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首一宗,初由帝心杜顺和尚依《大方广佛华严经》立法界观;云华智俨尊者专业其门,创具规模。至贤首法藏国师发扬光大,开宗立派;清凉澄观大师餐受法乳,精释微言,大振宗风。自是,纲举目备,领挈襟张,六相五教四法界十玄门,经纬于疏钞之海;奥旨幽义,如揭日月于中天。
后历会昌法难、五代变乱,罹遭重创,经论疏钞,大多散佚,衰势顿现。
赵宋一代,藉长水子璿、晋水净源师徒振纲挹绪,复由师会、道亭、观复、希迪四大家相继敷扬,使圆顿极旨再度昌明于华夏大地。
元代,剖析幽微、弘阐玄猷的贤首宗硕德,自仲华文才、大林了性、幻堂宝严而至古庭善学、雪庭普瑞,多以祖述清凉澄观、圭峰宗密诸师思想为主。在行持上,则表现为“修法界观、行净土行”或力精教乘、勤修禅定。
入明后,朱元璋三分僧人及寺院,钦定天下沙门均须熟读、宣讲《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三部大经,颁行《周知板册》、《寺院名册》、《申明佛教榜册》、《榜示僧教条例》等一系列严密掌控佛教僧团的规章制度,致使累遭劫火的贤首宗在明代前期一直委顿不振。
但是,醉心圆顿法门、深入华严三昧之高僧,并未因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而绝迹。自“被诏领袖天下僧众”的栖岩慧进和尚绍隆遗法以降,随处建立华严道场或兼弘贤首宗旨之硕德,递代相继,不绝如缕。至万历年间(1573—1619年),雪浪洪恩大师更是禀承鲁庵普泰、无极明信两代师匠之嫡传,以克振家声、光前启后为己任,力罢诸疏,尽扫训诂,单提本文,称性挥尘,直探佛意,摄归真际,终于启贤首宗百代之衰,光流后世。
栖岩法师(1355—1436年),讳慧进,别号“止翁”,山西霍州灵石人,俗姓宋。9岁遭兵,父母双亡,由祖父母收养。后投本邑大云寺出家,落发执经。洪武元年(1368年)得度,入汴依止古峰法师,“究通华严宗旨,傍达唯识、百法诸论。”①意解心融,四众钦服,人称“法主”。
成祖朱棣闻其学行,诏至南京,备问楞严大义。慧进应对称旨,获赐紫衣,奉敕住天界寺。继又受命率高僧于灵谷寺纂修三藏法数;复随驾至北京,居海印寺,“被诏领袖天下僧众。”②先后于大明门外修普度大斋,演说三聚净戒,获赐玺书及金襕袈裟,授僧录司左觉义,总督海内文学儒士高僧。继而,于海印寺校勘刊刻大藏经,奏请成祖朱棣御制经序十三篇、佛菩萨赞跋十二篇。事毕,获赐梵相释迦牟尼像、刻丝观音菩萨像、水晶数珠及七佛之偈,升左阐教。
洪熙改元(1425年),仁宗朱高炽淘汰教职,栖岩慧进法师独膺嘉奖:“佛氏以能仁为教,化导愚类;以阴翊皇度,利安庶品。总教事者,必在得人,不以轻授。尔左阐教慧进,究明宗旨,严洁戒行;简授兹任,修习弥勤。朕用尔嘉锡之敕命,尔其益懋精进,振乃宗风,以称朕命。钦哉!”③
宣宗朱瞻基继位后,待年高德邵的栖岩慧进法师以“国老”之礼,赐毗卢冠织金磨衲,诏于内翰领多官并僧众,以泥金书写《大方广佛华严经》、《般若经》、《宝积经》、《涅槃经》四大部经。事竣,又奉敕于隆善寺开讲《楞严会解》。听受缁素,日绕万余指。
正统元年(1436年)闰七月,栖岩慧进法师示寂于庆寿寺丈室,世寿八十二,僧腊七十三。荼毗后,灵骨舍利立塔供养于浑河之西。弟子广通、广辩、广载,分住兴隆寺、万佛寺、鸡鸣寺弘法;广通、广议、广铭分别出任僧录司左阐教、左善世和右觉义职;广议号“戒坛宗师”。
玄中猷法师,别号“复闇”,杭州海昌人,生卒年及家世失考。早年从愚翁长老祝发,精研教义,更知有向上事,且能诗擅文,妙笔生花。时人誉其阐道弘法之文,犹如“春花秋月,艳无待饰,清不加寒,笔花之妙,照映今古。”④
洪武(1368—1398年)中,玄中猷法师主杭州吴山大乘寺法帝,“道风大振。”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主嘉兴东塔寺。寺于元末遭兵燹,殿宇倾废。前两任住持沧海深法师和云谷祥法师,均先后发心兴复,然皆不果。玄中猷法师莅寺后,慨然罄尽衣囊钵底,鸣合檀施,简材鸠工,剃荆榛,畚瓦砾,殚精九载,百仆俱起。四方缁素,“望而归之者,不可胜计。”⑤
正统三年(1438年),杭州南山慧因讲寺久虚其席。诸山耆宿以“慧因冠华严之首刹,非硕德不足以当之”⑥,公举玄中猷法师住持。玄中猷法师谦辞再三,不得已起应之。
贤首宗自开宗立派后,一直盛弘于北方。至北宋长水子璿、晋水净源师徒,方将其传至杭州。而晋水净源法师所住之寺即为慧因寺。宋哲宗赵煦元祐元年(1086年),高丽仁孝王第四子、祐世僧统义天和尚,从海路入宋,参寻知识,四呈表章,乞传贤首宗教归国流通。朝廷于是敕朝奉郎杨杰送至杭州慧因寺,从晋水净源受法,咨询决疑。藉此因缘,因会昌法难、五代变乱而散佚殆尽的贤首一宗疏钞,得以自高丽回传至我国。
义天和尚归国后,音问不绝;元祐二年(1087年),更遣专使送来以泥金书写之《大方广佛华严经》三种译本(晋译一种,唐译二种)共一百八十卷。晋水净源法师特建华严阁供奉。翌年,宋哲宗赵煦敕命改“慧因禅寺”为“慧因教寺”,永作弘布贤首宗旨之道场。
元末,慧因寺遭战火焚毁。玄中猷法师赴任后,孤力独运,“兴废起弊之功,不减在东塔时。”⑦一生两兴江南贤首巨刹,一振颓宗,这在晋水净源法师之后,实属罕见。
天泉法师(1389—1449年),讳祖渊,别号“雨庵”,江西吉安人,俗姓杨。14岁出家。永乐元年(1403年),于青原山圆具大戒后,走金陵,谒幻居戒法师,多蒙启发。但祖渊不以小得自满,毅然燃臂香,笃志求无上道,常至废寝忘食。苦行五年,“始得微悟,若开云雾行虚空,无所留阂。”继而,振锡观方,遍礼圣迹,“所至丛林畏敬之,声称隐然,起同辈间。”⑧
永乐二十年(1422年),天泉祖渊法师还金陵,居天界寺,刺血书写《大方广佛华严经》。宣德改元(1426年),住山阐教。月山法师嘉其学行,延为首座,作龙象表率。随后,奉僧录司命,住雪峰寺。继迁天童寺,“百废俱兴,化道大行。”⑨
宣德九年(1434年),天泉祖渊法师被召晋京,出任僧录司左觉义,兼大功德寺住持。衲子闻风来集,展钵如云。宣宗朱瞻基特赐田四百余顷,以示尊崇。
朱元璋三分天下寺院后,曾规定京城南京以天界寺安禅侣,以天禧寺居义学,以能仁寺居瑜伽。成祖北迁后,却一直没有在新都北京为禅、讲、教三宗钦定本宗寺院。天泉祖渊法师以三宗之名不可不正,遂“奏以大功德、大慈恩、大隆善三寺为之。”宣宗朱瞻基准奏。自是,三宗弟子各有依归,“传道受业,而纲绪始无紊乱矣。”⑩
明初,曾颁行《归并条例》,对全国寺院实施整理废合,规定僧伽数在二十人以下之小庙、小庵悉数归并于大寺院,各府、州、县只许保留大寺院一所。结果导致大量寺院自行废圮。有鉴于此,天泉祖渊法师复奏请广度僧徒,于正额之外再增加五分之一,以确保有足够的僧才来兴复所废寺院。朝廷准其奏。一时,受度者“如川汇云委”,“废刹多由是而兴。”气宇弘深、制行高洁的天泉祖渊法师亦因此被时人尊仰为“泰山北斗。”(11)
擢升右善世后,湛然渊澄、浩然海蓄的天泉祖渊法师以累次蒙赐之资,于金陵凤翔山建大刹。寺成,朝廷赐额“普宁禅寺”。
其后,万善戒坛落成,天泉祖渊法师奉敕为传戒宗师。“天下学者,闻师戒,皆知所守,而行不离道。”(12)
正统十四年(1449年)三月七日,天泉祖渊法师沐浴更衣,索笔书偈:“观世间六十一,一即是三三即一;团团烁破去来踪,白日虚空轰霹雳。”书毕,瞑目而逝。世寿六十一,僧腊四十七。异香满室数日。英宗朱祁镇闻讣,遣太监吴弼赐白金香币钞万缗,又遣礼部主事林璧赐祭。朝中公卿大夫,亦莫不致祭。荼毗“得舍利盈掬。”(13)分别供养于北京大功德寺和金陵普宁禅寺。
石室法师(?—1465年),讳圆镜,山西汾州临县人,家世失考。早年出家,“游心贤首讲肆,得悟诸经密旨。”(14)后驻锡平阳府隰州妙楼山石室寺,随缘说法。继于北门瓦窑坡凿构一庵,终日宴坐,深入华严三昧。临终预知时至,沐浴更衣,焚香趺坐,说偈而逝。
宝藏法师(1472—1560年),讳自成,山东德州人,俗姓刘。自幼丧父,母亲孀居。自成少业铁匠,事母至孝,“在钳锤间,即知以念佛从事。”(15)30岁投钟楼寺出家。继而,矢志行脚。以老母无人供养,遂荷担同往,远游四方。每乞得食物,先奉母亲。后至北京西山百花中峪,结茅安居。母亲谢世后,自成以荼毗法安葬,躬尽孝义。已而,结庵大峪岳家坡。复应请住京城普安寺。未几,檀越为建普济庵于阜成门外四里园,接待十方往来。每得施利,尽皆倾囊以济贫者,自己则衲衣粪扫,一钵无余。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八月,蒙古土默特部首领阿勒坦(《明史》记作“俺答”)汗南侵,兵锋直犯北京。宝藏自成法师“以一身当虏,一面指麾谈骂,所全活者数万。”(16)嗣后,声名大振,弟子日进,檀施四至。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二月朔日,宝藏自成法师无疾而逝。世寿八十九,僧腊五十九。手度弟子中,以古风觉湻最为著名。
古风法师(1511—1581年),讳觉湻,河北保定新城人,俗姓宋。自幼茹素,喜好趺坐。27岁弃家,游京城,受白衣戒。继谒宝藏自成和尚,有所感契,即从披剃,执业甚勤。祁寒溽暑,陆沉贱役,以身先之。居三年,受具足戒。复从守心、无碍二位法师研习《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诸经,于“四大分离,妄身何处”语,有所领契。自是,“随处建立华严、圆觉道场,岁无虚日。”(17)法道用昌,和盘珠走。
嘉靖四十年(1561年),诸中贵重修普安寺,延请古风觉湻法师董寺。一住十六年,卓尔襟期,作大佛事;不离市廛,而弘至道。复挽一江、大千、止庵诸位法师,力阐天台、贤首两宗之旨,
隆庆六年(1572年),穆宗朱载垕于普安寺建吉祥道场。古风觉湻法师奉旨主持坛筵,精格紫宸,诚回北斗。
万历元年(1573年),两宫皇太后为社稷祈福,大作佛事,多次就普安寺建立斋坛。古风觉湻法师默运环枢,感应昭昭,因此获赐千佛锦袈裟。
万历四年(1576年),神宗朱翊钧奉两宫皇太后德意,敕建大慈寿寺成。古风觉湻法师奉敕为开山第一代住持,大播宗风。继而,奉敕领众校勘续入大藏,“凡所弘阐佛事,无不称旨。是时,海内法门,尽皆知(古风湻)师为大法幢矣。”(18)
古风觉湻法师弘法一生,常举《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偈语或《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如幻三昧接纳四众,亦常拈提古人向上公案,以警策学子。颇有弹指归空、破颜微笑和万丈深潭、只垂一钓之作略。
万历九年(1581年)四月十四日,古风觉湻法师召诸弟子,告有微恙。随后,端坐三日,熙然集众念佛。至十七日,寂然而逝。世寿七十一,僧腊四十有奇。弟子等奉全身塔于寺后。
遍融法师(1506—1584年),讳真圆,字大方,四川营山人,俗姓鲜。自幼业儒,至27岁,因痛感生死无常,舍家入云华山落发。圆具大戒后,一钵东下,至洪州,茸马祖庵独居。后杖策入京,遍游讲席,深入华严法界,“心念口演,不离此经。”(19)继而南还,登匡庐,于极幽僻之狮子岩,诛茅庵居,鬻薪供众。二十余年,风雨无阻,寒暑不辍。
其后,再至京城,初住龙华寺,听通法师讲法。次住柏林寺阅藏。复移住世刹海,接待云水。慈圣宣文皇太后启建之千佛寺落成后,遍融真圆法师应请为开山第一代住持;日演《大方广佛华严经》,受精谙内典之名卿陈文端、赵贞吉外护,道望赫然。
不久,因受狂僧牵连入狱。两狱卒以其名重京城,必多钱财,为索厚贿,将其困于檀*(左木右匣)中,肆意虐待。遍融真圆法师“不胜苦,口称大方广佛华严经,铁栓檀*(左木右匣),轰然尽裂。”(20)狱卒大骇,痛忏前非,弃恶从善。
遍融真圆法师系狱三月,狱中众囚均蒙法益,相率皈依,从其念佛。于是,“辕扉之中,佛声浩浩矣。”(21)期间,赵贞吉竭力疏请,终于得免。出狱后,遍融真圆法师隐谷积山,岿然禅坐,见人不起。后奉慈圣宣文皇太后命,再住世刹海,获赐紫衣、宝幡、《永乐北藏》并内帑。
遍融真圆法师禀性耿直,虽对豪贵,亦绝不温软。一日,位极人臣、俸如伯爵的首辅张居正莅寺请问佛法。遍融真圆法师告以“尽心佐理朝廷,此真佛法。舍此俱为戏论耳。”又一日,张居正偕赵贞吉再谒,问“如何是文殊智?”遍融真圆法师答曰:“不随心外境。”又问:“如何是普贤行?”曰:“调理一切心。”(22)
晚年,遍融真圆法师常危坐终日,默持法界观,或诵《大方广佛华严经》。万历十二年(1584年)九月初,遍融真圆法师预知时至,命梓人火速造龛。至九日,端坐而化,世寿七十九,僧腊五十。塔全身于德胜门外。
所庵法师,讳真澄,生卒年失考,云南寻甸人,俗姓张。15岁从玉龙庵法光上人出家,18岁参古梅曲江。后者令其遍叩诸山尊宿。真澄遵嘱北游中原,历参诸善知识。最后杖策进京,至千佛寺谒遍融真圆和尚,从受教法。复朝礼五台山。南还后,入鸡足山弘演教乘,“为近代法师之冠,建那兰陀寺于鸡足之金龙潭。”(23)所庵真澄法师后传本无释禅。
本无法师(1578—1632年),讳释禅,云南昆明人,俗姓张。自幼父母双亡,放骛不羁。稍长,知自艾。19岁礼通海秀山妙空上人祝发。圆具大戒后,趋所庵真澄法师轮下受教。继栖鸡足山放光寺,钻研经藏达二十余年,“见道精深,默维心得。”(24)后与师尊所庵真澄法师同注《肇论》,“口述笔授,议论飚举,一字未妥,当仁不让。”(25)惟因大事未明、己躬未了,胸中郁结,专志参究,如丧考妣。一日,托钵洱海城中,忽闻人唱:“张豆腐,李豆腐,枕上思量千条路,起来依旧卖豆腐。”豁然大悟。
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丽江土司、云南布政使司参政木增于鸡足山大龙潭上建悉檀寺,延请本无释禅法师为开山。
泰昌元年(1620年),木增又奏请大藏经。光宗朱常洛敬仰本无释禅法师道风,特旨颁赐《永乐北藏》,“授秩为僧录司左善世,兼锡紫衣。”(26)
崇祯五年(1632年)秋,本无释禅法师预知时至,简约旧知,集诸弟子,殷殷话故。越三日,焚香拈偈:“盖天匝地本齐平,万象森罗极有情;只在当人高着眼,波腾鼎沸见无生。”(27)语毕而化。有《楞严忏法》、《风响集》、《禅林佛事》、《因明论随解标释》、《老子玄览》及诗文偈颂集行世。
幻依法师(1522—1587年),讳祖住,别号“麓亭”,江苏丹徒人,俗姓杨。少小沉密,不乐世缘。13岁投龙蟠山出家,从朝阳和尚习学《大方广佛华严经》、《妙法莲华经》诸大部经。17岁剃染,19岁受具足戒。虽通晓诸经大义,但自谓“觉识所依,非关真际。”(27)遂担簦游少室山,谒小山宗书禅师,朝参夕咨。五年后,又至伏牛,依止高安禅师十二载。先后蒙二位禅师印可。次游京畿,谒松、秀二法师,“尽得清凉宗旨。”(28)后应请住钵池山,刊刻《大藏经》,作水陆无遮大会。复走金陵,访无极明信法师,居第二座。犍搥之暇,入众作务。继往京口万寿寺,畅演《华严大钞》。缁白听者,日以千计。讲至“入法界品”,感得“地震天雨甘露宝华。”当时,无极明信法师率诸徒预讲席,妙峰、承印二位禅德亦居座下。幻依祖住法师因此“道价郁跂,丛林倾挹。”(30)
幻依祖住法师一生智崇礼卑,如常不轻菩萨;提奖唱诱,孜孜不倦,能使所至立成宝坊;且奉律精严,纤过无犯。
万历十二年(1584年),幻依祖住法师憩锡苏州莲华峰,建精舍安居。十五年(1587年)九月二十二日晨起,沐浴跏趺,对众说偈道:“虚空无面目,无位强安排;话头不话头,处处是如来。”又曰:“今年六十六,不知做甚么?咦!诸人著眼看这个消息,佛祖到来也用他不著。”(31)言讫而逝,世寿六十六,僧腊五十有四。异香积时不散。荼毗后,塔灵骨舍利于莲华峰北。
月亭法师(1531—1588年),讳明得,因得法于万松慧林禅师之门,故又号“千松”,浙江湖州乌程人,俗姓周。自幼歧嶷不凡,13岁投双林庆善庵,从沙门真禅习瑜伽佛事。越四年落发,闻有教外别传,遂单衣芒履,遍游丛席,匍匐叩请,备历艰辛。然始终未逢针芥相投之明师。后闻万松慧林禅师说法杭州天竺,直趋礼谒。后者问以来意:“大德何来?欲求何事?”明得对曰:“欲叩普门,求良导耳。”万松慧林禅师竖一指,令其去礼拜观音大士后再来相见。明得泫然再拜,求决生死大事。万松慧林禅师指示道:“子欲脱生死,须知生死无著始得。”(32)明得闻指罔然,于是留侍左右,从受具足戒。虽然朝夕参承,用功甚笃,但却历十年而无所入。万松慧林禅师不得已,示以楞严大旨,令习《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明得遵嘱,苦心研究,至“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处,豁然契入,顿如云散长空,寒蟾独朗,随即诣师呈偈:“楞严经内本无经,觌面何须问姓名?六月炎天炎似火,寒冬腊月冷如冰。”万松慧林禅师为之肯可,并嘱曰:“汝既悟教乘,异日江南讲肆无出尔右!向上大事,藉此可明。”(33)
万松慧林禅师住径山期间,明得日作杂务,不惮劳苦,夜则深究华严义趣,渐臻玄奥。
师尊示寂后,明得悬铛守塔三年。继投佛慧祇园法师会中,极受后者爱重。旋入与佛慧寺咫尺之遥的报先寺,“晨则持钵,午则听讲,夕则与同参十余人敷其义趣。”(34)不久,檀施自来,赴听者日众;法席之盛,过于佛慧。
继而,明得以碍膺未破,孤身入径山,登凌霄峰绝顶,力参三年。一夕初夜,正趺坐入定,忽尔“心境冥会,疑滞冰释。”欢喜踊跃之际,脱口而成一偈:“千年翠竹万年松,叶叶枝枝是祖风;云岳高岑栖隐处,无言杲日普皆同。”(35)急趋万松慧林禅师塔院,拜谢师恩。嗣后,道誉日隆,四方交聘,学子辐凑。首于灵隐开堂,门庭严峻。后南游赤城,台贤兼弘,“外道归化者不可胜纪。”特别是于法海庵讲《圆觉疏钞》期间,感得“地产白莲华,紫芝生于厕。”(36)居士陆光祖因此改法海庵为“涌莲堂”。复应众坚请,登座开讲《华严大钞》,慈云霭然。千余听者,无不渥其沛泽。后历住天池、圆证、东禅诸刹,以道自重,毅然不为身谋。
其入室弟子妙峰真觉,遥宗四明尊者,专精天台教观。故对月亭明得法师亦禅亦教、台贤兼弘颇有疑议。一日,妙峰真觉以六即(理即、名字即、观行即、相似即、分证即、究竟即)蛣蜣之义相质。月亭明得法师为之开释:
天台六即,在行人迷悟之分耳。如我在名字,则十界皆名字;我证究竟,则十界皆究竟;若我蛣蜣,十界皆蛣蜣也。非蛣蜣上别有六即。
妙峰真觉不以为然,据“色具三千”论相辩驳:
天台六即,不论世出世间有情无情,物物皆具,随举一法,六即在焉。何必以我迷悟观彼优劣哉!
月亭明得法师认为,妙峰真觉如此理解“六即”,实有违佛陀设教之本意:
圣人设教,诚为汲引迷涂。若云“随举一法,六即在焉”,是为惟谈世谛,成于戏论。学人何有哉?前五即置所弗论,如云究竟,一究竟则一切皆究竟。如金出矿,似璧离璞。是故如来初成正觉,观于九界,一切众生同时成佛。非惟九界正报,全体遮那则九界依报,无非寂光。所以叹云:“奇哉!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乃因妄想,不自证得。”岂非以我成佛,观彼皆成佛也!果如子言,其究竟蛣蜣永无成佛日矣。一切众生而无一人发菩提心,所谓十法界都为一队无孔铁锤。若言究竟蛣蜣容有成佛,如来何日复迷而作众生?金重为矿,其失孰大!
妙峰真觉坚持“六即”本具于蛣蜣之中,故再辩:
究竟蛣蜣非是说也。以其心体本具,故曰“理即”。色相已成,方称“究竟”。一界既尔,界界总然。当界而论,六即自备。何必以其成佛不成佛难耶?
如是往复辩诘,相持不下。最后,月亭明得法师含笑戏言:“子去做一个究竟蛣蜣也。”(37)
月亭明得法师为人修干玉立,性度刚毅,毕生以传法护教为己任,纵然因此招忌引祸,依旧高简伉直,百折不回。当时,吴地民俗崇事玄武,邪正淆混。一些不明事理之比丘,竟然披僧伽衣向其顶礼膜拜。月亭明得法师为保护正法,使学人专心正道,见此状即横施棒喝:“汝奚为而来?”礼拜者对以“礼祖师也。”月亭明得法师痛斥:“汝身为比丘,心实外道!其玄武,北方一水神耳,教中所谓毗娑门天王是也。彼以神力,为佛外护。称其为‘祖师’,乃披七佛衣拜之,不亦谬且倒乎?”(38)然后,毁玄武像,更立达摩像,告比丘:“此尔祖师也!”所过名蓝、精舍,往往改像设而更庙貌。
万历十五年(1587年)秋,时住嘉兴东禅寺的月亭明得法师萌去世之意:“吾为汝等转《首楞严》法轮,作最后开示。无复为汝更转也!”翌年正月,吉祥示寂,世寿五十八,僧腊四十五。荼毗后,灵骨舍利归径山起塔供养。
勉庵法师(1533—1591年),讳如幻,福建莆田人,俗姓林。自幼业儒,14岁即列诸生。19岁那年,倭寇肆虐福建,父母俱遭杀害。如幻大恸:“人命固如是乎?何恋恋乡井为!”(39)于是,拂衣遨游江湖。两年后登匡庐,参遍融真圆和尚。后者识为法器:“大德何处人?来作甚么?”如幻答曰:“小子闽人,来为求长生。”遍融真圆和尚藉机引导:“有长必有短,何不学无生!”如幻大奇:“无生作么学?乞师指示。”遍融真圆和尚曰:“汝试剃除须发,屏息诸缘,咬嚼一句无义味话,久久得个下落,乃可为尔道无生。”(40)如幻于是从其剃染。
依栖不久,走蕲水马牙山参无为藏主。居三载,迁隐斗方山。修学五年后,杖策北游,入京城,谒诸大知识,依暹、理二位法师精究诸经奥义。深受诸宿衲器重。后跣足草履,归九峰,精持戒律,离欲苦行,以慈利物。远近衲子,闻风骈集。勉庵如幻法师每以《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为众发明心要。不久,因门人欲为其置地建寺,即拽杖离九峰,走武曲,憩锡吉阳寺,闭关三载,一心专诵《大方广佛华严经》。
出关后,勉庵如幻法师往潭州三角山隐修。不几年,僧徒再集,法席大振。一日,勉庵如幻法师顾谓众人:“赵州八十尚行脚,我脚底岂乏草鞋一具耶!”(41)遂拂袖隐去,登匡庐,入黄龙寺,留讲《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至第二卷终,忽对众人道:“姑舍是无论,且有末后一句子,当与大众商量。”(42)随即示疾。越六日告终,众请留偈。勉庵如幻法师道:“辞世本无偈,痴人觅梦踪;虚空无面目,面目问虚空。”弟子中有人问灵骨可否归葬蕲水,勉庵如幻法师答以“爱重娑婆苦,无情极乐天;何须怀旧影,寂照满三千。”(43)言讫而逝,世寿五十九,僧腊三十八。灵骨塔于黄龙山。
素庵法师(1519—1593年),讳真节,湖北襄阳人,俗姓钟。幼习理学,少为诸生。25岁,宿根内萌,即辞亲割爱,投南阳留山寺,从泯庵休上人祝发。继而,飘然一钵,走伏牛,入五台。圆具大戒后晋京,依秀法师精研经论十一年,“居秀法师座下,餍餐法喜,深得贤首之印。”(44)因学富内外,而被诸方推为教下龙象。
嗣后,素庵真节法师负锡南下,朝礼普陀,游历金陵。金陵名流感其说法直截简易,为人春温日旭,坚请主摄山栖霞寺讲席。素庵真节法师于是诛茅筑室,据狮子座,挝大法鼓,畅演《华严大钞》及《妙法莲华经》、《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等大乘经论,“众逾三百,教备五乘。”(45)栖止十年,格顽导愚,道声大振。慈圣宣文皇太后钦其德业,特赐金缕僧伽黎衣一袭,以示褒崇。
一日,素庵真节法师留偈一首:“自入栖霞已十年,东修西补未曾闲;掀翻瓦砾成禅院,除剪荆榛作菜园。每炼蔬羹供海众,恒宜大教继先贤;如斯弗为儿孙业,留与同袍万古传。”(46)随即,扶杖隐遁。因四众苦留,遂止。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十一月十三日后半夜,素庵真节法师端坐念佛而逝。世寿七十五,僧腊五十。座下高足兀斋如慧、幻斋如念,一为其在俗时之子,一为其侄子。二人均先素庵真节法师而逝。
兀斋法师(1543—1586年),讳如慧。乃父出家时,如慧尚在母腹。生后三年不语。一日,父亲归省其祖,如慧一见大喜曰:“我父子同出家去。”(47)家人大为惊异。后习理学,能通大意。13岁,从素庵真节法师祝发。初听《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至征心辩见会五阴三科处,愕然自失。圆具大戒后,昼夜六时,除听讲外,即跏趺习定,心不旁骛,兀然如槁木。同学因此呼其为“兀斋”。一日定中,“见大光明身等虚空。”(48)自是闭关不语,奋志精进,妙悟勃发;内外典籍,寓目即了其义。极受紫柏尊者器重。
万历十四年(1586年)十一月初七日,兀斋如慧法师忻然谓弟子曰:“我愿毕,将去矣。”(49)遂不进食。至十三日,精神挺然,端坐而逝。世寿四十四,僧腊三十一。
幻斋法师(1551—1588年),讳如念,自幼温厚老成,嗜学经论。十三岁从伯父素庵真节法师出家,与堂兄如慧同心执侍,共振栖霞法席。紫柏尊者勘辩诸方,与之出入议论,时蒙许可。
万历十六年(1588年)十一月十三日,幻斋如念法师对众人道广我更十日逝矣。”(50)至二十三日,如期西归。世寿三十八,僧腊二十五。与兀斋如慧法师同塔于龙化庵后。
无瑕法师(1524—1595年),讳明玉,四川安岳龙居人,俗姓刘。成年后虽然娶妻生子,但居常以念佛为务,超尘脱俗之念,时时萦绕心间。父母亲谢世后,已年逾四十的明玉即判然弃家,从方外游。是时,长子12岁,踯躅相随。父子俩至播州楼头山,从东洋海庵主落发为沙弥。隆庆三年(1569年)五月受具足戒后,明玉父子相从,云游万里,遍历名山,参叩知识,苦行绝伦,“每日中一食,糠菜不糁;树下塚间,随遇顺适。自是终身肋不至席。”(51)
万历初年(1573年),明玉礼普陀,过金陵,进北京;复履五台,寓三塔寺礼拜《大方广佛华严经》。全经六十万字,明玉一字一拜,一昼夜至少拜三千遍。如是者经三匝,历十二年。复至北京碧峰寺,礼《妙法莲华经》。全经六万余字,亦一字一拜,昼夜不倦,如前者十二匝。
与其一同出家之长子,年德日长,多历讲肆,听习《大方广佛华严经》、《妙法莲华经》、《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等大乘经典及《成唯识论》诸论;开晓发蒙,事父益谨。一时,教门称异,风动京畿。
万历十七年(1589年),内侍王公等人于阜成门外捐资建寺。寺成请额,慈圣宣文皇太后赐额“慈慧”。延无瑕明玉法师父子驻锡弘法。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正月初,无瑕明玉法师顾谓弟子:“吾以业系娑婆七十二年,侵寻老病,久住何益!吾将归矣,尔当以法为怀,勿生爱恋。”(52)随后绝食,专心念佛,声若洪钟。经十日,弟子请问生死大事。无瑕明五法师但曰:“嘻嘻呵呵,呵呵嘻嘻。不是妄念,不是真知。”良久忽问:“你说是个甚么?”随即自答:“大通桥上交粮客,原是南方送米人。”(53)至正月十九日,索浴更衣,端坐念佛。最后连声大叫:“佛,佛,佛,倒驾铁牛归佛土!”(54)声绝而逝,世寿七十二,僧腊二十六。弟子奉全身塔于黄村。无瑕明五法师虽然目不识丁,但临行自在快便,显见其为脚跟线断、就路还家者。
月川法师(1547—1617年),讳镇澄,别号“空印”,宛平人,俗姓李。幼性聪慧,不类凡儿。15岁投西山广印寺出家,不苟言笑,律身甚严。圆具大戒后,遍历京城讲肆,先后从一江澧、西峰深、守庵中诸法师习学教乘十余年,“性相宗旨,靡不该练,尤醉心华严圆顿法门。”(55)复从小山宗书、笑岩德宝二位禅德参究西来密意,妙契心印。自是声动远近,衲子争归。
万历九年(1581年),憨山大师与妙峰福登和尚集海内耆宿于五台山,建无遮法会。月川镇澄法师被延为首众。法会结束后,居紫霞谷,壁观三年,肋不至席,上上升进。继受大塔院寺住持大方和尚之请,纂修《清凉山志》。随后留讲诸经,声光赫奕,四方学子日益大集,至寺无所容。
继而,与友人智光、雪峰等,于狮子窟创十方禅院,建万佛琉璃塔,畅演华严宗旨,提纲挈要,时出新意。听法者日绕数千指,遂成一大丛林。北方法席之盛,稽之前辈,无出其右者。
朝廷闻其德行,先是颁赐《永乐北藏》以示褒崇;继又延其晋京,于千佛寺和慈因寺讲演诸经,大弘法化。月川镇澄法师虽登高座,万指围绕,而意若无人;虽御厨荐至,而粗粝自如。居常专注理观,渊沉静默,安坐如山。惟度生卫法之心,至老弥笃。
还山后,月川镇澄法师相继修复竹林、南台两处文殊菩萨示现圣迹之化境;重讲《华严经疏钞》。嗣后,谢遣诸弟子,终日禅坐,“一切无预于怀。”众人固请说法,月川镇澄法师道:“学者以究心为要,多说何为?尔曹勉之,吾将行矣。”(56)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六月十四日示寂,世寿七十一,僧腊五十六。所著《楞严正观》、《金刚正眼》、《般若照真论》、《因明起信摄论》、《物不迁正量论》、《永嘉集注》等,皆盛行于世。嗣法诸子中,以乐愚性洁最为著名。
乐愚法师(?—1642年),讳性洁,字润庵,河北保定博野人,家世失考。童年入本邑城西寺出家,习读经论。20岁时,同众香客结伴朝礼五台山,见狮子窟法席殊胜,遂不顾同伴香客强拽力劝,决然求栖止。月川镇澄和尚爱其年少气劲,命归堂。此后三年,遍习诸经论,听月川镇澄和尚开演《华严经疏钞》。
然而,佛法的旨,不在文字知见。一日,性洁遵师嘱将从前所蕴学问知见一齐抛却,敝衲一肩,效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故事,孤身万里,遍参南方诸祖道场及禅讲尊宿。数年后复归五台山狮子窟,向师尊禀告行脚心得。月川镇澄和尚微笑而已。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秋,性洁侍师尊进京弘法。两年后再次南行,止静杭州径山凌霄峰。继而,结茅匡庐,寓居栖贤寺。复持钵至南京,卜居谢公墩右栖贤庵。此后二十余年,乐愚性洁法师虽隐变幻无时之烟霞都市,然始终单丁独居,瓦罐茶铛,更清于岩穴淡处。南京诸名流士夫,多视其为火宅冰雪,乐就栖贤庵消世间热恼;其中不乏由此深入心源者。
崇祯十五年(1642年)九月二十九日,乐愚性洁法师别诸外护,泊然而逝。门人为起塔于牛首山。
雪浪法师(1545—1607年),讳洪恩,江苏南京人,俗姓黄。生性超迈,朗爽不群,儿时便学趺坐。12岁随父往报恩寺设供,听无极明信法师讲《八识规矩颂》,“一闻即有当于心。”(57)遂留寺倾听,父唤不归。数日后,思子心切的慈母催促丈夫至报恩寺携子回家。洪恩袖藏剪刀,潜至三藏殿玄奘大师发塔前,自剪顶发,付与父亲:“以此遗母!”父亲恸哭劝导,洪恩惟“瞪视而已。”(58)从此出家为沙弥,出入众中,作大人相。
一日,遇设斋,学侣鱼贯而入。洪恩径直趋登第一座。少顷,首座至,见状咄曰:“小沙弥何得居此座!”洪恩问:“此座谁当居?”首座道:“通佛法者。”洪恩当仁不让:“如是则我当居之。”首座心下颇奇:“汝通何佛法?”洪恩胸有成竹道:“请问。”首座愈奇:“且问今日法座上讲个甚么?”洪恩信口而应,再问再答,辩若悬河,见解超群。一众惊叹敬服:“此子再来人也!”(59)
18岁,洪恩遵师尊无极明信和尚之命,分座副讲,闻者悚悟。21岁,已淹贯佛法的洪恩,为方便涉俗利生,励志博通世谛诸家之学,开始搜索儒道诸经、于史百氏,旁及晋字唐诗。游戏染翰,意在笔先。所作诗文,无不脍炙人口,以致尺牍只宇,均被世人视为珍秘。后历游嵩山、伏牛、五台。复至少林寺,从小山宗书禅师叩西来密意;又从逊庵昂禅师商榷古德机缘,得单传之旨。自此,出言吐语,迥脱拘忌。
无极明信和尚自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应请安居报恩寺三藏殿以后,三演《华严经疏》,七讲《华严玄谈》;其讲说妙义,深契佛心。雪浪洪恩从师尊游泳性海,尽得华严法界圆融无碍之旨。参学南还后,特别是无极明信和尚迁化后,挺然以克振家声、光前启后为己重任,尽扫训诂俗习以及胶守古注、不敢旁视,如生盲依杖、一步难舍之陋,独演经文,直探佛意,拈示言外之旨,恒教学人以理观为入门。学者由是耳目一新,颇有拨开云雾顿见天日之感。一时,聪明特达之士、久参夙学袖子,争趋轮下。每次登座开讲,日盈万指。法席之盛,独步江南。
说法之余,雪浪洪恩法师亦勤修壁观。尝于长兴山中结茅习静,“入定二日,林木屋宇为之振动。”(60)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报恩寺塔顶倾侧,雪浪洪恩法师奋志修缮,亲领数百僧人,行乞募资。金陵古城,人心为之沸然;解囊布施者,不计其数。
晚年,雪浪洪恩法师于望亭结茅,开接待院,结十方粥饭缘。亲自担水劈柴,作务不倦。白昼斋饭,夜晚说法,二利并施。“三吴之士,翕然信向,即阐提亦转为护法。”(61)
雪浪洪恩法师天性坦夷,脱略拘忌,来去悠然,如逸鹤凌空。早年听唯识而发心,向藏塔而剪发;中年操履,笃志苦行,如龙象蹴踏,逆顺无方,“说法三十年,不立坛场,不设高座,一茗一炉,据几清谈,娓娓动听。或杖履间游,四众围绕,依山水为妙音,化树林为宝网”(62),如摩尼圆照,五色相鲜,随方而应,一雨普霑。生平不作崖岸,不避讥嫌,说法谈禅,称性挥尘,若龙骧虎啸,风动云从,可谓启贤首宗百代之衰,光流末世。
雪浪洪恩法师示寂后,南北法席师匠,多有出其门下者:“巢松浸、一雨润,大唱于三吴;蕴璞愚晚振于都下;若昧智独揭于江西;心光敏宣扬于淮北。海内凡称说法者,无不指归(雪浪恩)公门。”(63)除巢松浸、一雨润、蕴璞愚、若昧智、心光敏五人外,其著名付法弟子尚有耶溪志若和法雨如嵩。
耶溪法师(1554—1617年),讳志若,浙江绍兴人,俗姓姚。自幼丧父,母亲孀居。刚满7岁,母亲亦逝。志若遵慈母遗命,投会稽华严寺出家。17岁剃染,居常切念生死大事。后走牛头山,矢志参究。继从荆山法师听《妙法莲华经》于天台,其后隐栖山中,愤力向上事。六载切磨,触境有省。26岁,闻雪浪洪恩法师开法金陵,遂瓢笠而往。先从栖霞寺素庵真节法师受具足戒,继依雪浪洪恩法师座下,执经问难十二载,研究经论,深造玄奥。
万历十七年(1589年),耶溪志若法师应请出世嘉兴慧华庵。翌年,赴吴门讲《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二十一年(1593年),于净慈寺讲《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三十年(1602年),力辞讲席,于飞来峰北永福寺故址栖息庵居,专心精修。四十五年(1617年)春示寂,世寿六十四,僧腊四十七。
耶溪志若法师童真出家,即志向上事。及有发明,力穷教典,为法门典范,成人天之师,“三吴两淛,皆宗(耶溪若)公教化。随在列刹,开演诸经论者,三十余处,会五十余期,称一代师匠云。”(64)生平清节自守,道骨苍然;三衣之外,别无长物;临终脱然而无挂碍。
法雨法师(1569—1636年),讳如嵩,后更名“仲光”,别号“佛石山儂”,浙江杭州人。4岁从静明上人习学内典,14岁剃染,18岁从莲池大师受具足戒。翌年,历游讲肆,习天台教观,深入一乘。“及闻雪浪弘扬贤首宗,相依最久。”(65)一日,读《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至“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槃,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着。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是故我说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本。善男子,有作思惟从有心起,皆是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已如空花。用此思惟辨于佛境,犹如空花复结空果,展转妄想,无有是处。善男子,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66)悚然自谓:“寻名取义,皆思惟心也。”(67)遂闭关千日,自寻究竟。出关后,逢易庵禅师提唱少林宗旨,依止数月,无所契入:“古人临机觌面语,若只如此疏通,与讲论何异!”(68)复弃去,再趋雪浪洪恩法师轮下受教。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如嵩谒紫柏尊者于金陵静海寺,以雪浪洪恩法师所讲《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旨请益。紫柏尊者以问代答:“经中说,当处发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如何是妙觉明体?”如嵩答曰:“生灭尽处是妙觉明体。”紫柏尊者痛呵之。如嵩罔然,汗如雨下。少顷,从容进问:“毕竟如何是妙觉明体?”紫柏尊者震威大喝。如嵩即展礼拜。自是,始知宗门下事,非学解所能到,于是更名仲光。
不久,法雨如嵩法师南还杭州,至十八涧中,爱其林壑幽异,遂诛茅垒石,构一小舍隐修。一日,掘地得残碑,知为古理安寺旧址,于是倾心重建。不久,衲子竞集,遂成丛林。法雨如嵩法师随机引导,复于禅堂外别开念佛堂。后因憨山大师至,“相与商立规制,分十二时,人均六班,班各六时,经行唱佛,礼拜迥向。余各静坐,随闻默念,或习观门,动静两得。”(69)
晚年,法雨如嵩法师谢院事,避居高接天日、烟霞郁勃之峰顶,筑“且住庵”独处。萝悬径绝,虽弟子亦罕得一见。复挖一塘,曰:“吾生可游,死可葬,四十余年受用过分,住得一日是一日。”(70)
崇祯九年(1636年)七月十日,法雨如嵩法师忽示微疾。至十五日,集众嘱付后事毕,书偈一首而逝:“一句弥陀五十年,分明掘地讨青天,而今好个真消息,夜半钟声到客船。”(71)世寿六十八,僧腊五十四。
雪浪洪恩法师的另一弟子一雨通润,门下出有汰如明河、苍雪读彻两位高弟。
汰如法师(1588—1640年),讳明河,早年出家,问道四方。后从一雨通润和尚研精三学,倡明教乘;手眼兼行,身心并彻。其后,相继于宝华山、金陵报恩禅院和华山寺讲论疏解,听者常逾万众。声教所流,遍周东南。
因感自宋以还,僧传阙如,莫可稽考,汰如明河法师遂奋然而起,不惜踏破铁鞋,载罹寒暑,遍游齐、鲁、燕、赵、湘、赣、闽、浙等地名山古刹,攀藤萝,摹剥蚀,于荒林废刹、绝壑穷岩间,毕命搜剔断碑、摹勒残碣;并委托同学苍雪读彻于两广、云南代为网罗;复阅曹能始倾箧襄佐之藏书。在广泛搜猎、细加?绎的基础上,递衍五灯,具载十科,历三十春秋,数易其稿,几经勘定。临终复嘱弟子道开自扄曲尽艰苦,继承其业。直至清世祖顺治四年(1647年),一代巨著《补续高僧传》终于告成。全书共二十六卷,分译经、义解、习禅、明律、护法、感通、遗身、赞诵、兴福、杂科十篇,上起盛唐,下迄明万历末年,总计会萃六百余位(正传549人,附见75人)名僧之宗风道行及嘉言懿矩。
苍雪法师(1588—1656年),讳读彻,别号“见晓”、“南来”,云南昆明呈贡人,俗姓赵,生性敏捷,慧悟天成。童年从其父碧潭出家于昆明妙湛寺。后至鸡足山寂光寺,为定堂本帖和尚嫡孙、水月儒全禅师之侍者,继掌记室。“讲诵之余,研穷义谛,文词泉涌,辩者莫当。”(72)19岁,笃志行脚,孤筇万里。先后学楞严于天衣,受十戒于云栖,受具足戒于古心如馨。继闻雪浪洪恩大师晚栖望亭,遂前往参访。大师示寂后,苍雪读彻与汰如明河同依一雨通润于铁山,绍继其衣钵。当时,巢(即巢松慧浸)讲雨(即一雨通润)笔,各擅一长。而苍雪读彻、汰如明河兼具二师之才,故诸方誉称“巢、雨、苍、汰”。
嗣后,承一雨通润和尚教示,苍雪读彻与汰如明河共立分讲之约:汰如明河住宝华山,苍雪读彻主中峰寺,一年宣讲两期。两山呼应,大开法席。汰如明河示寂后,苍雪读彻独力荷担,于宝华山、慧庆寺、昭庆寺、锡山等处宣讲华严大旨以及《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妙法莲华经》、《成唯识论》等经论,道风远被,声闻南北,并建中峰寺大殿。
清世祖顺治十三年(1656年)夏,应见月读体律师之请,苍雪读彻法师再讲《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诺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于宝华山。老病人扶,气息支缀,登座开题,圆音落落。讲至第二卷末,体力耗尽,命弟子代讲。随即作遗诫诗十章及辞世偈,端坐而化。有《法华珠髻》、《华严经海印道场忏仪》等著作行世。
苍雪读彻法师博学多才,善书画,尤工诗。居吴中时,常与吴梅村、钱谦益等名士往复酬唱,诗名勃起。其四卷本诗集《南来堂集》盛行于世。清初诗人王渔洋对其诗作极为推崇。
苍雪读彻法师示寂后,著名居士钱谦益曾为撰《中峰苍雪法师塔铭》(收于《有学集》卷三十六),然《有学集》于乾隆年间被禁,致使后人多知苍雪读彻为诗人,而鲜知其为贤首宗匠。
①②③ [明]汰如明河:《补续高僧传》卷四,见《卐续藏》第134册,第93、94、94页。
④⑤⑥ [明]汰如明河:《补续高僧传》卷二十五,见《卐续藏》第134册,第362页。
⑦ [明]汰如明河:《补续高僧传》卷二十五,见《卐续藏》第134册,第362—363页。
⑧⑨ [明]汰如明河:《补续高僧传》卷十八,见《卐续藏》第134册,第301页。
⑩(11)(12)(13) [明]汰如明河:《补续高僧传》卷十八,见《卐续藏》第134册,第301页。
(14) [明]幻为如惺:《大明高僧传》卷三,见《卐续藏》第134册,第420页。
(15)(16) [明]憨山德清:《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卷二十九《普济庵始祖宝藏成公塔铭》,见《卐续藏》第127册,第625、626页。
(17)(18) [明]憨山德清:《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卷二十九《敕建大护国慈寿寺开山第一代住持古风湻公塔铭》,见《卐续藏》第127册,第622页。
(19)(20)(21) [明]汰如明河:《补续高僧传》卷五,见《卐续藏》第134册,第107、108、108页。
(22) [明]汰如明河:《补续高僧传》卷五,见《卐续藏》第134册,第108页。
(23) [清]高奣映:《鸡足山志》卷七,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39页。
(24)(25) 喻谦:《新续高僧传》卷七,见蓝吉富主编:《大藏经补编》第27册,台湾华宇出版社,1986年,第83页。
(26)(27) 喻谦:《新续高僧传》卷七,见蓝吉富主编:《大藏经补编》第27册,台湾华宇出版社,1986年,第83页。
(28)(29) [明]幻为如惺:《大明高僧传》卷三,见《卐续藏》第134册,第420页。
(30)(31) [明]幻为如惺:《大明高僧传》卷三,见《卐续藏》第134册,第420、421页。
(32) [明]幻为如惺:《大明高僧传》卷四,见《卐续藏》第134册,第422页。
(33)(34)(35) [明]幻为如惺:《大明高僧传》卷四,见《卐续藏》第134册,第422、423、423页。
(36) [明]幻为如惺:《大明高僧传》卷四,见《卐续藏》第134册,第423页;[清]徐昌治:《高僧摘要》卷四,见《卐续藏》第148册,第350页。
(37)(38) 详见[明]幻为如惺:《大明高僧传》卷四,见《卐续藏》第134册,第423—424、424页。
(39)(40)(41)(42) [明]憨山德清:《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卷二十九《三角山勉庵幻法师塔铭》,见《卐续藏》第127册,第628、628、629、629页。
(43) [明]憨山德清:《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卷二十九《三角山勉庵幻法师塔铭》,见《卐续藏》第127册,第629页。
(44)(45) [明]幻为如惺:《大明高僧传》卷四,见《卐续藏》第134册,第422页。
(46) [明]汰如明河:《补续高僧传》卷五,见《卐续藏》第134册,第105页。
(47)(48)(49)(50) [明]汰如明河:《补续高僧传》卷五,见《卐续藏》第134册,第106页。
(51)(52) [明]憨山德清:《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卷二十九《慈慧寺无瑕玉和尚塔铭》,见《卐续藏》第127册,第627页。
(53)(54) [明]憨山德清:《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卷二十九《慈慧寺无瑕玉和尚塔铭》,见《卐续藏》第127册,第627、628页。
(55) [明]汰如明河:《补续高僧传》卷五,见《卐续藏》第134册,第107页。
(56) [明]汰如明河:《补续高僧传》卷五,见《卐续藏》第134册,第107页。
(57)(59) [明]憨山德清:《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卷三十《雪浪法师恩公中兴法道传》,见《卐续藏》第127册,第640页。
(58) 喻谦:《新续高僧传》卷七,见蓝吉富主编:《大藏经补编》第27册,台湾华宇出版社,1986年,第80页。
(60)(61) [明]憨山德清:《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卷三十《雪浪法师恩公中兴法道传》,见《卐续藏》第127册,第642、643页。
(62) 喻谦:《新续高僧传》卷七,见蓝吉富主编:《大藏经补编》第27册,台湾华宇出版社,1986年,第80页。
(63) [明]憨山德清:《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卷三十《雪浪法师恩公中兴法道传》,见《卐续藏》第127册,第642页。
(64) [明]憨山德清:《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卷二十八《耶溪若法师塔铭》,见《卐续藏》第127册,第608页。
(65)(67)(68) 喻谦:《新续高僧传》卷八,见蓝吉富主编:《大藏经补编》第27册,第92页。
(66) 见《大正藏》第17册,第915—916页。
(69) [清]彭希涑:《净土圣贤录》卷五,见《卐续藏》第135册,第300页。
(70)(71) 喻谦:《新续高僧传》卷八,见蓝吉富主编:《大藏经补编》第27册,第92页。
(72) 喻谦:《新续高僧传》卷六十三,见蓝吉富主编:《大藏经补编》第27册,第461页。