,居静室凝神独坐,废寝忘食,孜孜参究,然久久未有所入。后得笑隐大?和尚示以百丈野狐公案,廓然大悟,继受命为侍香。
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笑隐大?和尚升住大龙翔集庆寺,慧昙随侍左右,执掌藏钥。翌年,又随广智全悟大禅师如燕都,面见文宗图贴睦尔,于广厦细旃之间,从容召对,神气怡然。
至顺二年(1331年),觉原慧昙禅师出世牛头山祖堂寺,畚剔秽荒,鼎力起废。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年),迁住清凉广慧禅寺,撙节诸用,风倾都下。帝师嘉其道行,锡以“净觉妙辩禅师”尊号。至正十五年(1355年),又迁保宁禅寺,学徒川赴。
朱元璋兵下金陵后,敕觉原慧昙禅师主蒋山太平兴国禅寺。次年,朱元璋改大龙翔集庆寺为大天界寺,谕令觉原慧昙禅师董寺。每设法会,必请其升座举宣法要;又亲书“天下第一禅林”六字,悬于山门,以旌宗极。
洪武元年(1368年)三月,明太祖朱元璋创置善世院,秩视从二品,特授觉原慧昙禅师为“演梵善世利国崇教大禅师”,诏领大天界寺,统诸山释教事。又颁降诰命,俾服紫衣及金襕方袍。位隆望重的觉原慧昙禅师,一如既往地处之若寒素,无丝毫自矜之意。
其时,章逢之士以释氏为世蠹,奏请灭除之。明太祖朱元璋以其疏章相示,觉原慧昙禅师从容对曰:“孔子以佛为大圣人。以此知真儒必不非佛,非佛必非真儒矣。”⑩朱元璋亦以佛教有阴翊王度之功,故对此类奏章,却而不听。
洪武三年(1370年)六月,觉原慧昙禅师奉命通诚佛国,出使西域,经高昌(今新疆吐鲁番盆地东部)、素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诸国,于翌年秋抵僧伽罗国(今斯里兰卡)。国王并群臣奉觉原慧昙禅师于佛山精舍,执弟子礼,膝行请法。九月二十二日,觉原慧县禅师示微疾。二十六日,沐浴更衣,谓从行者曰:“某幻缘终于此,不能复命矣。”(11)又与僧伽罗国国王言别,复书遗表并示诸国法语,继则屹然端坐,于二十七日黎明时分怡然示寂。世寿六十八,僧腊五十三。僧伽罗国国王以香棺香薪荼毗,收舍利、齿牙、舌根袝葬于其国辟支佛塔。洪武七年(1374年)九月,觉原慧昙禅师之同门师弟季潭宗泐,奉遗衣藏于南京聚宝山雨华台之左。
觉原慧昙禅师为人笃实无伪,不妄言笑,随机应物,不务奇巧。学者即之,不威而摄。毕生毗翊宗教,无一息曾忘。每逢举宣秘要,必罄竭其蕴蓄而后已。嗣法弟子蒋山法印、国清导升、天宁纯一、大猷愿证、定岩净戒等人,均声闻丛林,颇受四众归崇。
其中,于洪武初奉诏住南京灵谷寺的定岩净戒,积菩提之因,励精进之学,解元行懿,道茂德尊,美声令誉,流于四方。故独庵道衍禅师题其像赞曰:“以此见定岩,指槐为柳;不以此见定岩,认辰作斗。若然,则何以见定岩也?廓太虚而为量,湛秋水以为神。其于说也,无说而说;其于闻也,无闻而闻。行犹霜洁,貌若春温。荣领非常之巨刹,钦承莫大之鸿恩。名无远而弗届,德不孤而有隣。吁!是诚可谓先龙翔沂大中之嫡孙也耶。”(12)
觉原慧昙禅师的另一位及门弟子大猷愿证(1338—1374年),姑苏人氏,俗姓李,号“观幻子”。愿证自幼出家,颖悟异常,于竺埙鲁典无不研穷。洪武三年(1370年),由水西寺迁住湖州道场山护圣万寿寺,弘宗扶教。不久谢院事,隐居武康山中。于游戏三昧间,作《观幻子内外篇》,阐发儒释一贯之妙理。全书文辞森然,其光烨烨,不可袭秘。洪武六年(1373年)冬,明太祖朱元璋命宋濂举良僧。宋濂荐大猷愿证以进。朱元璋览其所著,大喜过望,即刻遣专使召见谨身殿,慰劳备至。继敕吏部除以翰林官职,赐第太平门。复命中秘给书籍,令其闭门习读。誓以克绍先觉、启迪后昆为己重任的大猷愿证,对这种几近囚禁式的安排极不以为然,遂于次年二月毅然坐化,阅世仅三十七个春秋。
季潭禅师(1318—1391年),讳宗泐,号“全室”,浙江临海人,俗姓周,父名吉甫,母葛氏,俱早逝。宗泐8岁从笑隐大沂和尚习学佛经,过目成诵。14岁剃染,20岁受具足戒。笑隐大沂和尚开山大龙翔集庆寺,宗泐从侍左右,日臻玄奥。继又登径山参谒元叟行端禅师,机契留掌记室。
不久,季潭宗泐禅师出世安徽泾县水西寺,以诚悫淳厚之风,化所在之郡,致郡人倾信,众废毕举。元末,因武林名贤坚请,迁主中天竺。虽当烽燧四惊之秋,季潭宗泐禅师仍能锐意光阐前绩,施为壮阔,交接从容,致使江湖称美。
洪武四年(1371年)初,奉诏住径山。既而,太祖朱元璋诏举两浙有道高僧。季潭宗泐禅师居其首,赴京馆于大天界寺,对扬称旨。后奉诏点检藏经,为普度大法会制作赞佛乐章,并于大会说法,超度迷溺。朱元璋临筵瞻听,大为叹美,遂命住持大天界寺,以表宠荣。且屡屡驾临,召对内庭,赐茶赐膳,复和其所作诗至145首,尊称其为“泐翁”。同时,还常于慈明殿召问《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枢要。季潭宗泐禅师以无碍辩才为之演义,穷理显性,彻果该因,深开浅遮,神契其机。一时,名溢朝绅,缁白向化,法席鼎盛。
洪武十年(1377年),季潭宗泐禅师奉敕与杭州演福寺太璞如玘法师、天竺灵山寺竺隐弘道法师笺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和《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三经。《心经注解》撰成后,朱元璋特为之御制《心经序》,冠于经首。现将此序文备录于下,读者据此可以一窥朱元璋佛学造诣之深浅及其崇佛护法之用意:
二仪久判,万物备周。子民者君,君育民者法。其法也,三纲五常以示天下,亦以五刑辅弼之。有等*(上亠下凶)顽不循教者,往往有趋火赴渊之为,终不自省。是*(上亠下凶)顽者,非特中国有之,尽天下莫不亦然。俄西域生佛,号日释迦。其为佛也,行深愿重,始终不二。于是出世间,脱苦趣。其为教也,仁慈忍辱,务明心以立命。执此道而为之,意在人皆若此,利济群生。今时之人,罔知佛之所以,每云法空虚而不实,何以导君子训小人?以朕言之则不然。佛之教实而不虚,正欲去愚迷之虚,立本性之实。特挺身苦行,外其教而异其名,脱苦有情。昔佛在时,侍从听从者,皆聪明之士。演说者,乃三纲五常之性理也。既闻之后,人各获福。自佛入灭之后,其法流入中国。间有聪明者,动演人天小果,犹能化窗顽为善。何况聪明者,知大乘而识宗旨者乎!如《心经》每言空不言实。所言之空,乃相空耳。除空之外,所存者本性也。所以相空有六:谓口空说相,眼空色相,耳空听相,鼻空嗅相,舌空味相,身空乐相。其六空之相,又非真相之空,乃妄想之相,谓之空相。是空相,愚及世人,祸及古今,往往愈坠弥深,不知其几。斯空相,前代帝王被所惑而几丧天下者,周之穆王、汉之武帝、唐之玄宗、萧梁武帝、元魏主焘、李后主、宋徽宗。此数帝废国怠政,惟萧梁武帝、宋之徽宗以及杀身,皆由妄想飞升。及入佛天之地。其佛天之地,未尝渺茫。此等快乐,世常有之。为人性贪而不觉,而又取其乐。人世有之者,何且佛天之地!如为国君,及王侯者,若不作非为善,能保守此境,非佛天者何。如不能保守而伪为,用妄想之心,即入空虚之境。故有如是。斯空相,富者被缠,则淫欲并生丧富矣;贫者被缠,则诸诈并作殒身矣;其将贤末贤之人被缠,则非仁人君子也;其僧道被缠,则不能立本性而见宗旨者也。所以本经题云心经者,正欲去心之邪念以归正道。岂佛教之妄耶!朕特述此,使聪明者观二仪之覆载,日月之循环,虚实之孰取,保命者何如。若取有道保有方,岂不佛法之良哉!色空之妙乎!(13)
三经注解完成后,季潭宗泐禅师奉诏率僧伽三十余人赴西域,涉流沙,度葱岭,通诚佛国,搜求遗佚之佛典。洪武十五年(1382年),奉《庄严宝王经》、《文殊经》等经典回国。复居大天界寺弘法,任僧录司右善世。既而,朱元璋以季潭宗泐禅师于内圣外王之略无不毕备,谕令还俗辅政。季潭宗泐禅师坚辞不受,愿终释门。雄猜之主朱元璋,当时虽从其请,且撰《赐宗泐免官说》一文极力褒扬,但是,死死抱定“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是外其教者,诛其身而没其家,不为之过”(14)念头的朱元璋,无论如何也不能容忍“不为君用”之人,即使此人并非以登仕为荣之士大夫,而只是一位与世无争的沙门。故没过多久,即指季潭宗泐禅师为胡惟庸同党,贬往凤阳槎丫峰,罚服役建寺。
洪武十九年(1386年),德表禅丛、名薄海内的季潭宗泐禅师复被召回京城。继而,倾全力兴复毁于回禄的大天界寺。二十三年(1390年),奉诏再次住持大天界寺。次年,复领右善世。
但朱元璋对其“不为君用”之事始终无法释怀,故“复领右善世”之谕墨汁未干,便下旨命其归槎丫峰终老。临行赐诗:“寂寞观明月,逍遥对白云。汝其往矣!”(15)
途经江浦石佛寺时,季潭宗泐禅师示微疾。九月初十日晨起对众人道:“人之生灭,如海一沤。沤生沤灭,复归于水。何处非寂灭地也!”言讫,唤侍者曰:“这个聻。”侍者茫然。季潭宗泐禅师大喝一声:“苦!”(16)竞入灭。世寿七十四,坐夏六十。龛归大天界寺,荼毗得光润明灿之舍利三十颗。
季潭宗泐禅师会下众弟子中,以湛然自性最为著名。
湛然自性禅师,四川云阳人,俗姓韩,早年从溧阳泓溪慧照庵慧海智公出家。一日,慧海智公敲击道:“父母未生前,哪个是你本来面目?”(17)湛然自性错愕无对。自此,疑情蕴襟,苦究七年,后因同参道友一幻生福举“有句无句,如藤倚树”话,豁然有省。继问一幻生福:“祖意教意,是同是别?”一幻生福答以“秋树飘黄叶,寒天掘地炉。”(18)湛然自性虽有滞碍,但始终参不透,遂走大天界寺,谒季潭宗泐禅师:“某昔年曾问一师友‘祖意教意,是同是别?’他道:‘秋树飘黄叶,寒天掘地炉。’今日请和尚决断。”季潭宗泐禅师道:“病翁年来腕无力,拄杖床头且靠壁。”湛然自性颇不依:“有人不肯,和尚与么道?”季潭宗泐禅师拈拄杖便打:“待他露柱眼自开,铁蒺藜锤当面掷。”(19)湛然自性顿于痛棒热喝中飏下平生疑碍。后出世云阳普光寺。洪武十五年(1382年)迁常州永庆寺。其后,公选住抚州疏山。复被旨住持明州天童寺。晚年退归普光寺,并圆寂于此。
祖芳禅师(1346—1409年),讳道联,别号“拙逸叟”,浙江鄞县人,俗姓陆,自幼英敏不凡,读书过目成诵。14岁,礼昆山荐严寺悦堂希颜禅师得度。于鄞县五台寺圆具大戒后,复还荐严,依止新方丈物先仲义和尚笃志参禅,有疑而问,随问而解。久久豁开智藏,辩若悬河,同参无出其右者。
洪武九年(1376年),道联侍物先仲义和尚住灵谷寺,觉原慧昙禅师重其才识,延居大天界寺记室。自是声誉鹊起,与穆庵文康、恕中无愠、木庵司聪等禅德往复酬唱,激扬宗旨,极受京刹尊宿器熏。后出世台州广孝寺,继迁仙居紫箨山,又受竺芳慕联禅师之聘,居湖州道场山第一座,复主麻峪景山。
永乐初年(1403年),祖芳道联禅师住持补陀洛迦山,振乏起疲,道化盛行。信众多将其与宋代真歇清了和尚、元代孚中怀信禅师相媲美。其后,又相继住持绍兴能仁寺、杭州净慈寺,所至法席鼎盛,缁素向化,道誉为禅林之冠。既而,举任僧录司,祖芳道联禅师托疾固辞。蜀王朱椿钦其道风,遣使赐衲衣、钵盂以旌。
永乐四年(1406年),祖芳道联禅师以博通内典、文理缜密、名闻遐迩而被征为《永乐大典》释教总裁。事毕还山,筑室于净慈寺左山麓西湖之滨,名“藕花居”,以为终焉之计。
永乐五年(1407年),朝廷以净慈寺监寺智嶅“负于国税”及“交擅披剃坐法”(20),殃及住持祖芳道联禅师,被谪山西五台。后因礼部尚书赵羾以祖芳道联禅师道行上奏,成祖朱棣驿诏至京,慰劳顾问,奏对称旨,敕住五台山大佑国寺。七年(1409年)七月初三日,未及升座且无疾病缠身的祖芳道联禅师忽忽告别左右,沐浴更衣,趺坐而化。世寿六十四,僧腊五十。成祖朱棣闻讣惊愕嗟叹,敕工部备龛荼毗;灵骨舍利归葬杭州西湖藕花居,建塔供养。
祖芳道联禅师博综内典,洞彻宗乘。一生六坐道场,策励后学,不假伪呵,利益群生,以道自负,禅定之余,游戏翰墨,有《拙逸语录》行世。门下翘楚,有立中成、照庵宗静等禅德。
立中禅师(1361—1443年),单讳成,浙江钱塘人,俗姓孙,13岁,投慈光岩中出家,行脚首谒祖芳道联禅师。一日,祖芳道联禅师室中举“腊月火烧山”公案,立中成豁然省悟,随即呈颂:“白云迷却旧行踪,腊月烧山火正红,忽地慈风来扇发,冷冰冰处暖烘烘。”(21)祖芳道联禅师深器之。其后,立中成于杭城北郊创建普明寺,以接待方来。继又应请住持慈光寺。英宗朱祁镇正统八年(1443年)六月十三日坐化,世寿八十三,僧腊七十,荼毗舍利无数。
照庵禅师(1373—1448年),讳宗静,别号“恬轩叟”,杭州人,俗姓高,自幼端重颖悟,读书过目不忘。稍长,出家于杭州净慈寺,博究内典,深慕禅学。祖芳道联禅师主净慈法席后,宗静依之参禅,一心探古佛之真如,*(左纟右番)诸经之妙义。得旨获印可后,受命掌藏钥,自是声誉渐著。
永乐四年(1406年),祖芳道联禅师应召修大典,为释教总裁,宗静与之从行。乃师遭谪山西五台,宗静亦服劳承侍,跋涉艰险,草栖涧饮,事师弥谨。至若贼锋所犯,囊物荡然,仅以身免,宗静始终不曾有戚容。为此,禅林耆宿纷纷歌诗赠偈,赞其孝义。祖芳道联禅师圆寂后,宗静奉灵骨归葬杭州净慈藕花居,守塔数载,深潜德业。
永乐九年(1411年),照庵宗静禅师应选出主护国寺。宣宗朱瞻基宣德初年(1426年),迁奉化雪窦寺,住持五载后,谢院事归藕花居隐修。英宗朱祁镇正统十年(1445年)十二月十五日,僧录司以净慈寺虚席,举其补处。既莅法席,阐扬宗旨,激昂方来。一时,名德索著,缁白推从。朝廷因此颁赐《永乐北藏》予净慈寺永充供养,以示宠异。十二年(1447年),照庵宗静禅师赴京谢恩,馆于弥陀寺。翌年十月二十四日,于弥陀寺示寂,世寿七十六,僧腊六十,有《三会语录》行世。
照庵宗静禅师一生慈忍格物,笃于道义;启惠后昆,色清气和;内外诸典,洞究无遗。平居约己俗众,不事华靡。先后三主名蓝,所至孜孜于振复古道,树业厥功甚茂。
除上述两系外,明代临济宗大慧派僧伽中,正传正受、梵行深笃、阐扬宗乘、天雨四华之耆宿,还有孤峰明德、寿岩智昌、愚溪弘智、吹万广真诸师。其传承分别为:
大意宗杲——佛照德光——浙翁如琰——偃溪广闻——止泓鉴——竺田汝霖——孤峰明德
大慧宗杲——佛照德光——浙翁如琰——偃溪广闻——止泓鉴——玉溪思珉——寿岩智昌
大慧宗杲——佛照德光——浙翁如琰——偃溪广闻——止泓鉴——玉溪思珉——愚溪弘智
大慧宗杲——懒庵鼎需——鼓山安永——晦翁悟明——苦口良益——筏渡普慈——一言道显——小庵行密——二仰圆钦——无念智有——荆山怀宝——铁牛德远——月明联池——吹万广真
孤峰禅师(1294—1372年),讳明德,昌国(今浙江定海)人,俗姓朱,父名有成,母黄氏。明德自幼不好嬉戏,常结跏趺端坐。12岁入鄞县金鹅院为童行,17岁得度。五台寺受具足戒后,杖锡出游,首谒天童寺竺西妙坦禅师。闻其上堂举“世尊拈花”语,若有所解。继至净慈寺,叩道倾东南的晦机元熙禅师之门。又走双林,参明极楚俊禅师,留为侍者,继掌藏钥。不久,明极楚俊禅师应请赴日弘化,明德送至海滨。恰逢竺田汝霖禅师自雪窦至,后者一见欢然,延归山中,令为第一座。一日,竺田汝霖禅师上堂敷扬正法眼藏,举隐山泥牛入海公案,谆谆诱掖。明德于如雷棒喝中顿释群疑,随即作偈以呈。竺田汝霖禅师大为赞叹:“人天眼目,俨然犹在。”(22)
自是,孤峰明德禅师随机而应,提唱宗乘,称性而谈。又邀仲芳天伦结庵于桃花坞,相与激扬,且日阅《大方广佛华严经》。虽然连续五年足不出户,但却名称日闻,寝不可掩。后应行宣政院之请,出世松江东禅寺,燃香嗣竺田汝霖禅师。继迁金陵保宁寺,一住十五年,兴废补坏,细大不遗,曲尽善巧,锻炼来学,令誉益彰。朝廷因此赐“圆明定慧禅师”尊号并金襕法衣以旌。其后,转住湖州道场山。护圣万寿寺遭灾后,孤峰明德禅师托钵四出,先后重建起祖师堂、伽蓝殿、蒙堂、寮房等。正当其准备大施营造之际,杭州净慈寺虚席。行业圆熟、迥出常伦的孤峰明德禅师奉行宣政院檄升主净慈法席,于南屏山,日作大狮子吼。
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垂芳当世的孤峰明德禅师以年老谢去院事,归隐道场山竹林庵。洪武五年(1372年)二月下旬示微疾,劝诫诸徒:“吾身虽微,一真圆性,与如来等。世相起灭,无异石火电光。昼夜勤行,毋生退转。吾殁后,当遵佛制,付之荼毗,勿令四众衣麻而哭也。”(23)言毕,留颂一首,泊然入灭。阇维顶骨不坏,舍利累累。弟子无文本褧等建塔瘗灵骨于道场山东冈。
无文禅师(1325—1399年),讳本褧,别号“无见”,浙江定海人,俗姓谢,父名子祥,母李氏。童年读《论语》、《孟子》诸书,过目不忘。14岁出家于四明五台寺,历三年剃染。圆具大戒后,专习毗尼。其时,孤峰明德禅师正旺化于金陵保宁寺,本褧心向往之,遂竹履芒踵蝄数十舍,前往叩谒。孤峰明德禅师见其来,问曰:“闻汝和梁山牧牛颂,试举看。”本褧正欲对答,孤峰明德禅师遽掩其口,问:“牛在甚么处?”本褧道:“已犯和尚苗稼了也。”孤峰明德禅师不肯:“未在,更道!”(24)本褧掩耳而出,孤峰明德禅师器之,命为侍者。
此时,仲芳天伦禅师正隐居于保宁寺右新庵。本褧遂于两大禅德之间往来决疑,历三寒暑,智证日增,声誉闻于诸方。
元顺帝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无文本褧禅师开法姑苏觉严寺,一瓣为孤峰嗣。入明后,应请至宜兴静乐院开堂,重建大雄宝殿,行百丈规绳。自此,静乐院易讲为禅。
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为营建孝陵而涉蒋山太平兴国禅寺于独龙冈,赐额“灵谷寺”,并敕物先仲义禅师住持。江湖慕道禅侣,云臻坌集。物先仲义禅师认为众广易滥,非规罔肃,惟由请仪行端洁、威德严重、人素信服者炼牧之,前板庶足纠正。于是,延请声律身度、肃若凛然之无文本褧禅师居第一座,表率四众,典礼禅丛。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无文本褧禅师奉敕补处灵隐寺,讲行无遗。惠帝朱允炆建文元年(1399年)二月示微疾,于二十七日索笔书偈:“吾年七十五,涅槃生死不堕,虚空背上翻身,靠倒飞来小朵。”(25)掷笔泊然而化。阇维顶骨不坏,舍利无数。
寿岩禅师(?—1378年),讳智昌,别号“友幻”,浙江黄岩人,俗姓陈,自幼从黄岩治平寺虚中满禅师出家。于五台寺圆具大戒后,首谒大慈枯木秀禅师,后者激以“究明己事”。智昌遂摒绝诸缘,足不出户,危坐蒲团,以必证为期。一日,暑雨初霁,绿荫凝寂,蝉声乍歇,用功正猛的智昌恍然有省。既而,为求明师印证,径登湖州道场山参玉溪思珉禅师,机契相投,留居择木寮。一日,玉溪思珉禅师举送僧偈相问:“东观白雾濛濛,西望青山岌岌,唤作浑仑句子,胡饼正好觅汁。侍者会么?”智昌道:“鸡作鸡啼,犬作犬吠。”玉溪思珉禅师咄曰:“未在,更道!”(26)智昌正拟进言,玉溪思珉禅师拈棒便打。智昌机下廓然大悟,礼拜而退。
其后,益自策励的寿岩智昌禅师更相继参笑隐大?、无见先睹等禅丛宿德。孚中怀信和尚唱道天之时,又往叩谒;后者雅爱相重,命司藏钥。不久,寿岩智昌禅师奉行宣政院檄,出世住四明大梅保福寺,开堂升座,拈香酬玉溪思珉法乳。不数年,寺复旧观。洪武二年(1369年),寿岩智昌禅师谢去院事,退居东涧庵。五年(1372年),出主昌国吉祥寺。七年(1374年),升主四明天童寺。十年(1377年)冬,太祖朱元璋诏两浙高僧入见内廷,寿岩智昌禅师与其列。次年冬南还,示寂于天童寺。
愚溪禅师(?—1391年),讳弘智,别号“藁室”,江苏吴江人,家世及生年不详,在玉溪思珉禅师座下得法后,初住广德圣感院,后又相继住持广信兴福寺、湖州法宝寺等古刹。洪武初年,升主杭州净慈法席。二十年(1387年)出任湖州僧纲司都纲。二十四年(1391年)九月初一日,愚溪弘智禅师上僧录司书,请求辞去都纲一职。继又与合郡官僚及诸道侣旧友叙别,告以自己将于本月九日荼毗。随即归法宝寺之东轩,以衣服遗嘱诸山及分诸徒。至九日,早餐时与宾客戏言曰:“我上路人宜倍飡。”(26)饭后令人舁龛,然后乘舆上路,谈笑风生,一如平昔。至化身窖,有信士以其像请赞,愚溪弘智禅师援笔疾题:“西州大呆子,东土哑羊僧,静奏无玄曲,间看没字经,百般无出豁,一味得人憎,末后转身句,浑仑付丙丁。”(28)书毕端坐,索火自焚。正当火焰飞腾之际,曾问道于愚溪弘智禅师的苕溪驿丞三山陈德铭,哀恸欲绝。愚溪弘智禅师见状,从聚火中掷数珠相赠,勉其勤修勿怠,务必于此生了脱生死,迥出轮回。言讫,俨然不动。火烬,留下舍利无数。门人、信众于道场山归源庵起塔安奉。
吹万禅师(1582—1639年),讳广真,叙州宜宾(今宜宾市)人,俗姓李,15岁时,与同学读书窗下,偶览菊蕊芬芳,感叹道:“此花今岁凋零,来春发生。尝闻‘生死事大,无常迅速。’读书宁免生死?”(29)遂绝学参禅。继登朱提山,谒月明联池禅师于朝阳洞,深蒙敲击。不久,因闻祖母病笃,遂返家为之说法。祖母逝世后,服阕二年,始谋出家。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秋,广真再上朱提山朝阳洞,礼月明联池禅师,从受具足戒。一日,月明联池禅师忽道:“汝犹有一句未会。”广真问是哪一句。月明联池禅师曰:“不用音声色身,默然良久,与我现出真空来。”广真拂袖而出,自忖:“此事不可草草,是中必有玄要。”(30)遂辞师至佛子骞山,屏绝诸缘,经行危坐,肋不至席,发愤苦参。三年后,疑情未脱的广真复入朱提山请示:“毕竟如何现出?”月明联池禅师默然不语,牵广真之手掩其口。广真豁然大悟,踊跃作礼:“纵然奇特,终是寻常。”(31)月明联池禅师出临济正宗源流相付。
其后,阅《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从毗目仙人“执善财手”,一须臾间,历过“十方十佛刹微尘数世界”,参见“十佛刹微尘数诸佛”,法法不昧,至事事无碍法界,始解宋代圆悟克勤大和尚示无尽居士张商英华严旨要之用处:“华严现量境界,理事全真,初无假法。所以即一而万,了万为一。一复一,万复万,浩然莫穷。心佛众生,一二无差别。卷舒自在,无碍圆融。此号极则,终是无风匝匝之波。”(32)自此,禅门五宗旨要,悉皆妙契。
不久,广真于宜宾翠屏寺主藏。继而孤云白下,杖策入吴。又取道东海,由闽踵粤。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应请说法于潇湘东禅院。丛林识者,惊为大慧再来。后还蜀地,相继于聚云、巴台、宝峰、云来、兴龙诸刹阐扬大慧宗风。诸方学侣辐凑如云,众至五千余指。
大慧派这一支的历代尊宿,自懒庵鼎需直至月明联池,得法后大多埋身藏影,恬退于深山涧源,韬光铲彩,保任己事,随方接纳一个半个笃实本分衲子,以承继祖宗命脉,决不曲徇人情,为图门庭热闹而滥付衣钵。例如,二仰圆钦蒙小庵行密和尚印可后,于宪宗成化十年(1474年)深隐二仰,此后四十余年,足不越阃。四方尊宿高其道行,敦请出世,二仰圆钦一概谢绝。晚年,无念智有来参,方示本色钳锤,直至其深入阃奥,始授大法。再如,铁牛德远从荆山怀宝禅师印心后,庵居秦岭数十年,一龛危坐,不与世交。又如,月明联池居朱提山朝阳洞二十年,日日危坐,二时淡斋;纵有访客,亦不起口耳。士庶无从知其名,呼为“淡斋僧”。一直到吹万广真禅师应世,方于三峡锦江之上广授徒众,力振已坠之禅,光显大慧之门。
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十二年(1639年)四月,吹万广真禅师示疾,然提持学侣如旧。至七月三十日,索笔书偈:“朝打三千,暮打八百。要会聚云,眉毛出血。”(33)掷笔危坐不语,至午时,大喝而逝。世寿五十八,僧腊三十。阇维时,荷香袭人,烟至松幂,结为五彩。火后收五色舍利三百余颗,复得黄金锁子骨三茎,当门二齿变为紫色。
吹万广真禅师出世后,见不少学子驰于经论、争传贤首,因悯其难入幽微,故首著《石室禅议》。又见士大夫每于儒释道三教至理混而不一、偏而未圆,鲜能贯彻一心、洞达无遗,甚且诋讪互兴,遂著《一贯别传》,主张以别传之眼藏会通三教一贯之旨。此外,他还著有《乐正论》、《九辩》、《内篇》、《规矩》、《佛教三字经》、《古音王传》以及《显佛集》三卷、《文字禅那》五卷、《楞严梦解》二十卷、《言语纪》一卷、《恣夏草》一卷、《心经诠注》一卷、《禅林雅训》一卷、《正观录》二卷、《问答录》四卷、《居士颂》一卷、《本行录》二卷、《维摩诊脉》三卷、《圆觉解》一卷、《楞伽三昧》一卷、《金刚点眼》一卷、《宗门正眼》一卷、《正录》二十卷等著作,总计三十余种,一百余卷。这些著作,或规学解之偏,或刺时流之舛,或洞玄微之妙,或正僧仪之失,或修童稚之训,或救炼石之乖,……无论因应何种机缘,一皆以接引具器、劝诫后学、振兴禅风、阐扬大法、极于第一义谛为指归。
吹万广真禅师法演巴蜀之时,禅风已极显衰晚。宗门割裂,斗诤四起。家创一言,人标一解,硬节担板之病,深入膏肓。吹万广真禅师体医王之慈悯悲愿,一一痛下针灸——病在一棒一喝以为直捷者,则救之以宗旨;病在习见习闻以为沿流者,则救之以悟明;病在承虚接响以为解会者,则救之以参证。至于冒名祖位、卖弄虚声、鄙弃律仪、肆行诳诞等种种疚疴,无不因病用方,对症药石。故从其挥尘竖拂间识得婆心而敬奉法旨者,不可胜数。
吹万广真禅师智德高远,鸿慈廓落,和气春温,草木不伤。然垂机勘辨、室中验人,绝不轻于授受;必勘其行履见地垂范人天者,而后许之。故于其椎拂之下所出之铁壁慧机、三日慧芝、铁眉慧丽诸子,皆能慨然而世其光显径山、鼎新临济、扶宗拯弊、身体力行之家业。
铁壁禅师(1603—1668年),讳慧机,四川营山人,俗姓罗。8岁丧父,随母持斋。受大蓬山道士元白影响,志慕玄学。天启二年(1622年)二月十九日,离家学道,苦行三载,异相纷纭,疑情顿起。继而出关,赴终南山寻访元白,以释其惑。偶遇风仪迥异、神光陆离之吹万广真和尚,与语大为折服,愿就弟子之列。朝咨夕参,奋力提撕,历三年,大彻,“无论玄要宗旨,祖意教意,有庖丁解牛之势。”(34)蒙印可后,受命首众。
崇祯十二年(1639年)七月,吹万广真和尚示寂,铁壁慧机禅师继席聚云。其后,又相继住持丰都地藏、涪州吟翁、石柱三教、长溪云集、万县云来、梁山庆忠、忠州云岩、南滨宝圣、忠州龙昌诸刹,匡扶祖道,提契正宗,力主会通禅宗五家法要:“用临济而不通曹洞,则类野狐;用曹洞而不通临济,则落教网。是必济洞兼通,则云门、沩仰、法眼在其中矣。”(35)
清圣祖玄烨康熙七年(1668年)九月二十一日,铁壁慧机禅师集众训勉:“目前诸事,分示明白。大众勤礼佛事,谨守遗规,即是报德,便取涅槃。”(36)言讫,书偈而逝,世寿六十六,僧腊五十。阇维得黄金锁子骨数茎,须发化为琉璃,双目变为青白色,齿骨不坏,五色舍利无数。
三目禅师,讳慧芝,四川忠县人,俗姓刘。早年出家于本郡东明寺,后参吹万广真和尚。在其会下力究多年,终得发明心要,豁开慧眼,得蒙付嘱。初总院事,后充西堂。出世首住聚云,继主万松。
铁眉禅师(1586—1650年),讳慧丽,河北真定柏乡人,俗姓李,33岁走天台出家。崇祯六年(1633年),至峨眉山饭僧。继赴夔门,途遇乱兵,徒众悉皆被害。仅以身免的慧丽于是走忠州,谒吹万广真和尚。苦参一年,茫无所入。经首座铁壁慧机示大忿怒相激励,死尽偷心,工夫日胜一日,时刻无间。一朝桶底脱落,顿证本来。自是机锋俊逸,了无滞碍。蒙乃师记蓟后,铁眉慧丽禅师出世华严寺,弘开炉篝,直捷接人。清世祖福临顺治三年(1646年),转锡南滨瑞光洞,钳拂不息,云衲市集,至无所容。七年(1650年)十月十日示寂,世寿六十五,僧腊三十二。
铁眉慧丽禅师目不识丁,但升堂入室,拈槌竖拂,一举一措,无不“暗应先德,出之自然。”(37)且才思英发,谈辩迅利,偈语应声而出,不假思索。
①② [明]宋濂:《杭州灵隐寺故辅良大师石塔碑铭》,见《宋濂全集》第2册,第618页。
③ [明]宋濂:《杭州灵隐寺故辅良大师石塔碑铭》,见《宋濂全集》第2册,第619页。
④ [明]大闻幻轮:《释鉴稽古略续集》卷二,见《大正藏》第49册,第929页。
⑤ [明]箬庵通问编、施沛汇集:《续灯存稿》卷六,见《卐续藏》第145册,第146页。
⑥ [明]宋濂:《扶宗宏辨禅师育王裕公生塔之碑》,见《宋濂全集》第2册,第1222页。
⑦⑧ [明]南石文琇:《增集续传灯录》卷五,见《卐续藏》第142册,第859页。
⑨ [明]南石文琇:《增集续传灯录》卷五,见《卐续藏》第142册,第859页。
⑩(11) [明]南石文琇:《增集续传灯录》卷五,见《卐续藏》第142册,第858页。
(12) [明]箬庵通问编、施沛汇集:《续灯存稿》卷七,见《卐续藏》第145册,第180页。
(13) [明]朱元璋:《心经序》,见[明]葛寅亮:《金陵梵刹志》卷一《御制集》。
(14) [明]朱元璋:《大诰三编·苏州人材第十三》。
(15) [明]南石文琇:《增集续传灯录》卷五,见《卐续藏》第142册,第860页。
(16) [清]自融、性磊:《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三,见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第18册,第1374页。
(17)(18)(19) [明]箬庵通问编、施沛汇集:《续灯存稿》卷七,见《卐续藏》第145册,第181页。
(20) [明]元津大壑:《南屏净慈寺志》卷六。
(21) [明]箬庵通问编、施沛汇集:《续灯存稿》卷八,见《卐续藏》第145册,第200页。
(22)(23) [明]宋濂:《住持净慈禅寺孤峰德公塔铭》,见《宋濂全集》第2册,第1136页。
(24)(25) [明]箬庵通问编、施沛汇集:《续灯存稿》卷七,见《卐续藏》第145册,第182页。
(26)(27) [明]南石文琇:《增集续传灯录》卷五,见《卐续藏》第142册,第876、877页。
(28) [明]南石文琇:《增集续传灯录》卷五,见《卐续藏》第142册,第877页。
(29)(30)(31) [清]别庵性统:《续灯正统》卷十六,见《卐续藏》第144册,第683页。
(32) [宋]大川普济:《五灯会元》下册,中华书局,1984年,第1254页。
(33) [清]别庵性统:《续灯正统》卷十六,见《卐续藏》第144册,第684页。
(34) [清]别庵性统:《续灯正统》卷十六,见《卐续藏》第144册,第685页。
(35) [明]铁壁慧机:《五宗断》,见《卐续藏》第114册,第507页。
(36)(37) [清]别庵性统:《续灯正统》卷十六,见《卐续藏》第144册,第688、69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